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藻乐子


魏延在正史中的死,有三个责任人:第一责任人是魏延自已,第二责任人是杨仪,第三责任人是马岱,而魏延之死,诸葛亮没有丝毫的责任。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总是有人认为魏延是诸葛亮害死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然后在临死前设下计策,安排好人选,趁魏延中计,安排马岱杀了魏延,这是三国演义中魏延的死法,是诸葛亮安排的。



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只是小说,三国演义虚构了魏延之死,那么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魏延之死,是死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在世时,由于有诸葛亮的庇护,魏延即使与人有再大的矛盾,都有诸葛亮护着,魏延其实就是一个骄傲、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在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庇护规划,肆意妄为。



魏延与刘琰有矛盾,诸葛亮责备刘琰向魏延道歉,魏延与杨仪不和时,诸葛亮从中做和事佬,无论魏延犯了什么错,诸葛亮都会护着魏延,因为魏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现在诸葛亮去世了,就不再有人庇护魏延了,诸葛亮在临死前的工作安排是:让杨仪带领整个北伐大军回师成都,让魏延断后。同时,诸葛亮也在临死前安排了接班人,第一顺位接班人是蒋琬,第二顺位接班人是费祎。



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分别就是为了保护魏延,同时也是保证魏延对整个北伐大军造成的风险控制在最小,因为魏延如果带领大军的话,肯定是不会回师的,而且还要继续北伐,但是现实已经不容许魏延北伐了,让魏延断后是为了保护魏延,如果魏延有什么举动,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也不至于让魏延与其他人产生冲突。

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可是一片好心,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率领大军按照计划撤退,同时杨仪派出费祎去打听魏延的意见,魏延一听诸葛亮的安排,就不乐意,还对费祎说:



丞相去世了,还有我魏延在啊,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影响北伐大业啊,况且杨仪是什么人?我怎么可能听他的命令呢?

明显魏延就是不服杨仪,而且魏延还不愿意撤退,想要继续留在当地北伐,这明显就是抗命了,违抗了诸葛亮的遗命,费祎后来趁机溜走,回去告诉杨仪,魏延所说的话,于是杨仪不理魏延,就率领大军出发撤退。



魏延听说了杨仪大军撤退了,就很生气,日夜兼程,终于赶到杨仪大军前面了,然后把回军的栈道给烧掉了,魏延这么做就不厚道了,魏延的意图是阻止大军回师成都,想让大军留在当地听他指挥一起北伐,魏延的行为是违抗了军令。

等到杨仪率军前来时,一看栈道被烧了,也很生气,于是赂朝廷上奏说魏延谋反,魏延听说杨仪上奏,自已也上奏朝廷,说杨仪谋反,两人互相告对方谋反,要知道谋反可是重罪死罪呢,一旦罪名认定,犯罪之人处罚相当重,轻则杀头,重则诛灭三族,可见杨仪与魏延都置对方于死地。



由于魏延军跑在前面,因此魏延先到汉中,然后在谷口驻军,并派出先锋部队攻打杨仪,注意是魏延先派兵攻打杨仪的,杨仪派出王平作为先头部队出战,王平不忍同室相残,在阵前怒斥魏延军队,这些蜀军人心也是肉长的,都明白是魏延有错在先,于是没有与王平军队交战,全部逃走,除了魏延亲属和亲兵之外,魏延军队都逃散了。

这下子,杨仪看到魏延没几个人了,于是派出马超的弟弟马岱率军追杀魏延,马岱追上魏延并杀了他,还将魏延的首级送到杨仪面前,杨仪这个时候完全是一幅小人得志的状态,踩着魏延的首级大骂: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杀了魏延之后,杨仪还干了一件缺德事,把魏延三族以谋反罪都给诛杀了。

再来说蜀汉朝廷对这件事的反应,当魏延与杨仪互相告对方谋反的奏书传到朝廷后,刘禅问身边的董允和蒋琬“究竟是谁在谋反?”董允和蒋琬都认为是魏延谋反,而杨仪不可能谋反,理由是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自古只有武将谋反,哪有文官谋反的?而且魏延与同事关系相处都不太好。



杨仪回到朝廷后,刘禅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封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相当于接诸葛亮的班,而杨仪仅仅被封为中军师,只是一个闲职,由于蜀汉朝廷已经给魏延造反事件定了性,认定是魏延谋反,因此也没有处罚杨仪,亦没有重用杨仪。

因此魏延之死,主要是有三个责任人,首先是魏延自已要对自已的死负责任,如果不是自已作死,烧毁栈道,又主动攻击杨仪,本来也不会死,老老实实按诸葛亮的命令撤退,杨仪也不敢把魏延怎么样,朝廷更不会对魏延怎么样。



魏延之死的第二责任人是杨仪,杨仪在整个事件中,有公报私仇的嫌疑,魏延兵败之后,杨仪如果顾全大局的话,是不能杀魏延的,况且魏延也是军中高级将领,杨仪也没有权力杀,应该抓住魏延押送到成都,让皇帝来处理这事,可是杨仪原本一直就与魏延有仇,这里就是公报私仇,更过份的是,杨仪还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之死的第三个责任人就是马岱了,是马岱亲手杀了魏延,虽然是按杨仪的命令,可这事多少有些余地,况且大家都是同僚,王平都不忍心下手,马岱却毫不犹豫,当然了,马岱听命令行事,责任最小。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问题问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国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我在这里就讲一讲『三国志』和『魏略』分别是怎么说的。

魏延是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员将领。其实刘备时期,对魏延已经非常的器重了,当时刘备刚刚经过和曹操的殊死争夺,拿下东川汉中,掌握了西蜀的门户,本来大家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来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命了魏延。当时可谓是一军皆惊。

魏延也雄姿勃发的对刘备许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来,魏延也确实把汉中打造的固若金汤,后来的继任者王平、姜维都得益于魏延建立的防守体系。

关于魏延的死因,其实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两种说法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言,让杨仪、姜维节制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魏延留下,姜维和杨仪先走。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军,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军继续北伐。听说了诸葛亮的安排之后,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和姜维的前头占领了南谷口,还烧绝了撤军的栈道。

于是可热闹了,杨仪和魏延分别派人给刘禅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也摸不清楚情况,就问侍中董允和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这两个人都觉得杨仪不会反,应该不怎么会反,但是魏延不好说。

为什么这俩人都向着杨仪呢?一方面当然因为杨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将,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延这个人平日里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在朝中给他说话。

于是刘禅就命令蒋琬率领宿卫营向北去考察这『互相告对方谋反』怎么回事。蒋琬还没有到,魏延已经开始进攻杨仪和姜维了。这一进攻,魏延就丢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刚刚去世,你魏延怎么就敢做自相残杀的事情呢?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王平这么一诈唬,魏延的军队知道自己不占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儿子们往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汉中跑。杨仪看自己占了上风,就派马岱追杀,终于在汉中城外虎头桥斩杀了魏延。在今天的汉中,还有“马岱斩魏延处”。

所以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这就是蜀军的一场内讧,魏延和杨仪都没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负上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因为俩人即便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互相看不对眼,现在诸葛一死,上头没有压制他们的人了,以前积压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国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诸葛亮遗计马岱斩魏延的情节。但是需要声明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走投无路的时候流露出投魏的倾向,这在正史里面是没有的,魏延至死也没有想过去投奔魏国。

如果说三国志魏延传里面的描述只是让人惋惜的话,另一本同时代的史书『魏略』里面描述的就更加让人扼腕长叹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诸葛亮临终前把军务托付给魏延,魏延就率领着蜀军缓缓后撤。因为杨仪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权,杨仪很害怕,于是就在军中造谣,说魏延要谋反,要去投降魏国,然后率领手下人马突然发难,进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仓卒之间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汉中,结果被杨仪派马岱追赶上杀死,然后把内讧的罪责栽赃给了魏延,同时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说的是真的,那么魏延同样是死于内讧,但是责任完全在杨仪。

上面就是『三国志』和『魏略』上对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点是死于内讧,不同之处在于杨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觉得哪一种更可信呢?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来说,都是祸不单行,本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队里职务最高、战功最显赫的就是魏延了,本来魏延最有希望继承诸葛遗志,统帅蜀国的军务,而他在汉中的赫赫功勋也证明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惜在内讧中丢了性命,蜀国又丧失了一员大将。汉中虎头桥遗址,除了碑文之外,还有一幅对联:

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

或许就是在表达对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经史通义


邓小平同志曾为魏延发出长叹,他在1963年来到武侯祠时说到: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却没有塑像······

想挽救魏延的名声忒难,估计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摆脱《三国演义》的“阴影”O(∩_∩)O以至于魏延含冤几百年,从民国起,几十位史家为其正名无果,哪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900多年前就为他“平反”也没用。

诸葛亮对他的描述是“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也就是脑生反骨,我知道这词就是因为含冤的魏延同学,现在又变成了反骨仔总之都和叛变有关。

其实魏延的作用要比关羽、张飞大得多,甚至有人将其军事才能形容为“堪比汉初三杰之韩信”,嗯······你高兴就好。

汉中郡的夺取标志着真正的三国鼎立态势确立,但刘备终究还是要返回成都,谁来镇守汉中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无汉中则无蜀矣~”,家门被人家踹开则“蜀中一日数十惊”,对此,姜维明确表示不服,调整部署,为蜀汉灭亡埋下粗粗的一条祸根,就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如此重任会交予张飞,连张飞都以为铁定是自己担起这副重担的时候,刘备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魏延,所以说魏延是刘备最器重的武将并不为过,魏延也对得起刘备的信重,坚守15年,没有一个敌人能突破自己的防区。

魏延不是龟壳选手,他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多方面人才,也有人说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无出其右者。

诸葛亮临终主持的“军事会议”说了什么

参与人有杨仪、费祎、姜维等,丞相告诉他们,命令魏延断后,姜维为双保险,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自行撤退。

也有人说丞相这是为了让魏延和杨仪二人带着一嘴毛双双成为路障状态被清除,为蒋琬、费祎、姜维铺路,丞相活着的时候,加上费祎规劝过无数次,都无法改善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死后就更不要提了,这也是对费祎的一种保护,但凡对二人有些了解的都知道要兵戎相见,从魏延大帐出来,就费祎那速度就能明白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太危险了,内讧是避免不了的。

杨仪不敢去找魏延是因为怕死在当场,费祎拼命逃是因为自身危险另外要回去报信,他们事前都知道这种危险,丞相能不知道么?再看上段,这符合诸葛亮一贯的行事作风么,丞相啥意思呢,我死了你们就开始窝里斗吧,搞死魏延。如果他厉害呢?就把你们都搞死?丞相沉稳性子和极其小心谨慎的行事方法,做不出这种事来,因为后果未知,兵变的后果是不可控的,你怎么就知道魏延必死呢,用蜀汉的国运去赌么。

退一万步说,即便丞相要杀魏延也绝对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的,他不是“我拿国运赌明天”的那种不负责任的人。

这么重要的军事会议竟然不找魏延?军师遗命不是当面说才会更有效果么,摸头杀的效果远比用仇人以遗命为由劝令退军要好。

(预判丞相死前为昏迷状态的前提下)谁是军中主帅?大军听谁的?这都还没个嘱托,先奔魏延下手,丞相会这样?本来魏延就有“不唯上”的毛病,“部下”的话他就能听得进去?尤其是死对头杨仪的话,魏延能听?诸葛亮没有那么傻,所谓的军事会议,就是一群退军派狐假虎威要挟魏延的诈骗之词。

对于遗言大概有三种推测:

①杀掉魏延

②抛弃魏延

③没有的事(杨仪等人因自身劣势假传遗命,丞相是先昏迷才去世的。)

作为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和黎东方先生都完全不信有过什么所谓的“军事会议”或类似临终嘱托。这里面有很深层面的政治势力角逐。丞相去了,这是一个洗牌过程,平时好不是真的好,派系之争开始,分蛋糕的时候下刀都不会客气,如果蛋糕不够分,那刀就会照人招呼,而无论哪一方势力的首要清理目标都是魏延,魏延已经无人可以压制,于公于私,魏延都要死。

所谓的临终军事会议,是用后果写原因达到补缺目的。

按当时的情势来看,军中主要是分为两派:退军派,几乎全是。进军派,魏延一个。

退军派们的主意是“秘不发丧”,一旦影响军心再有追兵后果不堪设想。杨仪指使费祎到魏延部探听他的意思,魏延知道军师死讯便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还在,继续北伐才对,并要求费祎与他一起下军令,费祎欺骗魏延,说是要先跟杨仪打声招呼,但是一出门就策马疾驰而去,这引发了魏延的疑心,打听之下,果然杨仪等人在商量退军,杨仪自然想退军,如果以魏延为主帅,自己离死就不远了。

魏延大怒,先一步撤军,并烧掉了沿途的栈道,更是修书一封弹劾杨仪有反叛之心,加上杨仪的举报,两封举报信先后到了刘禅手中,刘禅征求意见,他俩到底谁要造反?大臣们都说魏延的概率大,依魏延平时的作派和性子,太不受待见,魏延心胸不广,而杨仪心眼更小,这也算是报应吧,性格决定命运。

两方军队终于相遇,王平斥责魏延前军,军师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么干?魏延部一哄而散,魏延失去军队依托,朝汉中方向逃命,杨仪又命令马岱追杀,魏延死,尸体被部下埋在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谁才是潜在的投降分子呢?杨仪。

杨仪并没有分到蛋糕,更可怜的是他手里还没有刀,所以恨毒了所有人,竟然说后悔当初没投降,于是费祎告密,这个瓜娃子被废为庶民,后下狱自杀。

魏延人才难得,但能力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这是他致命的缺点,必须要有个能制得住、忍得了他的好领导,否则遇到杨仪这类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上司,魏延活不过两秒,所以就魏延的死亡来说,也冤也不冤,几乎可以说他的下场是必然的,本来有个大好的前程等着他,他却从未自省过自己的毛病,生生的放弃掉了,以他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接手军中一把手位置,可结果却是连命都保不住。

以退军为例,魏延所做就非常欠考虑,自己的部队你可以保证稳定性没问题,但丞相所掌军士的军心必定会大受打击,这不是短时间能安抚的,你拉着部队就走,到了地儿就打,战力还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魏延要先考虑团结问题,不使军心在受到打击以后,再次受到将将不和的影响。而他在关键时候,头脑里想的都是私仇,缺乏大局观,看来丞相没有把军权委托给他也是正确的。在自己几千部众的情况下,竟然想与杨仪对垒,这是自不量力,他把自己一个人推到了整个部队的对立面,包括他手下的军士,他们为何最终一哄而散,当然明白已经属于谋反性质,蜀汉的部队又不是你魏延的私军,不是想干什么别人都能陪着你的。这种情况,这种行为,这种偏激的应对方式,即便不是叛国,依军法也该处死。


古今通史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原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他起兵反叛,投奔刘备,没有成功,就转而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关羽攻打长沙,魏延趁机杀死韩玄,顺面了刘备。此后,魏延一直处于诸葛亮的领导之下,但始终未得到重用,诸葛亮死后,魏延由于不甘屈服杨仪,被杨仪指使马岱杀死。目前的史料只有《三国志》最可信,所以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三国志》就是这样记载的。

图为昭化古城,诸葛亮北伐时蜀汉的大本营,也是唯一现存保存较好的三国古城。

《三国演义》写的更精彩,魏延造反,杨仪派兵来剿,魏延大喊,谁敢杀我,马岱说我敢杀你,于是手起刀落。但是魏延造反是个冤案,《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第5次北伐途中,病死在了五丈原,死前遗言,部队回撤,不打了,让魏延断后。

图为昭化古城魏延石像。

费祎告诉了魏延丞相去世和后事的安排,魏延不同意蜀汉军队撤离,也不认可自己断后,认为大家都打了这么久,不能因为丞相去世了仗就不打了,但此时有部下来说,不撤不行了,杨仪已经带着大部队先撤退了,魏延一听火了,赶紧收拾部队也撤退。

图为梓潼县的魏延祠。

杨仪听说不断后也撤退,违抗丞相的遗令,赶紧给刘禅上奏,说魏延造反,魏延本来就看不起杨仪这个书呆子,也上奏说魏延造反,刘禅身边的蒋琬、董允这帮人认为杨仪是不可能造反的,倒是魏延有过几次倒戈的劣迹,一致认为魏延反了,马上派陈平带禁卫军去捉拿魏延,于是陈平和杨仪将魏延堵在了南谷口。

魏延死后被抛尸荒野,蒋琬任丞相后,重新安葬魏延,至今魏延墓已不存,只有残破石马两尊。

魏延见状不妙,带着少量亲信向南潜逃,杨仪带兵追到汉中,魏延被马岱斩于马下,杨仪拿着魏延首级当球踢泄愤,然后夷延三族。其实这两人都没有造反,魏延性格高傲,杨仪心胸狭窄,两人本来就水火不容,两人互相诬陷,朝廷站在了杨仪这边,魏延做了刀下鬼。


图文绘历史


杨仪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魏延没有被正史丑化,只是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丑化。

魏延没有被正史丑化,只是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丑化,目的就是凸显诸葛亮的英明,甚至不惜捏造魏延头有反骨的梗。记载比较准确的,应该是《三国志 魏延传》,因为作者是出身蜀汉的陈寿,因此最为可信,魏延就是死于杨仪之手,而直接凶手则是马岱。原文节选如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按照这段文字,魏延违背诸葛亮的遗命,擅自起兵并烧毁栈道,是负有主要责任的。并且根据史书记载,魏延比较狂妄,脾气暴躁,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但是,要是结合《杨仪传》来看,杨仪应该负的责任更大。因为据我看,杨仪就是个小人,最能说明他是小人的,就是《魏延传》中的一句话:“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的头颅被拿到杨仪面前,杨仪竟然用脚踩着魏延的头破口大骂,卑劣人品可见一斑。魏延毕竟有大功于国啊!

此外,关心自身利益高过国家利益,信奉“有奶就是娘”原则的,其实是杨仪。

杨仪到成都后,被任命为中军师,官职没有超过蒋琬,他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高,于是经常怨愤,斥责他人叹息自己。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竟然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降魏,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古人云:“降魏,是魏延之所未及设想者;而仪欲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


历史磨坊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魏延是三国后期蜀汉重臣,屡次随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后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因风险太大,被诸葛亮果断拒绝。234年,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战,积劳成疾,于五丈原病入膏肓。

诸葛亮便秘令杨仪、姜维安排退军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大军即刻开拔,不必理会魏延。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却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以谋反的名义,诛灭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据《三国志》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举动,以及如何被杀。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等秘不发丧,按照孔明的计划,瞒过司马懿,再循序渐进的撤回汉中。为了提防魏延,杨仪令费祎前去魏延军营中打探,以此来试探魏延是否愿意遵循遗命,撤回汉中。

魏延听后勃然大怒,不但不愿意撤回汉中,还要继续北伐。声称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北伐大业,并且指责杨仪,不过一介参军,三军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费祎记下军事部署,为了稳定魏延,费祎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杨仪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率军撤回汉中。魏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率军抢先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桥梁,设置障碍,阻止杨仪等撤回。杨仪也是很愤怒,于是魏延、杨仪纷纷上表刘禅,弹劾对方谋反。因杨仪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命,刘禅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后来魏延就抢先占领了褒谷口,凭险据守,迎击杨仪。


杨仪派遣何平前去应战,何平大骂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亏,各四散逃命,魏延携带亲自和儿子逃往汉中。杨仪命马岱率军追赶,并成功斩杀魏延。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之后。扔在地上,用脚踩踏,大骂魏延十个顽劣的奴才,并以谋反的名义夷其三族。《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往,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三族。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层原因。

其一诸葛亮因担心蜀国的国运,对魏延并不放心。魏延本为韩玄的部下,后斩杀其主投靠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况且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为镇远将军,都亭侯。他在北伐的军队中,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可谓是北伐的二当家。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连姜维也要看魏延的脸色。因此诸葛亮怕魏延带来祸患,才让杨仪、姜维等提防魏延,并且没有把军队交给魏延。


诸葛亮所顾虑者,有三点。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汉,毕竟魏延曾经就斩杀其主,被认为是脑后有反骨。万一魏延谋反,蜀军将会万劫不复。二者魏延佣兵自重,不听从指挥。即使魏延不谋反,他一但拥兵自重,独立为王,也是无人能够制服,毕竟魏延手握重兵,这样蜀军也会面临分裂的局面。三者魏延在朝中已经威望很高,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对手,杨仪虽然不服魏延,但他也无法与魏延抗衡,魏延以后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对蜀国不利。

诸葛亮正是对魏延有些顾虑,这才召集杨仪等提防魏延,并没有把大权交给魏延,甚至向刘禅举荐魏延官职。魏延因其性格特点,遭受排挤,这是他被杀的一大原因。


其二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无论在朝中还是北伐,魏延和杨仪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杨仪曾多次与魏延闹矛盾,魏延曾用剑指着杨仪大骂,为此杨仪只能求助诸葛亮,孔明也只能尽量从中调和他们的矛盾。

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劲敌,更有权利的争夺。杨仪因有诸葛亮的旨意才占有上风,但魏延怎么会服从杨仪的安排。这才出现了魏延阻碍杨仪等撤军的一幕,只不过魏延此举理亏,再加上杨仪痛恨魏延,才让马岱追杀魏延。


而杨仪以谋反的罪名,诛杀魏延三族,这是有些过分了。依据魏延的举动,他并不想谋反,否则他也不会往南撤军,挡在杨仪前面,而是应该率军北上,投靠曹魏。因此世人推测,魏延迅速南下,阻碍杨仪撤军,可能是为了斩杀杨仪。《魏略》中也曾这样记载:

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军行事,惧为所害,乃张延欲举重被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三国志》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诸葛亮死后,遗命杨仪、费祎、姜维等带队退兵,魏延退后。但魏延不听,他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嘛,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发丧还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等人,岂能受杨仪的指派,作断后的将军!”,从这句话看,杨仪一是不同意退兵,二是不服杨仪。为防杨仪带队撤军,魏延竟然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并上表告杨仪谋反,同时杨仪也上表告魏延谋反。朝中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都保证杨仪不反而怀疑魏延。矛盾激化后,魏延的部队哗变,无兵可代,于是杨仪派马岱杀了魏延,并夷其三族。说魏延头有反骨,是小说家言,最后魏延也没有反,要反他早就投降魏国了。既便与杨仪矛盾激化引起战争后,魏延也没有反,他只是想杀掉杨仪自己领兵伐魏。因为魏延的性格很傲气,与其他将领不和睦,所以没有替他说话。当时人们议论大多认为诸葛亮去世后按资历由魏延接替相位,魏延也自视如此,结果不是那么回事。魏延恼羞成怒,才惹来杀身之祸。他是三国时期最被冤枉的将军。


历史春秋网


魏延,字文长,是蜀汉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深得刘备器重。魏延在蜀汉将领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马黄赵,甚至超越了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

魏延功绩卓著

魏延在刘备取益州,得汉中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魏延甚至超越了呼声很高的张飞,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刘备对魏延的器重可见一斑。

魏延镇守汉中时,部署了“重门之计”,依托汉中的险要地势,利用汉中城外的要地、隘口,形成互相支援之势,退可守,进可攻,成功防御魏国数十年。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作为北伐主力,担任前军师一职,北伐最前线的军事行动,均由魏延决断,是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统帅。

魏延之死的引爆点杨仪

正是由于魏延有勇有谋,军事才华出众,又勇猛刚毅、战力超群,造就了魏延高傲自大的性情。这就使魏延与许多蜀汉大臣不和。但是,众人摄于魏延的善于养兵、勇猛过人,再加上诸葛亮的维护,多以避让为主。

唯独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与魏延势同水火,对魏延毫不忍让。杨仪也就成了魏延之死的导火索和爆发点,也是害死魏延的主犯。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放弃了魏延

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了,但是诸葛亮并未像对待同样跟魏延不和的刘琰一样,申斥杨仪,诸葛亮的心思已经可见一斑了。诸葛亮就是要在活着的时候,用杨仪制约魏延,而在自己死后,用杨仪除去魏延。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多么的恨魏延,诸葛亮只是一心在为蜀汉基业着想,害怕魏延的存在造成蜀汉的分裂。诸葛亮并无私心,其做法也就无可厚非。

而魏延过于高傲,这跟关羽有点类似。关羽只有刘备能节制,魏延么,诸葛亮也节制的住。但是除了刘备、诸葛亮之外,谁还管的了魏延?没有人能节制。这一点从《三国志·魏延传》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召开撤军秘密会议时,告诉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很清楚,魏延如果抗命,这三人是管不住魏延的。

没人能够节制魏延,这让诸葛亮将死之前,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蜀汉大权全部交给魏延;另外就是将治国交给蒋琬、费祎和董允,领军交给姜维。

很明显,魏延善于治军,却不善于治国,政治能力也不行,将蜀国完全交给魏延一人,行不通。而蒋琬等文官又能力有限,节制不了魏延,文武搭档,也必然出问题。一生谨慎,寻求稳妥的诸葛亮只能选择放弃魏延了。

这点在《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死前,安排退军事宜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诸葛亮故意召开秘密会议,在未通知魏延的情况下,安排杨仪统军,而费祎、姜维辅助,这不就是故意在杨仪和魏延之间制造矛盾么。

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姜维隔在杨仪和魏延之间,也是算定了魏延和杨仪必然会反目,让姜维保护杨仪,除去魏延。诸葛亮也同样算到了,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后,杨仪也不是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对手,最终会实现他去世后的人士安排。

诸葛亮的人事安排,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刘禅曾让尚书仆射李福在诸葛亮病重时,询问诸葛亮谁可以接替其职位。诸葛亮说蒋琬可以胜任,之后是费祎。

事情的发展的确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诸葛亮不愧是神级人物呀。

相信三国之后,有人已经悟出了诸葛亮的谋划,但是毕竟此谋比较腹黑,又不想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受损,于是在《三国演义》中就演化出了,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的情节,直接让魏延背负了千古骂名。魏延真的是冤呀!!!

杨仪诛杀魏延灭延三族

诸葛亮死前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就看魏延是怎么个死法了。唯一让诸葛亮未有料到的是杨仪过于小人,也过于狠毒,而刘禅也过于昏庸,让魏延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很天真的告诉费祎,他不愿意受杨仪节制,其他官员尽可以扶诸葛亮的灵柩回川安葬,而他继续率军北伐。还跟费祎签订了文书,并告知诸将。第一个害死魏延的杨仪同案犯出现了,费祎信誓旦旦的对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费祎说是要去帮魏延抓了杨仪等人,反身就把魏延给卖了。

费祎一走,魏延也明白过来,就派人去探听情况,发现杨仪等人已经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开始撤军了。魏延大怒,就率军赶在杨仪之前,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撤的道路。

魏延和杨仪还同时上书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看到之后,也拿不定主意,就问蒋琬、董允。害死魏延的杨仪的第二个、第三个同案犯出现,蒋琬、董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于是就认定魏延谋反,并派蒋琬率军前往调查。

此时,魏延与杨仪对峙于南谷口,并且攻打杨仪,这点魏延的确做错了。杨仪令王平抵御魏延,王平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因为军士此时都知道了诸葛亮的遗言,都认为魏延做的不对,所以,魏延率领的军士,被王平一句话,全给劝散了。魏延只能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却是不依不饶,令马岱追杀魏延。马岱斩杀了魏延,带回了首级,杨仪起脚踏之,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的奸佞小人做派显露无疑。

而前来调查此事的蒋琬,刚走出数十里,就听闻魏延已死,也就率军返回了成都。

杨仪又上书刘禅,唆使刘禅诛灭了魏延三族。

刘备时期,孟达叛曹,黄权降曹,刘备都没有连累其家人,这刘禅也是开了蜀汉先河。魏延也成了蜀汉唯一被自己人灭族的高级将领。刘禅除了因为自身的无能、怕死、贪图享乐,才显得与世无争之外,还真没看出来有什么英明的地方呀。

杨仪被废为庶人自杀身亡

杨仪除掉了魏延,一时之间志得意满,却又不甘于与蒋琬同列。在之后跟蒋琬、费祎的权力之争中,“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还记得对魏延信誓旦旦的费祎吧,再次及时出现,前来安慰杨仪。而杨仪也毫无戒心的对费祎说出了,“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话。杨仪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费祎再次反身就将杨仪告发到了刘禅那里,将杨仪废为庶人。杨仪最后被迫自杀,也算是恶人终有恶报。

魏延、杨仪皆死于费祎之手,而费祎之后又与姜维多有嫌隙,处处挟制姜维。这……如果遇到这类人,大家还是自求多福吧,太可怕呀。

魏延的千古奇冤

如果大家耐心的看完了上面的文字,就知道了魏延之死的前因后果。

魏延之死的根源在于魏延自己的骄傲自大、难以节制;魏延之死的主谋是诸葛亮;魏延之死的主犯是杨仪;魏延之死的同案犯是费祎、蒋琬、董允;魏延之死的协同是姜维、王平;魏延之死的打手是马岱;造成魏延蒙冤的却是刘禅。

诸葛亮源于对蜀国未来的考虑,而姜维、王平、马岱都是相对单纯的武将,情有可原。而杨仪、费祎、蒋琬和董允,却更多的掺杂了为自己谋权势的自私,都是害死的魏延的案犯。

而让魏延蒙受千古冤屈的却是刘禅。原本魏延伏诛,刘禅找个理由,遣人查清事实,赦免魏延,恢复名誉,厚待魏延家人,并顺便帮蒋琬、费祎除去小人杨仪,皆大欢喜的局面。魏延虽然死了,但是换来了朝局稳定,也算是死的其所了,却都被刘禅办砸了。

魏延并未有谋反之心,却被以谋反之罪诛杀,更是被灭三族,诸葛亮在九泉之下也会扼腕叹息,亮只想除去魏延一人,你个阿斗为什么要夷人三族呀!诸葛亮遇到刘禅了,又能奈何!奈何!奈何呀!


奕天读历史


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家多是通过《三国演义》所得知的,但《三国演义》只是历史小说,并不能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像对蜀汉名将魏延死因记载,《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就大相径庭。那在正史与演义对魏延之死是如何记载的呢?

先来说演义中对魏延之死的记载。看过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对魏延很不放心的,说过魏延有反骨,对魏延是小心提防,连魏延提出来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采纳。那么,魏延是如何一步步到死的境地呢?演义是这样写到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命令杨仪统兵,魏延大为不满,便烧绝栈道,引兵拦路,并上表说杨仪领兵想要叛乱,而杨仪也上表说魏延要图谋不轨。董允与蒋琬偏袒杨仪,认为杨仪不会叛变,反而认为诸葛亮以前对魏延的有过不好的评价,觉得魏延不可靠。于是刘禅派董允去调查真相。而此时,杨仪与魏延开始正面交锋。杨仪派出何平挑衅魏延,瓦解了魏延军心。这时马岱假意投靠魏延,并煽动魏延自图霸业,于是魏延进攻汉中。死亡开始逼近魏延。当魏延到了南郑时,杨仪拿出了诸葛亮的锦囊,自信可以打败魏延。于是出阵对魏延说:“你要是个汉子,就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大笑说:“杨仪匹夫听着!以前孔明在的时候,我还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不要说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这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说:“谁敢杀我?”一声还没有说完,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斩魏延者,就是马岱。原来孔明临终的时候,授给了马岱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自此,魏延就这样被杀了,也让魏延落了一个反的名声。在演义中,魏延的死归咎于他是反臣,想要投靠魏国,诸葛亮不过是施机杀之。这是演义中对魏延之死的描述,那么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普遍认可是《三国志》,那《三国志》是怎么记载魏延之死的呢?

《三国志》是这样说的,杨仪与魏延长期不合,在诸葛亮死后,两人彻底决裂,两人互相上表指责对方叛变,魏延不满军队随杨仪撤退,提前南归烧掉了栈道。杨仪于是派何平出战,何平怒斥魏延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部队觉得错在魏延,便不听魏延的,各自散了。丧失了军队士兵的魏延不得不率领儿子逃亡,逃到汉中时,被马岱追到并杀了他。《三国志》说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并没有反叛之心,只不过做法有些极端,想整死杨仪,却把自己的性命搭了上去。

在演义与正史中,对魏延之死的死因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魏延的性格也害死了他。魏延此人性格高傲,恃才傲物,与蜀汉官员难以相处,在关键时刻,董允与蒋琬也是保仪疑延,他跟杨仪私怨很深,所以杨仪一有机会就杀死了魏延,可怜魏延因演义的叙述背了这么久的锅。



历史百家争鸣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魏延其实并没有被历史所丑化,史书上的所记载的魏延还算是较为正面的,陈寿所著《三国志》里的魏延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魏延真正被丑化,还是因为诸多演义小说的宣扬,尤其是《三国演义》所刻画的“脑后有反骨”的魏延,更是让其民间形象低到了谷底。

还是来看下历史上真正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具体出生年龄不详,他第一次在史书上露脸,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

那一年,刘璋脑子一发热,不顾刘备先前的“劣迹斑斑”,竟然地“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带着军队入蜀,帮“兄弟一把”,以抵御近邻张鲁的骚扰。

魏延当时将刘备看成了绩优股,就带着私人部队,投靠了刘备,一起入蜀,后跟着刘备驻防在葭萌关。

第二年,刘备与刘璋“兄弟俩”,说翻脸就翻脸比起翻书还来得快,两刘军队开打。

魏延与膺、黄忠被刘备派去与刘璋军队作战,在攻占涪城、广汉郡的过程中,战绩不错,因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跟随刘备攻占了雒城,并且还参与了围攻成都的战役。

刘备对魏延还是很看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治所定在了成都。

按照规定,必须得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汉中,当时很多人认为,汉中太守的这个位置,绝对是预留给张飞的,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格,就连张飞都认为,汉中太守也就只能是自己去出任才能稳当。

然而地,然而,让大家都失望了,最后刘备直接提拔了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先前的牙门将军也就此升为了镇远将军。

这个指派,当时可以说是,引得“全军哗然”。

为了“服众”,刘备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会议,他召集了群臣,并把魏延喊来。

刘备问魏延:“现在委派了你这个职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说得很豪迈:“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大军来入侵汉中,我为大王您抵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领带着十万军队来,我为大王您吞并了他。”

魏延的这些话,倒是唬住了不少大臣,都认为他很是有“英雄气概”,刘备对他也是很认同。

事实上,魏延说的话确实有点大,然而,从表现上来看,魏延驻守汉中的这几年,还是没有让曹操军队占到便宜的,可以说是独当一面,因而也受到了刘备的赏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史上所称的蜀汉政权,魏延由此晋升为镇北将军。

等到刘备去世,刘禅继位,魏延也还混得不错。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一上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北伐做准备,将军队开进到汉中,魏延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干得还是很卖力,也有不俗表现。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军队攻入汉中,魏延被指派反击,攻入属于曹魏的凉州。魏延军队行军途中正巧遇上曹魏军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两军交战,魏延军队获胜。

之后,魏延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他还被授予假节,晋封为南郑侯。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成为亮点所在,表现可圈可点。他曾经向诸葛亮提议,给自己上万人马,走另外一条路,攻入关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向诸葛亮建议,给自己五千人马,取道子午谷攻取长安。

因为魏延认为,当时长安城的守将夏侯楙不上档次,蜀军一到,就会丢弃城池逃跑。诸葛亮以为这个计谋,太悬又危险而弃用了。

建议屡次不能采用后,魏延在背后对诸葛亮颇有怨言,他认为诸葛亮有些胆小,常常说自己的才能不能尽情发挥。

这也是魏延性格使然了。

魏延在战场上作战,确实是十分勇猛,他所训练出来的兵士也十分厉害,魏延本人却是极为高傲,不太看得起其他人,性情方面也就较为暴烈,一般人都是不敢跟他争锋。

魏延先前就和刘琰有过过节,是诸葛亮的维护,才和刘琰化解。另外地,魏延与蜀汉大臣杨仪也是很不对付,两人经常性作对,有几次争论得厉害了,魏延还做出拔刀做掉杨仪的气势,因而与杨仪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从而也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事后,还是诸葛亮从中调停,缓和了两人的关系。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能够表面上过得去,真没到激化不可调解的程度,等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就没好果子吃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情加重,临死之前,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托付后事,命令魏延断后,大军慢慢退回。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遵从诸葛亮遗令,退回到蜀地。

当时,魏延坚决不同意,认为即使诸葛亮死了,还有自己在呢,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将北伐大事被忘了。另外地,自己也不会听从杨仪的指令,任由杨仪摆布,去做断后的任务。

蜀军开始撤退后,魏延发飙了,他带着部队赶在杨仪大军前面,烧掉阁道,制止大军撤回。魏延同时上表刘禅,杨仪有谋反举动。

杨仪也不甘示弱,向刘禅上表,举报魏延谋反。

刘禅看到表章,不确定两人哪个有猫腻,就喊来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这两位还是跟杨仪较为亲近,因为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嫌疑。

与此同时,魏延的军队与杨仪大军交战起来。

杨仪派了王平去和魏延军队作战,王平个人能力上比起魏延还是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但他还是挺具有说服能力。

见到魏延军队,王平劈头就说:“诸葛丞相才刚刚去世呢,你们这些人就闹腾起来,像什么样子!”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信还是很高,魏延军队都觉得魏延这次做得有些过分了,就都散了。

这时候,魏延手下也就剩不了几个兵了,他带着儿子以及其他几个亲信逃亡到了汉中。

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魏延,马岱斩下了魏延的头颅,献给了杨仪。同时,魏延三族也被诛灭了。

后来的史学家们,对于魏延的评论,大多数认为,魏延并没有反叛的举动,被杀纯属是被冤枉了,主要还是因为与杨仪的矛盾激化引起的。

事实上,这些评论还是较为中肯的。

而众多有关魏延之死的评论中,最为到位的,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作出的论断: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