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我感覺現在人都在吃喝玩樂,不也“活”得好好的嗎?

蔣新國


吃喝玩樂,活得好好的,不能妄下結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抽菸有害健康,並非今日抽菸,明天就不健康了。大量事實證明,病從口入。長期吃喝玩樂。最終對身休不利,不信,等過五六十歲後,體健一下看看。


閒人愚見


孟子這句話是宏觀的。

百年樹人的道理問主不會不懂吧?你所說的現在的人吃喝玩樂活的好好的,但是這些人是活在那些『生於憂患』的人的保護之中。每個國家總有『生於憂患』的一部分人保護絕大多數的『死於安樂』的人。

當安樂時,往往不屑於憂患意識,因為這些人認為自己上天眷顧,安樂是理所當然的。

那麼請問,如果『生於憂患』的人放棄憂患意識,不再做一個守護者,『安樂者』還有多長時間安樂?

你安樂了,你的下一代安樂嗎?大家都娛樂至死,打開國門,如晚清慈禧太后寧願用千萬兩雪花銀建圓明園,也不願意花一分錢買炮彈,致使北洋艦隊被消滅。歷史的教訓就是懸掛的刀。你可以選擇性失憶,繼續蔑視憂患意識娛樂至死,但無法阻止哪一天刀子掉下來,砍在你脖子上。難道你臨死還又怪『生於憂患』的人不盡責保護你們?他們為什麼一定要保護你們,他們已經被同化『安樂』去了,為什麼就不是你『生於憂患』保護他們安樂呢?你們在道德綁架時,有想過安樂是怎麼來的嗎?

請問主重新好好研讀孟子這篇文章,研讀世界歷史,研讀近代史,覆盤自己的人生。再自問自己憑什麼安樂,別人憑什麼為你憂患??這就是答案。


路過man


“行走的殭屍”也算活得好?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謂千古名句,它常常提醒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能安於享樂。

有人說,現代人都在吃喝玩樂,不也“活”得好好的嗎?

只能說,此“活”非彼“活”也。

孟子所謂的“生”,是生存、發展,不僅僅是活著;他所謂的“死”,也不僅僅是指肉體的死亡,而是指衰敗、沒有生機。

因此,所謂“生於憂患”,是說憂患能激勵人奮起,能讓人生存、發展;所謂“死於安樂”,是說安逸享樂使人怠惰,可使人衰敗死亡。

不論是對於一個人、一個群體還是一個國家,孟子的這句話都是真理。

歷史上“生於憂患”最典型的例子要數越王勾踐了,他的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越王勾踐受盡了屈辱,被夫差放回越國後,他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採用種種辦法提升越國的國力。最終他大敗吳師,攻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強烈的憂患意識,激勵了勾踐的鬥志,他最終譜寫了一曲“生於憂患”的頌歌。

今天的生活中,同樣有這樣的例子。

任正非41歲在極其艱難的處境中開始創業,他從一點一滴做起,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華為硬是做成了大品牌。更難能可貴的是,對自己取得的成功,他沒有沾沾自喜,停步不前,而是始終探索著公司的發展之路。在美國對公司正常供應芯片的時候,他的團隊就開始了芯片的自主研發。他要掌握市場的主動權,他要擁有核心技術。正是這樣的憂患意識,讓他在面對不期而至的風雨的時候,能夠平安度過,能夠繼續發展。正是任正非的清醒,讓他的事業越做越大。

不論古今,憂患都是能警醒人的一劑良藥,而安樂則容易讓人心生惰意,最典型的“死於安樂”的例子莫過於劉阿斗了。

蜀國後主劉禪繼位後,昏庸無能,諸葛亮等得力大臣死後,蜀國很快被魏國所滅。魏帝就封給投降了的劉禪“安樂公”的稱號。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安排表演蜀地鼓舞,結束後,司馬昭問劉禪:“頗思蜀否?”意思是,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脫口而出:“此間樂,不思蜀。”意思就是,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作為一個國家的國君,貪圖享樂,不思故國,最後等待他的不是死亡還會是什麼?

今天,是有不少人在吃喝玩樂,好像也“活”得很好,但這裡的“活”,就只是“活著”而已。這些人的生活談不上質量,更談不上對家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他們只是“行走的殭屍”而已。

過去曾有人說,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四十歲死亡,八十歲埋葬,其情堪憐。今天,更有有些人十幾歲就死亡了,卻也要等到八十歲才埋葬。他們要麼閒在家裡,要麼玩在學校,正是青春年少的時候,卻混吃等死。他們不思進取,不知感恩,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這樣的人,永遠被父母的羽翼遮蔽著,一無所長,只知索取。如果這樣的人過這樣的生活,也能稱得上“活”得好的話,那等到ta們的保護傘沒有了,看ta如何活得下去?

智慧如孟老夫子,諄諄教導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謂是抓住了“生”與“死”的關鍵。同樣是幾十年的生命,渾渾噩噩是一生,積極進取也是一生。一念之差,就是“生”與“死”的差別,是雲泥之別、霄壤之別。



魚悅龍門


《孟子·告天下》的最後一句就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他是通過一些實例,說明人在經歷了各種人生的歷練和考驗之後,才有可能更好地承擔大業,有所成就,也才能匹配優質的人生,此即‘’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呢,就是碌碌無為不思進取導致衰敗沒落。我想,不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來說,“死於安樂”,都是恥辱的。

孟子目睹諸侯爭霸結束後開始相互兼併弱肉強食,要比春秋時期的戰爭慘烈,這使他感悟頗多,於是憂國憂民的他殷切地發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樣的警世之言!

歷經歷史的發展和時代變遷,現代人憂國憂民的意識越發淡薄了,許多人真的無法理解聖人的教誨。大家都在吃喝玩樂,不想那麼多,不也活得好好的?套什麼枷鎖呢?是啊,盛世和平的年代,物質的極大豐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如何賺錢花錢,成為生活的目標和主旋律。再也不需要為衣食溫飽而憂了,轉而憂慮的則是如何滿足無限膨脹的物慾。人對金錢利益的追逐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些人的目光已經專一到只能看到錢了。

一代一代福堆里長大的人們,對於“生於憂患”似乎越發難以接受,甚至可以說排斥。寧願沉溺現代科技帶來的物質享受,豈肯承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憂患歷練呢?但凡遇到點挫折,一部分脆弱的人就抑鬱了或者是選擇以死來解脫;也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寧可迴避問題也不願意解決問題面對挫折;而“死於安樂”對人們來說亦是無法理解更懶得靜下來好好理解和思考一下。想那些幹什麼呢?吃喝玩樂及時行樂,活得好好的!

當然,多元化的時代,各有各的活法,只是,沒有誰會一輩子一帆風順鳥語花香不是嗎?紅樓不也只是一場夢?所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旦不測來臨,將如何以對?因此說,“生於憂患”才是不折不扣的人生哲理呢!

有一副對聯是這樣的: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說的是,上天要使一個人遭遇禍殃,一定是先給他一點小小的優待讓他沾沾自喜;上天要使一個人受用福報,一定是先給他一點小小的禍患讓他有所警惕。

於此說來,是不是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呢?不要再一味地沉溺於科技的高度發達和物質文明帶給我們的多重福利了,是時候及時警醒和思考並且有效地做一些改變了!


有人說,當我們專注於物質文明的發展時,人類的精神文明已經停止在石器時代了,也許這種說法有點過,但是,作為人類,我們追求的遠遠不該只是物質的滿足,精神的飛躍才是人類終極的追求呢!所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人生不可複製,在沒有退路的人生路上,切不可似是而非!當重新品閱深思孟子先生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以及我們的先聖先祖的諄諄教誨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土生土長的榆銭兒


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一不能混淆內在本質,二應把眼光放長遠。


首先談內在本質。


孟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孟子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影響國君,指出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不能安於現狀,而必須奮發圖強。也就是說,孟子更多是站在宏觀的國家存亡角度來說這個話的。


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為孟子的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佐證。南朝皇帝陳後主沉溺聲色,天天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最終把國家搞滅亡了。


當然,人們現在引用這句話,更多地是引用在了個人身上。


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說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名句之前,還有一段話也廣為人們熟知,並深受人們喜愛: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很多人把它貼在案頭,作為座右銘。


它的所指,更多是偏向精神的。一個有憂患意識的人,在精神上更能未雨綢繆,更能刻苦發奮。他會自絕地摒棄一些無聊無用的瑣碎事情,他不會讓庸俗湮滅上進心。


在這個層面上,如果用現在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吃喝玩樂,也活得很好來反駁憂患意識,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吃喝玩樂活得很好,更多是物質上的,是身體上的。何況很多人,在人群裡吃喝玩樂似乎很快樂,回到家裡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常常會懊悔一天又這麼稀裡糊塗地過去了。


接下來談眼光的長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可以這樣來理解:憂患著生,安樂著死。即有憂患意識,你反而可以生活地更穩定,最後你可以安度晚年,祥和地友好地與世界告別。通俗地說,也就是先苦後甜吧。


反觀每天吃喝玩樂貌似活得挺好的人,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心態,“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的及時行樂思想,這些對學習的耽誤、對錢財的透支,總有一天會成為“催債主”,纏著來讓你還債,讓你無法擺脫、無地自容。


倘若是富二代、官二代,只知道吃喝玩樂肯定是“啃老族”,哪怕能在父輩的庇廕下終了一生,也不過是像個沒有靈魂的皮囊在世上晃了一遭罷了。也很可能還沒走到終點,在中途就落魄了。有了高人一頭、快人一步的起點,卻把終點線劃得比起點還低,你說可惜不可惜?


倘若是個一般家庭的人,只知道吃喝玩樂肯定是“月光族”,甚至會月月赤字,年年入不敷出,最終會被生活的重壓壓得抬不起頭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不進則退的時代,吃喝玩樂只能作為偶爾打打牙祭的放鬆,絕不能當作主食;保持憂患意識,時時處處都能通過自己的虛心努力來提升自己的素質、貢獻自己的能力,才能成為主流,和社會同步前行。


李想國


“其博也興焉,其亡也忽焉”也就是說,危險是在歌舞昇平和風平浪靜中悄悄來臨的!唐宋元明清都有吃喝玩樂的時期,但是他們都亡了,在他們吃喝玩樂的時候,是不是也在想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這句話是多麼可笑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主要還是說給社會學家聽的,對於政治家們來說,這句話是很有用的,當然,鼠目寸光的政治家是理解不了這句話的含義的。


生活是一種嘗試


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忙於互相兼併忙於攫取個人利益的情況下說出的話。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如果不具備憂患意識,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那麼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

這個道理是被歷史反覆證明過的。譬如,在二戰時期,不可一世的德國人橫掃歐洲大陸後,隨即將目光轉移到英國和蘇聯。但是當時英國人認為自幾和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並且與德國沒有直接的厲害衝突,德國人肯定不會偷襲自己。但很不幸的是,德國納粹狼子野心,趁著英國人麻痺大意時,在一個英國人都放鬆的週末進行了空襲,那一次空襲英國人損失慘重。還有前蘇聯也是如此,當時的德國人與前蘇聯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前蘇聯於是坐觀德國戰車橫掃歐洲大陸,絲毫沒有干預,等到德國納粹突然襲擊蘇聯時,蘇聯人才猛然醒悟過來,兇狠的德國納粹是靠不住的。

亂世如此,那麼盛世呢?

我個人認為盛世也應當有這種意識。我們有幸生在當今和平的中國,不用整天擔心炮火連天弄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那是因為我們的祖國強大了!我們的邊疆時時刻刻有人民解放軍在守衛著,他們無怨無悔地在保家衛國。有句話說的好: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因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而已。儘管如此,但是並不代表外部的敵對邪惡勢力會看著我們和平發展下去。

看看這些年美國人乾的好事。還記得,中國空軍的王偉嗎?當年美國人的飛機侵入中國南海領空,王偉為了捍衛祖國利益而英勇撞機犧牲。此外,美國人還在朝鮮半島挑起事端,製造麻煩;收了日本當小弟,在沖繩建立空軍基地;販賣軍火給臺灣地區。這一切的動作就是表明此地無銀三百兩。還有中國周邊國家印度,越南等國家呢?哪個沒有給中國使絆子?

可以說當今的和平中國是中國人自己千辛萬苦爭取到的。但是如果沒有憂患意識,沒有人去保家衛國,那麼必定會重蹈一百多年前的覆轍。

綜上,孟子所講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我認為在任何時代都適用。







青山居士說


很高興回答你提的“孟子為什麼會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問題,這句話的意思是具有憂患意識,能夠使國家、族群發展的更強大,一味地享樂,最終會導致國家、族群的衰敗,那麼孟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下面就讓筆者為您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孟子之所以會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的,我們知道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亂叢生,他說這句話是想通過他的思想來影響統治者,希望統治者能夠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從而能夠使國家發展的更好,讓老百姓能夠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其次,孟子說這句話是為了教育他人,我們知道,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因此,他的主要工作還是教育,他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第二層意思是讓他的弟子時時刻刻保有一顆警惕的心,做人要謙虛,不要貪圖享樂,得意忘形。



最後,筆者介紹一下孟子說這句話的第三層意思,孟子在那個年代是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人,我們知道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被人們並稱為“孔孟之道”,可見,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他人,所以,孟子說這句話也是為了給社會樹立一個榜樣。

綜上所述,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孟子希望以自己的思想影響統治者。

二: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孟子希望他的弟子時刻保有憂患意識。

三:作為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孟子希望給社會樹立一個榜樣。

關於“孟子為何會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因,筆者就為您分析到這裡了,希望對您有一定的幫助。

(喜歡的朋友點擊關注吧,咱們下次再見!)


網絡訊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則短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與溫水煮青蛙的原理頗為相似。告誡人們要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

道理搬到當今社會同樣適用。華為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6年5月,華為展示了自己當時的5G技術,在短碼之戰中獲59個公司支持,以絕對的優勢碾壓了美國和法國,掌握了話語權。2018年6月14日,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華為在5G新空口領域擁有1481項聲明專利,佔比28.90%,排名第一。

在5G新核心網領域,華為以214項聲明專利,佔比77.26%,同樣位居榜首。可以說在5G上,華為的技術當屬世界第一。然而在2018年,華為在5G上舉步維艱。

2018年年初,美國運營商AT&T放棄與華為的合作計劃。4月美國出臺規定,禁止電信公司利用聯邦補助購買中國製造商生產的電信設備。

8月,特朗普總統簽署《國防授權法》,規定從2019年8月起禁止政府機構購買華為及中興等產品。同月,澳大利亞宣佈禁止華為參與澳洲的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3個月後,新西蘭的情報機構拒絕了電信運營商Spark在5G網絡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的計劃。隨後,英國最大電信運營商英國電信計劃兩年內將華為設備從其核心的4G網絡中剝離,同時將華為從其核心5G網絡競標者的名單中移除。

12月初加拿大配合美國扣留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引起中國的不滿。同月,日本禁止政府從華為和中興採購電信產品,日本的三家主要移動運營商也採取了與日本政府共同的行動,其中包括阿里的大股東軟銀。

他們共同宣佈,在現有的移動基站和將來的5G網絡設備中停止使用中國產品。2019年1月11日,波蘭安全局以“從事間諜活動”的名義逮捕了1名在當地工作的華為員工。

與此同時,外媒有消息稱,挪威也在考慮是否與其他國家一樣,將華為排除在該國5G基礎設施建設之外。

面對如此境遇,任正非卻說:“華為今天碰到的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預測,已經準備了十幾年。這些困難對華為會有影響,但影響不會很大。”他介紹,華為已經簽署30份5G合同。華為能有今天的強大,如果沒有憂患意識,恐怕早已被社會所淘汰。

同樣是“活”著,有憂患意識能使自己“活”得更長久,吃喝玩樂的“活”,早晚會自食其果,只是時間問題。






戰鬥名族每日談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此言語表達得真實,人生在世上耽憂自己的安全和生活,現代人涉及到三十多種安全,防水、防電、防護自然災害,防護火災車禍,懸崖峭壁、異物飛來,生瘡得病、摔跤倒地、防偷防盜、防護小人暗算、防冷防熱、防護各種受傷、必須遵紀守法、防止戰爭暴發等等。

從各種車輛出現以來,全球死亡人類超過三千萬人以上,還超過二戰時期死亡的人類。全球每年非病異外死亡人數也很多,總之、人人時時注意安全。

患字是指生病的危害,古代的人醫學不發達,科技也落後,細菌都不知道,物理、化學也不清楚,總覺得生成很難,古代的工業都是手工業製作,全是步行辦事,法制不建全,各地隨時見到稱王稱霸,有苦難言怎麼不耽憂呢?

古時候活著的人大部分覺得生不如死,所以覺得死而無憾,孟子反而覺得死後還是快樂,留下千古名言,告訴後來人。

近幾十年來,人類科技發達,思想文化進步快,法制比較完善,各種保障制度建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用各種機械化代替體能。發達國家人類平均壽命增長到八十多歲以上,以後人類壽命會更高,有可能二十年內人的壽命達到幾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