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科學家說世界萬物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人類意識的產物?

觀嵐觀世界


不會有任何科學家會這麼說,如果這麼說了,他絕對不是一個科學家。會這麼說的,只有哲學家和宗教家。

科學是對現實世界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探索與總結,科學家在下結論時,會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絕不會提出一個空泛的哲學思想。所謂世界萬物並不存在,只是人類意識的產物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既無法證偽,也無法證實的一種思維陷阱。它只會給那些純粹的哲學家提供一個對現實毫無用途的思維方向或思維試驗,或者給宗教徒灌輸一個缺乏邏輯基礎的唯心定論。

意識是建立在對世界萬物的“察覺”基礎上的認知,它是人的神經反應,是生命結構的一部分,因此意識本身就是世界萬物的一部分。

如果說世界萬物只是你意識的產物,那麼,在你出生前以及死亡後,難道世界萬物就不存在了?

如果說世界萬物是整個人類意識的產物,那麼,在人類誕生之前,世界萬物就不存在麼?難道世界萬物曾經只在侏羅紀恐龍的意識中存在麼?

如果說世界萬物只在生命的意識中存在,那麼在太陽系誕生之前,宇宙就不存在麼?作為世界萬物的一部分,來自遙遠宇宙的光難道也是我們意識的產物?

我們的意識為什麼要欺騙我們並且編造一個如此複雜的世界萬物?

一個人若是經常思考這樣的唯心主義玄幻問題,不僅不會給人帶來所謂“智慧”,還會讓一個生存在現代社會的人逐漸脫離現實並失去競爭與生存的能力。因為這種思維會讓那些別有用心的邪教教主或成功學洗腦者利用,作為控制陷入這種思維陷阱的普羅大眾的工具,使很多人成為愚蠢的韭菜,或者向教主奉獻一切,或者被無良商業團體收割。


心繫宇宙天地寬


我思故宇宙在,這是量子力學的衍生理論,近期科學家也已經發現,我們的視神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元非常少,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經過大腦處理之後的影像,這反過來也能證明這個理論。

《球狀閃電》無疑是劉慈欣早期最為重要的幾部作品之一,其中對於量子態曾經有非常傳神的描述,歸結起來就是“處於量子狀態的事物(人)出現的地方是隨機的,但即便它在你眼前,當你看它的瞬間,它就坍縮了,你再也看不到了。”這是動搖了經典物理學大廈的量子理論當時最前衛的研究,將早就被驅逐出科學領域的“意識”又重新拉了回來,由此產生了很多我們日常思維根本無法理解的情況,當然,就“宇宙目前的狀態是為人類專屬”這樣的一個話題,我們還要從薛定諤留給世人的那隻貓講起。

看還是不看,完全是兩種形態

先提前做點知識普及,以便後面的內容好理解,根據量子理論的說法,在微觀世界,觀測和不觀測被觀測物完全是兩種形態,比如顯示波粒二象性的電子,如果我們人類沒有去觀測,那麼它呈現一種波的形態,而一旦加入了觀測,那麼電子就坍縮成了附著在非特定軌跡上的一個點,或者說,一個粒子。通俗的說就是,平素遊蕩在我們身邊的組成原子的電子更像是一個幽靈,你看它和不看它完全是兩種形態。

接著往下說,薛定諤他在1935 年發表了一篇題為《量子力學的現狀》論文,其中提到了一個思想實驗,簡單來說就是:一隻貓被封在一個結構巧妙並且不透明的箱子裡,箱子裡有毒氣瓶和一隻貓,控制毒氣瓶開關的是放射性原子,一旦原子核衰變毒氣瓶就會打開毒死貓,但是原子核的衰變是概率性的隨機事件,只要沒有觀察,它就處於衰變/不衰變的疊加狀態,問題是,當我們沒有打開箱子之前,這隻貓處在什麼狀態?量子理論認為:只有打開蓋子才能夠確認,但是一旦進入觀測範圍,疊加態就消失了;如果沒有揭開蓋子,進行觀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貓是死是活,它將永遠處於半死不活的疊加態,可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但貓既死又活明顯違背了中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個經典常識。

根據薛定諤的貓的推論,1979 年,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提出了一個相當令人吃驚的構想,也就是所謂的“延遲實驗”。具體實驗的過程比較複雜就不說了,但結論是,我們可以在事情發生後再來決定它應該怎樣發生,如果說我們是一部戲的導演,那麼我們的實驗中的光子到底想要如何衍射並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這可以等電影拍完以後再由我們決定!

完全無法解釋的“敲到好處”

惠勒後來說,“任何一種基本量子現象只在其被記錄之後才是一種現象”,我們是在光子上路之前還是途中來做出決定,這在量子實驗中是沒有區別的。歷史不是確定和實在的——除非它已經被記錄下來。更精確地說,光子在通過第一塊透鏡到我們插入第二塊透鏡之間“到底”在哪裡,是個什麼,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我們沒有權利去談論它,它不是一個“客觀真實”!我們不能改變過去發生的事實,但我們可以延遲決定過去“應當”怎樣發生。因為直到我們決定怎樣觀測之前,“歷史”實際上還沒有在現實中發生過!

這樣稀奇古怪的事情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宇宙的歷史,可以在它已經發生後才被決定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在薛定諤的貓實驗裡,如果我們也能設計某種延遲實驗,我們就能在實驗結束後再來決定貓是死是活!比如說,原子在3點鐘要麼衰變毒死貓,要麼就斷開裝置使貓存活。但如果有某個延遲裝置能夠讓我們在4點鐘來“延遲決定”原子衰變與否,我們就可以在5點鐘這個“未來”去實際決定貓在3 點鐘的死活!這樣一來,宇宙本身由一個有意識的觀測者創造出來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雖然宇宙的行為在道理上講已經演化了一百多億年,但某種“延遲”使得它直到被一個高級生物所觀察才成為確定。我們的觀測行為本身參與了宇宙的創造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參與性宇宙”模型。宇宙本身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而其中的生物參與了這個謎題答案的構建本身!

有一種“人擇原理”的學說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存在這個事實本身,決定了宇宙的某些性質為什麼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也就是說,我們討論所有問題的前提是:事實上已經存在了一些像我們這樣的智能生物來討論這些問題。

舉個例子,目前宇宙似乎是在以一個“恰到好處”的速度在膨脹。只要它膨脹得稍微快一點,當初的物質就會四散飛開,而無法凝聚成星系和行星。反過來,如果稍微慢一點點,引力就會把所有的物質都吸到一起,變成一團具有驚人的密度和溫度的大雜燴。而我們正好處在一個“臨界速度”上,這才使得宇宙中的各種複雜結構和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這個速度要準確到什麼程度呢?大約是1055 分之一,這是什麼概念?你從宇宙的一端瞄準並打中在另一端的一隻蒼蠅(相隔300 億光年),所需準確性也不過1030 分之一。類似的驚人準確的宇宙常數,我們還可以舉出幾十個。我們問:為什麼宇宙恰好以這樣一個不快也不慢的速度膨脹?人擇原理的回答是:宇宙必須以這樣一個速度膨脹,不然就沒這樣稀奇古怪的事情說明了什麼呢?它必須要使得智能生物可能存在於其中,不然就沒有人來問“宇宙為什麼是這樣的”這個問題了。隨便什麼問題也好,你首先得保證有一個“人”來問問題,不然就沒有意義了。


我思故宇宙在

這說明,宇宙的歷史,可以在它已經發生後才被決定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在薛定諤的貓實驗裡,如果我們也能設計某種延遲實驗,我們就能在實驗結束後再來決定貓是死是活!比如說,原子在1 點鐘要麼衰變毒死貓,要麼就斷開裝置使貓存活。但如果有某個延遲裝置能夠讓我們在2 點鐘來“延遲決定”原子衰變與否,我們就可以在2 點鐘這個“未來”去實際決定貓在1 點鐘的死活!這樣一來,宇宙本身由一個有意識的觀測者創造出來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雖然宇宙的行為在道理上講已經演化了一百多億年,但某種“延遲”使得它直到被一個高級生物所觀察才成為確定。我們的觀測行為本身參與了宇宙的創造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參與性宇宙”模型。宇宙本身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而其中的生物參與了這個謎題答案的構建本身!


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有沒有量子理論中所提到的多元或者平行宇宙,起碼目前這個宇宙是為地球上的人類單獨設計的,或者說,因為與我們的意識相勾連而產生的所有一切,是因為我們需要它變成這個這個樣子才有現在這個樣子的。

這樣說可能有點繞,但仔細想想就明白了,為什麼原子的形態與星系的形態如此相似,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結為一種模式化的東西,甚至所有都可以歸結為數字化的東西,這絕對不是巧合。

那當然沒有什麼外星人,因為所謂的外星人在我們選擇成為的宇宙中根本不能生存,或者說,在一開始的高等觀測者的視野中並沒有設計……

這樣越說越詭異了,好像一定會有一個更高等的創造者一樣,但即便不是,也應該是史前文明的某些宇宙觀測者建立個整個宇宙的規則,現在看,造物主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高維宇宙觀


我自認為是一個唯物主義者,這個問題真的不敢粗暴地說是還是不是。物質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電子和原子核,原子核由質子和其它基本粒子組成,不管你是什麼主義,都沒有異議。現在被證實存在的,可以被觀察到的最小基本粒子是中微子,也叫微中子。微中子有多小?厚實龐大的地球,相對於它來說就是一個佈滿大孔的龐大篩子!它可以以光速毫無障礙地穿過地球。被驚到了吧,但中微子還不不是組成宇宙的最小粒子,還會有更小的粒子被發現。宇宙中最小的是元因。它沒有光的波粒二象性,沒有很多粒子的電磁特性,沒有原子的帶電特性,沒有大小,沒有重量,但是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元因是什麼?它可以組成心(不是心臟),心的組合就是意識,意識再組合就是思想,思想存儲在大腦中對物質的重現就是意識,殖根於生物的腦組織細胞中。根據元因組成心的原因,元因無所不在的性質就是一切事物的體現。因此唯物唯心的爭論從此終結。意識就是物質反映,物質就是意識的重現他們缺一不可,是共生關係。沒有物質意識就不存在,沒有意識物質也不存在於生物大腦之中。對嗎?通過推演我覺得是對的!

注:我查了一下,“元因”已經被使用,賦予了別的意義,“元因”在我後面的使用中會被“心因”替代。


經常糊塗原大無畏牛刀


其實答案很簡單!人類出現了多長時間?不過百萬年而已,不要說宇宙了,即使是地球的歷史也長達45億年之久,如果說世界萬物只是人類意識的產物,人類出現之前就什麼都沒有了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有人經常問類似的問題:如果人類滅亡了,世界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這樣的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世界萬物的存在與否與人類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人類也只是大自然的產物而已,我們沒有什麼特殊的,大自然一點也不在乎人類存在與否!

或許就是因為人類擁有智慧,很多人常常不由自主地會有“世界因人類而存在”的想法,事實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我們也不要認為人類就很特殊,就必須特殊。事實上人類一點都不特殊,本質上人類與石頭是一樣的,都是宇宙第一代恆星的“後代”!人類與石頭的不同在於我們能認知客觀世界存在的規律!

想象一下,人類突然全部滅亡,世界萬物就不存在了嗎?狗肯定很“冤枉”:人類滅亡了關我們什麼事,為何人類滅亡了世界萬物就一定要不存在呢?

說“宇宙萬物不存在”這種觀點,或許認為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確實科學上有這種觀點,不過也只是猜測,很多科幻電影中也有類似情節描述。畢竟我們只能通過感官去感知周圍世界的存在,感知的方式就是通過外界各種信息對大腦的刺激,理論上即使是虛擬信號的刺激也同樣會被我們感受到。況且隨著電腦性能越來越強大,我們能模擬更加複雜的真實環境,純理論分析,未來某天人類一定能模擬整個宇宙,如果真的這樣,人類又如何肯定自己生活的世界不是被更高級的“人類”模擬的呢?


宇宙探索


科學家說世界萬物根本不存在,只是人類

意識的產物。這與佛經上講的諸法無所住,

一切唯心造有點相似。

理體上,諸法是空寂的,無所住,也無

所依。但說空不要證空,否則就落在“斷”

上;說有不是常恆,所有相皆虛妄,如夢

幻泡影,怎能常呢?所以既不說“斷”也不

說“常”,兩邊不著,是行中道。

科學家說“只是人類意識的產物”,也確實

如此,大千世界本由心造!

佛的清淨國土是佛與各大菩薩用清淨大

願、清淨大善業莊嚴而成的,五濁惡世也

是由各個眾生用業(有善有惡)所成就的。

《華嚴經》世界成就品中有這樣的句子:

“所說無邊眾剎海,毗盧遮那悉嚴淨……”

“菩薩趣於一切智,勤修種種自在力。

無量願海普出生,廣大剎土皆成就……”

“眾生煩惱所擾濁,分別欲樂非一相。

隨心造業不思議,一切剎海斯成立。

佛子剎海莊嚴藏,離垢光明寶所成……”

“一切廣大諸剎土,如影如幻亦如燄……”

“滅壞生成互循復,於虛空中無暫已。

莫不皆由清淨願,廣大業力之所持……"

(後面還有很多,暫錄少量以明斯義)


廣法居士


你好,我覺得這個問題只能用量子力學來解釋!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量子世界的學科,在我們的常識中,人類所生存的宏觀世界是由微觀世界中的粒子組成的,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深入發展,微觀粒子呈現的多種特性是無法與宏觀世界聯繫在一起的,甚至是嚴重違揹人類正常思維邏輯的

那麼從唯物論來講,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但是在微觀量子世界裡這一真理卻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大家都知道電子雙縫干涉實驗,起初這個實驗並沒有什麼特別,它只是驗證了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後來科學家在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加入了“人類觀測”行為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人類進行觀察的時候,電子則呈現粒子特質,當人類不進行觀察的時候,電子則呈現波的特質,但觀察行為本身並沒有干預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的正常進行,觀察行為只是視覺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已,觀察行為並非是物質活動,那麼為何非物質的觀察行為會影響微觀量子世界的物質粒子呢?背後的原因不禁引人深思。

按照人們的常識來講,事物都存在著先、後關係,因、果關係,例如人會先感覺到渴,然後再去喝水,這種先後的因果關係是不可逆的,將因果關係顛倒是不可能的,也是從邏輯上也是講不通的,但是宏觀世界的先、後關係,因、果關係在微觀量子世界中卻並不是適用

根據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的啟發,人類的觀測行為會影響微觀粒子的狀態,後來科學家又進行了微觀粒子的延遲選擇實驗,延遲選擇實驗說明人類的觀測行為不僅僅可以影響微觀粒子的狀態,還可以改變微觀粒子的先後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人類在粒子做出選擇後的觀測行為,可以強行改變粒子之前做出的選擇,這證明了在微觀量子世界,因果關係不存在先後順序,因、果能夠先後、後先、甚至同時發生。

微觀量子世界存在著很多使用宏觀世界理論、正常思維邏輯無法解釋的事情



知道了吧主


我是燕子燕陽。

首先要理解清楚,所謂的世界萬物不存在,不是指真實的萬物不存在,而是我們“看”到的那個“萬物”不存在,因為這個“萬物”是人類意識的產物。

世間萬物存在的方式是被人類感知而存在的。

感知,即為眼,耳,鼻,舌,觸五官所感觸到的關於世間萬物的色,聲,香,味觸等信息。

反過來說,這些萬物的信息通過人類的生理五官被人感知其存在。

問題就來了,這些信息並不是直觀的被人類的感官系統所感知。

比如眼睛看到的所有景象,都是萬物所反射的光進入眼睛之後,經過眼睛感光系統一系列處理,而後刺激視網膜形成電信號傳導至大腦相關區域從而形成“圖像”。

而這一處理過程,是經過了千萬年生物演化形成的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機制,這套機制不是告訴你此時此刻進入眼睛的光的各種數據,而是直接呈現為直白的綠色和形狀,讓你馬上能通過這樣兩個簡單的信息能判斷出這是葉子。

也就是說,世上本沒有“顏色”“形狀”,這只是眼睛乃至大腦為了向你“解釋”葉子而形成的“樣子”而已。

再舉個例子,今天所流行的vr眼睛,當你帶上它的時候,一連串0和1所組成的編碼被編譯成為光,直接在vr的屏幕上投射到你的眼睛,於是你的眼睛捕捉到了“顏色”“形狀”等信息,在大腦中形成了圖像,形成了你看到的山水,葉子,天空,然而,此時的山水,葉子,天空卻並不存在。

其他的聲,香,味,觸也是如此。

空氣震盪通過耳朵進入耳膜,經過一系列處理形成電信號傳入大腦形成聲音。

微粒飄蕩通過鼻腔進入鼻子,經過一些列處理形成電信號傳入大腦形成氣味。

物質通過與舌頭接觸而被感知,經過一些列處理形成電信號傳入大腦形成味道。

物體表面通過與手指皮膚的觸摸,經過一些列處理形成電信號傳入大腦形成冷暖,軟硬,乾溼,光滑或粗燥的感覺。

大腦對這一組由顏色,形狀,氣味,味道,觸摸所形成的總體感知,於是有了對世間萬物的映射與理解。

而這一切最終被人類意識所接納,形成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殊不知,此不過是盲人摸象而已,生存是足夠了,但要“看清”萬物還有很遠。


燕子燕陽


佛也是這麼講的,認為色法乃是堅固妄想所成。曾有大居士在三昧狀態下,穿牆破壁如入虛空的例子。



用戶55564481


世界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時間的世界,數字的世界,物質的世界,人本身就是時間,數字,物質的產物。

人類的意識只能進行物質重組,而決不能創造物質。要把人,人的意識和物質的順序搞清楚,在沒有人之前就有物質存在,是時間創造了物質。有了物質後才產生了人,人也是物質,有了人以後才能產生意識,有了意識後才能進行物質重組。如果連這個先後順序就搞不清楚,或者說將這個順序顛倒的人,可以說這個人已不是個正常的人了,他的話還有意義嗎?

在宇宙之前是時間創造了物質,然後誕生了宇球,待物質到了極限後宇球產生了大爆炸,大爆炸後產生了宇宙,因為不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就守恆了。宇宙從一開始只是在進行物質重組的活動,所以誕生了無數的星球。經過無數次的物質重組才產生了人類,當人類有了意識和能力後,人類也能進行物質重組。自然界的物質重組是大範圍的,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中,而人類的物質重組,只是在人類居住的星球上進行,是小範圍的,怎麼能說若大的宇宙是由人的意識創造的呢?恐怕小孩子也不會相信吧。


萬華4021


如果真是這樣,那人的本身也就不存在,那又何來意識和感知?如果只有人是客觀存在的,世界其他的一切事物都不存在,那麼人一出生感知的世界應是怎樣的呢?當嬰兒睜開眼睛看見的世界為何又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把不同地方、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集中在一起隔離起來,觀看一個他們從沒聽過見過的事物,得到的答案又為何是基本相同的呢?如果說人的意識是與生俱來的產物,那為何通過學習和鍛鍊後,對事物的認知結果又會存在不一樣的結果呢?事物客觀存在的,而人的夢不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人在夢境中感知到的事物基本都是不一樣,這也應能反證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