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老房子,這裡住過的都是中國頂尖科學家

中關村日新月異,但不是每一座樓都能跟上它的腳步。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寂寥的“科源社區”,這裡的蘇式建築沉悶寒酸,置身其間彷彿回到了50年代。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科源社區西臨北京大學、北靠清華大學,向東則是高校林立的學院路。

1951年,北京市政府將大泥灣(黃莊)以北、成府以南的300公頃地一併劃給了中國科學院,大批科研人員聚集於此,他們的居住問題也亟待解決。1954年,在中關村東區建起了一批住宅樓,其中三棟三層小樓,總共48戶,因其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最好,安排高級知識分子居住,而被稱為“特樓”。

這三座小樓,灰磚、黑瓦、硃紅色木窗格,就是現在的科源社區13、14、15號樓。其中, 14號樓最早建成,等級也最高,還鋪著木地板。L型的13、15號樓如兩翼般東、西而立,戶型稍有改進,有了客廳和臥室之分,每戶總面積比14樓略小,約100平方米。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13、15號樓呈L型結構位列兩側。

1955年11月,錢學森一家落戶到14樓201室。這套五室一廳的房子當年在北京算是“豪宅”,雖然做飯還得燒煤,但有乾溼分離的衛生間。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說“爸爸媽媽都很愉快,因為這裡畢竟是自己的國土,自己的家”。

同年,高中生柳懷祖隨父親柳大綱(我國鹽湖化學創始人)住進15樓。“那時三座樓建成不久,洋氣得很。”雖然廚房衛生間灰色的水泥牆上還裸露著縱橫交錯的管道,但在“一窮二白”的年月裡,僅浴缸就足以證明它是高檔住宅了。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15號樓屋門上留下的裝飾。

更洋氣的,是特樓裡的住戶。經濟學家顧準的兒女回憶,他們一家剛從上海到北京時,感覺北京比較“土”,可在中關村的“海歸”科學家們面前,他們就成了“土包子”。每天傍晚,樓上某家響起叮叮咚咚的鋼琴聲。清晨,樓上地板嗡嗡響,大人說這是“吸塵器”的聲音。還有從國外帶回來的冰箱、電視機、進口自行車,這樣的生活水平,比國人超前20年。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如今的14號樓前大樹參天,既是交通要道,又是納涼閒談的好地方。

曾幾何時,這裡大師雲集,先後入住這三座小樓的有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汪德昭、郭永懷、童第周、貝時璋、羅常培、呂叔湘、顧準等60餘人。他們絕大部分為中國最早的中科院院士,也有“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863”高科技計劃的倡導者,幾乎每一位都是某一領域開山鼻祖。

在這麼小的範圍裡,雲集著這麼多“最強大腦”,不但在世界上不多,在中國更是少有,這三座小樓也被稱為“特樓”。在那個年代,每到夜晚,“特樓”前都有荷槍的解放軍戰士站崗,離“特樓”不遠,還駐有一個裝備精良的警衛班,可見它的分量有多重。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中關村科源社區13號樓。

科學家們對環境衛生和公益活動都很重視,那時,每週都有這樣一個傍晚,平常“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大科學家們,全家出現在樓前,不是開PARTY,而是出來打掃衛生、美化環境。經過兩三年的努力,“特樓”周圍的環境大為改觀,13號樓前栽著一片重瓣桃花,每逢春天就爭相吐豔,14號樓前是一個花壇,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樓道窗戶上積攢了厚厚的塵土。

半個世紀過去了,大師們的背影早已遠去,2019年6月底,“特樓”等429處建築被公示為北京首批歷史建築。“特樓”的二代住戶們一片歡騰,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為“特樓”的未來出謀劃策。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從樓梯的扶手就能看出它出自“那個年代”。

“特樓”履歷

1951年,北京市政府將大泥灣(黃莊)以北、成府以南的300公頃地一併劃給了中國科學院,以“保留相當發展用地”。

1954年,在中關村東區建起了一批住宅樓,其中三棟三層小樓,總共48戶,因其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最好,安排高級知識分子居住,而被稱為“特樓”。就是現在的科源社區13、14、15號樓。

十年浩劫之後,中科院想把老院士搬出已經成了“大雜院”的特樓,卻引起很多人“不滿”,好不容易可以做學問了,誰願意耽誤時間搬家裝修啊。當時特樓裡流傳一句話,叫做“喬遷之憂”。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90年代開始,特樓裡走的走,搬的搬,50年代的老住戶越來越少,居住條件也越來越落後於時代。

2009年10月29日,107歲的貝時璋在睡夢裡安詳辭世。去世前一天,他還在家裡和六位研究人員談創新。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2012年北京兩會上,北京市科協關於 “將‘特樓’列為科學名人群體故居加以保護”的團體提案,受到廣泛關注。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2019年6月底,特樓等429處建築被公示為北京首批歷史建築。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搬進來,科源社區仍然充滿生機。

中关村老房子,这里住过的都是中国顶尖科学家

《風乾的記憶》邊東子著;

《中關村回憶》蔡恆勝、柳懷祖等著;

《中關村科技史蹟群保護利用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李楠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