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负面的情绪标签,走出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

“我真是个容易焦虑的人。”“我感觉自己得了忧郁症。”“我真的没有办法忍受这样的事。”

当陷入在某种情绪的泥潭之中时,你会不会有种永远都走不出困境的感觉?

撕掉负面的情绪标签,走出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

当为某事感到焦虑时,你就会在自己身上贴上一个“焦虑”的标签,认为自己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同样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抑郁”的标签,似乎这是一个怎么样也甩不掉的符号。

理清自我概念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的自我认知会影响着思维和行为模式。贴标签也是一种便捷的建立自我概念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常常会使得我们落入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之中。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呢?简单的说,就是当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时,那么你就会让自己变成你想像中的样子。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的这个概念,被罗森塔尔于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证实。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为自己贴上负面标签并不能带来任何的好处。这种负面的情绪并不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会为自己贴上“焦虑”“忧虑”“暴躁”等负面的标签,是因为我们通过生活经验,累积了这样一种对自我的认识,才会形成这样的认知。

事实上,一种情绪之所以能够在进化的过程中得以保留,是因为它在某种情境之下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焦虑能够让人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抑郁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共情能力,恐慌则是人们应对危机情况的一种应激反应。

给自我贴标签,是来自于我们自我觉知的一种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是谁,只有清楚明白了自己的属性,我们才拥有了一种安稳生活的心态。而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之所以会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情绪标签,实际上,是为了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开脱的理由。比如说,一个为了面试而感到紧张的人,就为面试失败找到了一个“因为我紧张,所以面试才会失败”,这就有了不需要正面去面对失败的借口。

撕掉负面的情绪标签,走出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

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归因理论,将一般的归因方式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指的是将问题归因于个人内在的个性或态度等稳定的内部因素,外在归因指的是将问题归因于外在的情境。

将情绪问题贴上自我的标签,实际上,是一种内部归因的方式。将引发情绪的事件归因于自己的个性特质。但事实上,如果转换一个情境,比如说此时身边有很信任的人陪伴着你,他能够给予你适当的鼓励时,可能这样子的情绪问题就不会泛化。

避免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要求我们采用更加全面的方式进行归因,即意识到每一种情绪的发生,即有其内部的原因,也有其外部的原因。

使用贴标签的方式时,我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是这样子的:此刻我感到焦虑,因为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

而通过更加全面的方式去思考时,我们需要对目前的情境有着更清楚的认知:此刻我感到焦虑,因为明天有一个很重要的面试,而我认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还没能达到这一岗位的要求。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将问题直线式的归因于自己的个性特质,后者则能够综合自身与外在事件而进行更加全面的归因。前者可能会深陷于情绪之中难以自拔,而后者更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更好的去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人是一种情境式的动物,尽管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相对稳定的个性特质,但在不同的情境下,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给自己贴标签,很容易就会陷入到自我实现预言的负面效应之中。去除标签,才能够不自我设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撕掉负面的情绪标签,走出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