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王國維先生

王國維先生《靜安文集》自序二中說:“餘疲於哲學有日矣。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餘知真理,而餘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則寧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倫理學上之快樂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知其可信而不能可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於文學,而欲於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要之,餘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詩歌乎?哲學乎?他日以何者終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乎?”


可愛者不可信”是指康德、叔本華哲學,即“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純粹之美學”。

可信者不可愛”,是指像嚴復所介紹的實證論的哲學。

“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馮契先生

馮契先生認為“王國維作為科學家,他傾向於實證論,因為實證論是同實證科學相聯繫的。但在感情上,他覺得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和唯意志論更可愛。”

雖然是可愛的哲學,但終究因為不可信使得王氏拋棄哲學轉而投向文學的懷抱,這一段話標誌著王國維治學的轉變,即由哲學領域轉到文學領域,這也標誌著王國維對叔本華哲學的疏遠。


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對曾表示要奉獻終身的哲學發出可愛但不可信的嘆息呢?主要有四個原因:


1、叔氏自身理論的困境。


王國維曾多次表達過對叔氏理論的懷疑:“故如叔本華之言一人之解脫,而未言世界之解脫,實與其意志同一之說不能兩立者也”“悟叔氏之說,半出於其主觀的氣質,而無關於客觀的知識”“聊以自娛而已”。

單世聯先生認為叔本華哲學“以意志為萬物本源,但其美學與人生哲學卻又以否定意志為前提,此一思想困境被王體驗為‘可愛’與‘可信’的矛盾。王多次指出他們只是破壞的而不是建設的,其知識論越是‘可信’,人生就越沒有希望”。

“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叔本華

佛雛先生也認為“任何虛無主義,包括叔本華的悲觀主義,都是思想無力的反映,它不可能認真的貫徹自己的邏輯。對此,王氏自己是深有察覺的。比如,依叔本華,解脫意味著‘拒絕意志’,‘拒絕’算不算一種意志呢?苟無此種意志,則彼種意志又孰從而拒絕之?如果應該算,那麼世界上就至少仍然有一種意志存在,仍然不是無”。

叔本華的哲學在20世紀初已時過境遷,很多哲學家例如泡爾生證明叔本華哲學“是一個不可能被證實的理論,它主張自己具有普遍性,但實際上只是一種個人情感的表現,僅僅具有主觀性”,我們無法去證明一個人一天中的苦痛多於歡樂,更何況是整個人類的整個人生呢?

叔氏的理論乍一聽很容易使人產生共鳴,但我們無法在現實生活證明其可信性與可靠性,因而是“可愛不可信”的,它自身有很多矛盾,在我們憑何來否定意志上,叔本華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2、王氏理解的偏差。


鄧曉芒先生提出,“王國維在其《紅樓夢評論》中,儘管自稱是‘立論全在於叔本華立腳地的’,但卻恰好將叔本華自己的真正的‘立腳地’即他的本體論擱置起來,拋棄了其意志學說的‘世界本質’層面,而‘只想在生活本質層面上論人生和文學’”。

王攸欣博士更進一步,認為對於叔本華哲學中的關鍵概念即理念,王氏要麼念為“實念”,要麼乾脆去掉,這樣就完全改變了叔本華美學的核心,王攸欣先生認為王氏自稱“立論全在叔氏之立腳地”的《紅樓夢評論》實則是對叔本華悲劇的誤解,王氏所認為的悲劇依舊是中國式的悲劇,而不是叔本華的悲劇。

“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繆鉞先生

葉嘉瑩、繆鉞先生認為王氏對西方哲學並無深刻和系統的研究,只是由興趣引發而完全自修的,甚至對於叔本華學說,王氏也並沒有對其深研精解,只不過是選取與自己思想接近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已。


3、王國維本人性格的矛盾。


王氏學習哲學是為了“欲於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他是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人生相聯繫的,葉嘉瑩先生認為靜安先生原具有由於“知”與“情”兼勝之稟賦所形成的矛盾之性格,此種性格遂使靜安先生在研讀哲學的途徑中又產生了“可信與可愛”的矛盾,於是乃又欲從文學之研讀及寫作中,求得直接之慰藉,“靜安先生一生的為學與為人, 可以說就是徘徊於‘求其可愛’與‘求其可信' 及人生之途的感情與理智的矛盾的追尋與抉擇中”。

叔本華從來沒有想在生活中實踐他的禁慾解脫論,但王卻是基於生命意義的危機而通過哲學探究人生終極之理的,他理所當然地要求哲學具有可信性。當他覺得現有的哲學具有“可愛與可信”的矛盾,而自創一門哲學的行為又是非愚且狂的時候,他意識到哲學沒有辦法回答他的人生難題,便轉向新的領域去尋求答案了。

“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葉嘉瑩先生


4、時代背景。


葉嘉瑩將其歸結為西方的理性精神與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的矛盾,楊國榮、戚真赫認為這是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矛盾,馮契先生認為這是非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的矛盾,單世聯先生認為這是知識和價值的矛盾,這些學者認為這種可愛與可信的矛盾不僅僅是王國維一人的矛盾,而是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學者都有的一種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時所面臨的所謂“現代性的困惑”和西方是有差異的,中國的現代性問題不是自身產生的,而是由西方引入的,“西方的近代、現代和後現代是以共時的形態出現在中國現代性問題之中。也就是說,中國在追求現代性時,所面對的不是一個‘西方’”。

王國維在接受叔本華的影響之前,已經打下了較為深厚的舊學功底,“尤其倫理價值觀,他們在傳統的薰陶中幾已定型”,中國美學可以分為傳統美學和現代美學,傳統美學有自己獨立的話語系統,現代美學是西方影響的產物,雖然學者將王氏可愛與可信的矛盾歸結為知識與價值、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等西方概念上的矛盾,但也都考量了傳統文學對王國維的影響。

“哲學可愛而不可信” ,王國維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昆明湖

斯人已去,後人可能永遠無法得知靜安先生疏遠叔本華理論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靜安先生一生都未擺脫叔氏的陰影。對叔本華來說哲學只不過是一種博得名聲的手段,而“體素羸弱,性復憂鬱”的王國維,因為對這種悲劇觀的堅持,走上了自沉昆明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