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老手艺。摄影/ 刘堂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

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

就只有一个字——“人”

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世界再嘈杂,

匠人的内心,

仍是安静、安定的。

智己策略丨文字编撰

见图片下方图注丨图片来源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生活也许再也难以回到悠闲的慢时光,但旧时的手艺到底还是保留下来了。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邻里间。摄影/ 青青叶子

黄家蒸笼

蒸,是中国人对味觉最初的记忆从千年前“黄帝始蒸谷为饭”开始我们便有了无菜不蒸的传统蒸笼更是每一道佳肴增分添彩的“秘方”制作蒸笼看似简单,却是一门艺术从选材、工艺到成品每一个细节的掌控都包含黄家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黄家蒸笼。摄影/ 阮建兴

蒸笼的艺术在于对时间把握砍竹、劈竹、蒸竹、晒竹测量、缝结….时间短了、长了都影响着品质,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化平庸为神奇,这其中的度五分是经验,五分是心性,黄家人恰恰一切都运筹帷幄。黄家蒸笼,不简单,传承手艺,不急不躁是煮食的秘诀也是历史的记忆。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制作蒸笼。摄影/ 刘永明

霍童剪刀

“叮当叮当”这清脆的打铁声,已在霍童镇的曲仄老街里久久响彻了200多个年头。作为闽东传统名剪之一,200多年光阴里,霍童“仁记”剪刀有过辉煌,有过寂寥,但依然坚守着。伴随着霍童溪生态旅游经济的推进,传承发展梦又一次升腾……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霍童剪刀。摄影/ 沁怡

“仁记”剪刀是全手工打制,一把剪子从铁坯熔炼到成品上市,要经历30多道工序、下锤700多次。其特点是在刀口处钳以精钢,技术要点在于淬火准确,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以达到刚柔并济。若久用变钝,一经重磨,锋利如新。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技艺之精,无与伦比,唯一问题还是这项工艺的传承,在此呼吁更多人关注一下“霍童剪刀”。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霍童剪刀。摄影/ 沁怡

光饼制作

蕉城的特色美食——光饼,制作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好的光饼的背后,是店里师傅老道的手艺和经验。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摄影/ 网络

提前把擀好的面饼铺放好。上烤炉前,先给光饼表面上刷一层水,这是为了让面饼粘附在烤炉的内壁上。接着就是给炉子起火烘干。起好炉子后,

将面饼从下往上,从左往右地依次贴到炉内。大约烤上十五分钟左右,光饼的香气就悄悄的涌了出来~这是饼和火的交融。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图/朗月满怀

弹棉花

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这工艺仿佛就是一种魔术,令观者兴味盎然。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图/鹦鹉坊

弹棉花,要有一把专门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弹棉花的标志性声响就是由此发出来的,如今已经鲜少听见它的声响,那时候的被子总是很暖和,盖上冬天就不怕冷啦~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图/yxkhx

修鞋

开裂的鞋、断跟的鞋舍不得丢,就去找修鞋工,一双满是裂口的手,麻利地串起尼龙线有节奏地一针针扎下,补好开裂的地方,线的厚实远比冰冷的胶水,更有安全感。越靠近指尖的位置,越来越脏、越来越黑,也许鞋子不是修鞋工赖以生存的物件,而是能进行灵魂交谈的媒介。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图/BGT

秤匠

在杆秤流行的年代,秤匠生意不愁做,有时甚至出现一秤难求的现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各大城市明令禁止使用木杆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秤、台秤。代代相传的制秤工艺也因此少有人问津,制秤匠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图/lxtx

难得蕉城还有制秤店铺几家,他们大多都坚守就十几年,一间小小的店面,一台吱吱呀呀的机器,经过精湛、繁杂的工艺生产了记录公平、公正的秤,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 图/宁大大

当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当高楼大厦逐渐崛起,一些东西正在慢慢出现,一些东西却在慢慢消失...唯有传承


「i·宁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你见过几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