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老手藝。攝影/ 劉堂

所有精工製作的物件

最珍貴、最不能替代的

就只有一個字——“人”

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

世界再嘈雜,

匠人的內心,

仍是安靜、安定的。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撰

見圖片下方圖注丨圖片來源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生活也許再也難以回到悠閒的慢時光,但舊時的手藝到底還是保留下來了。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鄰里間。攝影/ 青青葉子

黃家蒸籠

蒸,是中國人對味覺最初的記憶從千年前“黃帝始蒸谷為飯”開始我們便有了無菜不蒸的傳統蒸籠更是每一道佳餚增分添彩的“秘方”製作蒸籠看似簡單,卻是一門藝術從選材、工藝到成品每一個細節的掌控都包含黃家人對技藝的極致追求。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黃家蒸籠。攝影/ 阮建興

蒸籠的藝術在於對時間把握砍竹、劈竹、蒸竹、曬竹測量、縫結….時間短了、長了都影響著品質,只有恰到好處才能化平庸為神奇,這其中的度五分是經驗,五分是心性,黃家人恰恰一切都運籌帷幄。黃家蒸籠,不簡單,傳承手藝,不急不躁是煮食的秘訣也是歷史的記憶。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製作蒸籠。攝影/ 劉永明

霍童剪刀

“叮噹叮噹”這清脆的打鐵聲,已在霍童鎮的曲仄老街裡久久響徹了200多個年頭。作為閩東傳統名剪之一,200多年光陰裡,霍童“仁記”剪刀有過輝煌,有過寂寥,但依然堅守著。伴隨著霍童溪生態旅遊經濟的推進,傳承發展夢又一次升騰……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霍童剪刀。攝影/ 沁怡

“仁記”剪刀是全手工打製,一把剪子從鐵坯熔鍊到成品上市,要經歷30多道工序、下錘700多次。其特點是在刀口處鉗以精鋼,技術要點在於淬火準確,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處,以達到剛柔並濟。若久用變鈍,一經重磨,鋒利如新。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技藝之精,無與倫比,唯一問題還是這項工藝的傳承,在此呼籲更多人關注一下“霍童剪刀”。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霍童剪刀。攝影/ 沁怡

光餅製作

蕉城的特色美食——光餅,製作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好的光餅的背後,是店裡師傅老道的手藝和經驗。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攝影/ 網絡

提前把擀好的麵餅鋪放好。上烤爐前,先給光餅表面上刷一層水,這是為了讓麵餅粘附在烤爐的內壁上。接著就是給爐子起火烘乾。起好爐子後,

將麵餅從下往上,從左往右地依次貼到爐內。大約烤上十五分鐘左右,光餅的香氣就悄悄的湧了出來~這是餅和火的交融。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圖/朗月滿懷

彈棉花

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這工藝彷彿就是一種魔術,令觀者興味盎然。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圖/鸚鵡坊

彈棉花,要有一把專門彈棉花的弓,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通過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此發出來的,如今已經鮮少聽見它的聲響,那時候的被子總是很暖和,蓋上冬天就不怕冷啦~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圖/yxkhx

修鞋

開裂的鞋、斷跟的鞋捨不得丟,就去找修鞋工,一雙滿是裂口的手,麻利地串起尼龍線有節奏地一針針紮下,補好開裂的地方,線的厚實遠比冰冷的膠水,更有安全感。越靠近指尖的位置,越來越髒、越來越黑,也許鞋子不是修鞋工賴以生存的物件,而是能進行靈魂交談的媒介。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圖/BGT

秤匠

在桿秤流行的年代,秤匠生意不愁做,有時甚至出現一秤難求的現象。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各大城市明令禁止使用木杆秤,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電子秤、檯秤。代代相傳的制秤工藝也因此少有人問津,制秤匠人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圖/lxtx

難得蕉城還有制秤店鋪幾家,他們大多都堅守就十幾年,一間小小的店面,一臺吱吱呀呀的機器,經過精湛、繁雜的工藝生產了記錄公平、公正的秤,記錄了社會生活的變遷。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 圖/寧大大

當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當高樓大廈逐漸崛起,一些東西正在慢慢出現,一些東西卻在慢慢消失...唯有傳承


「i·寧德」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見過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