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不去吃席,为啥?

新大风歌


在农村大大小小的事人们都会摆设宴席来招待亲朋好友,而亲朋好友也都会随一份礼,以表达自己的心意,主人也会准备比较丰盛的酒席予以款待,这己是农村纯朴的乡间习俗。可是最近几年却出现了宴请人稀的冷席场面,这是为何呢?

农村的“冷席”现象主要是以喜宴为主,并非全部宴席都会“冷席”

现在农村的宴席简直是太多了,但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喜宴,另一种是丧宴。喜宴是人们为了庆祝家里有高兴的事而办的,比如结婚、生子、盖新房上梁、孩子升学、乔迁新居等等好多,而丧宴是农村家里老人去世了,主人为款待来宾而设的酒宴。这几年大部分农民都外出打工了,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再加上现在的宴席太多了,在外打工的人有好多人回趟家确实不容易,再说单位的假也难请,所以路比较远的外出人员一般家里的喜宴都选择随上礼不回家,必定干别人的事不能今请假明请假的,那还能打成工吗?但是如果是村里有老人去世,除非远的确实回不了家,一般都会选择亲自回家,必定家家都有老人,互相帮忙这是农村人最纯朴的乡情。

宴席太多,忙不过来

农村人一般过事都会选个好日子,往往在同一天会出现很多家都办喜事的场面,这时候农民往往是随了这家礼又要去那家,确实是忙的没时间去吃,我们这儿每年过了年初六和初八都会给孩子办完灯宴,最多的一年我记的我们一起的同学办完灯宴,一天就九家,你说这宴席怎么去吃?往往跑到最后一家席面也没坐成。

【我是云梦苍生,以上是我个人所见,你们那是什么样?欢迎留言,谢谢各位!】


云梦苍生


问:农村兴起随完人情钱后而不去吃酒席的「冷席」怪象,是啥原因?

酒席好摆客难请!以前的农村酒席要吃三天,而现在最多吃两天,多数是一天或一天半,留下来吃最后一餐的也是寥寥无几,且几乎都是邻近的几个村民。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农村酒席确实有「冷席」现象,但用「兴起」二字却有点言过其实了。对于酒席,现在人们有了「情到,礼到,但人不到」的观念。然而,正常的红白喜事出现「冷席」,主家的脸面也是挂不住的。那农村酒席出现这个现象,有啥原因呢?刺楸从几个方面来解释一下。


一、流行请「一条龙」做包桌,味道不行了

以前谁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近邻的村民都来帮忙,是一种相帮的互助模式,做出的酒席也好吃。而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更多的是花钱请「一条龙」做包桌。

「一条龙」是做生意的,食材也可以承包。为了多挣钱,选的有些食材是下脚料、冻肉、差质油,或者买的成品(比如烧白)。而做饭菜则趋于流水线操作,没倾注感情,香精味精大量放,菜品味道不自然,难以下咽。


二、冷席对于杂七杂八的酒席是一个无声的打击

酒席的人情钱像商品一样有行情,现在是越涨越高,有些人为了赚钱而巧设名目办酒席,但质量越办越屁。农民挣钱不多,一年挣的可能还不够吃酒席的,甚至到了一听到酒席就怕的地步,所以干脆不去。

某些远的酒席随了人情钱不说,还得搭上车费和半天时间,这就好比花200块钱去吃顿饭还得自掏路费。

三、吃酒席不再是打牙祭了

以前在农村务农的人多,生活开得不算好,长时间才能开一次荤,去吃酒席相当于打牙祭改善伙食。

而现在人们不差吃了,平常比以前过年还吃得好,大鱼大肉吃腻了,反倒是对一些野菜野味感兴趣,但好多鱼肉都是养殖的,没有农村土鸡粮食猪的那个味了。

再者,酒席菜肴千篇一律,了无新意,对于不愁吃喝的农民来说已无吸引力了。

四、时间不够,去吃酒席会耽误半天

以前务农的居多,大家都在村里住得很近。而现在进城的进城,打工的打工,都分散了。上班的人不好请假,别说吃个酒席了,就算是亲戚家有红白喜事都不一定能请到假。为吃酒席请假,误工费、交通费和时间成本算下来真的不划算。就算在周末,近点的人回村吃酒席至少也要耽搁一天时间,还不如好好休息一下。

五、「冷席」折射出人情冷暖

若真「兴起」了冷席,刺楸认为这是对人情冷暖的一种折射,人情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我随礼而人不来,而轮到我办酒席时,你也只随礼而人不到,这样好吗?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冷席现象的分析,若是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这是为何?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上小时候自己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去和父母一起吃酒席,那时候觉得吃酒席是最幸福的事情,各种饭菜都馋的自己流口水,最喜欢的就是那道八宝甜米饭,后来长大后感觉吃到的八宝甜米饭都没有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酒席吃到的好吃。

那时候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一个村里面的人都会来帮忙,一些推小车卖小零食的老人还会早早的在办事人家的门口摆上摊子,桌子都是摆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小孩子了,饭菜一上桌小孩子的筷子一个比一个快,吃完之后大人们还会将桌上没吃完的饭菜收一收,拿回家继续热着吃。就算是收回家的剩饭,那时候都觉得无比的美味。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办事已经远没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不少人家办事的时候都有些冷清,吃饭的酒席也没有过去的多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种原因生活条件变好了,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变得比过去好很多了,村里面的小汽车、小洋楼比比皆是,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也比过去好太多了。小时候吃肉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现在想吃随时都可以,下馆子更是经常的事情。不仅吃的好,各种菜品大家也都吃过。所以酒席上的那些饭菜大家已经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吃不吃也都可以。想想小时候吃酒席大部分都是会带上自己的孩子的,为的就是给孩子吃点好的。现在小孩子生活的好,对肉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如果不是节假日很少会有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去吃酒席的。自然吃酒席的人就少了。

大伯说,以前吃一次席比过年还开心。那时候家里的小孩多,为争去吃席的名额兄弟几个还大打出手呢!现在随了份子钱却不去吃,时代真的变了。

相隔太远,互相随份子钱就算了

我记得我前两年结婚,就不想通知我的大学同学。同学分散在天南海北,来是不可能来了,知道了也只是发个红包,所以就想“偷偷”结完婚就好了。

最终,同一个宿舍的死党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纷纷发来祝福并红包,可是没有一个来婚礼现场的。前两天,其中一个舍友结婚,又得随礼回去,来来往往,倒显得有些俗气了。

情谊淡了,彼此来往得少了

我从小就不爱走亲戚,每次父亲都会说:你不去亲戚家,亲戚也不来我们家,那还算什么亲戚?亲戚之间就该多走动走动。

以前总是说“礼轻情意重”、“人来即礼到”。可是现在变了,红包多大要攀比,送的礼品要比较贵重不贵重。现在的亲戚,在一起的的时间太短,彼此的情谊断了,彼此来往得次数自然就少了。

席面等级不高,没有必要来

农村俗话叫做“红事叫,白事到”,很多喜庆的事并不是很重要,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而言。一般的红事,在外上班的人是不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的,通常给一些礼金就好了。

白事的话,是不能寄礼,需要本人到场的。哪怕离家好几百公里,也是需要赶回去的。不然的话,错过了是没有补救的方法的。


平谷胖二哥


农村有句老话叫做“话到礼到”,就是说在有的时候,只要你说话跟趟,话语随上去了,即使你只是嘴上说说,那礼数也就算到了。如今,农村办宴席,人们玩儿起了“钱到礼到”的现象。那就是人家请你去坐席,你人不去,但礼钱随了却不去吃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不单单是农村有“冷席”的现象,在城里举办酒宴,也会有不少缺席的现象。很多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宴席就会参加,往往是将份子钱随上后,人却不到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关系。仔细分析一下,无怪乎以下几种情况:

生活水平提高了,谁的肚子里也不差那一顿饭

记得过去农村谁家有红白喜事,基本上是能动半个村子。关系远一点的,一家请一个人,关系近一些的,全家去帮忙。当然,上席的基本上都是男人,而女人和孩子都有“后席”。我们那边的后席就是客人们吃饱喝足以后,自己本家帮忙干活的才能坐下来吃饭。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落后,肚子里油水自然很少,平日里捞不着吃的,在酒席上就能够吃,解解馋。

而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就是平常日的生活,也比以前过年吃的要好。现在是爱吃啥就做啥吃,只要你想吃,一年四季啥也不缺。所以,人们肚子里都不缺,也就不差那一顿两顿的饭了。何况,酒席桌上大鱼大肉平日里都吃腻了,也没有啥新花样。

喝酒的少了,没有过去那种热闹劲儿

你看一看如今的酒席,很少有喝酒的,即使是有,也都是适可而止,不像以前那种不喝醉不罢休的劝酒方式。过去喝酒,吆五喝六地,气氛非常热烈,人们你劝我,我劝你。如今,人们注重保养,而且很多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回家坐席的话大都开着车。就是平日里有点酒量的,也不能喝。所以酒席桌上就没有了那种热乎劲儿,索性随上礼金,不回去也罢。

社会发展了,随礼更加方便了

像过去农村人在农村老家举办酒席,提前通知亲朋好友,定下日子。人们如果脱不开身,会让别的朋友或者亲戚将礼金捎过去。再就是提前抽时间自己将礼金奉上,然后当面向东家说明情况。如今通讯越来越方便,就是不能回去,也不用别人捎份子钱,通过微信转账或者是支付宝打款都很方便,也不用因为送份子钱而特意跑一边了。在电话里说明情况,然后转过去款就可以了,还不用来回跑路。

农村办事都会看日子,有时候出现“撞车”,也会冷席

农村人办事讲究看看日子,所以很多时候,那天是吉日,便会有好多年轻人结婚办事,导致撞车现象的发生。有的时候,哪天日子好,会同时接到好几个请帖。这时候,有的就不能去参加酒席了,只好随份子钱后,不过去吃席,这样,也会出现冷席的现象。

综上所述,农村“冷席”基本上都是以上各种情况,如果各位朋友有不同的观点或是还有遗漏之处,还请朋友们留言,参与农村话题讨论,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建行渐远


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牧豆人,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在农村,随完份子就不去吃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在城市里也有这样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由于现在越来越多人出去外面打工了,基本没有多少人留守农村,留守农村的基本是老人,而现在有了微信,支付宝,转钱非常方便,他们可以通过转钱给别人,很少出现在宴席现场。
  2. 由于攀比之风在某些农村也有流行,宴席的种类越来越多,以各种名义摆的宴席,例如开业,生日,考上大学等。但是份子钱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因此人们更加愿意随一点份子钱,然后不到场。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3. 以前宴席的时候,是人们开荤的一个好时机,因为平时大家不舍得大鱼大肉,现在的农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肉吃鱼,很容易吃到,而且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他们不愿意大鱼大肉的吃了。

我觉得出现“冷席”现象,大概就是这些原因了,不知道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原因吗?快来分享一下,谢谢大家。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牧豆人,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牧豆人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这是为何?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上小时候自己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去和父母一起吃酒席,那时候觉得吃酒席是最幸福的事情,各种饭菜都馋的自己流口水,最喜欢的就是那道八宝甜米饭,后来长大后感觉吃到的八宝甜米饭都没有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酒席吃到的好吃。

那时候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一个村里面的人都会来帮忙,一些推小车卖小零食的老人还会早早的在办事人家的门口摆上摊子,桌子都是摆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小孩子了,饭菜一上桌小孩子的筷子一个比一个快,吃完之后大人们还会将桌上没吃完的饭菜收一收,拿回家继续热着吃。就算是收回家的剩饭,那时候都觉得无比的美味。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办事已经远没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不少人家办事的时候都有些冷清,吃饭的酒席也没有过去的多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种原因生活条件变好了,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变得比过去好很多了,村里面的小汽车、小洋楼比比皆是,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也比过去好太多了。小时候吃肉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现在想吃随时都可以,下馆子更是经常的事情。不仅吃的好,各种菜品大家也都吃过。所以酒席上的那些饭菜大家已经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吃不吃也都可以。想想小时候吃酒席大部分都是会带上自己的孩子的,为的就是给孩子吃点好的。现在小孩子生活的好,对肉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如果不是节假日很少会有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去吃酒席的。自然吃酒席的人就少了。

再加上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车,开车去吃酒席就不能喝酒,这样就让很多男性失去了去吃酒席的兴趣了。

第二个原因人变忙了,这个在农村很常见,村里面平时人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小孩子忙着上学,青壮年劳动力忙着打工挣钱。村里面不是逢年过节很难见到年轻人。如果不是逢年过节的办事情,家里面人自然就少了。在农村办喜事最喜欢选择的时间就是腊月里,为的就是这个时间大家都在家,办事比较热闹,有人气。但是腊月里办事的多了,就容易“撞日子”,一个人只能选择去一家,自然也会出现去酒席的人少了。

另外大家为了生活在外打拼,如果不是自家关系特别亲近的亲戚办事,一般都不会回家,大多数都是将钱直接转过去就行了。不像是过去农村人常年在家,就算不在家亲戚朋友家办事,自己去不了也会托人把礼钱送到。而现在即使自己不去,一个转账钱就到了。有时候也在想科技发达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有时候看似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却也让我们变得冷漠了,我们可以不用面对面就能把事情解决了,人与人的直面沟通变少了,人情味有时候也变淡了。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钱不去吃席,为啥?

我今年春节初九,一天要送四个礼,同事母亲60岁做寿,高中同学嫁女,初中同学父亲过世做酒,亲戚家小孩做十岁酒,我只参加了初中同学的白喜事吃酒席,那三个只能随礼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社会发展有关。

一是生活条件好,各种酒席多起来。如结婚嫁女、老人过世、儿女出生、升学、生日、做屋起梁和乔迁新屋等。

二是由于很多人外出打工,每年春节前后各种酒席扎堆做,一天几场,有会去也有忙得去不了。暑假升学酒席也一样。

三是现在通讯发达,以前没怎么联系的关系一般的同学朋友都有联系,但平时接触少,突然请你吃酒席,礼肯定要送,但一般不会去吃酒席。

还有件事,你们可以当笑话看,我年前二十六在一个同学家吃嫁女酒,我吃完酒席后一个小时内收到各位同学8张请帖,都是要请吃酒席的,我当时喝了点酒,就对他们说,你们这样送请贴太不尊重别人了,送请贴有这样的吗?你说我去还是不去了。因为我知道他们是把空白请贴放在身上,临时写的,我后面还是送礼了,只去了两家。

你们遇见这样的吗?你还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探讨。


阿新飞


说说我们那里吧,河南南阳的,农村,我们这里是有这种情况的,在我们家就有过这种情况

现在农村大多数是老人在家,看孩子,看家,种地,家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种地从播种到收获都是机器,虽然说一年到头不挣啥钱,但毕竟人也不费多大事儿,所以也在种。家里收入主要来源于年轻人打工,年轻小两口子出去南方打工,一年也得挣个十万左右,所以现在我们那里家庭条件都相对于以前,好了特别多,房子有了,车好多人也有了,手里还能有点闲钱,平时没事几个人,或者家人都会去镇上饭店去吃饭,吃的比坐席时候还好,所以坐席有时候也不稀罕去,稍微有点事就不去了,没事了才会去吃。去的大多数也都是年纪大的老人。

平时逢节假日,年轻人回来了,有的也不喜欢去凑那个热闹,常年不在家,遇见人也没那么亲了,见了长辈了一遍一遍的被问,在哪儿打工啊,一个月挣多少啊,干的啥活啊,问完一群老太太在那儿闲扯,互相交流一下信息,攀比攀比,谁混的好,谁混的不如谁呀,说说别人闲话。所以年轻人不愿往那些个场合去,但最基本的礼仪还要有,礼该上还得上。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哦😊


乐多08


我给你讲讲为啥冷!我只代表辽宁,先说说我们这都干啥需要随份子,摆酒席,1结婚,2死人,3生孩子,4/60大寿,66大寿,80大寿,5高考,6当兵,7家里开业以及孩子在外地做生意开业一般爸妈都在家旁边饭店摆桌,8盖房子,孩子买楼房了,我可能还有不知道的就说这些吧、每一家还不一年有那么一回事、全村好几百户、你就听吧、天天都有放炮仗的,以前都是谁家办事提前找人挨家通知、后来在村里大喇叭直接喊谁谁家办喜事,现在农村都哎声遍地哪还有心情吃东西、一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随礼20000元、一年种地才几个钱、那你要是不去呢、周围人都不待见你、农村人观念偏执、都怕自己家有个啥事没人捧场、假如死人了、那要是没人来抬不得让村里笑话死、所以咬着牙,有那种没办法家里就是没事的咋办、把门框换个新的、摆桌、还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有一家老母猪下崽子,放炮摆桌!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没办法啊都是逼的、村里有个人,为人特别会来事,那是各家办事情都找他做主持,这个主持能说会道、他自己家也盖了俩房子,人缘好啊,摆桌收了二十万左右,收玩了俩口子在家数钱高兴,村里人茶余饭后议论也是人家厉害、后来每年的每天他都在还礼、这一年他儿子结婚,又轮到他摆桌了、好一顿宣传,这一下接了26万,等没一星期、一家人搬走了,从此打电话不接人也联系不上了、后来知情人说、他真的玩不动了,才选了这个路、!农村啊!不容易!





财神1449316


在农村,谁家办个什么喜事,村里人都会去吃酒,这也是人们的礼尚往来。小时候最喜欢跟着爸妈吃酒,不仅有好吃的,还能得个小红包,这是最开心的事。

现在长大成家了,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酒席吃,多的让人吃到怀疑人生,有时候吃酒都是直接封礼金,都不去吃。所以题主所说的“冷席”也不是什么怪象,很正常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这几个



一、每到冬天,酒席多的吃不过来,只有随份子

每年一到冬天就有各式各样的酒席,像村里大爷大寿啊,姨妈家乔迁啊,还有姑妈家娶媳妇啊。小唐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去年十二月十六那一天,那天有四席酒,光村里就有两个酒席,还有亲戚家的两席,全家人出动都吃不来,所以只有搭个红包过去,这样也算礼到情谊到吧。

二、各地办酒席的风俗习惯不同

在农村有十里不同俗的说法,每个地方办酒席的规矩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有时候自己不懂就会闹出笑话。

小唐就有这么个亲身体验,小唐老公这边的酒席风俗就跟我嫁家的不一样,这边吃酒席的着重点是打包,而我们那边是吃完为止,不会打包,为这我还闹过笑话。小唐刚结婚过来的时候不懂,有次村里的伯伯家添孙子做满月酒,我去吃酒席,跟村里的一些长辈坐一桌。

前面三个菜上的时候一桌人吃的还是开心,到了扣肉出来的时候嘴上说着吃但就没人动筷子了。一桌人就那样干坐着,我是很纳闷到底要不要吃,一个人吃又不好意思,不吃肚子又是饿的。

一桌子菜除了前三个吃了,后面的都是每个人分一块打包回家了,这是我第一次吃酒没吃饱的,在我们那边都是放开肚子吃。回来我跟婆婆说,你们这吃酒席怎么这样都吃不饱,后来被村里人知道,每次一去吃酒,她们就说你多吃点,不然又吃不饱,搞得我尴尬死了,然后这是能不能去就不去。


三、因为工作离家远,有些酒席能随礼就随礼,免得还要两头跑

现在农村有很多都是全家都在外面上班,有时候村里有什么喜事,回来一趟也是特别麻烦,要请假还得赶时间,既要花路费还得耽误上班。

要是不是什么特别亲近的酒席就不用特地回来两头跑了,这样把车费和工资加起来拿回来随礼也是够有面子了。而且现在也方便,打个电话回来道声恭喜,然后微信红包一发,这样情意到了,心意也到了。

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酒席的欲望也没那么高了

以前生活条件差,有时候几天都没看到点肉星子,遇到村里办酒席,还得随份子,要是不吃那多不划算啊,所以以前酒席都是座无虚席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也就没什么欲望了,有时连着吃的几次,自己都不想去了,还不如封个红包过去,没去酒席,主人家还会打个菜包回来。


总结:农村是个民风淳朴的地方,人们都讲究个人情客往。偶尔也会因为各个原因没时间赶回来,但心里的那份情谊还是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