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致命程序员

这个世界致命的不止是女人,还有程序员。

致命的所在,是他们手指下由0和1编织起的一个全新的、闪耀的新世界。这群终日与电脑为伴、隐身于互联网经济奇迹中的人,拥有撬动世界的致命力量。

一直活在格子衬衣+牛仔裤+拖鞋的大众印象里,他们如同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隐匿于北上广深的茫茫人群。他们也在“月入五万却过得像月入五千”和“一个需求引发的‘血案’”等段子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手指的飞速敲击灌注了傲视全球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底座。

代码为砖、为水泥,技术则是足以平地起高楼的塔吊起重机。

极致的技术会带来什么?

互联网圈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行话”: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从搜索走向AI,在百度的发展脉络上,追求极致的技术一直是清晰可见的痕迹。

百度也许是一个最好的程序员观察窗口。

在海里学会游泳


追求极致的技术意味着不会有任何一个环节漏下。当然,这包括一个对新百度程序员来说,着实艰难的开端。

薛琪琪刚毕业加入百度时,作为新人的她就被一把拽进了项目里,独立承担项目责任。

“在海里学会游泳。”她如是说,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程序员,最好最快的适应办法就是“在实践中成长,积累经验”。

李凌瑞在百度的职级是T11,也是外界俗称的“高T”,加入百度前,是名校的PHD,习惯了讨论——研究——发paper的固定流程,但加入百度后,他需要在确定的deadline前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时间上一天都没得商量,因为确定交付的日子牵涉到一个功能的上线或迭代,背后更与成百上千同事的工作成果息息相关。

这个过程被李凌瑞形容成“有一条河,你在河的这边,只有自己游过去才能继续”。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时针旋转,格子间里的键盘敲击声骤急起来。他几乎连续工作了整整三个月,包括周末。那时正好是夏天,和他一块儿从上海来百度的年轻同事焦虑到手上长满水泡,在不断敲击键盘的过程中,水泡一个接一个地裂开,但敲击声并未停止。

技术难题最终被攻破,李凌瑞也学到了身为程序员在百度的第一课: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这种状态对于人的生命价值是最好的体现”。

这几乎是每一个百度技术大牛都走过的路。或者说,是一个传承了有些年头的极致开始。

据当年跟随李彦宏一起参与了“闪电计划”的老百度描述,百度计划要在9个月内“让百度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部分指标还要领先Google”,对方是800人的大团队,百度是15个人的“野战排”。能依赖的,只有技术创新。

他回忆,那个时候的自己毕业没几年,“编程真的是编到很嗨的境地”,有时一抬头发现天已经黑了,再一抬头发现已经凌晨了。

这为老百度把这种状态形容成忘我。“那个体验是非常有意思的,会忘掉时间,忘掉了周围的存在,忘掉了喝水吃饭,非常难得。”

当年还是百度新兵的他没有统计过自己准确下班的时间,被技术冲刺迭代的兴奋感包围着,甚至会在下班时开自己的玩笑,“今天还挺早,有电梯坐。”那时,电梯12点就停了,赶不上的话就只能吭哧吭哧用双脚在十几层的建筑里爬上爬下了。

这个习惯也被带到了今天,并且被视作考察一名程序员的重要标准。薛琪琪说,“我们愿意让程序员去尝试结果不确定性的技术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鼓励,并且会帮助程序员找到一些他所需要的资源,就是鼓励试错,希望程序员尝试新的努力和方法。”

追求极致意味着要“用100倍的努力,取得10倍的优势,方能领先1步。”这是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今年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一句话,换个角度来看,也解释了百度一次次技术突破的由来。

毕竟,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永远没有高枕无忧与全然满意。有的,只有身为技术人员一次次的挑战与前进。

年轻的程云翔应届毕业后加入百度9年,他拿过百度内部象征着技术突破的最高奖。项目背后推动的是百度地图定位能力优势的提升。

完成这一切的秘诀,是技术。

 1024,致命程序员

程云翔、李凌瑞都在这一年获得了百度最高奖


“我们做的这个定位能力,开放平台的精度是最高的,覆盖率是最好的。”他和所在团队还完成了一个被业界并不看好的项目,最终,他们又一次靠技术完成了超越。

这是百度业务不断扩展的资本。“我觉得百度是有这样的耐性,让我们不断的蛰伏自己,把技术打磨得特别好。”

换句话说,技术上的一次亮剑,就为公司带来一个巨大身位的领先。

明朝时期,百度、腾讯、新浪、网易、滴滴等互联网大厂所盘踞的西二旗还只是一个人迹罕至、皇帝时而驾临的近郊马场。“旗”指代明朝军队中最基层的编制,“二旗”即表示有“20人”的编制。几百年后,这里成了另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各大互联网公司比拼着资本、时机、决断以及最关键的技术实力。

代码的世界,唯一不变的是迭代、优化,是技术的演进与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决定了互联网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风水轮转,也彰显了一名程序员所能承载的极致力量。

你需要尊崇的,只有技术本身


事实证明,如果想要在技术上不断追求极致,程序员有时也会像产品经理和运营一般工作。一直以来,程云翔都习惯下“笨功夫”,比如自己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地图的尺寸,比如几乎坐遍了北京的公交车,用“扎扎实实的实际研究和探索来决定技术的走向”。

这个年轻人喜欢用追求极致的文化来形容自己的行为,“百度文化就是这样,经常是一群搞技术得非常忘我地投入,一定要完成某件事情”。

在追求技术极致的目标下,其他一切繁文缛节能省就省。比如,他在百度抛下了曾经习得的圆滑与世故,在这里发邮件、讲话,不允许“感谢这个、感谢那个”,讨论技术问题时也拒绝“套路式的先夸个几句,再接一句,但是……”

有人在会上把自己的技术夸到了天上,底下的程序员一脸冷漠:你的数据在哪里,用户到底认不认?

所有的交流都直奔主题,为技术结果负责。打招呼不说hi直接说事儿,回邮件不客套第一句就是对技术问题的质疑,虽然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高T,但那些尖锐的批评和质疑程云翔也听了不少。“不会觉得这个事情是对我的攻击,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

在技术方向上有了争论,从来都不是经理的一言堂。高T会强硬地为了技术主张而坚持,并放话“如果凡事都听经理的,还要高T做什么?”

当年还是一个愣头青的程云翔说,听到那句话,自己就跟吃了定心丸一样。

程云翔说,自己受到了另一种氛围的感染,即对那些技术好、代码写得好的人充分尊重。在员工上万的百度,程序员们会私下流传这些技术大牛的名字,并冠以“X神”的称号。

这个称号不能带来半毛钱,却是对一个追求极致的群体来说最好的奖章。

李凌瑞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百度,成千上万名工程师天天提交了难以统计数量的代码,每天都有着上百次的更新和迭代,技术由近至远地改变着这世界。投身其中的程序员感知着技术的力量,也为那些足以改变世界的技术真心喝彩。

 1024,致命程序员

2019春晚红包项目百度技术团队在作战


同样曾获得百度最高奖的李凌瑞,在搜索领域完成了一次技术迭代与革新。他把原本由人完成的创意优化工作最终交付给了AI。

这个不超过10人的小团队,最终带来了超出想象的优化效率和优化效果。这项技术更是对整个互联网,对行业的一次升级。

追求极致带来了利益之外更宏大的价值。

和老板一样追求极致就对了


在追求极致的氛围之下,什么样的应届程序员会被这些技术大牛看重?

技术处于顶尖实力、极致前沿的年轻人呢?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程云翔眼中,技术实力只排在第三,他最看重的是年轻的程序员对这个行业的热情。“他必须有改变这个行业的热情,这样才有动力解决很多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

虽然并未亲历闪电计划,但程云翔很爱在内网搜索当年的资料。他觉得,当初的百度面对强大于自己数倍的Google,靠的就是技术人员持之以恒的热情,和技术上一点点的前进。

“搜索框里面输入的搜索需求,把所有的场景穷尽,一点一点去把细节抠到完美。”没有什么秘诀,靠的就是这股子从创始人到初创团队再到每一个成员都兼具的对技术的追求。

 1024,致命程序员


百度最早追求极致的氛围正是靠李彦宏和这群热情、自驱的年轻人。薛琪琪2005年加入百度,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老板李彦宏这么多年对待技术十余年如一日的执着。早期,李彦宏会出席她所在部门的会议,只为向技术人员讲清背景来由。后来,他的视线一直聚焦在硅谷,或者说业界最前沿的地方,他明确地向薛琪琪这样的高T提出了要求:在技术上,要和全世界最领先的地方看齐。“当然我觉得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超越。” 在薛琪琪看来,要敢于挑战才有动力超越自我。

销售出身的“老百度”、微播易CEO徐扬对百度早期员工、特别是老板李彦宏追求技术极致的印象至今依然深刻。

他目睹了技术人员测试色温对人的影响力。“不同字号出来之后,测试什么样的色温、多大的字号看起来最舒服。”

他们最后得到的答案是14.5个字,这是中国人普遍眼距所能看到的最适合的字数。

“一个中文搜索的事儿,他们做到了极致。”在李彦宏的主导下,色温、字号、长度、显示形态,以及一眼看过去多宽,一个屏幕下来是多少条,什么又是一个中国人视距的舒适高度,“所有的都在研究。但是,我不知道其他搜索引擎有没有干这个。”他说。

从海量的搜索,到精准的判断,到舒适的展示,到不停地优化。在这位工号小于100的老百度眼中,百度在技术上的极致决定了百度的成功。

这也造就了最早一批在百度、在互联网走上职业巅峰的程序员,并随着人员流动,一点点搭建起来中国互联网世界的骨架。

随着互联网专业人员的流动会同时把文化的特质带走,像现在很多北京的创业公司里面,有很多出身百度的技术高管甚至联合创始人,把一些百度的文化传承下去,就像硅谷一样,有很多传承。

在海里学会游泳,再去挑战那些结果不确定性的技术难题,不套路不迎合、坚定地信仰技术、追求技术的极致……

这就是一群致命程序员的故事。

在日新月异的代码世界里,恒定不变指引着程序员的“硬核”价值观,更是煽动翅膀、改变这个世界的真正力量。

(本文员工姓名均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