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栽培怎么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刚子与阿黄


1、栽培料配方

(1)农作物秸秆粉74.5%、麸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2)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3) 棉籽壳75%、麸皮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

(4) 玉米芯40%(粉碎)、木屑20%、豆壳15%、麸皮20%、磷肥1%、石膏1%、糖1%、草木灰2%。

2、菌袋制作与培养

以上培养料的料水比为1∶1.3,拌好料后,堆积发酵20天,料温最高达到60-65℃,含水量达60%左右。然后装袋,规格17*33cm的塑料袋,每袋装料0.5-0.6kg。在100℃温度下,常压消毒10h,冷却后,菌袋两端接入菌种。

培养:在20-22℃温度下培养30-35天,菌丝体能够长满袋,就可以进行栽培了。

3、栽培方法

(1)室内脱袋栽培。菇房使用必洁仕牌二氧化氯消毒剂消毒后即可栽培。先在每层床面上铺塑料布,在上面放入3-4cm厚的腐殖土,拍平,脱去塑料袋,将菌棒逐个排列在床架上,每平方米床面可排列17厘米×33cm的塑料菌袋40个左右。排完菌棒后轻喷水1次,及时覆土3~5cm,表面盖2 cm厚的竹叶或阔叶树落叶,保持土壤湿润,1个月后可长出子实体。南方地区3月10日至4月20日出菇最佳,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在2-4月能够出菇。

(2)室外脱袋栽培。选择光照为三分阳七分阴的林地作畦。畦宽1m,深15~20cm。整好畦后喷水或轻浇水一次,用必洁仕牌二氧化氯消毒剂5000倍液喷雾消毒。脱袋排菌棒和出菇方法与室内栽培相同,菌袋直接接触土壤。注意畦内温度变化,温度需要保持12-22℃之间,保持散射光条件,防止阳光直射。

4、管理措施:羊肚菌喜湿,生长环境必须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5%。在室外栽培,冬季尤其是早春,南方雨水较多,温度合适,则菌丝体、子实体生长良好。如早春遇干旱,必须适时浇水。早春在几周之内有4~16℃的低温条件,能刺激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如果这时温度变化剧烈(低于4℃或高出16℃),都会影响子实体的发育。北方日光温室如果相对湿度低,应该浇水,提高空气湿度。总之,在早春对羊肚菌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栽培成功的关键。


农村厨娘晓晓


羊肚菌栽培由于地区不同,栽培技术也有很大不同,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熟悉的冀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

羊肚菌如何种植?羊肚菌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菌,市场价值极高,其传统利用方式为野生采集,受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影响,产量逐年减少,市场供不应求。现在人工栽培是解决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下面将冀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菌种选择

目前广泛用于人工栽培的有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两个菌株 。菌种的好坏是栽培成功的关键,是重中之重。要选择经过出菇试验的菌种,到有资质、信誉好、有羊肚菌育种及栽培经验、技术有保障的菌种厂购买。

2 土壤选择

轻壤土好于中壤土,中壤土好于粘土,土壤“肥力”越高越好。如果进行土壤改良增加肥力,不论使用农家肥,还是其他腐质材料都要在春天进行,要经过一个夏季的再次腐熟,防止出现添加物腐熟不充分而起到负面影响。

3 栽培设施

目前冀北地区生产羊肚菌的设施棚室,主要有3种模式:分别是蔬菜暖棚、香菇出菇棚、简易冷棚。从栽培成本上考虑,尽可能利用闲置暖棚或低能暖棚生产羊肚菌。

4 栽培时间的确定

羊肚菌栽培时间的确定要遵循2个原则:一是温度限制,地温在20℃以下才能进行播种,否则易产生杂菌污染;二是有效发菌时间,是指气温在 5~20 ℃的时间应该满足40~60d 。根据自然气候、栽培设施等条件合理安排栽培时间。冷棚和香菇出菇棚栽培在 9月中下旬播种, 10月上中旬摆放营养袋, 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管理,次年 4 月上中旬开始出菇, 5 月下旬或 6 月上旬生产周期结束;暖棚栽培在 9 月中下旬播种,10 月上中旬摆放营养袋, 11 月中下旬进行低温刺激,12 月上中旬进入出菇期管理, 12 月下旬开始出菇,次年4月下旬或5月上中旬生产周期结束。

5 栽培技术

5.1整地及畦床制作

在播种前10天左右,将清理干净的土地进行一次大水浇灌,使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待到土壤稍干后,将地面撒上生石灰进行翻耕,深度在15~20cm ;地上床一般床畦宽度1~1.2m ,长度视棚室规格而定,床沟宽度在 0.3~0.4m 。

5.2播种

如果有低温保存条件的可以提前购买,否则就要现播现买,因在播种季节气温还较高,菌种的温度一旦超过25℃就会影响活力。将菌种掰成均匀小块然后撒播在畦床上,并进行覆土,厚度2~3cm 。畦床表面菌种量占播种总量的15%~20% ,利于菌丝封面抗杂。羊肚菌栽培每667m2地用种量175~200kg 。

5.3发菌期管理

土壤表面以下3cm 处温度控制在16~20 ℃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 ;定时通风,保持棚内空气的新鲜。发菌期间尽量少浇水,如果土壤表面太干,可适当喷雾状水。

5.4营养袋摆放

营养袋的主要原料为麦粒、麦麸、稻壳、木屑、石膏、石灰等。羊肚菌播种后10~12d ,土壤表面就会出现大量的分生孢子,即白白的一层菌丝,此时摆放营养袋。每平方米均匀的摆放3~4袋即可。摆放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营养袋运至栽培场地,一手拿营养袋,一手拿事先做好的钉牌(如香菇刺孔钉牌)在营养袋的侧面打孔,并迅速将营养袋打孔面向下摆放在畦床表面。注意:营养袋刺孔后要迅速摆放到畦床的分生孢子上,因营养袋内部为全熟料,时间过长易生杂菌。

5.5出菇期管理

5.5.1催蕾期管理

土壤表面温度为 15~20 ℃ ,土壤表面以下 2~3cm 处温度为 10~16℃ ;土壤含水量达到 28%~33%,每3~5 天浇一次雾状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即可,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 85%~95% ;保持一定散射光照射;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氧气的正常供应。

5.5.2子囊果形成后的管理

羊肚菌从针状原基形成到采收需要 15~20 天的时间,此阶段的气温应控制在 16~20 ℃ ,土壤温度控制在12~16 ℃ ;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6%~3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 。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每 24 小时照射时间在16~18h 。

5.5.3采收

成熟的羊肚菌要及时采收,避免过熟影响品质。当子囊果菌盖表面的脊和凹坑明显开裂,子囊果柄部出现或快要出现“白毛”时就要及时采摘。采摘时右手执刀,左手戴手套后轻轻捏住菌盖,右手用刀在菌柄与地表交界处成45°角,两面向下斜切,呈“ V ”字形切口,左右晃动将子囊果摘下,避免菌柄携带泥土。将干净的子囊果小心的置于篮子内,便于后期烘制或销售。

6 病虫害防治

6.1病害

目前发现的出菇期病害有枯萎病和白粉病两种,枯萎病害易发生在环境温度长时间超过 22 ℃ 的高湿条件,预防方法主要是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生产废弃物,发现污染源要及时清理掉,严格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白粉病常因菌种、营养袋或土壤处理不当携带,发病时子囊果表面有白粉状侵染物,病菌侵染子囊果后腐烂,且传播速度较快,温度在20 ℃以上,3~5d 会侵染整个子囊果,并具有较强的传染力。预防方法和枯萎病相同。

6.2虫害

冀北地区羊肚菌栽培要经历一个寒冷的冬季,故此虫害较少。但如果土壤改良添加的牲畜粪便、植物秸秆发酵不完全、上一年该地块种植易生虫的植物等就会发生虫害,尤以发酵不完全的鸡粪严重。治疗也是以预防为主,土壤改良所添加的牲畜粪便、植物秸秆一定要发酵完全,生产前要问清楚该地块上年种植哪种植物等,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旦发生虫害,使用“黄板”诱杀,绝对不能使用药物。

7 加工

目前羊肚菌的销售有2 种形式,一种是鲜品销售,一种是干品销售。干品分为自然晒干和烤干。自然晒干常采用晒干、风干和阴干。优点是不需要特殊的设备,简单易行、成本较低,缺点是干燥过程比较缓慢、不能人为控制、保存期易生虫害、产品质量浮动大、受气候影响比较大。烤干即热风干燥,干燥的过程是将热量以热空气的形式传递至羊肚菌子囊果表面,逐渐将子囊果的水分带走,最终达到彻底干燥的目的。在干燥过程中温度控制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通风排潮,防止将子囊果“烤熟”影响品质。烤干的子囊果外型及色泽好,保存时间长。


以上就是冀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全部要点,如果您也想种植羊肚菌,不妨多学习其他人的种植经验!


新鲜水果最好吃


区域化栽培是羊肚菌栽培长期倡导的一个概念。羊肚菌栽培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技术,发展羊肚菌时务必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资源情况进行匹配,设计全面的可持续执行项目方案来发展羊肚菌,一味地照搬风险颇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