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完美的曲子,崇高祈禱的絕品


感動名曲 | 世上最完美的曲子,崇高祈禱的絕品

當Leonard Cohen被要求對Bob Dylan獲得諾貝爾獎做個評論時,他說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話「佛頭著糞」。與迪倫並驅為流行音樂帶來純文學詩歌氣息革新的Cohen突然去逝,他在20世紀在世上留下的10部作品也被補充發行。崇尚神靈,崇尚女性,他的精神世界庸俗但神聖,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從出道作品『Leonard Cohen的歌』(67年)到『未來』(92年)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入聽者的心底。以驚人的洞察力直擊現代社會有著各種各樣問題的我們。本文中詳細介紹的含有「哈利路亞」的「悲哀的舞蹈」(SONY SICP5178)也是具有非常濃厚宗教色彩的一部作品,用非常冷酷的實現暴露赤裸裸的問題,是表現Cohen音樂靜謐與美麗的名盤。


2016年秋天,Leonard Cohen推出了第14張錄音室作品『You Want It Darker』,很難相信82歲高齡的他還能創作出如此作品,為他的職業生涯帶來了一個新的巔峰。不,準確來說應該正是因為82歲才能有如此創作,大氣沉著的低音帶來壓倒性的訊息,例如科恩對於這張深沉專輯主題曲的評價「主啊,我已做好覺悟」措辭嚴肅。和以往一樣安穩坐在觀眾席上遠遠看著他們歌唱生死的我,能夠感受到從中有訃告傳來。

作為藝術家的潛力與能量沒有絲毫的衰減,不斷傳達出張力的崇高作品中延續著Leonard Cohen的存在感,並且不斷擴大。2016年是大眾音樂節巨星隕落最多的一年,然而他的離世卻對我造成了格外打擊,彷佛一直以來支撐著我對音樂的強烈信念消失了一樣,空虛無力,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34年出生在蒙特利爾一個猶太家庭的Cohen 17歲成立Country & Western樂隊,22歲首次出版詩集集『神話比較』,之後寫過小說,畫過畫,可以說多才多藝。眾所周知,他沉迷於菸酒美色,但對於藝術創作卻又是一副禁慾的姿態,過程非常奇特。據科恩本人說,他的靈感並不是從天而降的,首先是勾勒出一個簡單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構建進一步框架,反覆操作校驗正誤。即是自身創作也是體力勞動,更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不是簡單的勞動就可以完成的。而他也說100%的勞動給他帶來了無線的喜悅。只有花費了充分的時間才能讓歌曲有所突破。

我對這「歌曲的突破」非常感興趣,在咖啡店裡用紙巾隨手寫下的歌曲草稿整理成冊以後有幾十本之多,這份耕耘和苦戰換來的是樂曲「銳利的迫切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如果不達到叛逆就不能演唱。加拿大作家歐文·萊頓曾對他作出過高度評價「Leonard的想象力不會被任何一個想法汙染」,也就是說Leonard Cohen超群的細膩敏感的個性被充分釀造,所以才會有這樣普遍的堅韌的訴求力吧。

於是,在貫穿了那種完美的作品群中有一首被U2的Bono評價為超過了自己作品的「世界上最完美的樂曲」。它就是Cohen 84年的專輯『悲傷的舞蹈』中收錄的「哈利路亞」。早逝的Jeff Buckley透徹至極的敘事曲厚重悠然,故事起源於舊約聖書,古代以色列的第二任國王大衛,是有名的豎琴演奏者,音色可以驅魔。甚至還引用了大衛讓部下的妻子發瘋,怪力士師為娼婦所陷等故事,用Cohen的方式將好色之徒的暗喻以及錯中複雜的關係呈現出來,用詞非常難解。

這首歌曲完成的時候Cohen已經構建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哥倫比亞公司斷定專輯封面過於樸素,對於『悲傷的舞蹈』在美國國內的銷售預測並不看好,因此「哈利路亞」在一開始也沒有受到很大關注。但是,獨具慧眼的Bob Dylan首先注意到了它,進行了大膽的搖滾編排,在88年巡迴演唱上感動上演。之後以約翰·卡萊的鋼琴演奏為契機成名的Jeff Buckley又用深入靈魂的表演引起了很大轟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錄製「哈利路亞」。更有同鄉的K.D.Lang在溫哥華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壓軸演唱,讓這首歌曲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但是原版的基調過於壓抑,過於簡樸(≒低廉)的合成演奏背景加上Cohen朦朧木的演唱,抹殺了歌曲原有的潛力。但是Cohen自認自暴自棄,在投入創作的那段時間裡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到禪寺裡修行努力集中精力,不達到從樂曲一開始就能感受到叛逆的效果就不進行錄音。迪倫曾經問過「寫「哈利路亞」大概花費了多少時間?」,實際上花費了不止5年的時間,但是Cohen為了面子只回答到「2年」。而當Cohen反問迪倫當時的最新作品『Infidels』中,他最喜歡的「I And I」花費多久時,得到的答案是「大概15分鐘左右吧」。和天才迪倫不同,完美主義者的Cohen花費5年完成的最佳作品為什麼會表現地如此茫然沉著呢。

「哈利路亞」在希伯來語中是「讚美主」的意思。因此引用舊約聖經故事的本曲也是對神靈的感謝,或者說是祈求神靈的救贖,在第4章總結的有一句「當遭遇逆境時,就讓我們吟唱讚美耶穌吧!」一直到歌曲結束都在不斷重複著「哈利路亞」。那樣的沉靜的虔誠與宗教教義無關,而是通過吟唱「哈利路亞」來鼓舞自己,赦免他人,警示自己,更是讚美人世間的尊嚴。我覺得Cohen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巧妙地用盡全力向他人宣揚這種信念。這中欲揚先抑也許就是Cohen所說的「歌曲的迫切感」吧。跟甚者說,那中難解的展開(≒事情的複雜)的經過在最後讓人鬆一口氣,堅定地吟唱「哈利路亞」。這首歌曲教會我們的就是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不是柔韌,包容多樣。雖然在本欄裡接觸不多,但也希望白宮的新主人請務必要聽一下,思考一下為人處世的崇高名曲。

本文發表於STEREO SOUND中文版第202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