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地到墓園,一場巴黎的朝聖之旅

巴黎秋天的早晨一般從上午10點鐘才算正式甦醒。因此8點鐘抵達Anvers車站時,街面上的店鋪仍然是緊閉著的。沿著筆直的斯坦克街(Rue de Steinkerque)向上爬,徒步才能體會到高地的樂趣,而我的旅行也從這裡開始。

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

一百多年前,蒙馬特高地只是一片佈滿葡萄園和磨坊風車的小村落,塞納河來到這裡無法逆其而上,使得這片高地成為了巴黎最陡峭的生活區。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盤繞著常春藤的破舊房子、和香甜的葡萄酒帶給了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薩爾瓦多·達利、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克勞德·莫內、巴勃羅·畢加索與文森·梵高等許多畫家都曾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沿著筆直的斯坦克街向上爬,很快就可以看到聖心大教堂 本文圖片為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在斯坦克街的盡頭,聖心教堂高高矗立在山丘上就像一塊綠色法蘭西絨布上的潔白玉石,在藍色天空的映襯下,美得無法言喻。我曾幻想坐在教堂前的長凳上一邊吃著早餐,一邊俯視巴黎城區的美景。來到這裡後才發現,懷揣這樣美夢的人不只有我一個,教堂前的草坪上已經是揹包客的天地。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聖心教堂高高矗立在山丘上就像一塊綠色法蘭西絨布上的潔白玉石

聖心大教堂是蒙馬特高地上的最為知名的一處景觀,始建於1876年。這座風格獨特的教堂融合了羅馬式和拜占庭式建築的風格,高大、威嚴、挺拔。教堂門外有兩座雕像,一座是國王聖路易,另一座是法國的民族女英雄貞德。

聖心大教堂令人矚目的白色,據說是因為其外表使用了一種叫做“Château-Landon”的石灰華石,這種石頭產自塞納河和馬恩省的採石場,其獨特之處在於堅硬又有許多吸水的孔洞,遇雨水後會鈣化,使其變白。

歐洲的教堂都有歎為觀止的彩色玻璃窗。據說,聖心大教堂的玻璃彩窗曾經在194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摧毀,2年後又按原樣得以修復,如今依然光彩奪人。而教堂的拱頂上留存著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畫,畫中上帝身穿白色衣服,雙臂伸開,露出一顆金色的心,圍繞著他的是各種保護法國的聖徒。底部有一個拉丁銘文,表明教堂的建造是法國送給基督聖心的禮物。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教堂內的彩色玻璃窗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教堂的拱頂和馬賽克畫

在浪漫的雲之巔

站在聖心大教堂前寬闊的臺階上,俯瞰巴黎城區,視野的確是絕佳的。天邊的一團團厚實的雲朵,帶著淡淡的霞光和霧氣,低沉沉地停靠在灰藍色屋頂的上方,一眼望去,終於明白為何在這片土地上能孕育出如此多偉大的文豪,為何能讓那麼多藝術家魂牽夢繫?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站在聖心大教堂前寬闊的臺階上,俯瞰巴黎城區

除了往來如梭的遊客外,在聖心大教堂的門前,還有許多兜售工藝品的小販,他們用著各國的語言吸引著遊客的注意。代表愛情的同心鎖無疑是這裡最暢銷的紀念品。想到2014年,塞納河上著名的愛情鎖橋(又叫藝術橋,Pont des Arts),因為所掛愛情鎖過多,安全護欄網不堪重負被壓垮,聖心大教堂的展望臺上的護欄似乎也遇到了同樣的命運。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各種代表“愛情”的同心鎖

幸好,離聖心大教堂不遠處的 “愛牆”分擔了部分情侶們的熱情。40平方米的石牆上貼滿了511塊深藍色的長方形瓷磚,每塊瓷磚上都用一種語言寫了同一句話 “我愛你”,這原本是藝術家弗雷德裡克·巴龍和克萊爾·幾託在2000年創作的一件公共藝術品,卻意外成為了蒙馬特地區最著名的戀愛聖地。

大概這也是為何很多人來蒙馬特高地都是帶著“朝聖”的心情,這種朝聖,不單單關乎信仰或宗教,更有對藝術,對愛情的美好聯想和膜拜。

不過說到真正的朝聖之地,在巴黎,墓園是一個絕佳的去處。

午後的拉雪茲神父墓園

從高地回到Anvers車站,搭乘2號線的地鐵到腓力二世站下來,步行便可抵達拉雪茲神父公墓,這也是我此行的第二站。

由於宗教觀念的不同,歐洲人對墓園的態度與亞洲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墓園散步或者遊覽都似乎稀鬆平常。而許多人之所知道拉雪茲神父公墓,是因為這裡長眠著許多的歷史名人。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拉雪茲神父公墓,許多名人長眠於此

但要在這佔地面積44萬平方米的一百多萬座墓穴中尋找到那些刻骨銘心的名字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這趟獨特的公墓之旅,我也做足了功課。

伴著正午的陽光踏進墓園,雖然人煙稀少,但不會讓人覺得害怕。墓園的門口有一張地圖,只有法文的註釋,但仍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拉雪茲神父公墓被劃分成大大小小九十多個片區。地圖上標註了主要名人墓的具體位置,但在現實,一切似乎只能靠運氣,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墓園門口的地圖

據說,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名字起源自來路易十四的懺悔神父。1786年,巴黎爆發瘟疫,為了解決墓地不足和公眾衛生危機的問題,巴黎市政府開始禁止在市內設立墓地,並在郊區新建新的墓園。於是在1804年,買下了這塊地方,將它改建成公墓。

在公墓開放的初期,由於距離城市太遠,幾乎沒有人願意葬在這裡。許多羅馬天主教徒也表示拒絕在沒有教堂祝福的地方安置自己的墳墓。在開園的初期,整個墓園裡只有可憐的13座墓葬。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墓園裡的林蔭大道其實並不可怕

為了提高墓園的地位,管理人員想出了一個辦法:大張旗鼓地將法國著名的寓言詩人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和喜劇作家莫利哀(Molière)的遺體轉移到拉雪茲神父公墓。受到明星效應的影響,果然第二年竟陸陸續續有了44座墓葬。到了1812 年,更是增加到了833具墓葬。

1817年,拉雪茲神父公墓又舉行了巨大的紀念活動,將著名的神學家皮埃爾·阿貝拉德(Pierre Abélard)及其戀人哀綠綺思的遺骨一起轉移到了這裡,兩人矢志不渝的愛情故事在法國家喻戶曉,也因此出現了現象級的一幕:一些戀人或失戀的單身人士慕名而來,在兩人的墓室前留下信件,以示敬或祈求找到真愛。

從巴爾扎克開始

我選擇從墓園的西側主幹道出發,先去尋找巴爾扎克的墓碑,再向北走前往骨灰堂找尋現代舞的鼻祖鄧肯的墓,接著順時針轉一圈,依次拜訪王爾德、莫里哀、拉封丹、聖西門、傅立葉、肖邦、阿斯圖里亞斯等人長眠的地方,可以說年代稍早的名人墓大多聚集在整個園區的東側。

巴爾扎克的墓並不難找,墓碑上方是他個人的青銅半身塑像。作為現實主義作家,他留下了《人間喜劇》等偉大的著作,在法國的文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方。在他的葬禮上,好友雨果曾這樣評價道:“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非常充實,他的作品比數不清的日子還要豐富。悲哉!這位力量驚人、從不疲倦的工作者,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作家,這位天才……。”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巴爾扎克的墓碑上方是他個人的青銅半身塑像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肖邦墓的周圍擺滿了各色的鮮花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現代舞鼻祖鄧肯的墓碑雖然有點難找,但也可以看到許多粉絲前來悼念留下的痕跡

位於89區的王爾德之墓是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明星。找到它也不費力,因為即便墓園空曠遼闊,王爾德的墓碑前總是會遇到一兩個前來悼念的人,並且幾乎都是女性。如今為了防止粉絲再去親吻墓碑,工作人員已經用玻璃罩了將墓碑的四周圍了起來,還鄭重其事地貼了告示,告誡大家“嘴下留情”,原來為了清洗那些“愛的痕跡”園區工作人員耗費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頭痛不已。但事實上,轉到玻璃罩子背面一瞧,再多厲害的警告似乎也阻擋不了粉絲的熱情。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王爾德之墓是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明星。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墓碑後面的玻璃罩上仍然佈滿了“愛的痕跡”

另一位有著類似待遇的墓主人,大概就是大門樂隊(The Doors)主唱吉姆·莫里森。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搖滾明星,卻於1971年7月3日意外在法國巴黎住處的浴缸中死亡,享年27歲。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原名“James Douglas Morrison”,並配有一句希臘語,意為“忠於自己的心靈“。正如人們會在王爾德的墓碑上留下香吻,粉絲也會在吉姆·莫里森墓碑前留下一塊口香糖,以此來懷念自己的偶像。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大門樂隊(The Doors)主唱吉姆·莫里森之墓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粘滿了彩色口香糖的樹幹

除此之外,拉雪茲神甫公墓東北角上還有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員牆,每個走進墓園的拜訪者幾乎都會在這裡停下腳步。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的最後147名社員在這裡被殺害,牆上的彈孔記錄了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如今,這座紀念牆上鑲嵌著一塊灰色的大理石板,上面刻著簡簡單單的三行法文:“紀念公社死難者,1871年5月21日—28日”。

从高地到墓园,一场巴黎的朝圣之旅

巴黎公社社員牆前兩個法國小女孩正在幫忙整理花束

名人墓雖然多,但拉雪茲神父公墓同樣也對一般市民開放,偶爾也會看到幾個華人的墓碑,不知道背後埋藏著怎樣的故事。但與幾百多年前的法國人一同沉眠在這片土地上,不可思議之餘,也讓人感覺到世界的奇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