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表、电子表和智能手表的更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让我们用键盘记录身处这些浪潮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对普通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小时候刘意守没有戴过手表。在70年代,结婚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个用来掌握时间,一个用来出行、带人、驼货,一个用来做衣服。可见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商品也不丰富,所以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衣服也是自己做的居多。

机械表、电子表和智能手表的更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70年代的手表都是机械表,其中上海牌手表是最有名的,走时准确,款式新颖,是公认的好手表,成为结婚三大件的豪华组合的一部分。其实,那时候不仅是上海牌手表受欢迎,好像所有的精品都来自于上海,小到火柴、肥皂,大到自行车都是上海生产的最好,人们认上海的品质,现在看来上海这个老轻工业基地是有一套自己的特点的。

机械表、电子表和智能手表的更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其实刘意守对手表兴趣并不大,但为了掌握时间,初中时父母也给他买了一块手表,不过那时候买的已经不是机械表了,而是一块电子表,这时候已经是80年代初。

机械表、电子表和智能手表的更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刘意守清楚地记得那块表的种种细节,特别是价格,10元,现在看起来很便宜,可当时的10元可真的不少。如果拿吃的做个比较,当时的包子一个0.1元,现在的包子1元一个,折合到现在,那块手表至少100元。表盘是长方形的,设计简约,除了显示时间,就是一些简单的功能,秒表,闹钟什么的。最重要的是,电子表不仅便宜,还不用上弦,走时还特别准,一个纽扣电池最少可以用一年。对于电子表,刘意守莫名地喜欢,所以戴着很爱惜,那块手表竟陪伴了他整个的初高中生活。

机械表、电子表和智能手表的更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那时候手表是必需品,只要有条件,一般人都会戴一块,而有些人没买或者忘了戴表,就会问:“同学,几点了?”,现在这样的问题几乎绝迹了。

后来工作以后,刘意守换过几块手表,除了电子表,也戴过机械表、石英表,最大的需求还是看时间,直到一件东西的出现,刘意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戴过手表。

那是在工作两年以后,刘意守买了人生中第1部手机,诺基亚N3210,这手机不仅能打电话发短信,还能玩贪吃蛇,重要的是,它的屏幕上无时无刻都在显示时间。对于刘意守这样纯粹是为了看时间而戴表的人来说,再戴一块表就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从那时起,刘意守就再也没有戴过手表。很多人和刘意守一样,也将手表放在了家里,从此手腕上空空如也,轻松了许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00年以后,戴手表的人又多了起来,而电子表这种纯粹是为了显示时间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此时戴表的含义丰富了起来。什么身份、什么场合、和谁在一起,戴什么样的表,其中的讲究可以写一本书。电子表不能承载这些附加的内涵,只有那些做工再怎么精细,每年都会快或者慢几秒钟的机械表才能承载这些丰富的内涵,这块表套在手腕上,象征着身份、折射出财富。饭局之中,几个人撸起袖子,闪亮的表盘和表带互相映照,圈子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很可惜,这表带有时候和一种拘人的器具长得很像,迷迷糊糊中,表链就变了样子,戴表的人也从饭局、会场走进了小黑屋。好事者从报纸上、网站上猜表识人,成为一些人的噩梦。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智能手表,这表的功能很多,表盘能切换,还带GPS定位功能,除了能看时间,还能打电话发短信,有些手表甚至能视频聊天、付款。刘意守也动过心思,想买一块儿尝尝鲜,可是看了几家,试了几次,一个是手腕已经几十年没戴过手表,猛然一戴起来非常不适应,另外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现在的智能手表,普遍待机时间太短,需要频繁充电,体验很不好。所以刘意守就放弃了再次戴表的念头。直到现在,从第一次用上手机,刘意守再也没有带过手表了。

刘意守曾经看过《时间简史》,虽然没看懂,但刘意守有时候看着手机上的数字,也想过很多。其实,时间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时间没有实际作用,只是一种计量单位,而为了表达时间,才发明了手表。人们用手表的时针转圈的节奏将时间平均分割,随着时针分针一圈圈的转动,日升日落,世事变迁。人们总是追着赶着那一根根四平八稳地转着的时针,却总也赶不上时间的脚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