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鵲·鷂丶


你好:

你關心的重點是,你對畢業後何去何從,比較迷茫對嗎?

當看到你的問題,後我想請教一下,請問你看到哪幾位是名校畢業的博士,出來畢業後拿的薪水比較少?薪水少具體少到多少呢?所以,你看到他們才沒有繼續讀下去的打算了呢?

如果你現在是本科生或者碩士生,確實對科研沒有興趣,對科研這條路不感興趣,那麼不如先去工作。

如果你是博士在讀學生,感覺現階段科研壓力比較大,那麼你可以找個機會放鬆 一下。給自己點空間去放鬆。

這個社會不乏有一些人倡導讀書無用論。對這個觀點,我不予評價。但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當學歷越高,人越純粹的概率更大。

博士學位是人類歷史上最高的學位,這其中不乏有人為了混文憑去高校當老師,所以去讀博士。但他們中也有非常優秀的同學,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他們希望投入到科研中。對於他們來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最幸福。

有的人花了很多的錢去讀了MBA,不過畢業後去了並不賺錢的公益組織中任職,我們知道,這筆學費他很難在一時半會賺回來,可這是他所喜歡鐘愛的事業,難道說她不成功嗎?

換句話來說,是否讀博士,是你自己的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這個並沒有什麼對錯。有的博士畢業生賺的並不多,但是長期科研訓練,讓他思維更敏捷,思想更開闊,他喜歡科研,就算是現階段工資低一些,對未來也會有希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想要走什麼路,最重要。加油!


CC學姐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回憶起自己從大學到考研到讀博的經歷。

一路求學的過程讓我變得堅強

我的大學本科在一所非常普通的二本農科院校,感覺過去了很久,已經不太能回憶起自己大學到底學到了什麼,或許是因為本身沒有去學習。只記得自己的大學課堂大多數都是在睡覺中度過(或教室或宿舍),一次次期末考試前一天晚上熬夜備考換來的是在大三下學期課程結束後發現自己完全不懂生命科學的任何一個細緻的領域。我想,本科階段的我,除了看了幾百本書,沒有太多值得去回憶和品味。


後來我準備考研,還記得當初確定武漢大學作為報考學校的時候,想去找學院的老師給點意見換來的是老師的冷笑嘲諷,當時老師的言語笑容至今歷歷在目(當時老師認為我不自量力和異想天開,後來想想可能真的是因為本科比較差吧)。清晰的回憶,那個暑假的日日夜夜,每天5點起床背書,白天輾轉於食堂和教學樓以及教學樓前的草坪(因為當時沒有地方備考,就在一所學校附近租房),晚上經常半夜醒來發現臥室的燈是開著的,然後手裡拿著細胞生物學那本書。印象超乎平常的深刻,我把細胞生物學那本書撕成一頁一頁的背完,然後歸納起來成幾張圖,到現在都沒有忘記。或許已經過去了很久,但還是忘不了那樣的一個個夜晚於白天,也忘不了在自己壓力太大的時候在週末跑步到市區的電影院看一整天的電影。

從大學到讀碩讀博我一直一個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沒有熟悉的朋友。那些求學的時光,讓我逐漸變得堅強變得沉默寡言,讓我不斷的經歷著原以為只有別人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甘平庸,我一直堅持讀書,不會平庸,我一路走進生命科學的微觀世界。

讀碩讀博使我“改變”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用“改變”來評判自己。比如說一個學期自己讀了一百多本書之後,自己因此改變了什麼(或是思維體系或是社會認知等等),而不是學到了什麼。在讀碩士和讀博的過程,我能感受到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 思維體系的嚴謹性的提高。每一天每一個階段的科研任務,需要自己去設計試驗,需要自己去閱讀大量的前沿科研成果,長時間的訓練讓自己變得細緻和嚴謹。還記得自己以前考慮很多問題很不全面,如今我變得慢慢細緻周到起來。我很感謝這樣一個令人睏乏的過程。

  • 變得耐心變得平和平靜。幾乎沒有假期沒有周末的科研生活,一個整個過程,已經數不清多少個夜晚,多少個週末自己一個人在細胞工作間面對摸不著的對象。還記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的晚上在實驗室和同學一起煮東西吃的場景,溫馨而又充滿孤獨。一路走過,發現自己的心慢慢的“沉”了下去,變得很多事多了一份耐心。可能這就是長久的習慣帶來的影響。

  • 更加關心疾病給人類帶來的苦楚。我是從事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的,每天接觸的是各種癌症和一些其它疾病的研究。很多時候,看著一個個眾人關注的的名人死於癌症的報道,內心深處充滿遺憾。如今,當我真的開始深入這個領域的時候,發現自己很想在將來某一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應用到我們的醫療生活中。或許,做不到為往聖繼絕學,但願自己能貢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此外,從這麼多年來,對於同樣一個行業領域下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待遇現實來說,為了更好的立足於社會,為了自己的下一代儘量更好的生活,不是嗎?對此,我並不否認。我很感謝這個使我內心不斷強大的求學過程,我很感謝一直不斷完善自己的這樣一個經歷。

(個人經驗,願你我一起共同進步~~)


生命科學視界


因為研發項目的需求,我被公司派到國外總部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培訓,恰好總部位於我在國外留學的城市,於是週末便找那幫還沒畢業的老外博士同學們見面敘舊。

別後重逢,免不了談談各自近來的生活。當聽說我到了全球赫赫有名的塗料公司做研發的時候,他們投來了羨慕的眼光;在聽到我在這公司拿到的工資比他們博士工資還要低一些時,我清楚地看到了他們臉上露出的驚訝表情。習慣自黑的我笑道:“Up to now I don’t have a wife, kids, houses, cars and money。

”老外也打趣起來:“Bro,what the fucking life did you have these years? You have nothing!”。

後來,女友聽了我這個故事時,好奇問道:

“老實說,你有沒有後悔讀博?

”女友是一家獵頭外企的team leader,負責互聯網行業的招聘,國內最大的一家互聯網企業就是她的重點客戶。她負責招聘的職位基本都是經理級別或是技術大咖類的人物。

據她不完全統計,和我同年本科畢業的,只要在國內一流互聯網公司工作,現在大都可以成為team leader,年薪50萬左右。

不管這數據可信不可信,實實在在擺在我眼前的事實是,女友恰巧和我同一年本科畢業,如今她的工資差不多比我多一倍。看著女友不懷好意的採訪,我懂得她的意思,於是發自肺腑地吐出了四個字:

“從不後悔!”


  1. 博士經歷讓我的世界更加寬廣


我出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讀研前的二十多年裡,我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本省。本科畢業時,我選擇了中國科學院繼續碩博連讀:

一來中科院一直是我心中最神聖最耀眼的學術殿堂,而我當時還想在科研道路上走走看;

二來是因為中科院提供的生活補助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能讓學生潛心於科研之中而無需向父母要錢。

踏上北征的那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豪情壯志。那一天,我第一次坐上火車,第一次離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本省而跨越祖國的大好河山去看北國風光。對於那個特定時候的我,這有著特殊的含義。

從南方到北方,兩千多公里的距離曾被我以為是青春歲月裡的最長旅途,沒想到博士經歷還給了我更意想不到的機會。

研究生的第三年,我申請的中外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竟然通過了。還清楚記得在北京推薦會上,當國外老師悄悄告訴我已經被錄取時,我無法相信這個事實。

後來,官網公佈了錄取名單,我依舊不敢告知父母自己將要出國了。直到簽證握在手中,我才完全肯定自己真的可以出國了,而且是國家資助了全部的費用。當從飛機走下、來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國度時,我內心一震,原來地球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每個遙遠的地方其實距離自己也就不過一天的路程。

從小生活在山區裡,我曾以為自己無法跨越重重大山到達天的另一邊,從來就沒有幻想過哪天會在國外的某個地方和老外們用英文談笑風生。然而,博士經歷讓我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地域界限,讓我深刻明白到無論你生在何地、來自何方,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2.博士學習給了我別樣的人生經歷


在喜歡社交的人眼中,博士生的學習生活是單調乏味的。我們化學類博士每天接觸的不是各種各樣的人,而是一望無盡的論文資料和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每天去的不是金碧輝煌、風景獨好的高樓大廈,而是簡單寂靜、充滿溶劑味道的實驗室。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脫離不了實驗室-宿舍-飯堂這三個地方。然而,這些旁人看似枯燥無味的生活卻賦予了我引以為豪的青春歲月和不同於他人的人生經歷。

我選擇攻讀博士,原因之一是內心深處還存放著一顆對自然科學的憧憬嚮往之心,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瞭望更遠的天際、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奧妙、去解開自然界裡的未知之謎。

那時的我依舊保持著熱血澎湃的青春夢想,寧願把青春歲月消耗在默默探索自然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投身在追逐紙醉金迷的物慾橫流之中。

我自己選擇了博士導師和研究方向,用五年的時間,系統地學習、做科研,揮霍著導師的錢去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何等的痛快!一篇又一篇的論文閱讀與總結讓我輕而易舉地獲取了同行耗盡多年而得的智慧與經驗,習得了做科研的思維模式和方法論,也啟發了我對於現存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激起了我內化而昇華後的靈感。

一個又一個的實驗設計與重複讓我領悟到了科研的嚴謹性,也讓我慢慢地抓住了事情的真相和事物的本質。當研究成果經歷千辛萬苦最終發表在國際期刊時,我臉上難以壓抑的喜悅之情不亞於銷售們拿到了豐厚提成時的表情。當我在國際會議上分享自己的研究工作並與他人同臺探討科學問題時,宛如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於我而言,生命的樂趣在於體驗各種有意思的難得經歷,而博士生涯則讓我最大程度地體驗了一把兒時的科學家之夢。


3.博士經歷給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意外幫助


博士期間,一篇篇擠滿了密密麻麻英文單詞的論文有時會讓我心亂如麻,一個個失敗的實驗與無用的數據偶爾也讓我心急如焚、頹靡不振。當看著畢業期限正慢慢靠近、自己依舊還沒發表一篇文章、甚至連完整數據都還沒有時,我迷茫、惆悵、彷徨,卻又無人訴說,那時壓力如大山,壓得自己透不過氣、睡不著覺。

然而,工作以後我卻慢慢感激曾經的那些辛酸與痛苦,因為這份磨礪讓我內心漸漸地變得強大,到了工業界後很快就適應了公司裡高速的運作節奏和密集的工作壓力。

另外,踏入社會後,發現博士學位竟然可以帶來不少意想不到的驚喜。當上海和廣州的很多年輕人都在等待交完七年社保、然後拼居住積分排隊入戶時,博士們則可以通過多個途徑相對便捷地拿到當地戶口。

在今年各省會城市的搶人大戰中,博士成了香餑餑,不僅輕鬆落戶,還可以拿到當地政府給予的較高數額的人才補貼。在近幾年的化工行業裡,即使是畢業幾年的本科生在大公司技術部門裡也只能當實驗員,幫助博士們煮樹脂、調配方、做測試;此外,同一部門裡的博士大都比碩士擁有較多的資源,更容易獲得機會掌握公司的核心技術、獲取晉升機會……讀博時,其實並沒有想太多這類事情,畢竟它們並不是讀博的目的,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它們的的確確存在著。

最後,實話實說,讀博不一定可以讓人飛上枝頭變鳳凰。

想通過讀博而實現人生華麗轉身的,很可能到最後會落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境地。現實中,不少化學博士掙的錢比其它行業的同齡本科生還要少得多(我和我女友的對比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在北上廣深的大城市裡,畢業幾年的博士不一定能買得起房,甚至還要和別人一起合租。只是,我依舊不後悔讀博,因為它真的給予了我足夠充實的經歷和難得的體驗,儘管現在的我還是一無所有。

想起我的一位同學在本科期間花了兩年時間去做義務兵,然後重回高校唸書時說道:“軍隊裡有這麼一句話’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當兵兩年看似荒廢了時間、沒得到什麼,實際上我擁有了與眾不同的人生。”


其實,我們的讀博經歷何嘗不是如此?



以上轉自《募格學術》


接下來我說說讀博出來後的物質待遇吧。以下信息均真實有效,可自行驗證。


1.國內進站當博士後。

國內985,以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江建軍教授課題組招聘博士後為例,待遇如下:

  1. 年薪25-35萬(基本工資20萬,績效5-15萬,具體可面議),根據工作能力和表現,課題組給予具有競爭力的獎勵績效或補貼。

  2. 享受華中科技大學提供的其他相關待遇,如子女入學、入托、公費醫療或社會醫療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險等福利待遇。

  3. 在聘期間提供博士後公寓或租房補助(1000元/月)。

  4. 課題組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鼓勵並全力支持博士後申報各類項目,提供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等訪問交流機會。

  5. 博士後出站可獲得合作導師推薦工作,優秀者可競聘正式編制教職

而國外呢,以美國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生物醫學工程系例子,博士後年薪不低於$48,000


2.國內進入高校當老師。

以九江學院為例,待遇如下:

  1. 住房補貼:20-50萬元人民幣。

  2. 一次性安家費:5-10萬元人民幣。

  3. 科研啟動經費:文科3-8萬元人民幣、理(醫)科4-12萬元人民幣、工科5-16萬元人民幣。

  4. 博士學位津貼:聘期內1000元/月。


3.進企業。

以航天五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為例,待遇如下:

  1. 薪酬待遇:薪酬結構包括崗位工資、績效工資、年終獎,稅前不低於25萬,享受五險一金待遇;

  2. 科研獎勵:根據科研表現和成果,享受額外獎金;

  3. 鼓勵和資助參加國外和國內學術會議。


至於國外博士回國,更有物質條件豐富的各種千人計劃,那位@上癢 寫的就很好了。


其實,讀博窮的是讀博的那幾年,一般畢業了正常水平來說,物質積累都是很快的。


三觀糾正器


看到這個題目, 我想到了我的讀文科博士的朋友。

作為一個語言專業的文科碩士,經常可以聽到本專業的博士師兄師姐們吐槽:“家裡有礦嗎?沒有就千萬不要繼續讀了,項目補貼沒有理科生高,連出去賺外快都沒有人家學金融的一半多。”

我垂頭喪氣準備妥協於現實,然而卻在這時認識了已經博士畢業兩年的師兄小顏。

小顏笑道,記得第一年讀博的時候假期回家,他就深深地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父母關切地問:“二樓那個小王,大學一畢業自己靠畫畫創業,聽說現在月入兩萬都當了爸爸,你什麼時候能畢業啊?”同學聚會大家體諒地說:“這頓我們請客,你還在讀書,能省一點是一點吧。”當然,也受了不少氣。在培訓中心代課的時候,本科畢業的經理過來聊天:“我也是你這個專業的啊,這個專業讀博有什麼意義呢,出來不照樣失業!”小顏說他沒有跟他們爭論一句,因為自己確實除了學歷,窮得一無所有。

小顏說,自己明明是興致勃勃地申請上博士的,也是喜氣洋洋地回家和大家分享的,但朋友不理解自己——我們都在上班你在旅遊你在學校你今後回來還要拿學歷壓我們;父母不理解自己——我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現在還不結婚還不繁殖,養了個白眼狼。

於是,在飛回學校的路上,小顏暗暗決定畢業以後也不會再回家鄉。

接下來的日子對於小顏來說就是埋頭苦讀,既然是苦讀,自然是既要苦,也要讀。讀個文科博士,不但沒有錢拿,還要倒交學費,半工半讀是常態,除了上課,Seminario,寫論文,大多數時間還要出去打工攢錢,翻譯,帶團,教小孩,做廣告,什麼都幹過。

然而從博二開始,小顏美好而有意義的人生才正式開始。

可能讀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結識人脈,在博二的時候,小顏認識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對釀造葡萄酒頗有研究。他說“養葡萄,釀酒的人,需要甘於貧瘠,甘於寂寞,需要挽起褲腳,親自下田,需要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甚至是終其一身,耗盡家財和生命,只為在葡萄最美好的年華,把它最精彩的口味定格在那一刻,深藏於地窖,當有一天人們打開它的時候,喝到的是一段歲月,是匆匆逝去,不再返回的釀造之年的美好光景。”

積累到了博三,小顏財務上已經比較寬鬆,小顏稱,感覺在今天這樣一個分工合作的社會,只要認真去做任何事,都能賺到錢,這個世界不缺錢,只是大家都太急功近利,欠缺靠譜的工匠精神。在畢業之前,小顏非正式月收入最高的一段時間一度達到了一萬, 靠寫作和其它稀奇古怪的本領。雖然一萬不算高,但也算過得舒適。

“哪怕此生我只能活小半輩子,我也希望天天都有精神的高潮而不是物質的繾綣,我相信,對於精神的高潮這個東西,文科博士這個物種是可以有能力自產自銷的。”這是小顏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同樣,也送給所有正在迷茫的文科博士們。


AEIC學術


咱們今天不談理想,也不談情懷,就“讀博士到底有什麼用”,談談和錢有關的事。

本人博士在讀,明年畢業,在看過前面幾屆師兄師姐的發展之後,不得不說,博士學位跟碩士學位的差別還是蠻大的。


先說碩士畢業的師兄師姐,有的去企業做研發(美的,國軒,京東方等),這些在企業發展的師兄師姐,有的已經成長為主管,有了自己的研發小團隊,甚至已經有股票分紅。但經他們的反饋,他們其實做的並不開心,日常工作的單調枯燥,以及常常沒什麼意義的加班,一天下來,都沒什麼時間陪自己的家人。

而博士畢業的師兄師姐,有的直接到國外課題組做的博士後,現在以人才引進的方式回到國內高校,直接就是給的正教授;有的沒有爭取到國外博後的機會,就去了國內高校,走師資博後,最終也留了下來。當然發展最好的師姐,以青年千人的方式回國,直接去了國內某985高校。

這些師兄師姐,他們的待遇,工資都在20萬往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去單位,都有一筆不菲的安家費,以及科研啟動經費,比較容易的就解決了住房的問題。由於是理工科專業,有的師兄還能幫企業做點橫向,收入也不少。

當然,他們最讓人羨慕的,是工作時間的自由,這樣就有時間陪陪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另外,博士的工作,都屬於研發類,富有創新性,你儘可以選擇你自己喜歡的課題和方向來做,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做成自己的事業,這就是幸福。


總之,讀書讀到博士,不管怎麼說,好處都還是挺多的,當你到達一定的時候,就會發現,決定自己生活質量好不好的,絕不僅僅是工資單上的那組數字,更何況,博士工資單上的數字也沒有低得看不下去。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中國學術不昌,卻是產博巨國。我們本土自己培養出來的國產博士,我看到的數據,如今每年的畢業人數已超過5萬人,出產率世界第一,早已將英美等所謂發達文明國家摔在龍腳下。

博士,理應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頭銜。在現在的美德日等國,名教授往往更寧願人家稱呼為他為“博士”而不是“教授”,比如前日來訪的基辛格老人家,人家明明曾是哈佛大學大教授,也曾官至國務卿等要職,但人家名片抬頭從來只是“基辛格博士”。確實,博士意味最高學術學位,十年寒窗,黌宮折桂,唸書唸到博士,就是“念”到頂端了。這在任何崇尚知識的文明社會,對於學術研究之業,都找不到比博士更高的殊榮了吧。

可在時下的中國,悲哀而且搞笑的是, 博士明明是國家精英群體,卻越來越成人們取笑的對象。“傻得像博士”,已經是流傳很多年的梗了;“一個在中國越來越垃圾的群體”已是很出名的自嘲;讀博被稱“賭博”、女博士被戲謔為“第三性”,也都是大家耳目能熟的話。

也就是說,像很多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國產問題”一樣,如今博士盛產也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與個人的焦慮問題:國家到底該如何培養博士,特別是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我自己是下里巴人、愚昧自知,與博士無緣。但是有幸與之來往密邇的很多朋友確是巍巍乎可畏的名校博士,所以對這個群體並不陌生,對他們的辛苦與焦慮也是能感同身受。

無需諱言,在我看來,博士群體表面風光,實是大學最苦悶、也最苦逼的一族。唸書唸到這步,是要以人生20多年最好的韶光為代價墊底的:即便一路綠燈暢通,中小學12年、大學碩士7年,博士三四年,最後要拿到一張A4紙般的證書,年紀已屆30。

畢業出去了,還前途未卜,“一日看遍長安花”的榮光多半也只能春夢裡想想。最直接的緣由,就是這些年博士擴招大躍進帶來的惡果,導致中國博士學位含金量極低。實際上,我們至今很多學歷學位並不為國外認可,甚至不少文憑連港澳臺也不承認。211以上人才引進,基本上只收海外的名校博士,國產博士都不大可能直接留在本校,運氣好一點的差不多都只能去地方二三本大學教書,像文科“青椒”可以預測工作前十年差不多也就是五千到七八千薪水過清貧日子。

從這一層面講,博士發家致富的概率,應該要遠遠低於街上擺攤炒飯的大爺,餘生基本還是要繼續掙扎在生存線上,像前一段網上熱炒那位延邊大學歷史學博士一樣落到送快遞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都說人生三十而立,過去的同學早已孩子都在自拍玩抖音,車房一切就位,而對於我們的博士來講,如果出身的家庭,不是爸爸開礦或者就是爸爸挖礦,到了此時全部身家也不過是學校每月的800元補助(文科),雖然也能做導師苦力掙點零花錢,但畢竟微薄可憐,大部分文科博士乾脆一毛錢沒有。這點經濟來源,不要說談個女朋友什麼的了,連吃飯開房的錢其實都不夠;而對不少女博士而言,人生已然錯過了最好的結婚年紀乃至生育時機。此情此境,你說博士們如何心理不煎熬?

所說這些,還僅僅只是經濟與婚姻層面,其餘像課題、人事、學業、戀愛等等上面的苦痛更是不忍細說。總之,浪擲三五年大好時光去換取一頂博士帽,對於多數青年來說,不能不說一個艱難的選擇,一個快樂並痛著的過程。

也即是說,從純功利來講,讀博似乎有點得不償失。我看到有熟悉的朋友辯護,比如“讀博重在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人生經歷”,但我們都知道社會中的學習和磨礪往往更見效率;還有朋友說,“博士是進入中產階級的基本入場券”云云,但我們應該也會明白中產階級的基本入場券,名校的本與碩就已足夠換取。

所以,類似這些說辭,都不免有些蒼白,逃避了很多現實衝突,或者多半都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


事情的蹊蹺也許在於:既然你把博士說的如此楚楚可憐,甚至悲慘,那麼為什麼還是每年都有那麼龐大趨之若鶩,而讀博士到底又有啥意思呢?

其實,我囉嗦說了這些多,其實也只是在說讀博士很辛苦憔悴與國產博士不再值錢這兩個現實問題而已。我從來沒有說過,也從不認為,讀博士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沒有用途。我不是“博士無用論”的信奉者,而在與那些博士朋友們的生活相處中,我也從來沒有發覺,這群潛心在社會最冷門、最清苦、最不受資本待見的文科學問山海的人們,他們自己真的會深切地懷疑自己選擇的意義,一頭紮下去做事,有著不為世俗之見左右的踏實與堅定,雖然平日裡也不乏調侃與自嘲。不管多浮躁的時代,總有知善固執的人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數十年默默無聞,洪流也衝不走。也許,專注、興趣、少了利益盤算,求自我實現,本身即是用途,即是意義,即是幸福,即是美好,即是道之所在吧。

也就是說,讀國產博士的“用處”,換算成經濟利益,可能是一樁完全折本的買賣;但核心問題在於博士的“用”本就不該是純功利計算的,拋開這一層面又可謂其“用”無窮。但這種其用無窮,絕大程度上是靠著一種超越的、多少有點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來實現的。所以,讀博士“有用”的前提,應該是你真的熱愛所要從事的學術之業,真有為之不計代價的決心與準備,有理想主義的執著情懷可編述書海之舟。如此讀博,才是真有意義與價值的選擇,一路上才會溫穩和靜,才會在枯燥裡找到成就感,才能用平凡去應對偉大和崇高,並在學習中瞭解生活與愛,並在無數寂寞與吵雜黑夜中能有滋有味。如果不能如此,讀博其實就是選擇一條歧路,是自誤前程,也是自欺欺人。

選擇此道,即選擇人生。讀博,關乎生而為人的一種熱愛、堅守與生活。所以,如果要我來說讀博有什麼用,我的回答很簡單,似乎是一句屁話:人生選擇哪條路,要自己好好思量合計,收益與代價都要自己承擔,博士不會掙大錢,理想也不能當飯吃,但讀博士一番,也許最能給你超越常人的獨具胸懷、學問境界及平步青雲的風光,當然還可能有喝西北風的大無畏勇氣和自甘清貧的心態。

過去看電影《編舟記》,為一細節感動:面對只沉浸在學問世界的松田龍平,房東婆婆說,“你很幸運,這麼年輕就找到了終生的事業”。是呀,人生時間上的轉場戲,一切冷暖自知,一切必有迴響,全部人生細節與意義就藏在其中,欲說已無言,自己選吧。


2018,11,9,晚,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博士生,作為象牙塔最頂尖的一小撮人,不僅僅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閱歷。在深受眾人羨慕的同時,卻也飽受著社會的妖魔化,尤其對於讀博女性更是如此。除去少數的天才外,讀博士著實是一個非常費力的過程。曾有人戲稱PHD為permanent head damage的簡稱,尤其對於現今博士入學標準低、畢業標準高的現狀。然而,讀博士真的就那麼恐怖嗎?讀到博士又究竟有什麼用呢?

有人曾說,如果博士生還要靠“讀”,乾脆趁早退學回家。的確,衡量一位博士生是否優秀出色的標準,並非其課業成績,更多的是以其學術貢獻為參考;然而,“讀”這種工作對於博士而言卻有必不可少,讀文獻、讀報告、讀遍某一領域內各種學術理論,然後才能挑選出其中的某一個“點”來作為研究方向。

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所能夠收穫的直接能力,可能是數據處理能力,可能是分析總結能力,可能是項目管理能力,而這些,其實與個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著非常大的聯繫。除去這些表象上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收穫其實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的鍛鍊,很難在本科的教育中有所體現,反倒是在博士期間才能有更多收穫。

質疑的精神

做一項研究的起點,就是不要輕易相信已經得出的結論。很多看似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並非像表面那麼簡單。而本著“證偽”的學術精神,就需要在查閱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重新思考審視以往研究的假設前提或制約條件,發現其中的分歧,並通過嚴謹客觀的分析,得出可能的不同觀點。

創新的精神

重要的不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要突破自己以往的瓶頸。當然,這種創新,指的是學術意義上的創新,與發明創造的應用性不同,是在某一領域上能夠做出理論上的貢獻。儘管現在已有不少博士論文都開始走向廣闊,但實際上,真正的論文應該是追求更深刻的走向。要知道,在博士論文的審核與最終答辯的過程裡,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研究的學術貢獻在哪裡”、“創新點在哪裡”。

匠人的精神

倘若決定要持之以恆地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很有可能是要一輩子都在這一個研究方向上死磕。而越是深入地去研究,就會發現自己所瞭解的就越少,越是進行到寫作的最後,越能夠發現自己現有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往往需要通過限制條件打N多個補丁之後方可言之有據。甚至到了論文寫作的最後,經歷過了否定之否定,也未必就一定能夠獲得肯定的答案。更何況,真正的博士研究選題,很可能只有自己才更清楚其意義和價值的所在,且不說評審老師,即便導師都有可能沒有研究生本人更清楚研究的不足。

對於這種極致的追求,與現今社會所倡導的匠人精神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只不過通常所說的匠人更多是在強調技術在商業上的運用和細節上的更新,而博士所追求的更多則是理論化的知識。


中公考研


在讀博士給你說說,讀博到底為了什麼!

首先,我從來沒覺得因為我讀了博士,所以我應該大富大貴

我不大同意題目裡說的,考取了很好的博士,卻出來拿著卑微的薪水,我不知道提問的人對於卑微的薪水定義是什麼,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博士畢業之後,所拿的薪水,大體來講還是比較體面的,談不上卑微二字。當然,如果你是想通過博士學位來大富大貴,那大概率是不大現實的,不是說不能實現,而是博士的求學經歷,知識給了你一個高的起點,而至於之後的人生能夠發展到什麼地步,還是需要看你的機遇和努力,這不是一個博士學位就可以簡簡單單給你的。

當然,像題目中說的,演藝圈裡面的那些人,學歷不高,素質也參差不齊,卻拿著博士十幾倍的薪水。你只看到了藝人們的光鮮亮麗和高勞務費,但你沒看到他們的努力,也沒人家那個漂亮的臉蛋,藝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他們也是付出了你所不能夠想像的努力的。沒有誰會不勞而獲,輕易成功。

博士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

博士,是目前最高的學位,很多人覺得,讀書讀到博士,那這個人的知識和智商真的沒的說了。

在我看來,博士,確實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先天的智慧,但也僅此而已。其實對於博士而言,他們的知識說多也多,但說少,也真的少的可憐,說白了,也僅僅是精通於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的某一個相關問題,對於其他的相關知識,大多也僅僅是處於瞭解的狀態,而這對於普通的人來講,通過興趣和努力,也完全可以具備這樣的素質。

那博士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我很認同我導師的一句話,博士,重點是在讀博期間。這期間對於一個問題的思考,對思維方式的訓練,對遇到問題時候的解決,對每一次考核、每一次基金的認真準備,對論文的發表等等,博士帶給我們的,最終是對問題思考的能力,對問題解決的能力,對問題表達的能力,這些東西,無法用要一個博士學位來代替。

我覺得,博士帶給我的,還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大家都知道,科研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最日常的,是面對失敗,經常我們打趣說,如果我博士畢業了,也都能笑對人生的坎坷了。

所以,博士,不僅僅是一個學位,更是一個人生的經歷,看待任何事情不要太功利,任何事情都不會直接的帶來大富大貴和體面,博士,僅僅是給你提供了更容易成功的途徑,但能不能成功,還是需要靠你自己。

更多問答,請關注我。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TLeeBio


小編從農村一路走過,博士畢業已十多年,簡要談談自己的感受:

如果純從財富角度講,讀博多數情況下不能使你富甲一方。除了學習熱門專業,且學業精良,有經濟頭腦的博士外,大多博士都將與研科伴隨一生,搞科研衣食無憂,養家餬口應該沒有問題,想迅速積累大筆財富可能性不大。況且當前社會有更多的創造財富的路徑;



如果從提升個人素質角度講,經歷讀博的歷練,收穫還是比較多的。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這一鍛鍊集中於博士論文的寫作中:選擇一個研究方向,查閱大量資料,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間,至少在這一領域有所突破,經受專家的嚴格審核,最終通過論文答辯。經歷這一過程的人都有自己不可言說痛苦與蛻變。這種收穫也將浸透到個人的工作與生活。


如果從對社會的作用角度講,雖然我國的博士培養過程還不是那麼的完美,但是多年來從國內外畢業的博士們還是為國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無論是在科研戰線還是在高等教育戰線,大批的博士已經成為了重要生力軍。

綜上所言,雖然每個人選擇讀博背後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能夠堅持坐幾年冷板凳的毅力都是值得敬佩的。小編也相信,眾多走過這一歷程的博士大多也無怨無悔!


姜運倉


讀博有嘛用?

讀博接受的是,各行各業最前沿,最高級的專業科技知識,科研能力,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各行各業的專業博士,他們是支撐國家科技的中流砥柱!上至衛星上天,中至地上糧食增產,下至蛟龍勘探,無不體現出博士們的科研成果給大家帶來的便捷,今後國家的發展,更離不開博士們辛勤付出的科研成果。

在職場:管理人員管理的是一般職員,卻不敢不尊重技術權威人員!老闆遇到重大問題,對技術權威人員得畢恭畢敬另眼想看!

這就好比……重病人在醫院見到醫生,就像見到了神!

在重大問題上,高級專業人員的一句話就好比聖旨!必須嚴格的安技術權威的方案進行。即便是再高的領導……也不敢不尊重技術權威的話語權!不尊重技術權威的建議……就意味著要出問題。出問題就會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所以誰也不敢輕易的否決技術權威的話語權,另改方案……這就是技術權威。

博士有嘛用?農業增產需要博士,軍事科研需要博士,生活科研需要博士,教學育人需要博士……當然我們應該抵制,為了憑職稱而去提高學歷的造假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