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承乾,明明一路顺风顺水,最后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刘露涛


主要是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要求太高了,这导致李承乾开始变得行为十分两面,对于父亲李世民阳奉阴违。


此外李世民宠信魏王李泰,也使得李承乾十分忧心自己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自身的问题

李承乾的名字来源于他出生在承乾殿,他是长孙皇后的长子,而且又是十分聪明,所以李世民十分喜欢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曾经让李承乾处理政事,李承乾都处理的十分得体,于是经常让李承乾监国。但是李承乾长大之后,就十分喜欢声色犬马,但是他又知道李世民对于声色犬马十分厌恶,于是只好在下朝的时候自己偷偷搞,都不敢让人发现。

最重要的是李承乾喜欢上了一个十几岁的太常乐人,这个男人就是称心,但是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杀了称心,连坐数人。李承乾自此之后心里大变,他托病不上朝,并且在东宫树立称心的雕像,让东宫的人每天早晚都祭拜称心,自己几次经过都痛哭流涕,还在宫里埋葬雕像,给称心树立墓碑,赐予官职,最后在东宫学习胡人的衣服打扮,还假装打架。

当时奉命辅佐太子李承乾的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多次劝谏李承乾,但是李承乾经常听不进去,或者干脆不听。于志宁作为辅臣,以上谏为荣,李承乾盖一个房子,于志宁批评李承乾太奢华,李承乾左右都是宦官,于志宁说李承乾是昏君,孔颖达处处批评李承乾做的不对的地方,太子乳母遂安夫人不应该这么激烈,孔颖达认为这是对,两人生活在唐太宗的时代,唐太宗本人是擅长采纳劝谏,但也有魏征搞得唐太宗一时气愤想杀了他,李承乾虽然是唐太宗的儿子,但是他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这些文臣劝谏他当然十分愤怒,不想接纳。

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斗争

李承乾由于天生有脚疾,走路需要人扶着,这使得李承乾十分自卑,而魏王李泰十分受宠,唐太宗因为魏王李泰喜欢文学,于是发布诏令,允许魏王李泰在自己的府邸搞一个文学馆,让他自己招揽学士,同时因为魏王腰部肥大,上朝的时候行礼艰难,于是允许魏王李泰坐小轿子上朝。最后李泰召集学士编撰了一本《括地志》,唐太宗十分开心,赏赐给魏王的礼物甚至超过太子。

这一切李承乾都看在眼里,他的心里也十分担心,于是双方各自树立朋党开始斗争,李承乾一度指使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李泰,最后没有成功才停止了行动。而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依附李泰,成为李泰的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也成为李泰的马前卒。

李承乾到最后构建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人意图谋反,想要带兵攻打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在齐州造反,李承乾对纥干承基说我难道不可以像齐王一样,结果纥干承基其实早就勾结齐王,被抓捕下狱之后,告发了李承乾,最后唐太宗把李承乾流放黔州。



人者仁义也


李渊当初起兵夺权就是钻了隋末大乱的空子大赌了一把,结果还真赌赢了,这就为他的子孙们种下了暴力赌博的因子。李承乾的老爹太宗李世民把逼宫夺权的戏码演绎到了极致,无形中给李唐家族把这个暴力基因打了钢印,后来李隆基也玩过一把(抱歉扯远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深知胞弟李泰心狠手辣,'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当李承乾发现李泰越来越受宠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暗杀李泰又没成功,只能一咬牙一跺脚学他老爹再演一场类似于'玄武门之变',况且曾经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的侯君集也愿意陪这个太子承乾再玩一次这个超刺激的游戏。

最终结果是这次游戏演砸了,山寨毕竟是山寨,面对那帮原版的秦王府老演员们,承乾们还是太嫩了。




秦凯王戈


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李世民失着所致,李世民雄才大略,爱之深责之切,以己度人,没想到自己既肇玄武门之变的大逆袭,后人会怎么理解怎么反应?又有周围环境的推波助澜,巨大压力下,在侯君集杜荷等人的鼓动下,李承乾铤而走险,学习李世民奋力一搏,事败。李世民痛哭失声。从他对李承乾和嫡二子李泰的处理,和再三权衡立了李治的后来事来看,可能真的没有换太子的心思,只是人心隔肚皮,父子交心不足,李承乾会错意,酿成大祸。


李承乾先天优势过人,得天独厚,在玄武门之变这一年李世民上位,八岁的承乾也当上太子,他自小聪慧,又得母亲长孙皇后的宠爱,李世民不惜血本,请了大儒陆德明与孔颖达教导他,李承乾也不负所望,少年便才名在外,李世民曾试他才学,让他当场写策对,李承乾一挥而就,内容张驰有度,主次分明,李世民向群臣大赞:“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另一方面的锻炼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李承乾十二岁开始,李世民就创造机会让他治国理政,每次皇帝出巡,必定太子监国,管理大小事务。重臣生病,也让他前去慰问,以示如朕亲临,加重太子的份量。李承乾有几次身体不适,比如在贞观五年和七年两次生病,不信佛道的唐太宗请了道士和高僧为他祈福,并大赦囚徒向天赎罪。这些行为,都可见一位父亲和先君的愿望:把儿子打造成杰出的皇帝以挑起重担。本来承乾的名字就有承前启后的寄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承乾在长孙皇后未去世时的应对井井有条,深孚众望,母亲的去世是他人生的分水岭,自此后,李世民可能觉得可以加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怕他长居深宫,不通世务。这些考虑与之前的栽培思路一脉相承。于是他先命令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要对李承乾犯颜直谏,以他自己的包容度来揣测儿子的包容度,后又让李百药、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和刘洎、岑文本与马周轮番到东宫服侍和进谏。人数既多,良莠不分,曲直不一,有人就一根筋跟太子刚到底,激起反弹,李承乾不但不能善于纳谏,反疑父亲对他有其他心思,加上喜欢的两位男宠被李世民或杀或贬,更添猜疑。

更致命的是,李世民望子成龙心切,以为他从小栽培,高人一等,让朝臣加压促他快速长进外,还以极度宠爱魏王李泰作为外压,对李泰的恩赐可比太子,对朝臣的谏言,针对李承乾的则严厉斥责让他整改,针对李泰的则为李泰正名。这些做法加重李承乾的自疑,无意中也促成李泰的骄心,兄弟逐渐不和,在谋杀李泰不遂后,李承乾在侯君集等人的鼓动下,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夺位,事情败露,李世民痛哭涕零。


南方鹏


【寻欢评断】

自古太子难当,长寿雄主尤甚。

太子承乾悲剧,太宗难辞其咎!


中国历史上,英明神武的皇帝,兼之在位时间较长的,太子都格外难做。汉朝的汉武帝之于刘据,唐朝的李世民之于李承乾,清朝的康熙皇帝之于胤扔。

这几位皇帝,无一不是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皆是一时无两。而这三位太子,也都是嫡子,刘据和李承乾还是嫡长子,而且也都不是无能之辈,至少也是中上之选。可悲的是,这三位太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承继大统,甚至落得被杀或者幽禁至死。



今天说的李承乾,是其中让人觉得很可惜的一位。那么,身为皇储,李承乾为何要走此不归路呢?

李承乾初时知礼、孝顺、博学、有才,是个合格的皇太子。

一是知礼。李承乾对他的老师李纲非常恭敬。因为老师有足疾,所以每次老师来,他都会亲自上前,把老师搀扶着上殿。老师去世后,李承乾还亲自为老师树碑立传。

二是孝道。李承乾对母亲长孙皇后特别孝道。当长孙皇后重病的时候,李承乾朝夕服侍在床前,还准备上书唐太宗,让他大赦天下,给母亲积福。后来由于长孙皇后坚决拒绝,李承乾才没有上奏。但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众臣,他们纷纷向唐太宗上奏,促成唐太宗虽然没有大赦天下,但通过大修佛寺给长孙皇后积福。

三是博学。因为教授李承乾的人都是孔颖达这样的当世大儒,再加上李承乾读书非常勤奋。因此,他获得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治国的道理。有一次,唐太宗让他写一篇治国的策略,他很快就写满了三页纸。

四是有才。经过唐太宗的培养,李承乾很有治国的才干。唐太宗每次出去,都会让小小年纪的李承乾监国,而他也能够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后来李承乾变得越来越荒唐

一是好男色。李承乾喜欢一个“美姿容,善歌舞”的美男子称心。和称心朝夕相处。这件事被唐太宗发现后,唐太宗一怒之下,把称心杀死。结果李承乾却还在宫中专门为称心准备了一个房间,立下牌位,让下人对其朝夕供拜。

二是近群竖。“群竖”就是一群小人的意思。《新唐书》记载,李承乾曾把很多突厥小人引进他的宫中,整天和这些人玩耍打闹。这件事惹得他的老师于志宁极为不高兴,于是警告他,说要告给他的父亲唐太宗听。这才吓得李承乾赶紧把那些突厥人遣散了。

三是争储位。李承乾本来就是太子,是储君。虽然他做了很多事情让唐太宗不满意,虽然他的脚是瘸的,当皇帝有碍观瞻。但是,唐太宗其实是并不愿意撤换他的。



造反的原因

一是群臣威逼造成逆反。

唐太宗给李承乾配备了最严厉的老师。由于唐太宗是一个胸怀宽广,善于纳谏的人。因此,李承乾的那些老师都以唐太宗为榜样,也希望李承乾是一个胸怀宽广,善于纳谏的人。他们对李承乾非常严厉,李承乾身上但凡有一点小错误,他们都会反复不断是批评他。

而老师们的这种批评,恰恰发生在李承乾青春期的时候。青春期都是比较逆反的,因此,最终的结果,李承乾不是越变越好,反而是越变越坏。

二是太宗溺爱纵容其恶。


唐太宗对李承乾非常溺爱,李承乾犯了错误,唐太宗一方面严厉批评他,另一方面又纵容其行为。以至于最后李承乾造反的事情发生后,唐太宗还要纵容。他把李承乾所犯的错误展现在群臣面前,让群臣来讨论怎么处理。本来是应该处斩的罪行,又有什么可讨论的呢?唐太宗这样做,无非是希望群臣能站出来,救救李承乾。由此可见,唐太宗对其溺爱有多厉害。

三是兄弟相残人伦破坏。

李泰对李承乾的阴险陷害,也是造成李承乾做事越来越荒唐,最终铤而走险的原因之一。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皇权制度的存在,以及对皇权的极度追逐,因此人伦破坏,手足相残。

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李寻欢111


李承乾被废有几点:1,劣行累累;2,又不能虚心纳谏;3,引起李世民不满;4,李承乾有足疾;5,李世民宠爱李泰,魏王争权;6,太子被废,前朝太子杨勇的前车之鉴,李承乾决定模仿李世民,用武力夺取政权。

劣行累累,不虚心纳谏,太宗不满

1)奢靡废学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承乾颇以游畋废学,右庶子张玄素谏,不听。太子治宫室,妨农功;又好郑、卫之乐。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

2)扮突厥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面。良久,太子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李承乾常常让人扮做军士,两方交战。每次皆有损伤。

3)宠幸太常乐童称心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上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死者数人,诮让太子甚至。太子意泰告之,怨怒愈甚,思念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于苑中作冢,私赠官树碑。

4)不听劝谏

志宁上书切谏,太子大怒,遣刺客张思政、纥干承基杀之。二人入其等,见志宁寝处苫块,竟不忍杀而止。太子恶其书,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

5)患足疾,魏王觊觎太子之位

李承乾成年后患足疾,这引起了魏王李泰对太子之位的觊觎。

《资治通鉴》记载: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楚客或怀金以赂权贵,因说以魏王聪明,宜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

太宗宠爱李泰

《资治通鉴》记载:上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泰月给逾于太子。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

大意是指李世民让李泰开设文学馆,李泰每月的费用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又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

谋害魏王李泰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畏其逼,遣人诈为泰府典签上封事,其中皆言泰罪恶,敕捕之,不获。阴养刺客纥干承基等及壮士百馀人,谋杀魏王泰。大意是指太子李承乾害怕李泰威胁自己的位置,便派人诈称为魏王府典签上书言事,都拆说李泰的罪过,李世民敕令逮捕这些告状人,查无所获。

李承乾又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壮士,想要杀掉魏王李泰。

可是到最后这两兄弟都没有得到皇位,最后让李治捡了便宜。

太宗虽文治武功,一代明君,却不善教育子女。皇子间的争权,简直就是玄武门之变时太宗杀死自己兄长李建成的翻版。李世民却没能提前阻止。


二十有惑


李承乾的储君干得算不上顺风顺水哦。

李承乾、李泰、李治的关系,与《琅琊榜》中太子、誉王、靖王的关系非常非常像。

李承乾早早被立为太子,但是他没把这个位子坐好

626年6月发生了宣武门之变,8月唐太宗继位,10月就立李承乾为太子。可以说早早地确立了他储君的地位。

刚开始,太宗常让他处理政务,还算不错。

但是人越长大,欲望越多,尤其在帝王之家,又早早被立为储君,自制力稍差一点就容易掉沟里去。

这第一条沟壑就是耽于享乐。美女、音乐、游山玩水,做了还遮掩,怕太宗知道。

第二条就是虚伪,言行不一。李承乾在朝中说话都是忠孝仁义,言辞恳切,但退朝之后就跟一群不逞之徒混在一起。有人劝诫呢,他就一边自责一边掩饰。他有一个超能力,就是自我辩解的能力特别强,让劝谏的人来不及搭话。

第三条就是行为不检点,比如宠爱戏子、模仿突厥、背后说狠话等,惹太宗生气。李承乾非常喜欢一个身段很好本事突出的优伶,叫“称心”,还结交道士,结果太宗知道了,大怒,把这些人都杀了。这李承乾不但不改正,还给这个优伶在宫苑中建了个墓、在房中挂上画像,早晚祭奠。他为此心怀怨恨,竟然借口不上朝了。

他还曾说过:“我当了皇帝,一定随心所欲。如果谁要劝谏我,我就杀死他;杀到五百人,难道还压不住吗?”

说狠话过过嘴瘾,普通人没什么,但他忘了自己是储君啊。

(李承乾)

魏王李泰谋夺储君之位,促使李承乾谋反

上述李承乾的这些毛病,大家都知道。这对于皇次子魏王李泰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他认为他还有机会,要搏一搏这个皇太子之位。

李承乾有个生理疾病,腿脚不便,就是稍微有点瘸,魏王李泰就设计排挤他。李泰还安排一些他的心腹在朝中走动,拉拢大臣,几乎结成势力强大的一党了。

李承乾着急了!担心自己这个太子地位难保啊!那李承乾就开始反击了。

但是,李承乾你看他结交的都是些什么人?戏子、道士、对现实不满的人,他们能给他出什么上档次的计谋吗?结果李承乾的招数都是些昏招。

李承乾派人到玄武门送上密封奏章,揭发李泰的罪状。太宗很生气,但也没查出什么。

不久,李承乾眼看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危险,干脆铤而走险吧。

李承乾安排刺客去谋杀魏王李泰,结果失败了。李承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便与李元昌、侯君集等人歃血为盟,计划带死士直接闯入西宫,学唐太宗当年做法再搞个宫廷政变。

但李承乾的阴谋因故败露了,谋反计划胎死腹中。

按说一般这种谋反大罪,都是要被处死的。但唐太宗还是心里可怜他,没杀他,把他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

造成这种局面,其实唐太宗难辞其咎

说实话,在李承乾与李泰互相谋夺的事情上,唐太宗犯的错跟他老爹李渊犯的错一样。

李渊在当年起事反隋之后,看李世民这么能干,经常一激动就口头对李世民说:我将来立你为太子。

李世民对李泰也是这样。李泰在李世民面前会表现,因此李世民很喜欢李泰。在李承乾派人投书揭发李泰事情后,李世民反而更喜欢李泰。李世民也口头对李泰说过:我要立你为太子。

李世民不但口头说,还在实际行动上公开表现出来。

比如,有些地位高的官员(三品以上)在对待李泰的礼节上做得不够标准,结果惹得唐太宗大怒,把他们召来训斥了一顿。房玄龄这样的重臣都被吓得满头大汗,你可以想像当时太宗爱李泰之心有多么深切。

再比如,朝廷给魏王李泰的供奉竟然多过了太子;李世民还下诏让李泰入居武德殿。

这不是明显表现出了偏爱李泰、给太子李承乾巨大压力嘛!

最终,在李世民有意无意的举动之下,加上李泰的排挤,李承乾终于被压力搞得失去了理智,做出了谋反的举动。

魏王李泰本来胜券在握,但是做得太过火了,结果让李治捡漏

这个魏王李泰,已经把李承乾搞到了,他是很有机会成为储君的。但是,因为他自己某些方面做得太过火、太违反人之常情,结果反而演砸了,太子之位旁落李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李承乾因谋反被幽禁期间,李世民有意立李泰。李泰不知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还是为了趁热打铁,竟然对李世民说:如果传位给他李泰,他李泰死之前将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世民在征询重臣意见的时候说了李泰的话。褚遂良对太宗说:假如将来在你百年之后,魏王李泰真的占有了天下,他怎么可能冷酷地杀了自己的爱子,而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呢?

是啊,这么违反人之常情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李泰还嫌自己这火烧得不够旺,也担心李治破坏他的好事,就跑去吓唬李治:你和那个反贼李元昌关系很密切,你不担心皇上治你的罪吗?

这李治是个老实孩子啊,心里藏不住事儿,于是就满脸愁容。李世民看到了感到很奇怪,等问出原因后,对李泰大失所望。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琅琊榜》中,誉王与太子拼命缠斗,谁知最后便宜了靖王,故事雷同不?

李世民还说了这样的话(大意):我不立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是表明太子之位不能靠心计经营而得到;以后如有太子失德而藩王企图谋取的,两人都不能立。

(李治)

结语:大唐朝政,一直在草原的质朴与汉文化秩序的冲突磨合中前行

鲜卑北魏注入的新鲜血液,把草原质朴的精神注入了中原文化。也让中原文化多了一些直接,少了一些迂腐虚文。大唐的这些人还都是,比较直接,想做就做,也敢冒险,在事情还有一线机会时也愿意冒险一博。后来大唐的政治,多次重复上演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模式。

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冒死一搏,只是他运气好,成功了。李承乾也这么干,但他失败了。

后来的李隆基也是这样,一切都是险中求,连续搞了两次政变,才稳住自己的权位。

大唐的冒险与尚武精神,从皇族的这些行为上可见一斑。

但是,与《琅琊榜》不同的是,李治的政治水平与靖王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李世民担心李治太软弱,而有意改立那位性格更像他的吴王李恪(李世民庶出的儿子)。但被长孙无忌给劝阻了。李世民从此不再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还担心李恪走上李泰的道路,就亲自告诫李恪:父子虽然至亲,但是犯法了我也不能饶你。汉昭帝已立,燕王刘旦不服,暗中图谋造反,霍光一封信就杀了他,你要引以为戒啊。

但是,李世民改立的想法还是为李恪招来了杀身之祸,告诫的话也一语成谶。

等到李治继位之后,李治本人没什么心计,但长顺无忌始终认为李恪对李治是个威胁(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653年,驸马房遗爱犯罪,为了活命,他顺从长孙无忌的意图,诬告李恪谋反,李恪因此很快在宫中被勒死。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说李承乾一路顺风顺水是错误的,而且说李承乾冒险谋反,因为未成事实,所以也不够准确,只能说他密谋造反却提前暴露。

好吧,我是来砸场子的。

李承乾在儿时的确挺顺,因为嫡长的关系,他8岁便被立为太子。李世民给他请最好的老师,给他最好的教育,但李承乾不成器。

有句话说“三岁看老”,是说一个人在小时候什么样的性格,基本上长大后也不会改变很多。

李承乾是个特例,也许是身边的老师们都太出色,反而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每天对着一群义正言辞的老学究,渐渐让他养成了双面性格。

李承乾叛逆心很强,他在朝堂上可以一副未来的国之栋梁形象,可一旦离开李世民的视线,马上就变了个人,把内心里因为长期压力而导致的变态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他是个同性恋,或者说是双性恋。他肆意放纵自己,一面与嫔妃们恩爱有加,还生下了子嗣。一面却明目张胆地包养男人“称心”。

李世民听说这事勃然大怒,杀了称心,他竟然在家里供奉称心的灵位,每天三遍上香,可谓荒唐之极。

其次,李承乾身为太子,竟然疯狂迷恋突厥文化。要知道在李世民的时代,一切与突厥有关的东西都是犯忌的。李承乾非但不知避讳,还在家里与下人们玩突厥人打仗的游戏。

他家里的摆设和饰品也尽量模仿突厥人,还有就是他最信任的手下要么是突厥血统,要么长得像突厥人,李承乾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出他的叛逆性。

李承乾不知检点,胡作非为。身为皇太子,本来应该为天下人榜样,但李承乾的所作所为简直荒唐得不行。他喜欢带人去偷老百姓家里的牛,还专门铸了一口超级大的锅专门烹煮偷来的牛,再和手下人一起分食。

堂堂皇太子却爱演戏,而且专门演在战场上阵亡的突厥将军,让手下人扮作突厥人,依照突厥人风俗给他举行葬礼。

他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好,却不知他的种种劣行早就落在了李世民的眼里。

在李承乾每天乐此不疲地秀智商下限时,李泰在做什么?

李泰在编书,而且是李世民极为看重的《拓地志》,一本专门歌颂李世民开疆拓土的地理书。

在李世民的眼里,李泰一直是个很优秀的儿子,至少比顽劣不堪的太子要优秀得多。

李世民非常宠爱李泰,甚至赐给他一辆小车,让身材肥胖的李泰可以坐在着小车上早朝。私下里,他也在长孙无忌等人面前不止一次透露过想换太子的念头,不过都被长孙无忌以社稷安定为由劝住了。

也就是说,即使李承乾不密谋造反,他这个太子也做不长久了。再加上前有玄武门的成功案例,身边还围着一群诸如侯君集、李元昌、驸马杜荷等摇旗呐喊的人一再忽悠,李承乾终于忍不住了。

可惜,还没等他有所行动,就被人告发了。

以上就是李承乾密谋造反的原因,其实和他父亲李世民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李世民成功了,而他却败得很惨。


醉眼观唐


李承乾从一个乖乖男到一个叛逆的青年,不得不说作为大唐的继承人确实非常可惜,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逐步走向深渊

他的父亲李世民不可谓不伟大,贞观年间,对内经济繁荣昌盛,对外扫荡漠北荣尊天可汗。无论文治武功,都是帝王表率。但就是这么以为皇帝,却有着弑兄逼父的不光彩的一面。玄武门事件如同大海深处无尽的漩涡,不仅令当局者惶恐不安,而且让把朝者心惊胆颤。不论是前隐太子旧部还是前秦王旧部,这都是一个上位者胜利背后的黑暗。年少的李承乾或许并不了解自己父亲的经历,但是等到他在东宫中慢慢成长,再高再厚的宫墙也不能渗透历史的流言蜚语,也许在一个刹那间,对父皇荣耀的崇拜已经有了裂痕。

从第一任老师李纲去世到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太子少傅,李承乾的幼小的心灵在父亲的老同事们的培育下,没有更加坚强和韧性,宫中安逸的生活让他和同龄人一样的开始青春叛逆。当第一位老师李纲逝世后,李承乾幼小的心灵非常伤感,这位堪比父亲或者更准确说应该是爷爷辈的和自己最亲密的人走了,李承乾为了思念他亲自给他立碑。也许在他心中,他的父亲李世民虽然是世界第一人,但在关爱上永远比不上李纲。张玄素也是李承乾的老师,张玄素是何人?这位曾在大殿之上公开批评李世民修宫殿的魏征2号人物,以耿直谏言出名。对于太宗而言,确实是一个能在自己骄傲时把自己骂醒的人,但是对于只有10多岁的青春期的孩子,这种耿直不变通的教学方式无疑让叛逆的人适得其反。于是乎我们看到了李承乾有同性恋的爱好,有杀师的动作,甚至当自己的同性恋好友被太宗赐死后,内心已经对自己的父亲产生怨恨了吧,这和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是多么的相像!

由于先天的脚疾,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自卑了起来,作为一个继承人,是不是普天之下的百姓愿意接受一个坡脚的皇帝来带领他们,这种负面的形象让他产生了自卑,相比自己的兄弟,李泰和李恪,李承乾害怕了,和平年代的竞争让他回想起父亲的噩梦,他的叔父李建成难道不是在皇位竞争上输给了自己的父亲吗?恐惧在他的心里开始流淌,当长孙皇后也就是自己的生母病逝了,就像风中的风筝突然断了线,李承乾感到更加的孤独和迷茫。

在李承乾的心里,也许早把自己定位成自己的叔父李建成,那位颇得父亲喜欢的弟弟李泰也许就是想要取而代之的李世民。作为一名帝国的统治者,李世民无疑是合格且伟大的,然而在处理家事上,似乎有意无意地和自己的父亲李渊走着同一条老路,过分地奖赏李泰,每一次对李泰的称赞都在李承乾内心播下仇恨的种子,直到有一天李承乾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叔父李建成当年内心的恐惧。

在谋反事败的时候,也许李承乾内心是痛苦的,是绝望的,但我相信他不会后悔,胡人的血统流淌在他的全身里告诉他要为了自己的命运抗争,他只会在内心深深地质问李世民:如果自己没有谋反,你会不会立李泰为太子。

此刻我想起了马跃老师演的《贞观之治》里。事败后李承乾坡着脚走进深长的大殿,对面坐着自己的父亲,他勇敢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的呐喊:“父亲啊,你为什么偏袒魏王(李泰),什么要让他住进武德殿!”“谋反是为了自救,自救必然冒犯根源”,可以说李承乾是不成熟的,但他也是勇敢的,帝王家的教育无情地捉弄着他。如果李世民能花点时间关爱陪伴自己的儿子,如果父子两人能一开始就知无不言,袒露胸襟,就不会发展到这种局面。



阿拉伯小胖墩


谁也不是傻子,李承乾要是真的一帆风顺,不可能造反,哪怕有些阻力,不被逼到一定程度也不至于铤而走险。

具体自己查询吧,咱不爱当搬运工,总之太子难当,雄主的太子难上加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