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承乾,明明一路順風順水,最後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劉露濤


主要是李世民對於李承乾的要求太高了,這導致李承乾開始變得行為十分兩面,對於父親李世民陽奉陰違。


此外李世民寵信魏王李泰,也使得李承乾十分憂心自己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自身的問題

李承乾的名字來源於他出生在承乾殿,他是長孫皇后的長子,而且又是十分聰明,所以李世民十分喜歡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後,李承乾就被立為太子,李世民曾經讓李承乾處理政事,李承乾都處理的十分得體,於是經常讓李承乾監國。但是李承乾長大之後,就十分喜歡聲色犬馬,但是他又知道李世民對於聲色犬馬十分厭惡,於是只好在下朝的時候自己偷偷搞,都不敢讓人發現。

最重要的是李承乾喜歡上了一個十幾歲的太常樂人,這個男人就是稱心,但是唐太宗知道後大怒,殺了稱心,連坐數人。李承乾自此之後心裡大變,他託病不上朝,並且在東宮樹立稱心的雕像,讓東宮的人每天早晚都祭拜稱心,自己幾次經過都痛哭流涕,還在宮裡埋葬雕像,給稱心樹立墓碑,賜予官職,最後在東宮學習胡人的衣服打扮,還假裝打架。

當時奉命輔佐太子李承乾的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多次勸諫李承乾,但是李承乾經常聽不進去,或者乾脆不聽。于志寧作為輔臣,以上諫為榮,李承乾蓋一個房子,于志寧批評李承乾太奢華,李承乾左右都是宦官,于志寧說李承乾是昏君,孔穎達處處批評李承乾做的不對的地方,太子乳母遂安夫人不應該這麼激烈,孔穎達認為這是對,兩人生活在唐太宗的時代,唐太宗本人是擅長採納勸諫,但也有魏徵搞得唐太宗一時氣憤想殺了他,李承乾雖然是唐太宗的兒子,但是他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這些文臣勸諫他當然十分憤怒,不想接納。

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鬥爭

李承乾由於天生有腳疾,走路需要人扶著,這使得李承乾十分自卑,而魏王李泰十分受寵,唐太宗因為魏王李泰喜歡文學,於是發佈詔令,允許魏王李泰在自己的府邸搞一個文學館,讓他自己招攬學士,同時因為魏王腰部肥大,上朝的時候行禮艱難,於是允許魏王李泰坐小轎子上朝。最後李泰召集學士編撰了一本《括地誌》,唐太宗十分開心,賞賜給魏王的禮物甚至超過太子。

這一切李承乾都看在眼裡,他的心裡也十分擔心,於是雙方各自樹立朋黨開始鬥爭,李承乾一度指使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去刺殺李泰,最後沒有成功才停止了行動。而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依附李泰,成為李泰的腹心。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也成為李泰的馬前卒。

李承乾到最後構建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人意圖謀反,想要帶兵攻打西宮。貞觀十七年,齊王祐在齊州造反,李承乾對紇幹承基說我難道不可以像齊王一樣,結果紇幹承基其實早就勾結齊王,被抓捕下獄之後,告發了李承乾,最後唐太宗把李承乾流放黔州。



人者仁義也


李淵當初起兵奪權就是鑽了隋末大亂的空子大賭了一把,結果還真賭贏了,這就為他的子孫們種下了暴力賭博的因子。李承乾的老爹太宗李世民把逼宮奪權的戲碼演繹到了極致,無形中給李唐家族把這個暴力基因打了鋼印,後來李隆基也玩過一把(抱歉扯遠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深知胞弟李泰心狠手辣,'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當李承乾發現李泰越來越受寵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暗殺李泰又沒成功,只能一咬牙一跺腳學他老爹再演一場類似於'玄武門之變',況且曾經參加過玄武門之變的侯君集也願意陪這個太子承乾再玩一次這個超刺激的遊戲。

最終結果是這次遊戲演砸了,山寨畢竟是山寨,面對那幫原版的秦王府老演員們,承乾們還是太嫩了。




秦凱王戈


李承乾謀反是唐太宗李世民失著所致,李世民雄才大略,愛之深責之切,以己度人,沒想到自己既肇玄武門之變的大逆襲,後人會怎麼理解怎麼反應?又有周圍環境的推波助瀾,巨大壓力下,在侯君集杜荷等人的鼓動下,李承乾鋌而走險,學習李世民奮力一搏,事敗。李世民痛哭失聲。從他對李承乾和嫡二子李泰的處理,和再三權衡立了李治的後來事來看,可能真的沒有換太子的心思,只是人心隔肚皮,父子交心不足,李承乾會錯意,釀成大禍。


李承乾先天優勢過人,得天獨厚,在玄武門之變這一年李世民上位,八歲的承乾也當上太子,他自小聰慧,又得母親長孫皇后的寵愛,李世民不惜血本,請了大儒陸德明與孔穎達教導他,李承乾也不負所望,少年便才名在外,李世民曾試他才學,讓他當場寫策對,李承乾一揮而就,內容張馳有度,主次分明,李世民向群臣大讚:“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另一方面的鍛鍊就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從李承乾十二歲開始,李世民就創造機會讓他治國理政,每次皇帝出巡,必定太子監國,管理大小事務。重臣生病,也讓他前去慰問,以示如朕親臨,加重太子的份量。李承乾有幾次身體不適,比如在貞觀五年和七年兩次生病,不信佛道的唐太宗請了道士和高僧為他祈福,並大赦囚徒向天贖罪。這些行為,都可見一位父親和先君的願望:把兒子打造成傑出的皇帝以挑起重擔。本來承乾的名字就有承前啟後的寄託!(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承乾在長孫皇后未去世時的應對井井有條,深孚眾望,母親的去世是他人生的分水嶺,自此後,李世民可能覺得可以加大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怕他長居深宮,不通世務。這些考慮與之前的栽培思路一脈相承。於是他先命令于志寧、杜正倫等人要對李承乾犯顏直諫,以他自己的包容度來揣測兒子的包容度,後又讓李百藥、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和劉洎、岑文本與馬周輪番到東宮服侍和進諫。人數既多,良莠不分,曲直不一,有人就一根筋跟太子剛到底,激起反彈,李承乾不但不能善於納諫,反疑父親對他有其他心思,加上喜歡的兩位男寵被李世民或殺或貶,更添猜疑。

更致命的是,李世民望子成龍心切,以為他從小栽培,高人一等,讓朝臣加壓促他快速長進外,還以極度寵愛魏王李泰作為外壓,對李泰的恩賜可比太子,對朝臣的諫言,針對李承乾的則嚴厲斥責讓他整改,針對李泰的則為李泰正名。這些做法加重李承乾的自疑,無意中也促成李泰的驕心,兄弟逐漸不和,在謀殺李泰不遂後,李承乾在侯君集等人的鼓動下,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奪位,事情敗露,李世民痛哭涕零。


南方鵬


【尋歡評斷】

自古太子難當,長壽雄主尤甚。

太子承乾悲劇,太宗難辭其咎!


中國歷史上,英明神武的皇帝,兼之在位時間較長的,太子都格外難做。漢朝的漢武帝之於劉據,唐朝的李世民之於李承乾,清朝的康熙皇帝之於胤扔。

這幾位皇帝,無一不是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皆是一時無兩。而這三位太子,也都是嫡子,劉據和李承乾還是嫡長子,而且也都不是無能之輩,至少也是中上之選。可悲的是,這三位太子無一例外都沒有承繼大統,甚至落得被殺或者幽禁至死。



今天說的李承乾,是其中讓人覺得很可惜的一位。那麼,身為皇儲,李承乾為何要走此不歸路呢?

李承乾初時知禮、孝順、博學、有才,是個合格的皇太子。

一是知禮。李承乾對他的老師李綱非常恭敬。因為老師有足疾,所以每次老師來,他都會親自上前,把老師攙扶著上殿。老師去世後,李承乾還親自為老師樹碑立傳。

二是孝道。李承乾對母親長孫皇后特別孝道。當長孫皇后重病的時候,李承乾朝夕服侍在床前,還準備上書唐太宗,讓他大赦天下,給母親積福。後來由於長孫皇后堅決拒絕,李承乾才沒有上奏。但是,他的孝行感動了眾臣,他們紛紛向唐太宗上奏,促成唐太宗雖然沒有大赦天下,但通過大修佛寺給長孫皇后積福。

三是博學。因為教授李承乾的人都是孔穎達這樣的當世大儒,再加上李承乾讀書非常勤奮。因此,他獲得了不少知識,懂得了不少治國的道理。有一次,唐太宗讓他寫一篇治國的策略,他很快就寫滿了三頁紙。

四是有才。經過唐太宗的培養,李承乾很有治國的才幹。唐太宗每次出去,都會讓小小年紀的李承乾監國,而他也能夠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

後來李承乾變得越來越荒唐

一是好男色。李承乾喜歡一個“美姿容,善歌舞”的美男子稱心。和稱心朝夕相處。這件事被唐太宗發現後,唐太宗一怒之下,把稱心殺死。結果李承乾卻還在宮中專門為稱心準備了一個房間,立下牌位,讓下人對其朝夕供拜。

二是近群豎。“群豎”就是一群小人的意思。《新唐書》記載,李承乾曾把很多突厥小人引進他的宮中,整天和這些人玩耍打鬧。這件事惹得他的老師于志寧極為不高興,於是警告他,說要告給他的父親唐太宗聽。這才嚇得李承乾趕緊把那些突厥人遣散了。

三是爭儲位。李承乾本來就是太子,是儲君。雖然他做了很多事情讓唐太宗不滿意,雖然他的腳是瘸的,當皇帝有礙觀瞻。但是,唐太宗其實是並不願意撤換他的。



造反的原因

一是群臣威逼造成逆反。

唐太宗給李承乾配備了最嚴厲的老師。由於唐太宗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納諫的人。因此,李承乾的那些老師都以唐太宗為榜樣,也希望李承乾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納諫的人。他們對李承乾非常嚴厲,李承乾身上但凡有一點小錯誤,他們都會反覆不斷是批評他。

而老師們的這種批評,恰恰發生在李承乾青春期的時候。青春期都是比較逆反的,因此,最終的結果,李承乾不是越變越好,反而是越變越壞。

二是太宗溺愛縱容其惡。


唐太宗對李承乾非常溺愛,李承乾犯了錯誤,唐太宗一方面嚴厲批評他,另一方面又縱容其行為。以至於最後李承乾造反的事情發生後,唐太宗還要縱容。他把李承乾所犯的錯誤展現在群臣面前,讓群臣來討論怎麼處理。本來是應該處斬的罪行,又有什麼可討論的呢?唐太宗這樣做,無非是希望群臣能站出來,救救李承乾。由此可見,唐太宗對其溺愛有多厲害。

三是兄弟相殘人倫破壞。

李泰對李承乾的陰險陷害,也是造成李承乾做事越來越荒唐,最終鋌而走險的原因之一。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皇權制度的存在,以及對皇權的極度追逐,因此人倫破壞,手足相殘。

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而唐太宗對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愛子的離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知曉了,但是據說就在承乾去世後的這一年,唐太宗寫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

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裡,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無論是惟見秋菊點綴花叢的寂寞冷清,還是別鶴、離猿這些意象所象徵的哀愁,無不在暗示著唐太宗對已離開人世的愛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經備受萬眾矚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會回來了。


李尋歡111


李承乾被廢有幾點:1,劣行累累;2,又不能虛心納諫;3,引起李世民不滿;4,李承乾有足疾;5,李世民寵愛李泰,魏王爭權;6,太子被廢,前朝太子楊勇的前車之鑑,李承乾決定模仿李世民,用武力奪取政權。

劣行累累,不虛心納諫,太宗不滿

1)奢靡廢學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承乾頗以遊畋廢學,右庶子張玄素諫,不聽。太子治宮室,妨農功;又好鄭、衛之樂。詔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於是太子發取無度。

2)扮突厥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作八尺銅爐,六隔大鼎,募亡奴盜民間馬牛,親臨烹煮,與所幸廝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語及其服飾,選左右貌類突厥者五人為一落,辮髮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嘗謂左右曰:“我試作可汗死,汝曹效其喪儀。”因僵臥於地,眾悉號哭,跨馬環走,臨其身,面。良久,太子起,曰:“一朝有天下,當帥數萬騎獵於金城西,然後解發為突厥,委身思摩,若當一設,不居人後矣。”

李承乾常常讓人扮做軍士,兩方交戰。每次皆有損傷。

3)寵幸太常樂童稱心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道士秦英、韋靈符挾左道,得幸太子。上聞之,大怒,悉收稱心等殺之,連坐死者數人,誚讓太子甚至。太子意泰告之,怨怒愈甚,思念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於苑中作冢,私贈官樹碑。

4)不聽勸諫

志寧上書切諫,太子大怒,遣刺客張思政、紇幹承基殺之。二人入其等,見志寧寢處苫塊,竟不忍殺而止。太子惡其書,令戶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馬棰擊之,幾斃。

5)患足疾,魏王覬覦太子之位

李承乾成年後患足疾,這引起了魏王李泰對太子之位的覬覦。

《資治通鑑》記載:魏王泰多藝能,有寵於上,見太子有足疾,潛有奪嫡之志,折節下士以求聲譽。上命黃門侍郎韋挺攝泰府事,後命工部尚書杜楚客代之,二人俱為泰要結朝士。楚客或懷金以賂權貴,因說以魏王聰明,宜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託,潛為朋黨。

太宗寵愛李泰

《資治通鑑》記載:上以泰好文學,禮接士大夫,特命於其府別置文學館,聽自引召學士。泰月給逾於太子。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

大意是指李世民讓李泰開設文學館,李泰每月的費用超過了太子李承乾,又讓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

謀害魏王李泰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畏其逼,遣人詐為泰府典簽上封事,其中皆言泰罪惡,敕捕之,不獲。陰養刺客紇幹承基等及壯士百餘人,謀殺魏王泰。大意是指太子李承乾害怕李泰威脅自己的位置,便派人詐稱為魏王府典簽上書言事,都拆說李泰的罪過,李世民敕令逮捕這些告狀人,查無所獲。

李承乾又暗中豢養刺客紇幹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壯士,想要殺掉魏王李泰。

可是到最後這兩兄弟都沒有得到皇位,最後讓李治撿了便宜。

太宗雖文治武功,一代明君,卻不善教育子女。皇子間的爭權,簡直就是玄武門之變時太宗殺死自己兄長李建成的翻版。李世民卻沒能提前阻止。


二十有惑


李承乾的儲君幹得算不上順風順水哦。

李承乾、李泰、李治的關係,與《琅琊榜》中太子、譽王、靖王的關係非常非常像。

李承乾早早被立為太子,但是他沒把這個位子坐好

626年6月發生了宣武門之變,8月唐太宗繼位,10月就立李承乾為太子。可以說早早地確立了他儲君的地位。

剛開始,太宗常讓他處理政務,還算不錯。

但是人越長大,慾望越多,尤其在帝王之家,又早早被立為儲君,自制力稍差一點就容易掉溝裡去。

這第一條溝壑就是耽於享樂。美女、音樂、遊山玩水,做了還遮掩,怕太宗知道。

第二條就是虛偽,言行不一。李承乾在朝中說話都是忠孝仁義,言辭懇切,但退朝之後就跟一群不逞之徒混在一起。有人勸誡呢,他就一邊自責一邊掩飾。他有一個超能力,就是自我辯解的能力特別強,讓勸諫的人來不及搭話。

第三條就是行為不檢點,比如寵愛戲子、模仿突厥、背後說狠話等,惹太宗生氣。李承乾非常喜歡一個身段很好本事突出的優伶,叫“稱心”,還結交道士,結果太宗知道了,大怒,把這些人都殺了。這李承乾不但不改正,還給這個優伶在宮苑中建了個墓、在房中掛上畫像,早晚祭奠。他為此心懷怨恨,竟然藉口不上朝了。

他還曾說過:“我當了皇帝,一定隨心所欲。如果誰要勸諫我,我就殺死他;殺到五百人,難道還壓不住嗎?”

說狠話過過嘴癮,普通人沒什麼,但他忘了自己是儲君啊。

(李承乾)

魏王李泰謀奪儲君之位,促使李承乾謀反

上述李承乾的這些毛病,大家都知道。這對於皇次子魏王李泰來說,是個很大的誘惑;他認為他還有機會,要搏一搏這個皇太子之位。

李承乾有個生理疾病,腿腳不便,就是稍微有點瘸,魏王李泰就設計排擠他。李泰還安排一些他的心腹在朝中走動,拉攏大臣,幾乎結成勢力強大的一黨了。

李承乾著急了!擔心自己這個太子地位難保啊!那李承乾就開始反擊了。

但是,李承乾你看他結交的都是些什麼人?戲子、道士、對現實不滿的人,他們能給他出什麼上檔次的計謀嗎?結果李承乾的招數都是些昏招。

李承乾派人到玄武門送上密封奏章,揭發李泰的罪狀。太宗很生氣,但也沒查出什麼。

不久,李承乾眼看自己的地位越來越危險,乾脆鋌而走險吧。

李承乾安排刺客去謀殺魏王李泰,結果失敗了。李承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便與李元昌、侯君集等人歃血為盟,計劃帶死士直接闖入西宮,學唐太宗當年做法再搞個宮廷政變。

但李承乾的陰謀因故敗露了,謀反計劃胎死腹中。

按說一般這種謀反大罪,都是要被處死的。但唐太宗還是心裡可憐他,沒殺他,把他廢為庶人,流放到黔州。

造成這種局面,其實唐太宗難辭其咎

說實話,在李承乾與李泰互相謀奪的事情上,唐太宗犯的錯跟他老爹李淵犯的錯一樣。

李淵在當年起事反隋之後,看李世民這麼能幹,經常一激動就口頭對李世民說:我將來立你為太子。

李世民對李泰也是這樣。李泰在李世民面前會表現,因此李世民很喜歡李泰。在李承乾派人投書揭發李泰事情後,李世民反而更喜歡李泰。李世民也口頭對李泰說過:我要立你為太子。

李世民不但口頭說,還在實際行動上公開表現出來。

比如,有些地位高的官員(三品以上)在對待李泰的禮節上做得不夠標準,結果惹得唐太宗大怒,把他們召來訓斥了一頓。房玄齡這樣的重臣都被嚇得滿頭大汗,你可以想像當時太宗愛李泰之心有多麼深切。

再比如,朝廷給魏王李泰的供奉竟然多過了太子;李世民還下詔讓李泰入居武德殿。

這不是明顯表現出了偏愛李泰、給太子李承乾巨大壓力嘛!

最終,在李世民有意無意的舉動之下,加上李泰的排擠,李承乾終於被壓力搞得失去了理智,做出了謀反的舉動。

魏王李泰本來勝券在握,但是做得太過火了,結果讓李治撿漏

這個魏王李泰,已經把李承乾搞到了,他是很有機會成為儲君的。但是,因為他自己某些方面做得太過火、太違反人之常情,結果反而演砸了,太子之位旁落李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李承乾因謀反被幽禁期間,李世民有意立李泰。李泰不知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還是為了趁熱打鐵,竟然對李世民說:如果傳位給他李泰,他李泰死之前將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然後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在徵詢重臣意見的時候說了李泰的話。褚遂良對太宗說:假如將來在你百年之後,魏王李泰真的佔有了天下,他怎麼可能冷酷地殺了自己的愛子,而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呢?

是啊,這麼違反人之常情的事情,怎麼可能做得到呢?

李泰還嫌自己這火燒得不夠旺,也擔心李治破壞他的好事,就跑去嚇唬李治:你和那個反賊李元昌關係很密切,你不擔心皇上治你的罪嗎?

這李治是個老實孩子啊,心裡藏不住事兒,於是就滿臉愁容。李世民看到了感到很奇怪,等問出原因後,對李泰大失所望。最終決定立李治為太子。

《琅琊榜》中,譽王與太子拼命纏鬥,誰知最後便宜了靖王,故事雷同不?

李世民還說了這樣的話(大意):我不立李泰而立李治為太子,是表明太子之位不能靠心計經營而得到;以後如有太子失德而藩王企圖謀取的,兩人都不能立。

(李治)

結語:大唐朝政,一直在草原的質樸與漢文化秩序的衝突磨合中前行

鮮卑北魏注入的新鮮血液,把草原質樸的精神注入了中原文化。也讓中原文化多了一些直接,少了一些迂腐虛文。大唐的這些人還都是,比較直接,想做就做,也敢冒險,在事情還有一線機會時也願意冒險一博。後來大唐的政治,多次重複上演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模式。

李世民發動政變,是冒死一搏,只是他運氣好,成功了。李承乾也這麼幹,但他失敗了。

後來的李隆基也是這樣,一切都是險中求,連續搞了兩次政變,才穩住自己的權位。

大唐的冒險與尚武精神,從皇族的這些行為上可見一斑。

但是,與《琅琊榜》不同的是,李治的政治水平與靖王還是存在一定差距。

李世民擔心李治太軟弱,而有意改立那位性格更像他的吳王李恪(李世民庶出的兒子)。但被長孫無忌給勸阻了。李世民從此不再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還擔心李恪走上李泰的道路,就親自告誡李恪:父子雖然至親,但是犯法了我也不能饒你。漢昭帝已立,燕王劉旦不服,暗中圖謀造反,霍光一封信就殺了他,你要引以為戒啊。

但是,李世民改立的想法還是為李恪招來了殺身之禍,告誡的話也一語成讖。

等到李治繼位之後,李治本人沒什麼心計,但長順無忌始終認為李恪對李治是個威脅(李治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653年,駙馬房遺愛犯罪,為了活命,他順從長孫無忌的意圖,誣告李恪謀反,李恪因此很快在宮中被勒死。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說李承乾一路順風順水是錯誤的,而且說李承乾冒險謀反,因為未成事實,所以也不夠準確,只能說他密謀造反卻提前暴露。

好吧,我是來砸場子的。

李承乾在兒時的確挺順,因為嫡長的關係,他8歲便被立為太子。李世民給他請最好的老師,給他最好的教育,但李承乾不成器。

有句話說“三歲看老”,是說一個人在小時候什麼樣的性格,基本上長大後也不會改變很多。

李承乾是個特例,也許是身邊的老師們都太出色,反而給了他很大的壓力,每天對著一群義正言辭的老學究,漸漸讓他養成了雙面性格。

李承乾叛逆心很強,他在朝堂上可以一副未來的國之棟樑形象,可一旦離開李世民的視線,馬上就變了個人,把內心裡因為長期壓力而導致的變態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他是個同性戀,或者說是雙性戀。他肆意放縱自己,一面與嬪妃們恩愛有加,還生下了子嗣。一面卻明目張膽地包養男人“稱心”。

李世民聽說這事勃然大怒,殺了稱心,他竟然在家裡供奉稱心的靈位,每天三遍上香,可謂荒唐之極。

其次,李承乾身為太子,竟然瘋狂迷戀突厥文化。要知道在李世民的時代,一切與突厥有關的東西都是犯忌的。李承乾非但不知避諱,還在家裡與下人們玩突厥人打仗的遊戲。

他家裡的擺設和飾品也儘量模仿突厥人,還有就是他最信任的手下要麼是突厥血統,要麼長得像突厥人,李承乾在這一點上充分體現出他的叛逆性。

李承乾不知檢點,胡作非為。身為皇太子,本來應該為天下人榜樣,但李承乾的所作所為簡直荒唐得不行。他喜歡帶人去偷老百姓家裡的牛,還專門鑄了一口超級大的鍋專門烹煮偷來的牛,再和手下人一起分食。

堂堂皇太子卻愛演戲,而且專門演在戰場上陣亡的突厥將軍,讓手下人扮作突厥人,依照突厥人風俗給他舉行葬禮。

他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卻不知他的種種劣行早就落在了李世民的眼裡。

在李承乾每天樂此不疲地秀智商下限時,李泰在做什麼?

李泰在編書,而且是李世民極為看重的《拓地誌》,一本專門歌頌李世民開疆拓土的地理書。

在李世民的眼裡,李泰一直是個很優秀的兒子,至少比頑劣不堪的太子要優秀得多。

李世民非常寵愛李泰,甚至賜給他一輛小車,讓身材肥胖的李泰可以坐在著小車上早朝。私下裡,他也在長孫無忌等人面前不止一次透露過想換太子的念頭,不過都被長孫無忌以社稷安定為由勸住了。

也就是說,即使李承乾不密謀造反,他這個太子也做不長久了。再加上前有玄武門的成功案例,身邊還圍著一群諸如侯君集、李元昌、駙馬杜荷等搖旗吶喊的人一再忽悠,李承乾終於忍不住了。

可惜,還沒等他有所行動,就被人告發了。

以上就是李承乾密謀造反的原因,其實和他父親李世民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李世民成功了,而他卻敗得很慘。


醉眼觀唐


李承乾從一個乖乖男到一個叛逆的青年,不得不說作為大唐的繼承人確實非常可惜,透過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逐步走向深淵

他的父親李世民不可謂不偉大,貞觀年間,對內經濟繁榮昌盛,對外掃蕩漠北榮尊天可汗。無論文治武功,都是帝王表率。但就是這麼以為皇帝,卻有著弒兄逼父的不光彩的一面。玄武門事件如同大海深處無盡的漩渦,不僅令當局者惶恐不安,而且讓把朝者心驚膽顫。不論是前隱太子舊部還是前秦王舊部,這都是一個上位者勝利背後的黑暗。年少的李承乾或許並不瞭解自己父親的經歷,但是等到他在東宮中慢慢成長,再高再厚的宮牆也不能滲透歷史的流言蜚語,也許在一個剎那間,對父皇榮耀的崇拜已經有了裂痕。

從第一任老師李綱去世到不知道換了多少個太子少傅,李承乾的幼小的心靈在父親的老同事們的培育下,沒有更加堅強和韌性,宮中安逸的生活讓他和同齡人一樣的開始青春叛逆。當第一位老師李綱逝世後,李承乾幼小的心靈非常傷感,這位堪比父親或者更準確說應該是爺爺輩的和自己最親密的人走了,李承乾為了思念他親自給他立碑。也許在他心中,他的父親李世民雖然是世界第一人,但在關愛上永遠比不上李綱。張玄素也是李承乾的老師,張玄素是何人?這位曾在大殿之上公開批評李世民修宮殿的魏徵2號人物,以耿直諫言出名。對於太宗而言,確實是一個能在自己驕傲時把自己罵醒的人,但是對於只有10多歲的青春期的孩子,這種耿直不變通的教學方式無疑讓叛逆的人適得其反。於是乎我們看到了李承乾有同性戀的愛好,有殺師的動作,甚至當自己的同性戀好友被太宗賜死後,內心已經對自己的父親產生怨恨了吧,這和當今社會的青少年是多麼的相像!

由於先天的腳疾,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承乾自卑了起來,作為一個繼承人,是不是普天之下的百姓願意接受一個坡腳的皇帝來帶領他們,這種負面的形象讓他產生了自卑,相比自己的兄弟,李泰和李恪,李承乾害怕了,和平年代的競爭讓他回想起父親的噩夢,他的叔父李建成難道不是在皇位競爭上輸給了自己的父親嗎?恐懼在他的心裡開始流淌,當長孫皇后也就是自己的生母病逝了,就像風中的風箏突然斷了線,李承乾感到更加的孤獨和迷茫。

在李承乾的心裡,也許早把自己定位成自己的叔父李建成,那位頗得父親喜歡的弟弟李泰也許就是想要取而代之的李世民。作為一名帝國的統治者,李世民無疑是合格且偉大的,然而在處理家事上,似乎有意無意地和自己的父親李淵走著同一條老路,過分地獎賞李泰,每一次對李泰的稱讚都在李承乾內心播下仇恨的種子,直到有一天李承乾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叔父李建成當年內心的恐懼。

在謀反事敗的時候,也許李承乾內心是痛苦的,是絕望的,但我相信他不會後悔,胡人的血統流淌在他的全身裡告訴他要為了自己的命運抗爭,他只會在內心深深地質問李世民:如果自己沒有謀反,你會不會立李泰為太子。

此刻我想起了馬躍老師演的《貞觀之治》裡。事敗後李承乾坡著腳走進深長的大殿,對面坐著自己的父親,他勇敢地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的吶喊:“父親啊,你為什麼偏袒魏王(李泰),什麼要讓他住進武德殿!”“謀反是為了自救,自救必然冒犯根源”,可以說李承乾是不成熟的,但他也是勇敢的,帝王家的教育無情地捉弄著他。如果李世民能花點時間關愛陪伴自己的兒子,如果父子兩人能一開始就知無不言,袒露胸襟,就不會發展到這種局面。



阿拉伯小胖墩


誰也不是傻子,李承乾要是真的一帆風順,不可能造反,哪怕有些阻力,不被逼到一定程度也不至於鋌而走險。

具體自己查詢吧,咱不愛當搬運工,總之太子難當,雄主的太子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