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20世紀40年代出生,我在祖國的大地上走過了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向著前方的那條地平線走去,想交出又一份地平線報告,獻給偉大祖國,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其實,這份地平線報告已多少次寫進我的心裡了。”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

江蘇省教科院研究員。做過小學語文教師,擔任過小學校長,省教育廳處長、主任,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江蘇教育研究》主編,《基礎教育課程》執行主編,第七屆國家督學。現為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研究方向:課程教學、兒童文化、教師發展。


我耳畔一直迴響著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國》。“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託。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渦,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

我心裡一直迴響著兩句話:我是有祖國的人,生命為祖國澎湃;教師,一個精神燦爛的人。只有生命為祖國而澎湃,精神才會燦爛;精神燦爛的人,才會為祖國放聲歌唱。

我手中一直握著三樣工具:筆、書本、黑板。用筆寫好教書育人的故事,用書滋養孩子的身與心,用黑板演繹未來的理想。三樣工具編制了我教育壯美的詩篇,美的詩句飛向湛藍的天空,向著太陽微笑。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那張講臺。三尺,但在我心裡,它無邊無涯,連著藍天、大海,連著山巔、田野,連著古與今、中與外。我愛這講臺,我的生命在那裡延續。其實,那張講臺連著的是那遠方的地平線。我瞭望地平線,追逐地平線。於我而言,地平線的最高價值是:讓我永遠追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向前、向前、向前。這地平線是我的理想、信念和使命。

這一連已快60年了,儘管後35年不是在校園裡連著,而是在教育管理的機關裡、在教科研究所裡、在家裡,可是那根線一直沒有斷,相反,那情懷越來越濃,那情思越來越深,那地平線還是那麼遙遠,卻始終向著地平線。用那根線,把我牽引到可知又不可知的未來,但未來肯定美好。

我感恩偉大的祖國,感恩偉大的時代,赤子之浪永遠忘不了那大海的依託。我要向祖國交出地平線報告。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母校照亮了我的心靈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我,1941年12月出生在江蘇啟東的呂四漁場,長在大海邊,那裡似乎離地平線很近。海水無私地養育了我,望不到邊的彼岸讓我有永遠的想象。但大海沒有給我足夠的勇氣,也沒有給我足夠的底氣,六七歲時我就離開了它,來到了南通城裡。

那時,南通城狹小,也顯得陳舊,可那裡有條濠河,環繞著城市,清澈,淙淙流淌,不聲不響,像條玉帶。更可喜的是,濠河連著通呂大運河,而大運河又連著大海。總之,我沒有離開過水。大海沒給我足夠的勇氣,卻給了我說不清的情懷和無限的期許,沒有給我足夠的底氣,卻給了我慧心慧根和內心的堅韌。

更為重要的是,那濠河旁是我的三所母校:南通師範學校第一附小、南通中學、南通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第一附小,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二年就接納了我,而且整整六年沒收我一分錢,無論是學費、雜費,還是書本費——20世紀50年代初,我就享受了免費的義務教育。沒有新中國,我能進小學讀書嗎?能有我的今天嗎?南通中學,是南通地區最好的中學,英才輩出,我在那讀了三年初中,永遠忘不了詩人校長、化學家副校長、數學家老師……南通師範學校,這所全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中等師範,戰爭年代南通的第一個黨支部,照亮了我的心靈,為我鋪就了一條教師之路。

大海、濠河、濠河旁的三所母校,培育了我愛教的情懷,鑄就了我為師的品格,鍛鍊了我從教的能力。這一切都閃耀著新中國的光芒,祖國的新生讓我這窮人家的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螺絲釘也有個性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1962年,我中師畢業,面臨工作分配。可是恰逢自然災害,國家極度貧困,就業面臨極大的困難。

一直到暑假結束,快開學了,我才接到了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任教報到的通知。其他同學分到哪裡了呢?在哪些學校當老師?到了二附小才知道,這一屆四個班的畢業生只分配了幾個人當教師,我班有兩人,其中有我,其他的分配到企業,不能當教師,還有的在家待崗、待業。這,我根本沒有想到。

是誰推薦了我?心裡疑惑,但無法打聽,後來有人告訴我,是校長和老師們集體討論的。那時候哪有什麼“走後門”一說啊,我又沒有什麼背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清貧、窮困,老母親為別人洗衣服、敲鋪馬路的小石子,哪有什麼關係啊?可是幸運之神就這麼落到我頭上。

清明、風氣正,這是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啊!我感慨無限,感恩我的祖國,我沒分擔“海”的憂愁,卻分享了“海”的幸福與歡樂!我心裡冒出一個強大的聲音:把所有的一切獻給孩子,獻給教育,獻給祖國。

走上講臺,第一年就教六年級畢業班,可我什麼都不會,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校長說,年輕、沒經驗,沒關係,學校相信你。又說,擔任畢業班班主任,一開始就教畢業班語文,是挑重擔,也是難得的機會。那個年代我們的價值理念是:甘願當一顆螺絲釘,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工作的安排就是我的任務,一切服從學校決定。這一價值理念並沒有湮沒人的個性,螺絲釘是閃亮的,在哪裡都可以放光。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與兒童教育家斯霞在農村小學歡度六一兒童節

清楚記得,大概是學期中我接到通知,校長、主任和老教師要聽我的語文課。我當然答應。那次,我教的是一篇議論文,節選自毛澤東的著作,課文題目是編者所加:《桃子該由誰來摘》,說的是躲在山上的蔣介石,抗戰勝利後下山來摘勝利果實。

我向師範學校的恩師羌以任先生請教,他從問題的提出(觀點)、問題的研究(論證)、問題的解決(結論)三個方面分析,幫助我設計教學。我心領神會,教學過程實施順當,自我感覺不錯。事後才聽說,聽課的教師嘖嘖稱讚,給我一個大大的肯定、大大的鼓舞。從那時起我記住了:教學需要設計,設計需要研究,研究要下功夫。我也記住了:年輕人應當有虎犢之氣,勇於探索,成長之路就在腳下。

地平線在召喚我。現在回過頭來看,螺絲釘不只是一個標準件,它也有個性。是螺絲釘總會起作用,總有它的價值。我也知道,那個年代同樣倡導教學藝術、教學風格,教師的創造性永遠是可貴的。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地平線永遠在閃光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20世紀60年代經歷了特殊的時期,就在停課、復課鬧革命之間,我們都沒有停下教育的步伐,首先“復”了我教書的心願。我們組織了宣傳隊,在街頭演出節目,歌唱中國共產黨,歌唱祖國。

就在那時,我學會了寫劇本,排練節目,學會了拉手風琴。我的作品常常獲獎,後來進入南通市文藝創作班接受了文學藝術創作的洗禮。一次,話劇團導演對我說,你寫的劇本理性多了,感性少了,激情少了。從此我知道,感性應是燦爛的,激情可以成就一個劇本,成就劇中的一些人物,也會成就一個好教師。我寫劇本,排演節目,是在激揚生活,教學生不是在舞臺上表演,而是教學生在舞臺上生活。也許正是這一認知,讓我後來對同事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有感覺,向她學習,也支持她。

生活不會欺騙我們,日子總是我們的老師。我沒有荒廢時間,對黨始終忠誠,對祖國始終信任,對教育始終熱愛。我和我的祖國永不分離,赤子之心永不改變,浪花永遠在大海之上歡躍,地平線永遠在閃光。

後來,教育教學走上了正軌。恢復學校秩序,這是教育教學的基礎和保障。讓上課正常起來,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做什麼呢?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與兒童教育家李吉林在一起

李吉林,這位從小學教師裡走出來的兒童教育家,不同凡響之處就在於她有更高的追求,也正因為此,她才成為兒童教育家。她對我說:“我要克服一個女人的弱點”,又說“要把丟失的時間重新撿回來”。一個女人承認自己的弱點,而且要克服,可見她有一種“大丈夫精神”,那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教師要在反思中撿回丟失的時間,可見有一種意志,有一種信念,堅持自己的理想,有大視野、大格局、大境界。

而這兩句話,後來她又演繹為兩個生動的比喻:“我是一個競走運動員”“我又是一個跳高運動員”。事實為李吉林作了最有力的判斷和證明,情境教育之花開在中國大地,又在國外“香”了起來。

我與李吉林老師在一起,參與她的研究,在情境教育研究所工作6年多時間,即使1984年我調往省教育廳工作後仍參與研究,這是我的黃金時期。這6年,讓我重新認識、發現了教育,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而規律需要探索、發現、把握,這就離不開研究,教育研究不在教育之外,不是硬加上去的,也不是硬貼上去的,就在教育本身,是教育的題中之義;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愛教育,還要研究教育,抑或說,教育研究是對教育最為深沉的愛,好教師之好有諸多要求,教育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好”,要做一個研究型教師,努力做一個學者型教師;研究,不能離開教學,不能離開兒童,要凝聚為一個使命——教書育人。這一信念與使命一直伴隨著我。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1997年赴日本教育考察

記得一次李吉林老師對情境教育之“情”有一些新的想法。情境教育只講“情”不講“理”嗎?“情”與“理”相悖嗎?“情”與“理”如何融合?她邀我去高校請教教授,有華東師大的杜殿坤教授,上海師大的吳立崗教授,南通師專的徐應佩、周湧泉教授等。多少次的拜訪,多少次的討論,多少次的梳理,記不清了。其中一次是在南通的南公園賓館,晚上杜殿坤教授作了講解;一次是在無錫,我們向吳立崗教授追問個性發展問題;一次是在校園裡,徐應佩、周湧泉兩位教授侃侃而談,而忘了在路上來來往往的人與自行車……這一切都讓我發生一次次的轉換與提升。

於此,一顆種子悄然播在我心中,逐漸長成一棵樹,根深植地下:做學者型教師,以研究的方式做教師,以研究的方式做事。無論身在何處,地平線總是向我張望,發出深情的召喚。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生活本身就是機遇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人生總有一些機遇。

我堅定地認為:機遇不是外來的,是鑲嵌在生命之中的;機遇是人創造的,否則,機遇在你面前,你都會茫然;正因為此,機遇時時都存在,生活本身就是機遇的另一種表述。

我人生有三次重要的機遇。

第一個機遇:1984年江蘇省教育廳調我去幼教初教處任副處長。

我原本是一位小學校長,極為普通。1983年底的一天,市教育局秦同局長電話聯絡我,說市委組織部要找我談話。去了之後才知道,江蘇省教育廳要調我去工作,徵求我的意見。突如其來,過去絲毫沒有這樣的想法,連想都沒敢想過。後來才知道有三個背景:一是幹部要年輕化、專業化,要從基層調一批教師進行政機關;二是省教育廳決定要辦好一批小學,派出視導組專門到我所任的學校視導,他們很認可我。三是我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教育大會上代表學校發言,頗受肯定。我又一次驚訝,命運為什麼如此垂青於我?當然,我也知道,自己在學校裡工作是十分認真、積極、負責的,沒有個人的努力,機遇不會來邀請你。

第二個機遇:南京師範大學的學習。

到了省裡後視野開闊多了,機會多了,平臺也高了。1985年,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舉辦第一屆本科函授班,我以同等學力報考。此前,我利用所有的星期天、節假日、工作結束後的時間惡補專業課、政治、哲學、大學語文、教育學、心理學,不分晝夜。在去蘇北地區工作的長途汽車上,捧著書,啃著、揹著、寫著,大雪從窗外飄進車廂,雙手雙腳冷得麻木,但我心中很亮堂。一次在路上遇到熟人,他看著我,“啊”了一聲,再沒說下去。我知道他想說的是,“啊!你變形了,你太苦了。”命運不忘苦心人,我終於被錄取了。整整3年,我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教育理論,同時這3年鍛鍊了我的讀書習慣與品質,也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我補上了大學這一課,理論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深知專業上的提升多麼重要。

成尚榮:我在祖國大地走過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依然前行

1986年跟隨教育部領導赴甘肅會寧調研(前排右二)

第三個機遇:教育部兩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參與。

1985年開始,當時的教育部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被稱為國家第七次課改),要從江蘇省教育廳調一位幹部去參與,工作一年。廳長選派了我,除了行政工作需要服從的規矩外,我欣然前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去學習,去增長見識。以往,我只有“教學”的概念,而無“課程”的意識,課程、課改於我一片空白。這一年,跟著分管的中教司副司長馬立調研、拜訪專家學者,討論、論證、修訂,後來在課程方案中第一次提出“國家安排課程”“地方安排課程”等。這是國家課程方案設計,是國家級的政策與制度設計,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高級別的進修,也無疑當了一回課程論專業的研究生。記得在甘肅省會寧縣,我親身體驗到了什麼叫缺水,什麼叫苦讀,什麼叫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在北京師範大學拜訪啟功先生,我知道了什麼叫大師,什麼叫知識淵博、學問高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向葉立群先生請教,我知道了什麼叫課程大家,什麼叫深度謀劃,什麼叫文化與格調。

參加第二次課改始於2001年,其間發生的重大事情更多:課標研製、教材審查、統編教材使用、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立德樹人、西部教學改革支持項目等。這些工作進一步提升了我,在更高的時代站位上,在更高的價值立意上,在更大的視野與格局上,我都有滿滿的收穫,有更深層次的掘進,說是一次躍升是不過分的,說離地平線又近了一步,也是不過分的。

我常想,如果用王國維《人間詞話》裡說的集大成者的三重境界來解說機遇,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對機遇、對地平線最美的詮釋和最生動、最深刻的寫照。請別忘記,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新時代照亮了我們。一個人是渺小的,祖國才是偉大的,浪花永遠離不開海的巨大依託。當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時候,去回望那無邊無際翻滾浪花的大海吧,大海給你力量、給你希望,而地平線似乎就在大海的彼岸。

2002年底,我正式從江蘇省教科院退休。我躲回老家一個多星期,想有個過渡期,主要是在心理方面進行調整。

一個星期的沉靜與思考,我對退休作出了個性化的解讀:退休只不過是辦公室的搬遷,只是把辦公桌改成家裡的書桌,或者說把家裡的那張書桌放得更大。

退休後又遇上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召開,與新時代相遇了。我們正在新時代中,我們已融入新時代了。新時代、新使命,都要回歸到初心去。我的初心是做一個好教師,做一個學者型教師;我的使命是教書育人,是立德樹人。我給自己列了幾大課題:“做中國立德樹人的好教師”“學科育人”“兒童美學研究”“論國家課程”等。我正在學習、思考中,其中已有了初步思考,但要做的事還太多,慢慢來吧。

20世紀40年代出生,我在祖國的大地上走過了78個年頭。路還在腳下,我向著前方的那條地平線走去,想交出又一份地平線報告,獻給偉大祖國,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其實,這份地平線報告已多少次寫進我的心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