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观望到参与靖难:“善谋”的宁王朱权之决择,终铸成百年恩怨

明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宣称要向正德皇帝讨个公道而发动叛乱,仅仅持续四十三天,就被正德皇帝朱厚照名义上平定。

引发这场闹剧似的的叛乱还要追朔至上一次皇族内战——靖难之役,初代宁王朱权和时任燕王的朱棣。

由观望到参与靖难:“善谋”的宁王朱权之决择,终铸成百年恩怨

祸起削蕃,被逼无奈的燕王

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接过大明权杖,担心自己的皇叔、诸藩王反对自己,在帝师方孝儒等一众大臣支持下,立即着手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似乎不知道汉代推恩令,采取直接下手,先后有周王、代王等五位藩王被废被关押被逼自尽,逼的众王之首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靖难以自保。

燕王起兵让建文帝更加坚定削藩信念,立马派兵“平叛”,燕王朱棣显然高估自己的号召力,本以为会获取众藩王的支持,谁知,根本就没有哪位藩王宣布响应。

宁王朱权同其他藩王一样选择观望,既不支持燕王朱棣,也不支持建文帝,但很快宁王朱权态度逐渐转变,因为大宁城来了一位贵客。

由观望到参与靖难:“善谋”的宁王朱权之决择,终铸成百年恩怨

大宁城的不速之客,唯一响应靖难的藩王

这位贵客就是燕王朱棣,来的目的自是要获取宁王朱权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宁王手中精锐骑兵,众藩王当中,燕王以下就数宁王实力最强。

燕王突然来到大宁城,让宁王有点出乎意料,谁知,燕王居然是大倒苦水,请求宁王代为求情,让皇侄高抬贵手,暗地却是派人拉拢结交宁王军将领。

过了几天,燕王朱棣前来辞行,宁王亲自出城相送,自觉时机成熟的燕王才向宁王摊牌:跟不跟我走?不然……宁王军各将领居然也站在燕王一边。

宁王心里暗自高兴,燕王狐狸尾巴终于漏了出来,其实这正是宁王的计划,于是宁王就成为唯一支持燕王,参与靖难的藩王。

看起来,宁王朱权似乎是被挟持,被迫参与的,实际上导致宁燕合流,建文帝也是功不可没。

由观望到参与靖难:“善谋”的宁王朱权之决择,终铸成百年恩怨

促成宁燕合流,离不开建文帝推波助澜

宁王燕王封地所在是对抗蒙古侵略的前线,两人都是能征善战之人,部下将士都是百战精锐。

恰恰是建文帝屡屡犯错,让原本无心靖难,还在观望当中的宁王最终选择参与靖难。

就在燕王起兵初,建文帝就注意到宁王和辽王,下诏要二人进京述职,辽王胆小怕事,从海路回到南京,宁王以蒙古入侵,战事吃紧为由拒不奉诏。

一怒之下,建文帝就下令剥夺宁王所属朵颜三卫统领权,恰巧此时,燕王也来到大宁城,本来就不满削藩的宁王,又被剥夺军权,心里已经有所转变,所以才有了燕王成功拉拢宁王军将领,宁王被“挟持”参与到靖难。

宁王朱权号称“善谋”,会想不到燕王突然出现在大宁城中,真的只是来诉苦这么简单,也是建文帝自己把宁王推向燕王。

由观望到参与靖难:“善谋”的宁王朱权之决择,终铸成百年恩怨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从燕王朱棣进入大宁城那一刻,宁王朱权是知道朱棣的目的,包括燕王属下拉拢宁王军将领,两人的暗战已经开始。

宁王朱权自幼封王,也曾多次上阵杀敌,军中将领岂能轻易被拉拢?没有宁王默许,燕王的随从又怎么可能随意结交将领,大宁城可是自己的地盘,燕王的一举一动完全可控的。

宁王朱权之所以默许,显然知道燕王目的,也是有意为之,也是故意让燕王“挟持”自己参与到靖难之役,也为自己留条后路。

燕王名为靖难,实则叛乱,自己直接参与那就是谋反,但假如是被‘挟持’?

如果失败自己还可以捉住燕王,说是被‘挟持’被迫的,只能假意屈从,实为卧底并且捉住了首犯,是有功之人,如果成功,自己也有从龙之功。

无论结果怎么样,宁王还是宁王。

宁王原本处于观望,到被“挟持”参与靖难,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宁王都能自保,宁王与燕王互相算计,互相利用,燕王获取宁王军的支持,宁王也能避免削藩。

由观望到参与靖难:“善谋”的宁王朱权之决择,终铸成百年恩怨

宁王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谋划,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想燕王更高明,给宁王许下平分江山,共享富贵的诺言,换来宁燕齐心协力共靖难。

后来成功了,也看到了十七弟的能耐,直接拒绝就藩苏杭的请求,并搬出朱元璋不忘本的祖训,从此以后宁王就在南昌落地生根。

想着自己好歹有从龙之功,燕王做皇帝,自己还是个富贵藩王,又可以脱离北方边地的艰苦,却被送到偏僻的南昌来。

燕王朱棣可是敢诛方孝孺十族的狠人,宁王朱权再不满,也只能老老实实,暂时一心向道,醉心书画。

此后,几代宁王不甘心委身南昌,两家从哥俩好到结怨,认为燕王朱棣出尔反尔卸磨杀驴,直到筹划二次“靖难”的朱宸濠起兵失败,给两家百年恩怨画上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