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觀望到參與靖難:“善謀”的寧王朱權之決擇,終鑄成百年恩怨

明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宣稱要向正德皇帝討個公道而發動叛亂,僅僅持續四十三天,就被正德皇帝朱厚照名義上平定。

引發這場鬧劇似的的叛亂還要追朔至上一次皇族內戰——靖難之役,初代寧王朱權和時任燕王的朱棣。

由觀望到參與靖難:“善謀”的寧王朱權之決擇,終鑄成百年恩怨

禍起削蕃,被逼無奈的燕王

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接過大明權杖,擔心自己的皇叔、諸藩王反對自己,在帝師方孝儒等一眾大臣支持下,立即著手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似乎不知道漢代推恩令,採取直接下手,先後有周王、代王等五位藩王被廢被關押被逼自盡,逼的眾王之首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靖難以自保。

燕王起兵讓建文帝更加堅定削藩信念,立馬派兵“平叛”,燕王朱棣顯然高估自己的號召力,本以為會獲取眾藩王的支持,誰知,根本就沒有哪位藩王宣佈響應。

寧王朱權同其他藩王一樣選擇觀望,既不支持燕王朱棣,也不支持建文帝,但很快寧王朱權態度逐漸轉變,因為大寧城來了一位貴客。

由觀望到參與靖難:“善謀”的寧王朱權之決擇,終鑄成百年恩怨

大寧城的不速之客,唯一響應靖難的藩王

這位貴客就是燕王朱棣,來的目的自是要獲取寧王朱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寧王手中精銳騎兵,眾藩王當中,燕王以下就數寧王實力最強。

燕王突然來到大寧城,讓寧王有點出乎意料,誰知,燕王居然是大倒苦水,請求寧王代為求情,讓皇侄高抬貴手,暗地卻是派人拉攏結交寧王軍將領。

過了幾天,燕王朱棣前來辭行,寧王親自出城相送,自覺時機成熟的燕王才向寧王攤牌:跟不跟我走?不然……寧王軍各將領居然也站在燕王一邊。

寧王心裡暗自高興,燕王狐狸尾巴終於漏了出來,其實這正是寧王的計劃,於是寧王就成為唯一支持燕王,參與靖難的藩王。

看起來,寧王朱權似乎是被挾持,被迫參與的,實際上導致寧燕合流,建文帝也是功不可沒。

由觀望到參與靖難:“善謀”的寧王朱權之決擇,終鑄成百年恩怨

促成寧燕合流,離不開建文帝推波助瀾

寧王燕王封地所在是對抗蒙古侵略的前線,兩人都是能征善戰之人,部下將士都是百戰精銳。

恰恰是建文帝屢屢犯錯,讓原本無心靖難,還在觀望當中的寧王最終選擇參與靖難。

就在燕王起兵初,建文帝就注意到寧王和遼王,下詔要二人進京述職,遼王膽小怕事,從海路回到南京,寧王以蒙古入侵,戰事吃緊為由拒不奉詔。

一怒之下,建文帝就下令剝奪寧王所屬朵顏三衛統領權,恰巧此時,燕王也來到大寧城,本來就不滿削藩的寧王,又被剝奪軍權,心裡已經有所轉變,所以才有了燕王成功拉攏寧王軍將領,寧王被“挾持”參與到靖難。

寧王朱權號稱“善謀”,會想不到燕王突然出現在大寧城中,真的只是來訴苦這麼簡單,也是建文帝自己把寧王推向燕王。

由觀望到參與靖難:“善謀”的寧王朱權之決擇,終鑄成百年恩怨

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從燕王朱棣進入大寧城那一刻,寧王朱權是知道朱棣的目的,包括燕王屬下拉攏寧王軍將領,兩人的暗戰已經開始。

寧王朱權自幼封王,也曾多次上陣殺敵,軍中將領豈能輕易被拉攏?沒有寧王默許,燕王的隨從又怎麼可能隨意結交將領,大寧城可是自己的地盤,燕王的一舉一動完全可控的。

寧王朱權之所以默許,顯然知道燕王目的,也是有意為之,也是故意讓燕王“挾持”自己參與到靖難之役,也為自己留條後路。

燕王名為靖難,實則叛亂,自己直接參與那就是謀反,但假如是被‘挾持’?

如果失敗自己還可以捉住燕王,說是被‘挾持’被迫的,只能假意屈從,實為臥底並且捉住了首犯,是有功之人,如果成功,自己也有從龍之功。

無論結果怎麼樣,寧王還是寧王。

寧王原本處於觀望,到被“挾持”參與靖難,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寧王都能自保,寧王與燕王互相算計,互相利用,燕王獲取寧王軍的支持,寧王也能避免削藩。

由觀望到參與靖難:“善謀”的寧王朱權之決擇,終鑄成百年恩怨

寧王自以為天衣無縫的謀劃,以為自己可以掌控,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想燕王更高明,給寧王許下平分江山,共享富貴的諾言,換來寧燕齊心協力共靖難。

後來成功了,也看到了十七弟的能耐,直接拒絕就藩蘇杭的請求,並搬出朱元璋不忘本的祖訓,從此以後寧王就在南昌落地生根。

想著自己好歹有從龍之功,燕王做皇帝,自己還是個富貴藩王,又可以脫離北方邊地的艱苦,卻被送到偏僻的南昌來。

燕王朱棣可是敢誅方孝孺十族的狠人,寧王朱權再不滿,也只能老老實實,暫時一心向道,醉心書畫。

此後,幾代寧王不甘心委身南昌,兩家從哥倆好到結怨,認為燕王朱棣出爾反爾卸磨殺驢,直到籌劃二次“靖難”的朱宸濠起兵失敗,給兩家百年恩怨畫上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