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人,默默無聞卻靠一個失誤獲諾貝爾獎

普通工人,默默無聞卻靠一個失誤獲諾貝爾獎

2002年10月9日,當日本都還沉浸在小柴昌俊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喜悅之中,諾貝爾化學獎的公佈卻給了日本全體國民一個措手不及,日本教育部更是一片雞飛狗跳,一大群人都在打電話確認消息的真實性。而這一切,都源於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上“田中耕一”這個名字。

田中耕一究竟是誰,諾貝爾化學獎名單上出現的“田中耕一”這個從沒登上過日本教育部預測名單的名字不止讓教育部驚愕,也讓所有的媒體瞬間頭大。

日本教育部翻遍了所有日本科學家的名錄,都沒有找到這個名字。而媒體也如無頭蒼蠅一樣嗡嗡亂轉。找不到要採訪的主角。

只好一個個打電話給學界泰斗詢問,畢竟即使是不世出的高人,學界大師泰斗大家應該也都會聽聞一二的。

然而,媒體的詢問電話卻終究沒有在他們這裡聽到答案。

而眾多學術界屆的大師也都在紛紛打聽,以為是哪裡出來的後起之秀,2001年諾獎得主野依良治更是聯繫了2000年的獲獎者白川英樹,結果兩個人面面相覷,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許人也。

而此時我們的主人公,還正在公司裡面默默辛苦地加著班,對於自己的變化正一無所知,正在看電視的母親,看到和兒子相同的“名字”,也從未想過,原來這位諾獎得主是自己的兒子。

田中耕一是一個極為平凡的人,如果沒有獲得諾獎,他可能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就這樣度過一生。

普通工人,默默無聞卻靠一個失誤獲諾貝爾獎

田中畢業於東北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專業,這是一所非常優異的大學,屬於世界百強名校,然而選擇電器工程的他卻與化學、生化等領域完全無緣。而在大學,他也並非出眾的那一個,二年級時必修的德語不僅掛科,還留級一年重修。

所以他對這一份工作抱有極大的熱情,非常享受這樣的一個崗位,也就將什麼升遷都置之度外,到了40歲,也僅僅是一個主任。

對於日本社會而言,主任可以說僅僅比進入公司一兩年的菜鳥好一些,在這之上還有系長、課長代理、課長、次長、部長等等。然而田中卻並不在意。他很享受這種在實驗室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的感覺。

每天沉浸於研究室之中的田中幾乎沒有發表過什麼論文。僅有的幾篇也只是發表在不是很重要的會議和雜誌上。所以他與日本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交往。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工薪族。

這樣的“民科”連日本學術界都不知道,又是怎麼聞名於諾貝爾獎評委會之中呢?

田中耕一的諾獎起源於他的一次失誤,田中耕一在津製作的工作是使待測分子帶上電荷,然後根據這種離子在電磁場中的飛行軌道和飛行時間判斷其質量。

在當時還無法用質譜分析法去測量高分子質量,要想使高分子帶電而不破壞分子結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一個難題。那個時候的化學家普遍認為,對分子量超過10000的大分子進行離子化,應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知難而退的他們,便沒有在進行深入研究。這也就給田中耕一創造了機會。

普通工人,默默無聞卻靠一個失誤獲諾貝爾獎

這一切還要多虧田中耕一本人的化學水平不過和高中生一般,他並不瞭解其中的難度,1985年2月的一天,26歲的田中耕一在要測量維生素B12時,不小心把甘油酯當做丙酮醇與金屬超細粉末混在了一起。因為金屬超細粉末很貴重,田中耕一覺得扔了太可惜,就決定試一下。為了早一點看到結果,他還沒有等到甘油酯變幹就去測定。結果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維生素B12的分子量檢測到了。而等到甘油酯變幹再去測量,卻又無法測定了。田中耕一併沒有將自己偶然間的發現,拋開不理,或者當作是自己一時之間的恍惚,而是繼續深入研究。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之後,他設計了分析儀器,連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請了專利。並獲得批准。那個時候的他估計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一個專利將來會獲得諾獎。

1987年在京都纖維工藝大學主辦的一次關於分子質量測定的會議上。28歲的他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出席。然而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一方面是他的方法只適用於少數大分子;另一方面則是當時普遍認為大分子的離子化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極其困難。

到了90年代初,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解析人類遺傳因子的熱潮興起,使得測量蛋白質質量成為研究的必需。他的研究成果開始變得熱門了起來,這時,兩名美國學者的到來,成為改變田中耕一命運的契機,推上了諾獎的寶座。

當田中耕一接獲英語電話通知,還以為只是惡作劇,或恰巧得到與諾貝爾獎同名的小獎而已。而當媒體通過一位購買過他產品的教授找到他時,他才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這時候,日本教育部才通過互聯網找到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