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为什么?

瓜太郎


《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给我上演了一个个乾隆年间的君臣故事,剧中每每出现君臣斗法、臣臣斗智的场景,都让人捧腹大笑,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这两部剧大火。当然,剧中不管是纪晓岚压和珅一头还是刘罗锅压和珅一头都大快人心,虽然真正的历史上完全不是这回事,但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这两部剧的喜爱。

《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场景也是让人啼笑皆非,而刘墉奉承起乾隆皇帝来也是连和珅都自愧不如。当时和珅的小舅子奎海强抢民女被告到了刘墉身前,刘墉自然不会置之不理,但一番操作下来却把自己赔进了大牢,还挨了板子。

但即便如此,刘墉也没有放弃,他坚持让奎海近监狱并且执行死刑,后来刘墉给乾隆帝下了一个套,然后在乾隆钻进套去后,刘墉将奎海被杀了。

刘墉能言善辩,把来到刘墉家的乾隆皇帝怼得说不出话来,而一旁的和珅也很生气,刘墉坚持金口玉言,既然乾隆帝说过要杀奎海,那奎海就一定要死,气的乾隆说:“既然你说朕金口玉言,那朕就让你死,你死吗?”而和珅也在一边煽风点火,刘墉只得问怎么死,乾隆帝就让刘墉跳自己家的湖。

然后刘墉被扶了出去准备跳湖,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本来就是个套,谁也知道不可能让刘墉真的去死,端看刘墉怎么破局了,和珅自然希望刘墉真的就这样死了更好,而乾隆则想看看刘墉这次怎么应对过去。

于是乾隆和和珅就在屋里下棋,而刘墉吩咐府里的人大哭,然后又让人准备了疗伤的汤浴,他泡了一会汤浴,穿上湿答答的衣服,被扶进了屋里给乾隆帝下跪。

还没有等刘墉说话,乾隆就问:“你怎么回来了,违抗君命,你这欺君之罪还是要死。”刘墉就表示自己真的跳了,但是跳下去之后遇到了一个人。乾隆帝就好奇,然后问了问刘墉,刘墉说:

“我遇到了楚国大夫屈原,屈原同我讲他当年是因为遇到了昏君,不被重视,郁郁之下投湖自尽。然后他问我为何自尽,不会也遇到了昏君吧?”

刘墉看了看乾隆帝又继续说:“我一想,这事很大啊,我死了倒是没什么,连累了万岁爷您的名声那就坏了,于是我就对屈原说了,万岁爷乃是难得一见的明君,我也不是自己跳湖的,是失足不小心掉到湖里的。然后我就拼命往上爬,就爬上来了。”

乾隆帝一听心里舒服得不得了,就赦免了刘墉,接着刘墉又说了一句话:“我这一会儿不见万岁爷,很思念万岁爷,如隔三秋,臣真的一日不能无君啊!”

这话一说,估计刘墉自己心里都在鄙视自己,而和珅看刘墉的眼神也是醉了,乾隆帝却受用的很,不仅赦免了刘墉,还赐下了黄金以及黄马褂。不管怎么说,刘墉这一关是过去了,和珅也不能继续揪住不放。

这是《宰相刘罗锅》里面的剧情,当然在野史中或者说不能称之为野史的故事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是乾隆和刘墉比诗输了面子,在和珅的建议下让刘墉去跳水,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

一次早朝时,乾隆忽发兴致,欲与刘墉比诗作乐。但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的确缺少诗词方面的天赋,而刘墉的文化底蕴则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璀璨宝塔。尽管刘墉一再放水,但很快乾隆还是败下阵来。

皇帝身为天下之主,怎可忍受自己被臣子打败,且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比下去,心中实在不爽到了极点。

为了挽回颜面,乾隆就想名正言顺的整整刘墉,但是思来想去不得其法,于是找来和珅询问,和珅对这样的事非常在行,就献出一计,让刘墉跳河自杀。乾隆就想你刘墉不是很有能耐吗?那朕让你能耐不起来。

乾隆对刘墉说:“爱卿啊,朕昨日看书,看到一句话不甚理解。希望爱卿为我解答一番。”刘墉自然不会决绝乾隆帝,然后乾隆就开口了:“朕对于“父叫子亡,子不亡;君叫臣死,臣不死。”这句话怎么也吃不透。”

刘墉心知这是万岁爷在给自己下套,但是又不得不钻,说道:“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

乾隆笑着对刘墉说:“既然如此,那朕赐爱卿死,爱卿该当如何呢?”刘墉赶紧跪下,还没等说话,乾隆就说:“城外的护城河甚是清爽,朕就赐爱卿在那死吧!”

刘墉只得往护城河那边走,边走边思考对策,半柱香后,刘墉又回来了,就拿出屈原的故事来说服乾隆皇帝,不是自己不跳,实在是屈原在关键时刻出来,将他的遭遇说了出来,为了万岁爷的名声,自己只能违抗君命不死了。

乾隆帝本来就只是教训一下刘墉,又听到刘墉将自己说为明君,自然气就无影无踪了,哪还会让刘墉死呢?


萧晓四姑娘


刘墉,是百姓口中的平民宰相,一身罗锅背在身上,曾经被和珅取笑,结果被一句“胸藏治国方略,背负万卷诗书”噎个半死。乾隆也喜欢这两个臣子斗嘴,自个儿也常常参与进去,帮和珅出气,顺带给点刘墉点颜色看看,别把皇上不当领导,我这个皇帝也是个风流倜傥,诗书五经略懂的大才子好不?所以有一天,乾隆就命刘墉跳河了。

<strong>

1、

三人出游,和珅一路嘀嘀咕咕,眼神儿瞄着刘罗锅跟个小媳妇似的,乾隆就觉得奇怪问道:“和二,你这是做啥子呢?”

和珅说:“刘大人学识渊博,就是有点小气!”

刘罗锅看了一眼和珅说:“我小气又怎么了?又不上你家端碗吃饭!”

乾隆好奇问道:“刘墉怎么就小气了?”

“皇上您想呀,咱三人一起出行,没有千回也有百回了吧?这刘大人一到结帐就上厕所,一到喝茶就买单,饭钱都是我掏,这不是小气是什么?”

乾隆一思索,还真是的,自己这个皇帝都掏过几次银子,这刘罗锅还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朝和珅使了个颜色。

“刘大人,今儿你请了呗?”和珅有气没力地说。

看来今儿是脱不了身,刘墉大手一挥说:“走,满盛楼!我请!”

和珅赶紧上前搂着刘墉袖子一阵搜查,口里还嚷嚷:“你带银子了吗?”

刘墉推开和珅说:“两个大男人拉拉扯扯成何体统,放开肚子吃,扶墙出来都行。”

随手掏出几十张千两银票,在手上拍的啪啪响,然后带头走得那个是威武潇洒。

“皇上,这罗锅怎不驼了?”和珅很纳闷。

乾隆一看,咦,还真是,因为长期伏案读书写字,刘墉背就有点驼了,如今意气风发还真直了不少,看来

男人呀,兜兜里有钱,腰板才能挺得直!<strong>

2、

和珅一上桌,先点了八个海鲜,乾隆呢,也不客气点了一堆补品,主要前晚吃火锅闹了肚子,得去下虚火补补身子。刘墉破天荒点了个“天下一统”,说白了就是十二禽兽舌头大杂烩。

三人酒尽余欢,刘墉起身上厕所,却被和珅按住了。

“咋?又想跑?皇上,你看这刘大人又想跑人了!”

“跑个屁,银票你先拿着。”刘墉顺手把银票塞给和珅,然后哼着小曲去上厕所。

和珅数了数,居然有五万两,对着乾隆说:“这刘大人呀,还真省,这都省出五万两了。”

乾隆不动声色的“唔”了一声,眼中冒出一道凶光。

这时店掌柜跑了上来,拿了一壶好酒,赶紧给乾隆、和珅满上,才对和珅说道:“您大驾光临,怎不知会小的一声,您看您日理国事,这腰都瘦了。和大人呢,您健康才是百姓的福气,真要病了,咱老百姓肯定也不答应啊,和大人还请你多保重,这顿我请了,来来来,走一个,小老儿先干为敬!”

和珅一看,开心了,这店掌柜会说话,在乾隆面前有了面子。于是很爽快的说:“老人家,都是皇上的功劳,这顿饭啊,吃的舒心,钱分文不能少的,你不收就是看我不起!”

店掌柜摆手拒绝,和珅硬是塞了一张银票结账。

刘墉这时走过来,向和珅要银票,仔细数了又数,又向和珅摊开了手。

“和大人,这数目不对呀?我给的可不是这数!”

店掌柜看看手中的银票,又把目光投向和珅。

和珅赶紧掏出一张千两银票,一脸肉疼的说:“我说刘大人,过个手而已,至于这么小气吗?”

“和大人英明!”刘墉收回银票,拍拍店掌柜的肩膀:“下去吧,不用找了,和大人有钱!”

店掌柜千恩万谢走了,然后三人一路扶墙走了出去,和珅这才明白上了刘墉的当。<strong>

3、

三人走到河边,歇息。

和珅眉眼儿一转,就对乾隆说:“刘大人作为内阁大学士,肯定对三纲五常很熟悉的,不妨考较一下,皇上,闲着也是闲着,是吧?”顺带给乾隆使了个颜色。

乾隆呵呵一笑,还在为五万两闹心,就对刘墉说:“刘爱卿,就当凑个趣,说来听听,哪三纲?”

刘墉张口就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珅在旁边说:“啥意思呢?”

刘墉叹息了一声,说道:“和大人呢,钱多也要多读书呀!君为臣纲就是说君为主、臣为从,做臣子的都要听从君王的意见。”

乾隆说:“哦,你都听我的?不管对错?比如我要你去死呢?”

旁边和珅扑通一声跪下了,把乾隆、刘墉吓了一大跳,和珅口中大呼:“谢主隆恩!”

乾隆一听,纳闷了说道:“我说啥了?”

和珅喜笑颜开说:“皇上要刘墉去死,君无戏言,刘大人赶紧去死吧!”

乾隆这才明白和珅的坑在这里呢,于是也想看看刘墉怎么办,就说道:“刘爱卿,这儿有河,要不你就跳河死吧,我俩给你做个见证!”

刘墉拿出银票,递给和珅道:“这是维修内阁的拨款,我死了也用不上了,皇上、和大人,我去死了。”

说完,转身就走。

4、

刘墉跑回家,吩咐夫人准备洗澡水,舒舒服服洗了个澡,去去酒气。

夫人在旁边问:“相公,你咋上朝跑回家了呢?”

“都是和珅使坏,搞出什么三纲,皇上命我跳河自杀呢!”

夫人一听吓坏了:“这可咋办,皇上金口玉言,要不我找爹去说说情?”

“夫人莫怕,为夫早有对策,让他俩多等会,晒晒太阳,不急不急!”刘墉答道。

“不急啊?可是我急,相公,要不打个尖吧?你看我这肚子还没见影儿,我这什么时候才有孩儿?”夫人倒是比较急,没个孩子心底不踏实。

刘墉这下真急了说:“夫人啊,这事急不得,你看我脸,肾都亏在脸上了,明天,明天吧!”

刘墉赶紧把旧衣穿戴整齐,吩咐夫人又当头淋了一盆水,这才匆忙跑去见皇上,这时的步子比回来时狼狈多了。

夫人站在门口的身影很孤单,眼神很哀怨,刘墉跑出几十步还听到一声叹息。

<strong>

5、

乾隆正摇着扇子,额上一层层汗珠,看见刘墉回来,站起来就是一声大喝:“刘墉,你还敢回来?”

和珅一旁痛不欲生的说:“皇上,这刘墉大逆不道,抗旨不遵,该定死罪!”

刘墉鄙视了和珅一眼,说道:“皇上,不是我不死,你看我这身,湿漉漉的,刚才河里爬起来,有个人让我给你捎句话。"

“啥话?”乾隆也觉得有点意思了。

“我跳到河里,眼睛一闭,哪知道到了一个地方。我睁眼一看,我的天呀!”刘墉摇了摇头,很是唏嘘。

“见到什么了?”和珅都觉得来了兴趣。

“我看见屈原、楚怀王、龙王在打麻将,我以为三缺一,也好有几个伴,这在水下也不寂寞。哪知道他们玩的是四川麻将“血战到底”,不怎么欢迎我,我加入反而使他们玩的不痛快,屈原就让我给你捎个话。”

“什么话?”乾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当初投江是楚怀王昏庸无能,刚愎自用,导致国破家亡,我不忍江山涂炭,便将自己沉江,不再看一眼让我绝望的红尘世间。你要跳河,你去问问你的君王,他是个昏君吗?如果是,欢迎再来,就是麻将要换个玩法。”

旁边楚怀王也叹息了一声:“也帮我问一句,他还要江山吗?”

刘墉一脸正气的问:“皇上,你是昏君吗?皇上,你还要江山吗?”

乾隆一听,这话还说个屁啊,都扯上屈原、楚怀王了,自己再为难刘墉,岂不是要做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被千世万代谩骂。因此只能假笑一声说道:“朕自然不是昏君,虽比不上始皇大帝的伟绩,也比不上皇祖父的丰功,但自认使得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盛世得以延续,人们得以富足,和珅啊,你觉得朕是昏君吗?”

和珅也觉得这刘墉太可恶,只好勉强笑道:“皇上自然是大大的明君,谁敢说昏君我就给谁急!”

乾隆、和珅都被刘墉这话气得不轻,明知道刘墉瞎扯却只能当真,谁敢把自己跟昏君拉上关系,这老百姓的口水还不得把人淹死,那时就不是刘墉投河,而是自己找死了。刘墉完全凭着机智又将了和珅一军,让和珅心服口服又完败一次。


西游梦红楼


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为什么?(了解更多有趣历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众所周知,刘墉在历史上是一个清官,在电视剧中他与和珅精彩智斗,让人们难以忘怀。在乾隆时期,刘墉、和珅与纪晓岚是当时的三大重臣,官职都是中堂。据说三人当中,只有刘墉是最清廉的,并且机智幽默,刚正不阿,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民间,刘墉的口碑也非常好,也是脍炙人口。

对于和珅来讲,那是一个忠于乾隆皇帝,并且精心谋国之人,然而刘墉更加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和珅会在乾隆皇帝面前拍马屁,能让乾隆皇帝高兴,甚至喜爱他。刘墉也有给乾隆皇帝拍马屁的时候,只是没有和珅那么频繁而已,刘墉拍马屁能乾隆皇帝佩服他的才华。

为何乾隆皇帝让刘墉跳河自杀

谈到这段事情,其实和刘墉的聪明有很大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刘墉与和珅素来不和,有一次,刘墉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搞的乾隆与和珅下不来台,乾隆皇帝为了想压一压刘墉的锐气,便说出气话,让刘墉跳河自杀。

乾隆真的让刘墉跳河自杀吗?其实不然,只是想吓一吓刘墉而已,对于刘墉知道乾隆皇帝的意思吗?那肯定是知道的。乾隆作为皇帝说出去的话,刘墉也是不敢违背旨意,只能照做而已,其实刘墉非常聪明,并没有真的跳河,乾隆皇帝只听见扑通一下,以为刘墉真的跳河了。后来便叫人去打捞刘墉,结果打捞上来刘墉没有死,乾隆这时才放心,还非常高兴。

作为乾隆皇帝,他是不会让一个忠臣自杀的,只不过想出出气而已,刘墉也利用乾隆皇帝这点,便蒙过了乾隆皇帝。再加上太监的配合,所以刘墉既没有违背旨意,也没有真跳河自杀。可见,刘墉的聪明才智并非浪得虚名,却有真才实学,人员也比较好,不然太监也不会帮助他。

刘墉对乾隆皇帝说了句话,为何乾隆改变了注意

乾隆皇帝看见刘墉之后,便问刘墉,你刚才已经死过一次了,在跳河自杀的时候都看见谁了。刘墉说,我按照皇帝的旨意,想跳河自杀来着,可是当我跳到河里之后,便在河底看见一个人,起初我没有看清此人是谁,当我近看的时候,才看清楚此人是屈原大夫。我还没有主动打招呼,屈原就开口和我说话了,他这样说,刘墉啊刘墉,你怎么也跳河自杀了,众所周知,你是一个清官,难不成你也遇见昏君了吗?

当屈原说完话,臣一想不对啊,皇帝是明君,并非昏君,我也不想让屈原误认为皇帝是昏君,所以我就对屈原说,我是一不小心掉到河里的,我这就回去。

当刘墉说完此话之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还说,爱卿真是为国为朕的好功臣,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会为朕着想,朕要赏赐你。刘墉的一番话,让乾隆皇帝,临时改变心情,还遵从了乾隆皇帝的命令,以及为乾隆皇帝维护了面子,后来跳河自杀之事便不再提起。可见,刘墉的聪明才智,以及乾隆皇帝并非是斤斤计较之人。

总之,从乾隆皇帝让刘墉跳河自杀,到刘墉的一番话,让乾隆皇帝改变主意,说明了刘墉也是非常有才之人,还是一个诙谐幽默之人。乾隆皇帝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也是非常明事理之君。


长城说历史


1,君叫臣死

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为啥。

首先乾隆让刘墉跳河,本就是考验他的应对能力,并不是真的让他去死。

如果乾隆皇帝想整死刘墉这样的大臣,蛮可以用赐他白绫赐他毒药等各种方法,未必让他去跳河。

明清时候皇帝想要整死大臣简直太轻而易举了,在民间和刘墉纪晓岚齐名的明朝大才子解缙,也是的一个以机智闻名的人。

小时候,解缙家对面住着一个财主,财主家种了一片竹林,解缙写对联曰:

门对千杆竹,

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财主一看,你个穷棒子,竟敢用我家的竹子做对联,命家人把竹子砍短了,一棵竹子都不能露出墙头。

第二天财主一看,解缙家的对联加了一个字,改成了:

门对千杆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财主一看更生气了,穷小子和我杠上了是吧。

命人把竹子连根都刨了,拉着从解缙家门口走一圈,让他看看竹子没了,短的也没了。

第二天再一看谢解缙家门口,对联没摘,只是又加了一个字:

门对千杆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段故事叫《解学士》,是刘宝瑞说的单口相声,当年和《官场斗》一起听了无数遍,那时候郭德纲还没有出名。

解缙怎么死的?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汇报工作,恰逢朱棣北征蒙古,于是解缙按照程序觐见了监国的太子朱高炽。

和朱棣一起远征的汉王朱高煦得到消息后,和朱棣说: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解缙就是瞅准您远征的机会才回京觐见太子的,见了太子他也不等您回京就走了,明显没把您看眼里啊。

朱棣大怒,以无人臣礼的罪名,把解缙逮捕下狱。

五年后,有一天朱棣翻阅卷宗,看到囚禁犯人名录中有解缙的名字,问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

缙犹在耶?

解缙还活着呀。

纪纲心领神会,当天夜里解缙就被埋在大雪之中活活冻死。

所以皇帝要大臣死,真的不用搞那么多噱头说辞,君教臣死的意思是有时候皇帝连一句话都不用说,自然有人给他办的妥妥当当的。

所以刘墉和乾隆这个故事注定只能是传说。

2,故事里的事

这个故事编因为编的巧妙,流传很广,成了单口相声中的经典桥段。

后来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也引用了这段故事,不过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按照传统相声浓墨重彩的渲染。

这段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刘墉仗着其聪明经常把乾隆和和珅搞得下不来台,和珅鼓动乾隆,让他杀一杀刘墉的威风,让他吃点苦头,于是有了让他去跳昆明湖的桥段。

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果刘墉真跳了,未必真让他死,但是可以灭一灭他的气焰,以后他想再依仗聪明戏耍和珅,让皇帝承认自己偷坟掘墓时,和珅和乾隆就可以拿跳湖这事儿来恶心他。

刘墉当然没跳,他在外面转悠了一圈,回来和乾隆说:万岁,我在湖里看见一个人,他不让我跳。

乾隆自然问:你看见谁了。

刘墉说:我看见了屈原了。

乾隆问:屈原和你说什么了?

刘墉说:万岁爷,屈原托我给您带个话,他说自己保的楚王是个昏君,走投无路才投江自尽。当今万岁您英明神武,你刘墉不应该来湖边溜达,万一失足落水岂不让皇帝蒙上枉杀忠臣的罪名,成了千古昏君了吗。所以我赶紧回来问问万岁,昆明湖我还跳吗?

乾隆一听,还跳啥呀,一跳自己就成了楚王一样的昏君了,算了别跳了,朕赏你个扳指压压惊。

3,和珅和刘墉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考科举时就和和珅结怨了。

历史上刘墉在乾隆十六年参加殿试,考了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和珅一岁,当然无法和刘墉结怨。

刘墉和和珅第一次有大的交集,大约是乾隆46年,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一案。此后和珅刘墉都在朝廷为官,眼见和珅权势日隆,刘墉则一改年轻时刚正不阿,眼里不揉沙子的风格,变得应付差事,得过且过和朝臣皇帝相处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后世那个诙谐幽默的刘罗锅大约是这时候炼成的。

在京城任职期间,刘墉小错不断,乾隆经常下旨申斥他,有时候把他的官职连降几级,这就是相声中张成刘安经常调侃的:老爷您又把官丢了?

从乾隆四十八开始,刘墉因为小错不断,官职如坐过山车,起起伏伏但是他却始终高居京畿,从没有被乾隆贬出京城过。

我总觉得的刘墉是乾隆留的一手厉害的棋,为的就是制衡和珅。



薛白袍


事情起因并非答主所言。

是乾隆早听说刘墉此人十分聪明,机智过人,且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一天乾隆召刘墉晋见,当时乾隆皇帝坐在殿堂外,大学士鄂容安陪伴一旁。俩人远远看见刘墉一步步拾阶而上,累得刘墉气喘嘘嘘,再加上刘墉年纪尚大,可能经常伏案读书所致,背有点驼,刘墉这种爬台阶的样子让乾隆皇帝皇帝忍俊不禁。

刘墉头一次上金殿见到皇上,往乾隆帝面前一跪,皇上顺口说道:“刘墉,你简直是个罗锅啊”,刘墉听罢,当即磕头:谢主隆恩。乾隆纳闷,我叫你罗锅,你谢什么恩?刘墉道,谢万岁封我为罗锅啊。皇上一听,更觉得奇怪:我封你罗锅有什么用?

刘墉赶忙答道,当然有用,臣每年可多拿两万两银子的俸禄。刘墉随后补充道, 清朝有个规矩,皇上亲口封一个字,每年加一万两俸禄,所以说“罗锅”两个字,每年得多拿两万两。乾隆一听,嘴都气歪了。咋办呢,说出去的话又不能收回来,乾隆憋了一肚子气,心想,一年多花两万两,十年就得二十万两,这老家伙多活一年,我得花多少钱出去,不行,我非得想办法收回来不可。

乾隆旁边的大学士鄂容安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偷偷在乾隆耳边给出了个馊主意,乾隆一听,心满意足,于是乾隆说:刘墉,我问你,父要子亡,子不亡,谓之何?刘墉回,那是不孝。那好,君要臣死,臣若不死,谓之何?刘墉回,那为不忠。“既如此,朕为君,你为臣,我叫你死,你死去吧。”刘墉一听,脸下拉得跟苦瓜相似,他看到鄂容安在旁边偷笑,心就明白了。

刘墉眼珠一转:“臣,接旨”然后按在那不动了,乾隆说,你咋不动呢,我不是叫你去死吗。回万岁,您只是叫我去死,却没告诉我怎样去死。乾隆看到前面就是太液池,说,那你就跳下去死吧。乾隆心想,你要真跳,我就派人把你捞上来,你没有死,抗旨,那就取消“罗锅”两字,你要不跳,也是抗旨,照样取消“罗锅”两字,简直妙哉!

刘墉听迅,立马回应:“臣遵旨”刘墉慢腾腾走到太液池边,转了转圈,又用手招着耳朵,对着池嘀嘀咕咕了几句,叩了三拜,转身又回来了。

乾隆一看,大胆刘墉,你不是叫你跳池去死,你咋回来了呢

刘墉说,臣刚要跳,水里有个人把我给拦住了,他说让我问您再跳。

乾隆就纳闷了,怎么,水里还有人,谁呀?刘墉说是屈原。皇上就问,那屈原跟你说什么了。

“他说,我遇昏君该当死,你逢明主应当回”,说我刘墉遇到您是位明主,我不应当死,于是就回来了,万岁,您看臣还死不死呢?

这下好嘛,乾隆听罢,哑口无言,于是说:“好吧,那你就别死了,你要死了,我还成昏君啦”

乾隆回头看看鄂容安,摇摇头,看你出的这个损主意。

尔后,乾隆一心想取消“罗锅”二字,处处让鄂容安出主意为难刘墉,比如为难刘墉戴自己心爱的板指,却被刘墉给机智的收了,

从以上看,刘墉此人,十分机智,遇事不慌,这也让乾隆又爱又恨。




萌萌哒鲁肃


相比起和珅的忠心谋国,忠于帝王;聪明如刘墉更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让我们看看刘墉刘大人是如何拍皇帝马屁的?学好这一招,谁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那是想怎么摸就怎么摸。

1,事情的起因。

乾隆因为刘墉的小聪明太多,一气之下,就让刘墉去投湖自杀。本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杀刘墉,而是看看以刘墉的才智会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刘大人更不是个吃亏的主,皇帝金口玉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得勒,那我现在就去投湖自杀去。

2,事情的经过。

乾隆皇帝下了这个命令之后,过一会儿扑通一声,只听外面大喊:“刘大人投湖自尽了”乾隆心里一惊,暗道:“我去,这孙子不会真投湖了吧?”于是就在焦急的等待中,过了半炷香的时间(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大约就是半个多小时)。

乾隆等的那叫一个焦急,万一刘墉真有个三长两短,咋整?都知道刘墉是个大清官,逼死清官,那自己这个昏君的名号算是跑不掉了。

正在此时,浑身湿漉漉的刘墉被人搀着回来了,说了几句话,惹得乾隆皇帝龙颜大喜。他说了什么呢?

刘大人是这么说的:“遵皇上的命令,我投湖了,在湖下面呢,我碰到一个人。定睛一看,哎,这不是屈原屈大夫吗?然后屈原就对我说,刘墉,你怎么也投湖自尽了?难道你也碰到昏君啦?我一想当今皇上乃是千古难遇之明主,我不能给皇帝抹黑,我就对屈原说,曲大夫,我是失足落水的,我现在马上上去,于是就这么着我又回来了。”

乾隆一听大喜:“爱卿真是公忠体国,在任何情况下都懂得维护朕得体面,来人,赏”

于是皆大欢喜。


3.本次故事中我们能够学到的几个道理

1.能力大小无关重要,执行力最重要。刘墉听到乾隆让他投湖的命令后,二话不说马上执行。并没有进行反驳或者解释,这是为官的第1条准则

2.拍马屁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不着痕迹。一万句吾皇圣明,比不上一句:我一想皇帝乃是千年难遇的明君,就赶紧从湖里爬上来了,怕屈原误会。这才是拍马屁的高境界。

3.细节决定成败。请注意刘墉从湖里出来后浑身是湿漉漉的。不管他是用水泼湿的还是真跳过湖,这个细节,就告诉皇帝,您说的我执行了。如果刘墉一身干爽的走进屋里来,估计乾隆真的会给他绑上石头再扔下去。


少校柳下惠


刘墉接地气,是平民宰相,罗锅在背,却有“胸藏治国方略,背负万卷诗书”的豪迈之气,乾隆也喜欢他的正直、朴实、才干与学识,更爱看他与和坤斗嘴,偶尔自己也参与其中,帮和坤捉弄刘墉,顺便压压刘墉的才气,显示下自己的才华横溢。

有一天,乾隆要刘墉斗诗输了,心有不甘,为挽回君王的颜面,让和珅出阴损促弄下刘墉。和坤眼珠一转,计上心头,对乾隆说:“您得让刘墉去死!看他如何应对”,乾隆知道是戏,但他要看才高八斗的刘墉如何脱套,尽管有点冒险,但以刘墉的智慧,绝对死不了的。于是依计行事,以解心头之“恨”。



便叫来刘墉,一脸严肃地问:“父叫子死子不死,叫什么?”。刘墉答:“叫不孝。”。乾隆又问:“君叫臣死臣不死,叫什么?”。刘墉答:“不忠。”。乾隆说:“我是君你是臣,我叫你去死!”。刘墉一惊后,马上镇静下来,知道和大人出阴招了,脑子立即飞快地运转起来。随后,一脸愁云惨雾地请示乾隆:“您得说臣怎么个死法呀?”。乾隆说:“你去跳护城河吧!”。


刘墉不䒵,背着罗锅头也不回地走向护城河边,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乾隆知道他是贞良死节之臣,且在民间的威望极高,真的一命呜呼了,自己将要背上昏君的骂名了。悔意顿生,但君无戏言,又不能阻止。和珅却不动声色,他知道刘墉聪明,绝不会驾鹤西去,但如何收场呢?他要看过仔细明白!

半炷香的功夫过去了,身如落汤鸡的刘墉回来了,乾隆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却一脸讶异地问:“刘墉你咋又回来了呢?不怕落个不忠的罪名吗?”。刘墉说:‘’我遵从皇上旨意跳河,沉到河底时遇到了屈原屈大夫。屈大夫主动问我说:'刘墉啊,你可是个众人敬仰的清官啊,难道如我一样遇到了昏君?要不,为什么跳河自杀啊?'。我想啊,当今圣上是万民拥戴的一代明君,我总不能凭自己一死让屈大夫错怪了您啊,我丢命事小,败坏了皇上名声事大。于是我就对屈大夫说,'我是不小心掉到了河里,我马上就回去'。为了您的英名,所以,我又回来了‘’。



乾隆听完,哈哈大笑:“刘爱卿真是忠君爱民的典范,这样的时候还想到朕的荣誉,来人,朕要赏赐刘爱卿”。和珅自讨没趣,蔫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刘墉跳河的故事发生在《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中,自然就和和珅脱不了干系,而刘墉也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这次危机。

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因为据史书记载,刘墉与和珅并没有同时服侍在乾隆身边,而且刘墉比和珅的年龄要大上不少,故事大多是戏说的成分!

故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1. 和珅出馊主意给刘墉下套――“君让臣死”!有一天,和珅和乾隆在一起,商量着要整一整刘墉,乾隆一听就乐了,也想看一看刘墉出丑,调戏调戏他。所以当刘墉面见乾隆的时候,乾隆就装作不懂的样子让刘墉给自己解释“三纲五常”的意思,刘墉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前面有个坑在等着自己,就一本正经的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突然,乾隆就下旨说“刘墉我现在让你去死!”


  2. 刘墉不慌不忙,接旨受恩――妙计已出!听到这样的话,刘墉没有慌乱,沉吟片刻知道了这是乾隆皇帝有意刁难自己,并不是有心让自己死,所以就说,“那皇上想让臣怎么个死法呢?”,乾隆说“你就去跳河吧”,然后刘墉就领旨谢恩以后就出去了。乾隆就派一个太监去打探情况,毕竟乾隆并没有真心想让刘墉去死,只是看刘墉怎么出丑的。过了半个时辰,太监回来说,刘墉家里传来的哭声!

  3. 跳河不成,一句话说的龙颜大悦――“皇上乃圣明君子”!乾隆听了以为刘墉真的去跳河了,就慌了神,结果这个时候刘墉全身湿漉漉的进来了,乾隆看到大舒了一口气,结果转念一想,就责问道,“你怎么没有按旨意办事啊?”,然而,刘墉不慌不忙的说道“臣冤枉,臣本来已经跳下河了,结果遇见了一个人,臣一问,他说是屈原,他问我,你怎么下来了,难道也是遇见一位昏君了,臣可不想坏了皇上的名声,赶紧说是我自己不小心失足落下水的,当今皇上是位明君,所以臣就回来了!”乾隆一听,这个刘墉,化解了圈套还顺便夸了自己一回,顿时就非常开心!

刘墉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次和珅挖的坑,总体来说,屈原的故事也增色不少!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刘墉出生于1720年,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也仅凭自己的智慧就做到了宰相这个官位,极为的了不起,但由于刘墉生平特别的喜爱读书,比较擅长舞文弄墨,所以老百姓们都喜欢叫他“浓墨宰相”。

自从31岁那年,刘墉中了进士之后,他便成为了“天子门生”,乾隆皇帝因为看重他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便将这个“门生”一直留在了自己身边,并且给了他一个可以和和珅比肩的身份。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电视剧当中,那些关系比较亲密的君臣经常会在一起互相斗智。他们时不时就会弄出一些诙谐幽默的段子,令观众们看了之后捧腹大笑。

而“乾隆命刘墉跳河”的这件事,也在电视剧里出现过的一个段子,当时是这样描述的。

一次早朝的时候,乾隆皇帝忽然想要和刘墉来斗智,于是便互相比起诗作来,可要知道,乾隆皇帝最出名的就是他在诗作上面的水平了,他不仅没有丝毫这方面的天赋,写出来的诗也相当于小学生的水平。就凭这种实力乾隆皇帝肯定是干不过刘墉,所以很快他就输了。

可乾隆皇帝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一首诗,竟然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被刘墉给比过了,就气不打一出来。虽然说这还是刘墉故意放水的缘故,要不然只怕是乾隆皇帝会输得更惨。但不管怎样,乾隆皇帝心中就是很不服,他一心觉得自己贵为九五至尊,肯定没有那么弱,轻易的就被人给比下去,于是乾隆皇帝便又开始去想别的办法,想要让自己扳回一局。

但是想了半天之后,还是没有想出一个所以然来,于是便吩咐和珅来为自己想想办法。和珅听后眼珠子一转学,很快便想出来一个很阴损的办法出来,那就是“乾隆让刘墉跳河自杀”。

乾隆听到这个办法后,倒是并没有觉得有哪里不妥,他是一个心高气傲的皇帝,他才不允许有人会超过自己呢,于是便又叫回了刘墉。当时的乾隆是这么说的,他先是问刘墉:“刘爱卿,你已经读过了这么多书了,想必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了解。我对其中的几句话不是很明白,你来给我解释一下。”

刘墉这时候知道乾隆要出计了,但是他却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慌乱,只是平静的问道:“皇上所指的是哪两句?”。

乾隆皇帝想了想,上前走了几步缓缓道:“父叫子亡,子不亡;君叫臣死,臣不死。说实话,这两句诗听起来倒是挺文雅的,但是我却怎么也搞不明白他的意思。”

刘墉想了想,如实回答道:“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意指不孝不忠耳。”

乾隆听后立马做出一副受教的样子,然后又板着一个脸对刘墉说:“既然如此,那我是君你是臣,现在我想让你死,你不听我的就是不忠之人了。”

刘墉听到乾隆皇帝的这句话后,立马脸色就变了,他知道乾隆皇帝输了自己一局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是没有想到他居然会让自己去死。就在刘墉变脸的时候,他忽然又看到了站着一旁坏笑的和珅,这一下子他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于是便自信一笑,转身就朝着门口走去,只不过还没走两分钟,他突然又折回来了。乾隆皇帝问“你怎么又回来了?”

刘墉听后,当即就解释道:“皇上还没有告诉臣,臣的死法呢。”乾隆想都没有想,大手一挥就说道:“城外不是有个护城河么?你跳下去不就完了,快去吧”。

刘墉听了点点头,也没有反对转身就朝外面走去,可大约过了半柱香之后,他竟又折了回来。乾隆问道:“你这是干嘛,不是让你去跳河么?”

谁知刘墉听后却是忽然感叹了起来:“我到了护城河之后,忽然就想到了屈原,曾经屈原跳河是因为君主太昏庸了,可我的君主明明是一个明君啊,我怎可像他一样就这么跳河呢?”一番说词听得乾隆哑口无言,立马改变主意不让他跳河了。


猫眼观史


很多影视剧都将乾隆一朝的故事搬上荧屏,这是因为乾隆皇帝在登基之后一直过着很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在位期间风调雨顺,所以乾隆平日里不是下江南就是在宫中找乐子,经常吟诗作对来打发时间。乾隆虽然很喜欢诗作,基本上每天都有创作,可是他没有什么才华,起码不如刘墉。而乾隆对此也心知肚明,可是刘墉作为一个臣子,居然比皇帝还有才,这让乾隆很不服气,为了报复刘墉,乾隆与和珅也想到了很多缺德的方法。

有一次乾隆诗兴大发,即兴作诗一首,而且还非常满意,在场的刘墉也做了一首诗,刘墉的这首诗要比乾隆的好,乾隆也看出来了,心里当然有些不服气,就想要耍耍刘墉。正巧和珅也在,和珅就给乾隆出了一个馊主意。乾隆下旨让刘墉自杀,刘墉当时一头雾水,因为看到和珅在旁边,所以就知道这一定与和珅有关,刘墉二话不说就离开了皇宫。但是没过多久刘墉就回来了,乾隆问他为什么抗旨不尊,而刘墉也有理由,他想要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死,乾隆后来就说让他跳河自杀。刘墉听后再次离开了皇宫,后来过了大约半柱香的时间,乾隆皇帝有些着急了。其实像刘墉这么有才能的大臣,乾隆是舍不得让他死的,而且按照刘墉的性子,乾隆猜测刘墉不会乖乖跳河。过了这么久没有看到刘墉回宫,所以乾隆有些担心,生怕刘墉真的做了傻事。没想到这个时候刘墉全身湿漉漉的回来了,乾隆看到刘墉第一个反应就是他抗旨不尊,而刘墉也马上就说明了理由,乾隆听后也不敢再让刘墉去跳河自杀了。

当时刘墉和乾隆说一下他去跳河自杀的过程,他本来是按照乾隆的旨意跳进河里了,但是没想到却在水里面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屈原。屈原可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死就是和楚怀王有关。刘墉之所以会欺骗乾隆说他遇到了屈原,就是希望借由屈原提醒乾隆不要做昏君。而乾隆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也明白其中的用意,他知道刘墉不可能看到屈原,这么说无非就是想要给自己找个借口活命,随后乾隆就不再难为刘墉了,这件事情就此作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