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共產黨人“趕考”命題的歷史意蘊及新時代內涵

1949年至2019年,“趕考”命題提出整整70載,在此期間,中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櫛風沐雨、披荊斬棘,迎來了三個“偉大飛躍”。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趕考”命題提出70週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當下,重溫“趕考”命題,認識其歷史意蘊及新時代內涵,具有厚重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人“趕考”命題的提出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引發了毛澤東對“趕考”命題的思考。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日軍已經失去了戰略主動權,中國抗日戰爭逐漸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正全力以赴為奪取最後的勝利而奮勇戰鬥。這一年正是李自成農民起義300週年,3月19日《新華日報》發表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作了總結。毛澤東對該文抱有極大的興趣,以整風文件的形式下發全黨學習。毛澤東最看重的是文中關於李自成起義軍勝利後驕奢、腐敗表現的論述,在隨後的演講中他多次談到要引以為戒,告誡全黨驕傲要吃大虧,不能重犯勝利時容易驕傲的錯誤。

毛澤東與黃炎培的關於歷史興亡週期律的“窯洞對”進一步堅定了“趕考”的理念。1945年7月4日,毛澤東與黃炎培有一個關於“歷史興亡週期律”的著名對話。黃炎培訪問延安即將結束,毛澤東問其有何感想,他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週期律的支配。”毛澤東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兩個務必”是在“趕考”前做的思想準備。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提出了“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他要求全黨在勝利面前要保持清醒頭腦,在奪取全國政權後要經受住執政的考驗。可以說,毛澤東的告誡是非常及時且必要的,其核心就是要求全黨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毛澤東正式提出“趕考”命題。1949年3月23日,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乘車前往北平。上車時,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答道:“我們應當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這段對話標誌著“趕考”命題的正式提出。自此開始,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意氣風發的“趕考”之路,直到新時代賦予“趕考”命題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二、“趕考”命題的歷史意蘊

“趕考”命題飽含自覺自警的憂患意識。遼瀋戰役之後戰爭的形勢已經非常明朗,國民黨已是強弩之末。因為勝利來得很快,全黨會不會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而重蹈李自成的覆轍,出現“人亡政息”的後果?基於以上的思考,毛澤東在1949年1月6日到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基本地打倒了國民黨……尚有許多地區待我們去佔領和去工作。輕敵的觀念無論如何是不應該有的,我們決不要使勝利衝昏自己的頭腦”。在隨後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並提議通過了防止驕傲自滿的“六條規定”,即不作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在勝利面前,黨內容易滋長四種情緒,分別是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和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一些過去不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人可能會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擊敗,這種情況必須要提防。與此相關的論述還有很多,無不飽含著中國共產黨人自覺自警的憂患意識。

“趕考”命題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毛澤東的這段話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深深的自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從1840年到1949年,中華民族屈辱了整整一個世紀,各個階層都試圖挽救民族危亡,但無不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後,中華大地一度出現了三百多個政黨共存的局面,然而,大浪淘沙,真正肩負起拯救民族於危難之際的只有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的自信來自人民軍隊的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來自黨的堅強領導,來自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可以說,正是有了之前“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的磨礪,所以對未來“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才有了十足的底氣。“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在毛澤東看來,奪取全國勝利只是一齣戲的開頭,更精彩的篇章還在後面。“趕考”只是序幕,更廣闊的天地等著共產黨人去開拓。

“趕考”命題積澱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治理的初步思考。西柏坡到北平距離並不遠,但對我們黨而言,發生的卻是質的變化,“進京趕考”意味著黨的地位和工作重心即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任務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第一,黨的地位發生轉變,由領導革命的政黨變為領導國家建設的執政黨。革命勝利和執掌政權在即,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經受住勝利和執政的考驗,關係到革命成果能否鞏固,社會主義目標能否實現,中國式建設道路能否走下去。“革命”重在推翻舊的、腐朽的上層建築,而“執政”重在建設新的政權。第二,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隨著工作重心轉變到城市,就“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學會在城市中向帝國主義者、國民黨、資產階級作政治鬥爭、經濟鬥爭和文化鬥爭,並向帝國主義者作外交鬥爭”。第三,城市工作必須以生產建設為中心。新中國剛成立時,人民的生產生活遭到極大破壞,國內經濟一片蕭條,儘快恢復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首要問題。毛澤東從鞏固人民政權的高度闡述了在城市中搞生產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號召全黨要用極大的努力去掌握以前不熟悉、不懂的東西,通過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開始建設事業,務必避免“佔領一個城市好幾個月,生產建設的工作還沒上軌道”。第四,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所作的報告與同年6月所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一起構成了新中國成立的理論和政策基礎。在政體上,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在經濟上,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利用、限制城鄉資本主義;在國家發展方向上,提出逐步引導個體農民和個體手工業經濟向著集體化方向發展;等等。

三、新時代賦予“趕考”命題的新內涵

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正在征程中。‘考試’仍在繼續,所有領導幹部和全體黨員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回顧“趕考”命題、肯定建設成就的同時也向全黨提出了新的“趕考”命題。

新時代的“考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60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

目標指引方向,規劃引領未來。“兩個一百年”是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奮鬥目標,此後,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上均對“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了進一步的安排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隨著中國夢的內涵不斷豐富,逐漸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我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的地位決定了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世界的夢,其最大特點就是極強的包容性,把世界、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的共同體。

“應考”的精神狀態: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回顧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以一種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攻克了一座座“婁山關”、一個個“臘子口”,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永不懈怠的奮鬥史:誕生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艱苦探索走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型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肩負民族重任實現戰略轉移,三大主力紅軍會師陝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舉起抗日大旗,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爭取和平建國而不得的情況下進行自衛戰爭,最終攻下南京總統府創建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社會主義改造、建設到改革開放,雖經歷國內各種波折甚至是大的災難,但始終紮根人民,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帶領中國人民用鮮血、汗水和淚水寫就了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的告誡必須銘記在心、落實在行。

“考試”的評判標準:人民是閱卷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一重要論述。98年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建立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始終做到不忘初心、以人民心為心,緊緊依靠人民,把人民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還是在改革開放後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始終以“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行動依據,在“考試”中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了新的、優異的答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精準脫貧是當前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同時也是一道新的考題。哪管山高路遠,只顧風雨兼程。為了看到真實的貧困狀況,習近平總書記經常翻山越嶺、過河爬坡,不辭辛苦花上好幾個小時走訪貧困村,河北駱駝灣村、甘肅布楞溝村、湖南十八洞村、安徽大灣村、山西趙家窪村、青海班彥村等都是總書記親自走訪過的地方,他以自己的親力親為為各級幹部作表率,真正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說:“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也要看到真貧。只有看到中國貧困的真實狀況,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這種視人民為閱卷人的執政理念,深刻揭示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立黨初衷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時過境遷,一代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中國革命歷史作為最好的營養劑,在緬懷先烈、重溫歷史中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堅定責任和擔當,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西柏坡參觀,再次強調“趕考”命題的重大意義——“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治亂規律的深刻借鑑,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卓絕奮鬥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十分深遠”。2014年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本結束了,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

作者:山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蘇繼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