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方法论 | 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方法论 | 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刘野

LIU YE

1964 出生于北京;

1984 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工业设计专业;

1986-89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专业;

1994 毕业于柏林艺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

现工作并生活于北京,中国。

刘野的作品得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可爱”的时尚感,但这只是它的表面。从早期文艺复兴到抽象艺术再到极简艺术等等,都是刘野艺术灵感的来源,只不过它们隐藏在作品背后,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又难以察觉。刘野的绘画在不断“提问”: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形象往往充当一个借题,在此背后有着更为丰富的表述。本期我们来专门观看与论述刘野的一件作品,通过具体真实的观感来探索刘野作品内部的秘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放弃表面——绘画无法离开表象,但出色的绘画会引导你走向表象背后的丰富性与不确定。

方法论 | 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刘野 Book Painting No.18 (Barnett Newman.A Catalogue Raisonne.The Barnett Newman Foundation,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2004) 40cm×30cm 布面丙烯 2017

Book Painting No.18

文_ 于海元

我正盯着眼前这块红色,它变得漫无边际,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思考。过了几秒钟,我有点无法忍受这种没有目标的观看——这简直不能称之为“观看”。我的大脑告诉我眼睛要向四处巡查,搜索到这块颜色的边缘。多亏有了“边缘”!它是逻辑的起点,我们如此依赖它,否则如何思考。宇宙的神秘仅仅就在于你不知道它的“边缘”而已。借用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边缘,我来告诉你整个宇宙。

果不其然,我的眼睛在这块红色的边缘看到了明暗凹凸,皱褶起伏,红色的下端是一块长方形的暗灰色,经验告诉我,这正好是一本书的厚度。再向外看,我看到了深褐色与白色的交界处,淡淡的阴影显示出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三维物体:这是一幅画,这是一幅关于书的画,这是刘野的一幅关于书的画。

方法论 | 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刘野 Book Painting No.18 局部

我不是故意卖关子,当你与这幅画相对,首先看到的,只能是这块红色,别无选择。它只在红色以外的狭窄面积中,暗示出节省的纵深,但尚不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空间印象。书的边缘线并未像焦点透视那样有所倾斜,而是与画布边缘保持了平行或垂直。但如果是以这样一种俯视的视角,我们不可能看到书的厚度。这是艺术家给我们设置的一个小小的视觉游戏,我有点得意于自己看出了这一点。这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一种浮雕感,既让人联想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单纯与朴素,也会几乎把这一小块画布当做一件有关于“物”的极简主义作品。

这本书来源于刘野收藏的美国著名抽象艺术家巴雷特· 纽曼(Barnett Newman) 的全集, 画面尺寸为书的原大, 作品全称为Book PaintingNo.18(Barnett Newman.A Catalogue Raisonne.The Barnett Newman Foundation,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2004),其实就是这本书的完整目录信息。这种对书的真实面貌的力图还原体现出一种“写生性”。固然在画中没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文字,但对这本书的私人情感显然已经包含在艺术家的描绘过程之中。

方法论 | 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刘野 Book Painting No.18 局部

这幅作品远观安静而理性,近看则充满绘画性。这也是刘野的聪明之处,他绝不会为了一个概念而放弃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最为享受的原始乐趣。那些具有丰富表情的笔触像是一种炫耀:“是的,你看到的整个画面就是这样一笔笔画出来的”!这种乐趣在几千年的绘画史中从未缺席,也是绘画之所以成为绘画最为本质的部分。

即使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刘野对蒙德里安的喜爱众所周知),将细部放大也能看到那些未被覆盖掉的绘画痕迹。缜密如蒙德里安,这些痕迹当是故意被保留下来。在他的未完成作品中,我们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那种被包裹在宗教情感下的绘画激情。极致的平静也可能是极致的疯狂;或者说,一个人疯狂的迷恋上了平静,狂热的迷信理性。这是一种哲学的悖谬,折射出人内在的复杂性与追求确定性的不可能。追求确定性的蒙德里安自身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神话。蒙德里安吸引刘野的,是他的理性还是神秘?确定抑或疯狂?

刘野的笔仿佛在光滑的布面上滑动,在书脊与内页的结合部分,笔触分外强烈,柔软潇洒如同委拉斯凯兹的笔调。而画面的主体部分,则是一块平整的红色。这两部分并不在我们所惯常认知的同一绘画语境中。这向我们揭示出,在写实的外表下,刘野的绘画实际上有着非常隐秘的“拼贴”的成分。他将自己所着迷的艺术元素纳入到画面之中,但不是作为知识和观念而存在,而是转化为了一种只有内行人才能察觉到的细微感受甚至幽默感。这类似于一种考据学或者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将很多各不相干的元素,基于某种极为个人化的理由组装在一起,构成新的语义内涵。只是在刘野笔下,这一切显得不动声色。

对书的真实尺寸的还原则是一种艺术家对于自我表现的明确限定,他拒绝对被画对象进行过多的主观处理,将绘画回归到一种看似最为初级的对物写生。但所有能够体现写生瞬时性的因素被减到了最低,书的内页的侧面被处理成一整块灰蓝色,没有对于书页哪怕最概括性的描绘,这无论如何不可能来自视觉的真实捕捉,而是对绘画质量的一种固执的要求。早期文艺复兴般的浮雕感让这本书近乎成为一种“圣物”。简言之,你无法依照任何一种大家公认的绘画类别和处理方式顺畅地解读刘野的作品。这不是偶然的,如果你真的能够走进去,就会发现艺术家像主人一样婉言谢绝客人们这样的闯入方式。当你面对这幅画时,到底看到了什么?这或许才是对这件作品最恰当的提问。

就像被拒之门外的客人,我们又回到了这块红色。我不得不尝试着寻找其他信息以建立起新的脑回路。我想到纽曼是一位抽象主义艺术家,把美国近乎泛滥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潮收服于对崇高和精神之光的仰望。我们从刘野对这本书近乎“圣物”的描绘中当能读出他对于纽曼的敬仰——这块抽象?还是写实?的红色就说明了这一点——多么纯粹的一块红颜色啊!这是一位艺术家在用写生的方式表达对一位抽象艺术家的敬意,这听起来非常有趣。我当然知道不应该以具象或抽象去区分或定义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但如果绘画曾经或正在面临任何危机,刘野的绘画方式本身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方法论 | 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刘野 Book Painting No.18 局部

我的视线又一次回到这块红色——因为它就在那里。这块饱满的近乎能够感受到厚度的红色,甚至让你产生味觉上的反应。当我再一次在这块空无一物的红色上开始寻找“目标”,又一次瞥到那些以书脊、折痕、阴影等形式存在的笔触,还有那些因为多次覆盖而透露出的丰富细节。这一切均被覆盖在这块厚实的红色下面,它掩盖住了太多的秘密。我想象着如果把这本书打开,里面的内容或许不再是关于纽曼的绘画,而是关于刘野在这块40×

30cm 的画布上到底设置了多少密码。我甚至能想象出揭开一层之后还有一层,再揭开,又是一层,如此循环反复……

这种“现象学式”的观看,而不是针对意义的思考,或许恰恰是对刘野作品最接近准确的还原:这是一块画布,一块奶油质地的红色,一些薄薄的黑色、褐色,一本书,一本画册,一些笔触,一个方形,一些线条,一层油画颜料,一些凹凸的痕迹……但无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最终你还是会回到这块红色——我保证。

以上为本刊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欢迎购买本期刊物,现火热预售中。

过程与偶发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方法论构建

PROCESS AND INCIDENT

THE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方法论 | 刘野 LIU YE:Book Painting No.18

本期看点

BOOK ASPECT

  • 本期聚焦“方法论”,深入解析艺术家构思、创作全过程;

  • 收录13位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个案样本;

  • 《李禹焕、王舒野对谈录》限量版别册,同步发行;

  • 全方位回顾第二期《库艺术》“自由绘画工作坊”;

  • 收录“青年极简”板块,展现青年一代丰富多元的创作面貌。

《库艺术》第64期于今日正式开始预售

预售期购买可获得

限量版别册

《李禹焕、王舒野对谈录》

将于11月6日首发

预售价RMB42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