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野史,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

像少年啦飞驰97


历史是处在时间长河上的迷雾中,总是让人看不清楚端倪,历史上的各种传说,究竟是真是假也无从断定,不过如果要说起来,最神奇的应该数历代预言后世的传说了。
这个传说之中,最重要的当属《推背图》。
推背图是唐代著名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预言后世的图书,相传是李世民为了知晓后世,推断大唐国运的时候,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个人相互开始语言推算,你一眼,我一语,很快就推算到了数千年以后。
直到袁天罡推了李淳风一下,并说了一句话:天机不可泄露,两个人这才停了下来,而推背书也就停到了第60象。
这个故事颇有一些扯淡的意味,一直以来也认为推背书不过是后人流传下来的说法,但直到得知了真有流传后世的《推背书》,也不由的让人感到惊叹。
我读到推背图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年了,其中推背书60象中,每象以干支为序号,主要包涵:一个卦象、一幅图像、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共四个部分。书中语言的是后世以后发展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
当然初看的时候,其实根本就不懂其中的含义,但是在结合很多人的解释以后,你会发现,历史上真有不少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
金圣叹在注解《推背图》的时候,曾经就书中所记载的与历史事件结合来看。尤其是对前32象的解释,也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公认。
比如第17象 庚辰,对应历史上的澶渊之盟:金圣叹注解:「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第32象中又提到了明王朝灭亡一劫,其中谶语中有一句“五色旗自北而来”,似乎预示这大清王朝入主中原。闯王灭明等等诸多历史事件,同时还暗含了灭三藩等等。
其实后来还有人解读了推背书,其中有不少的事件暗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战的说法,对比中国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据说推背图目前仍有17幅图,仍然没有实现,或者无法从现实中找到依据,但根据本书末尾来看,也暗含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预示未来世界重大的变革。

由于推背图的蛊惑性很大,因此在宋代的时候,这本书是一本禁书,虽然如此这本书也并未遭到惊绝,而是很顺利的流传下来,在流传的版本中,也有不同的,如明代抄本有三种,分别收藏在台湾中央研究、台湾中央图书馆以及芝加哥大学,而其他两种则是清代抄本,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金圣叹批注的版本,据说这个版本一开始只是清代宫廷秘藏,后来随着八国联军入侵而流传到了民间,至于信不信,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漫步史书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事情,真真假假是分不清的。也有很多野史上的传说,事实上也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过。

大家都知道徐向前在黄埔军校上学时期和蒋介石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关于蒋介石错过了徐向前后悔的事情,事实上这也是真正发生的历史事实。

我们都知道徐向前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蒋介石是校长。

为了拉拢比较优秀的学员,蒋介石每到晚上,就会找一些学生来谈话。

只要他觉得比较不错的学员,就会加以栽培,联络感情。最被蒋介石看重的胡宗南,杜聿明等人,就是在他们和蒋介石谈话的时候,被蒋介石发现的。

当然了所有的学员中,蒋介石也有找徐向前谈话。

但是,徐向前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他和蒋介石聊天的时候,蒋介石问他什么,他就答什么,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

就这样谈判结束,蒋介石没有看好徐向前,就让徐向前走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徐向前话不多说,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他入黄埔军校的时候,是毛泽东推荐的他。那时候他就和共产党紧密的走在了一起,蒋介石搞的这一套套近乎,拉关系,他当然是心知肚明的。

他之所以在蒋介石面前种表现,是因为徐向前不想投靠蒋介石,不想给他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所以,只好敬而远之了。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蒋介石,为错过徐向前这么优秀,这么全面的将领而大为后悔。

可是,即使当时他想要争取徐向前,没有看走眼的话,也争取不走。因为徐向前参加革命之前,就是想为了人民而战。

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来黄埔军校学习的主要原因。

这种立场岂能会因为他人的言语而该变。不会随着被人的鼓动而改变。

所以说大家都以为蒋介石当初错过了徐向前,是蒋介石的眼光出了问题,是让他最后悔的一件事。

但是,事实上徐向前是谁为人民而战,他就站在谁那一面。

更何况他早就认识了毛泽东,早就结实了共产党员,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而革命的一支军队,这也是徐向前早就了解的。

后拉徐向前为中国做出的卓越贡献,立下的赫赫战功,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是十大元帅之一。


汉史趣闻


李小龙扮演的精武门陈真,无数人的童年偶像,我一直以为这是野史或者小说虚构人物,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他是真的。

历史上真实的陈真是谁?说法很多,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和精武门、和霍元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武门,真实历史中被叫做“精武体育会”,这是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以教授、弘扬中华武术,培养革命力量为主要活动和任务,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武术团体和革命组织。

精武门的老大,毫无疑问是陈真的师傅霍元甲。而霍元甲也确实打过夕阳大力士。1909年西洋大力士奥皮在上海表演,有辱华行为。霍元甲义愤填膺出场与奥皮进行打擂,两次比武两次获胜。

正是因为霍元甲打败西洋大力士,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霍元甲开办了精武体操会。霍元甲在精武体操会成立时,说“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从事”,“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在那个时代,文化界长期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观点,那就是那就是中国处处不如西方,要全盘推到全盘改造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师们。可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居然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赞扬霍元甲和精武门的武术精神。

霍元甲和精武门,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从本质来说是因为他大大革新了中华武术,而不是搞“老年cosplay”的花架子。精武门一开始就融汇各门各派,抛开门户之见,不争门户段长,熔各派武术于一炉,将各流派、各门户的武术都“落户”精武。

精武门还吸取西方体育的经验,创建了中西结合的“精武式体操”。精武式体操可以容纳数千人一起进行大会操,把中国的武术内容和西方体操结合起来,产生了令人震惊振奋的效果。精武门的努力,催生了1923年的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

随着时代变化,精武门开始从中国武术的弘扬者转成为中国体育界的领军社团。精武体操会除了武术,还开设了足球、篮球、台球、乒乓球、单杠、双杠、木马、飞镖、跳高、跳远、哑铃、秋千、举重、射箭、骑马、溜冰、田径等体育运动,为中国体育事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精武门,真的有个叫做“陈真”的大侠吗?

精武门虽然没有陈真,却有多个像陈真一样的大英雄。一般认为,陈真的历史原型有如下几个:

1,刘振声

真实的历史中,霍元甲的大徒弟不是陈真,而是刘振声。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陈真为师傅报仇,最终死在日本人枪口之下。而刘振声,接管了霍元甲留下的精武门,也查明真相证明师傅却是是死在日本人手上。但刘振声并没有为师傅报仇,而是神秘消失在江湖。

2,陈其美。

在精武门建立的过程中,陈其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其美一生号称敢想敢做的大英雄,策划了多次反清革命行动。电影中陈真的留学日本情节,其实就取材于陈其美的事迹。

3,陈公哲。

陈公哲和霍元甲一样,都是精武门的创办者之一。陈公哲20岁参加精武体操学校,是精武的第一批学员,也是精武门长期的领导核心人员。精武门故事的主要资料《精武本纪》《精武50年武术发展史》其实就出自于他的手笔。

4,陈铁生。

陈铁生和陈公哲等四人并称为“精武四杰”,是精武体操会的主要领导层,都是同盟会和革命党的骨干成员。陈铁生曾因“义和拳”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鲁迅笔战,可见他在弘扬传统文化上也是很有力量的。

刘振声、陈其美、陈公哲和陈铁生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陈真?其实陈真这个角色,是香港小说家倪匡为李小龙量身打造的。后来倪匡在电视上介绍说,他看到报纸上霍元甲讣告中有陈真的名字,就拿来用了。当别人为倪匡,陈真的事迹来源于谁?倪匡说,陈真的身世来自于刘振声,性格和留日背景来自于陈其美,武功则是来自于陈公哲和陈铁生。

这就是陈真的真实故事。


历史知事


我是涛说乱世史,我来回答。

光绪帝死因,野史打脸正史!


1、光绪帝死因,正史野史太矛盾!


1.1 正史记载的病死,最先被专家接受


我们翻看正史(《清史稿》、《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三者对光绪帝的死因出奇一致,都是“上疾大渐”,最后“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时年三十有八。


加上正史中记载光绪帝体弱,二十八岁便疾病缠身。如清宫档案《病源说略》由光绪帝亲自书写,更是亲自承认自己有病:

“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

这病的确很重,肾经亏损,遗精之病已到了“无力发泄”的地步……

而且,久治无效:

“遍用养心益气、滋阴补肾、阴阳双补、益肾固涩等治法均不效”……(光绪开始)“上热下寒、耳响发堵、腰胯酸重、累月不平……”

(光绪帝自己承认肾亏)

因此,在2008年以前,光绪帝自然病死说一度占据了学术界的主流。问题是,肾亏体弱能导致中年暴死吗?


1.2 而流传在深宫的野史,却根本不同


那野史如何描述的呢?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细节各异,扑朔迷离。但流传最广一种是,光绪帝是被提前毒死的;而幕后真凶,正是仅隔一天之后就死去的慈禧!这引起了大众的不绝猜测。


如溥仪在回忆录中讲,小时候听一老太监说起光绪,说他是喝过袁世凯进的一碗参汤后就不行了。皇族后裔、书法家启功先生也说祖上密传光绪是被毒死的,喝得是一碗太监送来的“塌喇”(酸奶)。

(光绪与慈禧)

因为这些说法、野史很好地解释了离奇巧合,一直在皇宫、社会流传;光绪帝死因,成为了清末史中最大的迷案。



2、野史,打了正史的脸!真相只有一个!

2008年,法医鉴定给出结论:光绪是被毒死的!而且,凶手就是有充分动机、条件的慈禧太后!


08年,光绪死后100年,谜团更甚。专家终于决定用“法医鉴定+刑侦证明”的方式,破解光绪帝死因。“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三单位联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支持,中央电视台拍摄,组成阵容豪华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组。


根据一线法医+刑侦手段,一线实物+文献考证,课题组确定得出结论:光绪具体死亡原因是“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并且中毒后大概撑了四天,恰巧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日。而凶手,正是作案条件、作案时间、作案动机都充足具备的慈禧太后,可以排除袁世凯、李莲英、自然病死等说法!


具体考证过程,可以参见《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一书,该书是既是史学著作,更是详细的刑侦报告,全书达671页,全都围绕光绪皇帝的死展开。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我们列举些研究人员的细致鉴证:


上部,法医鉴定:明确光绪死于砒霜中毒,且是生前中毒

研究人员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得出,光绪帝头发的含砷量高达2404微克,而正常人的头发含砷量为0.14至0.59微克,是正常的上千倍乃至万倍!而报告中多次提到的三氧化二坤,正是历史中常见的砒霜!


为了判断是“生前中毒”,还是“死后砒霜防腐”,法医进一步对光绪帝棺木中的相关物品进行了采样、检测、分析,再和光绪帝的头发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棺木中物品的含砷量远远低于光绪帝头发中的含砷量,也就是说,光绪帝身体中的巨量坤,是在埋葬之前被他服入身体的!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中比较了光绪和隆裕皇后、正常人的砒霜量 ▲)

下部,刑侦证明:明确慈禧太后毒杀光绪


研究人员分析了多种嫌疑犯,排除李莲英、袁世凯等说法;同时,课题组认为慈禧下手在晚间,甚至估算了从仪鸾殿到瀛台的距离、步行时长,估算了内务府大臣行动有关时长,填补了更多细节,最终通过实物链、证据链,再次肯定了慈禧就是凶手。


3、结语:

历史是多维的,历史是复杂的。写在正史上的内容,还要经过实物的印证、鉴定,即“双重印证”,才真正可信。经过严谨的“地上历史与地下历史印证,纸上历史与实物历史印证”,野史,可以打正史的脸!


涛说乱世史


我想起一件事儿,历史上都在说,张献忠在江中藏宝的事苏。还传下口诀:什么石牛对石虎,银子万万五,谁若找得到,买下成都府。张死后,人们不断在寻找这个宝藏,上至大清国皇帝,后来的四川督军,小至民间数十万寻宝人士,快把岷江都挖断了去寻找,乱哄哄你方唱罢他登场,但300 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找到。

此事已经成了野史,在正史上基本没有很明确的记载,无人证实其存在。就在 2003 年的时候,我还记得看了一期央视的节目,说到张献忠的宝藏,专家学者都笑着说没有,根本不存在。只有四川当地的几个寻宝人,坚信这个传说的存在。我还记得有一个人,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说这个宝藏的必然存在,当时所有人都看成是笑谈。

没过几年,就有人挖到了宝藏,并且惊动了政府,后来开始正式的挖掘,果然挖出了宝物。

这件事儿足可以证明,野史上传说的东西未必野,正史上不晓得的东西未必不存在。


不露的锋芒



才疏学浅,可能出现一些谬误还望海涵,欢迎交流与指正

开宗明义——孙尚香,她根本就不叫孙尚香

其实好早前就想着能在知乎发一下这个问题了,但是懒

直到前些天看到被转了1000+次的一条纯属胡扯的说说:

我童年的阴影,石矶娘娘竟然是孙尚香

然后说说下面说什么的都有

当时我就不乐意了,这都什么鬼……

正经的来说说孙尚香的问题吧

一、是否真实存在

正史(即《三国志》,下同)中是出现了孙尚香的,换言之,其存在本身是可以被确定的。只不过没有确切记载其名讳(理由下文具体讨论),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她不一定叫孙尚香,故下文我们称其为孙氏。

孙氏何许人也?正史记载孙坚育育有四个嫡子一个嫡女,而庶女至少两个,即膝下女儿至少三个。其中一人便是孙氏。

孙氏嫁给刘备确有其事,约是于赤壁之战结束后的公元209年嫁过去,三年后(211年)返吴,而她与刘备间是否育有子嗣,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说白了就是,是否只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很难说,到底有没有子嗣,更难说。

正史中,陈寿没有为孙氏单独立传,这也是某些学者质疑孙氏存在真伪的主要原因,但其实分析一下,不难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如果于《吴国传》中立传,那孙氏实是于吴国没有什么实质功绩,不过是一颗受政治婚姻的摆布的棋子,且以古时传统,女子应随夫家,尽管最终归吴,但立传于《吴》始终不妥;

2.如果于《蜀国传》中立传,亦是不妥,因为刘备与刘禅皆没有为孙氏封称号或谥号,而这其实是很严重的一件事,这意味着刘备根本不给她名分,不认她曾是自己的妻妾,而刘禅也不认她曾是蜀国明媒正娶的皇妃,于此,也难以立传于《蜀》中;

3.陈寿其实是不喜欢孙氏这样一个人物的——尽管正史需要作者保持绝对客观,不夹杂个人情感,但人非圣贤,即使贤如司马迁,不照样称刘邦为“沛公”?那么陈寿为何不喜欢孙氏呢?其实很简单,以陈寿的角度去看,孙氏确实是没能达到封建时代一个优秀女性所应达到的标准,毕竟孙氏嫁到蜀国,那(以古时的观点)就是蜀国的人、是刘家的人了,除非刘备休了你,或是刘备驾鹤西去了,否则就算你闺怨再深,就算你娘家吴国多希望你回去,甚至你的这段政治婚姻已经没有任何存在价值了,你都是蜀国人,都是刘家人,你是不能走的。你走了,那你便是无可辩驳的不忠不孝不义之人,这样的人,实在是陈寿的观念所不能接受的(此处原文用词不当,感谢

刘无盐
的指正)。所以综合前两点一起考虑,孙氏这样一个并不算小的角色并没有正式在正史中被立传,而这也是其名讳未被记载的理由之一(另一理由很可能是因其身为女性的性别,纵观整个《三国志》,女性的名字都极少,多是以“某氏”代称)。

二、真实名讳问题

谈及名讳之前,要清楚孙氏亦可称“孙夫人”,取其嫁与刘备为夫人之意,正史中也多次出现“孙夫人”的表述方式。

而除却“孙氏”与“孙夫人”之外,以下名讳皆为演义、野史或戏曲杜撰而来。笔者因实是不了解戏曲,故下文不一一列出,且容我偷个懒吧。

1.“孙尚香”,最为知名的名讳,出自戏曲;

2.“孙安”,出自戏曲;

3.“孙仁”,这个名字是明确出现于《三国演义》中的,是《演》中吴国太的其中一个女儿的名字,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孙仁”即是嫁到蜀国的那个女儿“孙氏”,但从上下文并未出现关于其他女儿的过多描述来推断,应该是指同一人(此处仍略有争议,笔者且按下不表,以免信马由缰);

不过此处有可能是《演》的谬误。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曾提到“孙仁”乃是孙坚一个庶子孙朗的别名,即是说,“孙仁”其实是一位男子。

4.“郡主”,此乃《演》中吴国群臣对孙氏的一种称呼;

5.“枭姬”,民间的一种称呼,也见于《演》的毛本中;

6.“灵泽娘娘”,这个称呼连娘娘都出来了,明显是民间的一种称呼方式…

7.“弓腰姬”,切记,“某某姬”一般都是日本人想出来的,这个也不例外,日本根据他们自己对三国的理解,认为孙氏勇武过人,腰间常挂弓一把,故称弓腰姬(日文中“姬”有公主之意),即常有一把弓挂于腰间的公主…

对于这种叫法,大可不以为意,至少笔者是嗤之以鼻的,因为日本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相当一部分“解读”都可说是“改编”甚至是“歪曲”(比如《西游记》,从日本人小学演话剧开始,唐僧就都是由女生来演的了,何等胡闹!),

所以“弓腰姬”什么的,我是接受不了的,我不需要一个不尊重我国名著的国家来定义我国著作中的角色,我要是管日本首相叫王二狗刘麻脸李跛子,日本答应么?

8.“石矶娘娘”,这个很可能乃民间的误传,笔者查阅了很久(真的很久……),依然没有查阅到石矶娘娘与孙氏的联系,而关于石矶娘娘的资料,都很一致地指向《封神演义》。反倒是上图中出现的很多解释,都难以考证,尤其是关于孙氏的生卒。孙氏何年生何年死,都是正史中没有出现过的,故上图中所刻内容的真伪,恕笔者实在不敢尽信。

不仅如此,上图还有强行拼凑之嫌,因为其所提及的“水母娘娘”,也根本就不是孙氏。“水母娘娘”的传说虽有两种版本,但均与孙氏毫无关系。

9.“孙仁献”,据《汉晋春秋》记载,“孙夫人者,汉破虏将军坚之女也,名仁献。”上文提到“孙仁”极有可能是孙坚庶子孙朗的别名,那孙夫人叫做孙仁献也是不合理的,哪有儿子叫“孙仁”而闺女叫“孙仁献”的,细思极恐。

三、孙氏的死因

在《演》的毛本中(上文未解释,“毛本”意为毛宗岗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演》的另一版本),说孙氏返吴之后,有一次听到谣传,称刘备去世了,孙氏悲痛欲绝,投江自尽。

然而这个版本我们权当故事听听就行了(类似“薛仁贵”的感觉,只是个根据史实杜撰的故事罢了。不了解“薛仁贵”与“薛平贵”之间联系的请自行查阅),因为这种可能性是在微乎其微。理由如下——

1.毛的用意是希望孙氏这一角色能体现封建时期传统女性的贞烈,故而进行改编;

2.东汉末年时,妇女在被休、或丈夫去世后,是允许自由改嫁的,并不一定要对亡夫始一而终、孤独终老。考虑到孙氏返吴之举,以及孙氏很可能与刘备并无子嗣,孙氏为了刘备而投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况,孙氏在正史中就是一名女汉子(下文会谈及),不至于为了在那个时代本就不必要的“贞烈”去断送性命。

故而,孙氏理应不是因悲伤过度、追随亡夫投江而死的。换个角度想,如果真的投江了,陈寿自然会在正史中提及,《二主妃子传》中也该录入才是,但正史中,孙氏的生卒始终不明。

综上所述,别说什么孙尚香是石矶娘娘了,孙尚香甚至都不叫孙尚香

最后的最后,还是说一下吧,上文提到过,孙氏是个“女汉子”,这确是正史有所记载的,“才捷刚猛,多有诸兄之风”正是陈寿对于孙氏的评价。

这样一个也算得上举足轻重的女子,竟连名讳、生卒、有无子嗣都未能流传下来,想想也是可惜。不过与其慨叹孙氏的际遇,不如庆幸我们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吧,至少在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有选择去爱谁的权利……哦当然,前提是你找得到女朋友~


给个老婆饼


剥皮实草酷刑由野史变成事实

历史上最大的野史讨论就是关于朱元璋的剥皮实草酷刑。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学者和教授曾写过专门的论文,认为朱元璋的剥皮实草酷刑是子虚乌有。


后来也是被认为是野史。但当海瑞的一道奏折本被发现彻底推翻了近代和现代人认为朱元璋剥皮实草酷刑的野史性质。

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稗史汇编》都曾记载了朱元璋的剥皮实草酷刑。但这两处记载都被认为不是官方的记载,没有历史参考价值。

然而当现在人在《明神宗实录》中关于海瑞的一道奏本记载够才真相大白。

海瑞于万历十三年正月起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二月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在此时他上了一道:陈一日治安天下疏。在《实录》中这样记载的:

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恳恩致仕,兼陈一日治安天下世。谓:自张居正刑犯而后,乾刚独断,无一时一事不惟小民之念。有其心不收其效,失之有刑而刑轻也。……太祖初,剥皮实草,洪武三十年定枉法八十贯绞之律。弘治士多廉介之节,民无渔夺之忧。……太祖之权衡,审而两美之矣。正德初年,美意始变。

海瑞的这到道奏疏提到洪武三十年,曾实行过剥皮实草,并提倡实行这一刑法。

随即,遭到山东道监察御史和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的弹劾,他们都默许了朱元璋曾实行过剥皮实草酷刑,但他们不同意再实行这一酷刑。

同时,万历皇帝也没有对海瑞奏疏中关于洪武三十年剥皮实草酷刑加以否定,并继续重用海瑞。他也认为洪武时曾实行过剥皮实草酷刑。

后来,有关剥皮实草酷刑的记载再在官方记载中被删除,只存在于野史中,这导致后人也认为这一酷刑只是野史。



历史通


坊间皆传民国时期的杜月笙是个流氓枭雄,但对于流氓在何处枭雄在何处,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知半解,尤其是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枭雄其实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而流氓却又是对人赤裸裸的贬低,在杜月笙来说,很多人对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大义方面的坚持、隐忍和选择。

殊不知杜月笙在这方面难得的表现,本身就带着杜月笙可能不会这样、不该这样的潜台词,因为按照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说他就是一个坏人。

坏在哪?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一些板上钉钉的证据。1919年的时候,杜月笙31岁,在当下很多人三十岁的年纪,恐怕而立没有,一无是处倒特别正常。

杜月笙却干了一件让其称霸上海滩数十年的事情,在民国上海滩最大的报纸《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说是万国禁烟大会将在上海召开。

禁的当然不是当下人们吸的含有尼古丁的普通卷烟,而是鸦片膏,俗称大烟。

会议的组织者和发起人就是英国,英国当时在上海滩有英租界做为根据地,而英租界烟栈土行林立,是整个上海滩甚至长江流域鸦片贸易的执牛耳者。

既然本国政府组织禁烟,英租界当局就不得不响应,首要的就是在万国禁烟大会召开以前,把那些烟栈土行统统赶出英租界。



烟土贸易不同于一般的买卖,这种专利贸易,利润回报率很高,牵涉很多人的饭碗,一旦无以为继,将会敲掉很多人的饭碗。

除了英租界,做鸦片贸易的就属法租界,主持者是杜月笙,参与者是黄金荣、张啸林这些人,但是他们的规模与英租界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英租界整体禁烟,给了杜月笙很好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法租界当局要钱不要脸,什么事情只要给钱都敢干,因此英租界禁烟,成了法租界发展烟栈土行的好机会。

杜月笙就想着把生意揽过来,如何让英租界的烟栈土行顺利搬到法租界,杜月笙的办法很简单,收买英租界烟栈土行大亨、英租界华人总巡捕沈杏山。

两家合一家,沈杏山照样吃份俸禄,但决断权从此收在杜月笙手里,使他成为了整个上海滩最大的鸦片经销商。

自古以来鸦片都是透着罪恶的贸易,杜月笙乐此不疲,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自然是一目了然!

更多详细内容欢迎关注历史三日谈,订阅专栏《透过杜月笙看时代:直面人心》,阅览更详尽的内容哟!


历史三日谈


张献忠沉银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明末,流寇横行,明军费尽心机,也始终难于剿灭。这主要是因为,明军太穷了,就指望着“濒临破产”的明朝给发饷发粮。而流寇“以战养战”,走到哪里抢哪里。抢完了,造完了,再换地。

例如:崇祯皇帝求爷爷告奶奶都筹不到几万粮饷,而李自成一进北京,马上就从王公大臣家搜刮到几百万两白银。

也是因此,明末的土匪头子(义军领袖)都很有钱。1643年,张献忠打到武昌的时候,从楚王哪里搜到不少金银财宝。他在当地征兵的时候,一出手就是白银600万两。后来,张献忠因为明军围剿和其他起义军的挤压,再次进入四川。这一路上也是“贼不走空”,走哪抢哪。等到成都称帝的时候,已经算是“顶级富豪”了,开始自己发行铜钱。

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抵挡不住,赶紧带着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向川西突围。在走到彭山的江口附近时,遇到明军杨展突袭,伤亡惨重。张献忠不得已,将所带财宝全部沉入江中。并留下:“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句话,作为“藏宝图”。

三百多年来,“石龙对石虎”的童谣在四川广泛传播。不过,大家都以为是故事。据说,抗战时,民国政府还曾组织人到江里打捞,结果,空手而返。这之后,大家更觉得张献忠沉银的事是谣言故事。

改革开放后,文玩收藏市场上出现很多大西政权的银锭。不过,收藏专家一般都说这是近代仿品。

从2005年开始,随着基建和水利工程施工,很多沉银被发掘出来。

等到17年的时候,国家开始大面积发掘张献忠沉银地。

而且,就连石虎和石龙都先后被发现了。传说全部都是真的!只是,张献忠存的银子已经贬值了。现在别说买下成都府了,能买栋楼就不错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野史被证明是事实,最出名的就是慈禧毒死光绪帝了。

1905年,光绪帝与慈禧相隔一天去世,哪有这么巧的事?在慈禧快要死之前,光绪帝猝死,本身就有阴谋的味道。

民间野史,有各种慈禧害光绪的说法。当然了,慈禧毒死光绪的动机很足。慈禧一死,光绪帝活着的话,一旦光绪帝复位,必然会大肆批判慈禧。

但是,相当于正史的《清实录》,明明白白写着光绪帝病死,这就让光绪帝真实死因变得扑朔迷离,人们为这吵架吵了近百年。

清史编造委员会,通过光绪帝遗古、遗物进行检测,证明了光绪帝死于砷中毒,而“砷”就是古代最常用的砒霜里最致命的成分,从此慈禧毒死光绪帝有了定案。

有人说,也有可能是别人毒死光绪帝呢?同时满足作案动机、作案机会的只有慈禧,即使是李莲英下手,那也是慈禧的命令。

另外一件被考古证实——张献忠“江口沉银”。

这个严格说起来不算野史,《明史》中就有明确记载,当然野史中记载更多。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以往,人们只找到零星一些金银铜钱,找来找去,也没有见到巨量财宝。

于是,很多人就认为记载是假的。即使上个世纪,有人拿着张献忠时候的铜钱让专家鉴定,专家们都认为是伪造的。

近几年,直到民间盗宝者挖出好多宝贝后,重新引起人们重视,考古工作者对珉江的“江口沉银”进行抢救性挖掘。4.2万件张献忠宝的贝重见天日,众说纷纭300年的张献忠“江口沉银”终于真相大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