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根据最新工作方向,未来将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那么,对于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域经济该怎么发展?

县级单元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把握县域城镇化特征与趋势显得至关重要。中部地区城镇化模式不同于东部,以县城为核心载体的本地城镇化特征明显,乡镇对于城镇化作用有限,城乡体系趋于扁平化,县城为核心的县域一体化生活圈逐步取代乡镇区为纽带的乡镇生活圈,不同类型区的城镇化特征各异,应制定更深入具体的城镇化与发展策略,积极探索中部地区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根据诺瑟姆城镇化曲线,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仍然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群由于其强大的经济要素集聚能力和非农人口的吸纳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地区。而关于以人口净输出为特征的中西部县域空间单元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中西部县级单元1315个,面积广阔、人口众多,中西部地区县域空间单元总面积和总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比例的76%和43%,据不完全统计,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48.5%和44.8%,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和我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但却是对于我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地区。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一、构建适应就地城镇化的城乡空间格局

1、以县城为核心载体

通过居住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意愿两项核心指标的统计结果可以明显得出,未来城镇化将主要是在县域内完成,即本地城镇化为主,异地城镇化为辅,并且县城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载体的关键角色,将成为未来县域内吸纳人口的最大载体,这一点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表现出高度的吻合。随着目前“产业向县城产业集聚区集中”推行和县城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的推进,县城未来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持续增强。通过运用三元思维分析得出,其中城镇化人口主要来自于村庄,同时,研究发现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镇区居民。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人口城镇化趋势图

2、乡镇对于城镇化作用有限

通过居民整体居住与就业意愿选择比例分析,镇区比重并不高;而且进一步分析镇区居民和村庄居民城镇化意愿,镇区居民具有更为强烈的城镇化意愿,甚至高于村庄居民15%,这是以往研究中尚未关注过的。可以预见未来镇区也将会有大量人口流出,虽然部分乡镇具有相对较强的吸引能力,但总体上镇区在未来城镇化中扮演的角色相对有限,甚至部分乡镇未来存在停滞甚至衰退的可能,这与东部高度城镇化地区关于乡镇地区的研究具有明显差异,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有别于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印证了已有研究成果,尤其是用实际数据做了有力支撑。鉴于此,中西部地区有必要适时地推进撤乡并镇战略,培育部分发展潜力巨大的核心城镇发展。

3、村庄逐步缩减是必然趋势

村庄地区人口是净流出,大多数流入城区,少部分流入乡镇,仍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在村庄,可以预见村庄发展趋势是逐步缩减,但是仍有部分村庄将长期存在。必须清醒地认识一点,城镇化意愿不能等同于城镇化能力、城镇化决策行动;必须正视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盲目地拆迁与合并都不可取;核心在于认识居民的核心诉求,合理有序地引导。村庄发展重点应以整治完善为主,加强设施的配置和合理引导,着重整体环境的提升,走特色化道路。尤其是对于留守村庄人口根据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施的配置;对于具有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的村庄应鼓励特色化发展,使乡村更像乡村,留住美丽的乡愁。

二、构建扁平化的城乡空间体系

1、“县城—村庄”现代扁平化城乡结构体系逐步取代“县城—乡镇—村庄”传统垂直城乡结构体系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城乡空间结构重构

“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垂直城乡体系是传统农业社会封闭状态下的产物,是基于职能规模等级的序列;而现今应更主要的是突出功能的特色化、扁平化的分区分工合作体系,呈现扁平化、网络化、多元化、互动化的全方位立体型的城乡空间功能分区式格局,不再是传统的垂直化、层级化、单一化、单向化的城乡空间等级体系式格局。因此,以“三结构一网络”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城乡总体规划也面临转型,传统城乡体系中中心村、一般镇的作用将逐步弱化,而县城、重点镇、村庄将会变得更为稳定和增长态势;传统的三大结构中职能结构向功能结构转型、规模等级结构向规模扁平化结构转型、空间结构向空间功能分区转型。而对于村庄之间垂直分工关系不再存在,应该弱化或取消中心村序列,着重村庄分区分类,突出特色化发展。

2、县城为核心的县域一体化生活圈逐步取代乡镇区为纽带的乡镇生活圈

县城作为未来县域城镇化的核心载体,整个中心城区的规模将逐步增大,使得人口、产业在县城高度集聚。县城的辐射功能将呈现几何倍数增强,尤其随着信息化、网购的流行普及;汽车、电动车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确权、户籍放开,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同时,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居住条件空间宽敞优越、城市环境生态较差、生活成本高、生活节奏快会对城市居民形成较大拉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此几项的比较中,可以想见在未来城乡的频繁互动中,整个县域内的生活圈半径在逐步扩大,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生活要素在县域内的流动将会更加频繁,传统的村与村之间、村与镇之间联系变得更为松散,而村庄与县城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甚至会强于传统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镇区、镇区与镇区之间联系。

三、构建差异化的城乡空间策略

1、镇区与村庄差异性引导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城镇化推拉力因素综合作用示意

基于居民意愿调查分析,乡镇区居民具有明显城镇化意愿,甚至强于村庄居民,表明镇区处于更为动态的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镇区并不是城镇化的最终形态,未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镇区居民与村庄居民无论就业,或是推力、拉力影响因素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应对镇区和村庄制定差异化的引导,优先配置教育、医疗、交通等共性的需求,依据镇区居民与村庄居民不同的需求差异,分别依次配置各自所需的设施。同时,对于镇区未来坚持审慎的发展和确定规划规模,不适宜规划太大,而更多是强调设施与服务功能的完善,应宜存量规划为宜,部分地区采用增量规划,个别地区甚至考虑采取减量规划。

2、分区分类的空间策略引导

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生活方式与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即使同一县域内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因此,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空间功能分区显得十分必要,城镇化策略制定中不能一刀切,应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空间功能分区,依据不同分区确定相应的空间功能定位、分区组织、产业布局、交通网络、针对性的设施配置以及相应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对于不同乡镇应采取分类发展引导措施,大规模地推动各乡镇和整体禁止乡镇和村庄发展工业的做法都不可取,允许和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在规划中可以考虑适度强镇扩权,给予乡镇更多的发展自由空间,尤其是条件优越的乡镇鼓励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发展成为具有小城市规模的功能单元;部分乡镇演化为服务周边村庄的功能单元;部分乡镇甚至逐步衰落为村落社区功能单元。

四、未来何去何从

本文尝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县域城镇化的视角和方法,更为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和研究不同地区城乡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尤其有利于辩证的区分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不同,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各自地区城镇化的科学合理有序发展,并对预测不同地区人口与城镇化水平也有一定帮助。

研究表明村庄居民与镇区居民之间城镇化意愿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城区、镇区在城镇化进程中承担角色有较大差异;不同类型区的城镇化特征也各异,因此,单一的城乡二元结构研究视角需要向“城—镇—村”三元结构转变,应该更深入具体的制定城镇化与发展策略。中部地区城镇化模式不同于东部,应积极探索中部地区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于中部地区来说,以县城为核心载体的本地城镇化特征明显,乡镇对于城镇化作用有限,村庄逐步缩减是必然趋势;城乡体系趋于扁平化,“县城—村庄”现代扁平化城乡结构体系逐步取代“县城—乡镇—村庄”传统垂直城乡结构体系;县城为核心的县域一体化生活圈逐步取代乡镇区为纽带的乡镇生活圈;应针对镇区与村庄、不同空间的差异制定分区分类的空间引导;对于现阶段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实施分级分区分类分布的设施配套推进策略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聚焦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文旅项目策划咨询、相关规划技术咨询,从业10余年,操盘各类实战案例100多项。


-----往期推荐 ----

  1. <strong>
  2. <strong>
  3. <strong>
  4. <strong>
  5. <strong>
  6. <strong>
  7. <strong>
  8. <strong>
  9. <strong>
  10. <strong>
  11. <strong>
  12. <strong>
  13. <strong>
  14. <strong>
  15. <strong>
  16. <strong>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鹏视野”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欢迎添加“李俊鹏”个人ID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