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2019年下半年以來,自動駕駛產業呈現出一種略顯“詭異”的氣氛,寒冬與火熱在其中碰撞出一片迷霧。

一方面,政策利好之下,自動駕駛行業似乎已經開始回暖。各地測試場項目不斷上馬,自動駕駛牌照頻發,“集郵式”拿牌照的企業也並不少見。

但另一方面,伴隨著“泡沫將破”的聲音,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融資也開始縮緊。如今,不少創業公司已經倒在了這條“康莊大道”上,其中更不乏知名自動駕駛公司的身影。

一邊是如火如荼的政策放開,一邊是慎之又慎的投資者,在迷霧中的自動駕駛行業,還要多久才能“飛起來”?

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疲於奔命的“找錢”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是一項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資本在該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決定著每家企業的生存和消亡。

可是經歷了前些年的投資浪潮之後,現階段的自動駕駛行業已經趨於冷靜,想要獲得大規模融資已經變得非常困難,若非拿出具有實際意義的技術進展或是產品,是無法獲得資本注入的。

換句話說,如何保持資金穩定是現行自動駕駛公司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Drive.ai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企業,2017年9月之前,其已經完成五輪共7700萬美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可之後的一段時間裡,Drive.ai未能落地所宣稱的L4級自動駕駛,隨即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Drive.ai未能獲得任何一筆融資,內部開始分崩離析,人員也相繼離職。

曾經輝煌無比的Drive.ai,倒在了“找錢”的路上,最終也沒能避免衰敗的命運。

不光是知名的互聯網企業,諸如Waymo這樣的頭部企業也不能擺脫資金上的壓力。

今年年初,Waymo開始對外銷售其LiDAR(激光雷達)傳感器,只要與與Waymo核心業務RoboTaxi不存在競爭關係的公司,均可以購買其產品。

顯然,Waymo此舉便是想要通過銷售旗下產品反哺公司,維持資金鍊的穩定。但這似乎還不夠,近日有消息傳出Waymo或在尋求更多的外部投資。

據功夫汽車瞭解,Waymo母公司Alphabet(谷歌)每年向Waymo至少投入10億美元,卻仍然無法滿足Waymo的“大胃口”,自動駕駛的燒錢速度可見一斑。

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背靠資本,仍難以落地

不僅是資金上的瓶頸,技術上的瓶頸更是困擾自動駕駛公司們的“老大難”問題。

互聯網行業流傳著一個說法:“從1到10很容易,但從0到1,卻難如登天。”

而正是這0到1微小差距,壓倒了絕大多數的自動駕駛公司。

2016年,Uber曾預測2020年左右,汽車將不再需要人類安全駕駛員,數萬輛完全自動駕駛的Uber出租車將出現在13個最大城市。

然而隨後卻被“打臉”,公司內部高級技術團隊負責人表示,這些數字只是假設和估計。我認為這份文件中的任何內容都不準確。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從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速度來看,如今再也沒有人敢說出這樣的話了。

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反之,即使是“領軍者”Waymo,在面對技術門檻也也變得更加小心謹慎。

Waymo首席執行官表示:“自動駕駛汽車要在公路上普及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惡劣天氣、建築工地或緊急設備密集的地區等複雜環境中行駛,它們可能全程需要人的幫助。”

事實上,在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量產落地之前,燒錢的現狀還無法改變,凜冽的寒冬也將持續下去。

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困境重重,自動駕駛的未來出路在哪?

如果從谷歌2009年開啟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研究開始算起,自動駕駛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

在這十年的時間裡,自動駕駛已經被證明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工程。

僅技術層面,自動駕駛就涉及感知、高精度地圖、定位、駕駛員監控、人機互動,路徑規劃、決策、動態控制、系統架構、系統驗證等十多項核心能力。

此外,還需要法律法規、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支持,以及鉅額的資金投入,僅靠一家企業難以實現。

正因為如此,可以看到過去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結為聯盟,在技術方面相互取長補短,同時分攤研發成本,並出現了很多專攻某一項核心技術的初創公司,甚至連政府也開始參與其中,在路端給予一定的規劃支持。

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但即便如此,要實現大規模的全場景自動駕駛,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依舊遙遙無期。

這對於初創公司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危險的徵兆,因為目前很多初創企業都不具備“自造血”能力,而研發自動駕駛又需要鉅額的投資,他們的錢從哪裡來?自然是找投資人了。

但精明的投資者又怎會心甘情願的一直投資一個項目,而不談回報呢?當然不可能。

認清大勢後,自動駕駛企業已經不再寄望於“遙遠未來”,轉而尋找讓自己先活下去的機會。

換句話說,它們要證明有階段性商業變現的能力。諸如自動駕駛商用車,如無人駕駛卡車、無人駕駛物流車、無人駕駛擺渡車等。

與自動駕駛乘用車相比,這些車輛由於運營環境相對較簡單,且大部分場景對車輛的運行速度要求不高,運行線路較固定,更容易實現規模化落地,也能讓投資者早日看到回報。

自動駕駛疲於奔命的“找錢”,困境重重,仍難以落地

寫在最後

當下,自動駕駛行業還面臨著核心技術、法律法規、道路基礎配套設施等多方面的掣肘。

因此,自動駕駛企業也不應一蹴而就,而更應該腳踏實地,立足於那些短時間內可能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

此後,再一步一個腳印,向全自動駕駛時代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