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中國不缺名山,但並非所有的山都很幸運,如果說帝王成就泰山,那麼文人則成就了廬山,廬山美於自然、地質,更美於歷史、人文,所以它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在這裡不僅可感知古代文人的寫意抒情,更是可看見東西方文明碰撞、交融後產生的多元文化,使得廬山文化景觀不可複製、不可替代。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從自然、地質景觀來說,廬山與眾多的名山沒什麼不同,但從歷史人文來說,廬山是最獨特的一座名山,它不僅是歷代文人留下痕跡的名山,還是“一山藏六教”的名山,更是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人文名山,而承載廬山近現代多元文化的,則是山上的小城。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中國的名山太多,但山上有城鎮的甚為少見,廬山經歷了山上城鎮化,山上有建制鎮,清末的舊事、民國的故事、新中國上世紀的往事就蘊藏在山城中,廬山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實就是它。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牯嶺鎮林蔭道路

牯嶺鎮的誕生是偶然的嗎?回望過去,牯嶺鎮從哪裡來?著眼當前,牯嶺鎮將到哪裡去?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廬山是九江的第一名片,亦有匡山、匡廬之名,傳說來源於在廬山修道成仙的匡俗先生,而第一次把“廬山”一詞寫入史書的,是西漢的司馬遷,“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僅僅十個字。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陶淵明的家鄉,就在廬山腳下,他每天都可“悠然見南山”;慧遠在廬山西北麓建東林寺,創立淨土宗,是“佛教中國化”的基地;陸修靜於廬山南麓建太虛觀(後為簡寂觀),在這裡完成了對天下道經典籍的蒐集和整理,“道教殿堂化”在這裡開始。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虎溪三笑圖》

“虎溪三笑”固然是傳說,《虎溪三笑圖》也是南宋的畫作,卻說明了東晉以來,儒釋道就在廬山和諧共處,由此開啟了廬山沉澱人文歷史之路,它是我國詩詞發展的神奇座標點,一千多年中,眾多文人如群星般,在廬山有閃耀的登場和完美的謝幕,留下了文學傳奇,留下歷久彌新的文學薪火。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三疊泉瀑布

因陶淵明,這裡成了田園詩的發祥地;因謝靈運,這裡成了山水詩的發祥地;在唐宋兩代,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派,有白居易“匡廬奇秀,甲天下山”的追求,有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深思,還有孟浩然、張九齡、王維、杜牧、范仲淹、歐陽修、陸游、黃庭堅、晏殊等等,龐大的文人群體開啟了廬山的詩歌盛世。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題西林壁》

白居易說的“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在今天看來,廬山足以甲天下的是承載的16000餘首詩篇,歷代文人留下的詩詞佳作是廬山最佳的推介“文案”,廬山被詩詞傳頌天下,名氣長久不衰。

禍兮?福兮?

九江擁有江西門戶之險,處在水運通道的關鍵節點,襟長江帶鄱陽湖,人流匯聚於此,廬山在夏雨冬雪中,俯瞰社稷的盛衰興亡,坐觀世間滄桑。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明洪武年間,歷時兩年築成九十九盤道,《周癲仙人傳》御碑在廬山頂豎立,廬山與政治有了聯繫,朱棣把以錦繡峰天池為中心的廬山作為皇家禁地,三代皇帝敕封、兩座御碑豎立,在200多年中,廬山生態恢復到原始狀態。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周癲仙人傳》御碑

1644年明朝覆滅,196年後,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戰敗,清廷被迫簽訂《南京條約》,由此開始了屈辱、沉痛的近代史;又十幾年後,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185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增開九江為通商口岸;1861年,《九江租地約》的簽訂,標誌著九江正式開埠。

九江開埠後,西方的商人、傳教士和海關職員湧入九江,然而炎熱夏天使得這些人水土不服,患病的例子屢見不鮮,酷熱難耐的九江與清爽幽靜的廬山形成強烈反差,1870年,法國傳教士在廬山腳下的蓮花洞建了第一幢別墅,此後,俄國人租下了廬山北麓九峰寺正殿背後的房屋改建成洋房。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李德立

1886年初冬,由漢口乘船到達九江的李德立,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沿九十九盤古道登上廬山,他想找一塊地,建夏天能避暑的房子,但當他登上“女兒城”,俯瞰到山嶺下有開闊的長衝谷時,他想的已不是建幾幢避暑房屋,而是要建一座雲間樂園,他欲得到這片山谷,從這時開始,廬山的人文歷史迎來嶄新的時代。

從長衝谷到牯嶺

李德立想要得到長衝谷並非輕而易舉,想在廬山建立天堂樂園也並非一帆風順,當李德立向清廷官員提出租借廬山土地時,就遇到很大的困難,他用不正當手段,找地方保人把長衝谷租下來,再轉租給他,當清廷官員發現李德立是外國人時,要求把租約收回。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連牯路石階

李德立藉助英國領事的力量,賄賂負責此事的官員,數月後終於拿到了4500畝的長衝谷地塊,隨後決定修築蓮花洞到剛拿到地塊的山路,其中懸崖一段,他花大錢從湖北大冶請來手藝高超的石工,耗費一個多月時間開鑿1200級臺階(即好漢坡),這直接決定了後來接手廬山別墅建造的多是大冶石工。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然而有一天,廬山腳下的山民圍困了李德立,更把他山上的住所給燒了,即“漢口峽”案,迫於壓力,潯陽道臺與英方代表簽訂合約,李德立重新獲得長衝谷土地的租借權,合約規定這4500畝土地每年租金為十二千紋銀,合約期限999年。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開發後的牯嶺

李德立請來英國、德國工程師甘約翰、李博德,把長衝谷地塊取名為牯嶺,即“cooling”的音譯,他成立牯嶺公司,向全世界散發廣告,隨後將規劃好的地塊劃號出售,幾年時間銷售一空,金髮碧眼的洋人進入牯嶺。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牯嶺老街

1896年,以李德立為主席的牯嶺執事會成立,主導牯嶺的建設和治理,他們順應既有山勢,在牯嶺鋪築石板道路,營造英式自然園林,種植草坪和樹林,修起遊覽步道和路燈,他們規定每3.7畝的地塊上只准蓋一幢別墅,把建築密度控制在15%以下,別墅樣式則完全由戶主和設計師自行發揮,隨著牯嶺的興起,更多的人來到這裡,在租借地以西,中國人自發建起了自己的城鎮。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1921年,在牯嶺度過33年的李德立離開中國,此時的牯嶺已經擁有別墅、民居、花園、教堂、學校、醫院、運動場、商店等等避暑、康復、療養、學習、遊覽、娛樂所需要的各種設施,牯嶺成了廬山特有的雲間山城。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牯嶺別墅群

在19世紀後半期西方文化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浪潮中,廬山被推向潮頭,它所展現的多元性超乎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原先的牯嶺,除了樵夫、藥農,一般人不會到來,李德立讓別墅與花園覆蓋在這片荒地上,無論他來到牯嶺的意圖是什麼,牯嶺的開發確實深刻影響了廬山歷史。

中國收回牯嶺

因李德立的到來,廬山及牯嶺改變了歷史軌跡,西方人在這裡規劃所需的一切,但把規劃從圖紙中變為現實的,其實是勤勞的中國人,牯嶺的舒心生活完全離不開中國人的艱辛,李德立離開中國6年後的1927年,牯嶺上有560幢別墅,來自16個國家的幾千人住在這裡。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牯嶺基督教堂

也是這一年,外交部駐九江交涉員林祖烈發現牯嶺儼然租界而非租借地,侵犯中國主權,他致電江西省政府後,中國官方才將西方人自行設置的巡警的行政權收回,牯嶺才逐漸成為民國的“夏都”。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名人云集廬山

1937年夏天,超過160位民國軍政要員、社會賢達雲集牯嶺,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標誌著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廬山北山公路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全面收回牯嶺的別墅,廬山及牯嶺也迎來了嶄新的時代,1952年廬山響起了炮聲,這是修築廬山公路的聲音,一年後北山公路建成通車,汽車從九江城區出發,一個小時左右即可直抵牯嶺,便利性、舒適度不言而喻,這一年,這座雲間山城得以建鎮。

牯嶺的前方

新中國的成立,牯嶺成了勞動人民的療養勝地,這裡基礎設施完備、交通通暢方便,牯嶺因此也目睹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後。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廬山人民劇院

改革開放後,在廬山拍攝的《廬山戀》改變了一個時代,被稱為“中國銀幕第一吻”,這部電影讓廬山逐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勝地,而牯嶺則是其服務核心。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廬山戀》

第一次上廬山的人,肯定會驚訝于山上竟然擁有設施如此完備、生活氣息如此真切、人文積澱如此與眾不同的小鎮,可以說,牯嶺鎮就是山上城鎮化的典型案例,牯嶺鎮與既有居民給廬山帶來極高的社會文化附加值,這是中國其他名山無法給遊客提供的。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世界文化景觀

1996年,廬山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觀遺產”,是中國首個入選該項目的世界遺產,在中國僅有5項同類型的世界遺產,在全球也僅十餘處,廬山被列入此項遺產,在於歷代的文化積澱,更在於近代發展起來的牯嶺鎮。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牯嶺街

從13年前開始,廬山就在醞釀牯嶺鎮一萬餘名居民搬遷下山的計劃,名為“一下一上”,即牯嶺鎮居民全部下山,廬山景區的整體上市,但在質疑聲中推進艱難,正如很多遊客所說的一樣,與山下的人談廬山和與牯嶺居民談廬山,所得到體驗天差地別,假如牯嶺鎮沒有這些居民,它將失去原生態生活氛圍,完全變成商業社會,那麼廬山的人文氣息和價值,以及旅遊體驗肯定會大打折扣,由商業化而來的景觀就不是遊客想看到的廬山了。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廬山不是世界自然遺產,也不是單純的世界文化遺產,而是世界文化景觀,這在於歷代的文學積澱和近代牯嶺的多元文化,牯嶺鎮與原生居民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重要部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特質的文化,在牯嶺相遇,碰撞融合,成就了廬山近現代的多元文化,牯嶺鎮與原生居民是廬山最有特色的面孔,其產生的美足以超越語言、文字和國界。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因為有了牯嶺鎮與原生居民,遊客才能更好地感知廬山之美,而不是走馬觀花之後匆匆下山;廬山有旅遊淡旺季,如果廬山沒有牯嶺鎮,牯嶺鎮沒有原生居民,這座名山也會失去朝氣與人氣,待淡季到來,牯嶺鎮也會成為空城,長此以往,這座雲間山城會在旅遊變化的大潮中走向衰落。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一座揚名天下的名山,一個旅遊勝地,既要有景,更要有情,景依託於自然,情動乎於人文,景與情交融,方可興遊覽之趣,方可起眷戀之情;雲霧每天都在山谷間湧起,它既是景緻,也讓人深感迷離,但毫無疑問,牯嶺鎮與原生居民才是廬山不可複製的資源和價值,牯嶺鎮將嚮往何處,廬山將走向哪裡,值得深思。


  • 《感受廬山的自然與歷史》,作者:安多
  • 《漸進與跨越:明清以來廬山開發研究》,作者:龔志強
  • 《廬山上的往事》,作者:方榮欣
  • 《廬山牯嶺鎮早期開發建設歷程探究》,作者:羅奇、魏安潔、羅悅平

廬山上的小城故事:牯嶺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