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煎饼卷大葱的误会,一半来自煎饼,一半来自大葱。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山东人到底吃不吃煎饼?

吃,但是一部分人吃,山东有十七个地级市,但常吃煎饼的,主要在鲁中、鲁南地区,几乎只占山东省的1/3。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 山东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食用煎饼的习惯。

至于大葱,山东确实盛产大葱。而且,煎饼之外,鲁菜也离不开大葱。

大葱之于山东人,就像辣椒之于四川人,根本离不开。鲁菜往往要用葱姜蒜来增香提味, 那道「葱烧海参」更甚,100克的海参就要配上200克的葱。多用葱,自然也就不难解释鲁菜为啥吃起来浓重而咸香。

大葱之于山东人,已经不只是增香提味的佐料,还是入口爽快的蔬菜。

这样的爽快,并非从辛辣而来,直接入口的,不是葱叶,而是葱白。山东大葱的葱白长,而且辣中带甜,再蘸上爽口的甜面酱,30厘米长的葱白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食物代替不了的,「面酱加大葱,撑得肚皮紧绷绷」。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 最好的大葱莫过于章丘出产的,尤其是经过严冬洗礼、在开春破土而出的羊角葱,为葱之上品。每个山东人看到它可都要两眼泪汪汪,满是深情。

过去的山东,煎饼是主食,大葱是主要蔬菜,如此,煎饼卷大葱,倒像是顺势而为。

煎饼卷大葱的吃法很简单,拿一大块煎饼对折几下,卷上一根水灵灵的大葱,抹上酱,撒点盐,又香又脆,葱香满口。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 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提到了山东的煎饼卷大葱。

至于人们把煎饼卷大葱=所有山东人,这和影视剧脱不了关系。

1984年,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引发轰动,在那个影视尚不完全普及的时代,恰到好处的普及了 「煎饼卷大葱」,影片的男主角梁三喜是沂蒙山人,爱吃煎饼。

沂蒙地处临沂,而临沂的煎饼又是山东一大代表,后来的《沂蒙》、《沂蒙六姐妹》、《红日》等影视剧,于宝珍等「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过去车马很慢的时代,山东人走南闯北,一走就是好几天,闯关东也好,走津京也罢,自然以煎饼为干粮, 这就给当地人留下了山东人全都吃煎饼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止步不前,但时代的变化赋予饮食的变化,早已迭代很多年。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 甜面酱,又称甜酱,是山东人的挚爱,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制曲和保温发酵制成的一种酱状调味品。

甜面酱,吃起来甜中带咸,同时有酱香和酯香,不管山东煎饼卷啥,若是涂上那一层黄褐色的甜面酱,便让人食欲大开。至于大葱也要蘸酱,自然是为了消一消葱的辛辣。

以前卷大葱,现在啥都卷。

卷生菜、卷粉丝、卷豆腐、卷咸菜、卷海带丝、卷肉丝、卷油条、卷虾皮子、卷香椿芽,甚至还卷辣条,只要是熟食品,都能卷出花样来。

若是煎饼摊设在学校附近,还会卷辣条,多掏五毛钱,就能吃到童年的辣条味儿。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大姨来个菜蔫拧,三张饼装(zhuǎng)个鸡蛋,送么菜都要,多装(?zhuǎng)点细粉少涨点辣椒,塔滴干户滴,钱给你搁这哈,我自己找了哈…」

在山东临沂,你能看到小孩一边吩咐摊贩加什么菜,一边主动从零钱框子里找零钱的场景。

正宗的山东煎饼,多在临沂。临沂的煎饼,胜在讲究原料,重视工序。以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这样的粮食为原料,反复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就是原料「煎饼糊子」了。

有的地方,在磨糊子前,放入 l/3或一半的熟料,称为「对半子」,这样磨出来的糊子好烙,烙出来的煎饼也柔软好吃。磨糊子是很费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磨好,若是磨快了,糊子过粗,烙出来的煎饼自然就不好吃。

即使现在磨糊子普遍采用机器而非人工,但原料方面决不含糊。 你感受到的香气,来自粮食本身,而非其他添加剂。

至于现在大街小巷售卖的山东杂粮煎饼,它虽以山东临沂的煎饼为基础,但不是正宗煎饼重出江湖, 而是结合路边摊的快捷易作的特点,变相成了快餐。

这样的煎饼,没有了大葱加持,变成了摊主的那句询问,「要不要葱花」?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 杂粮煎饼的做法,采用简化的鏊子,鏊子是山东地区生产传统食品煎饼的特有工具,从远古的石鏊子演变而来。传统鏊子加热方式,是在鏊子底部烧柴、秸秆等加热,烟熏火燎。到80年代初,烧柴慢慢退出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煎饼机器应运而生,走向市场化,煎饼也变得商品化了。煎饼机是一种圆筒的转动的,圆筒内部以烧煤为燃料的加热方式。从此以「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习俗也慢慢退出在人们的视线。

但,最本质的差别,不在大葱,而在煎饼。煎饼的灵魂,全在面糊。

煎饼由面糊摊成,正宗的山东煎饼的面糊粘稠,而小摊上卖的面糊稀稀拉拉,像油漆,虽以杂粮自居,但真正的杂粮成分甚少,原料改为玉米粉和小米粉,还有的加入添加剂。这就造成了本质的差别,从正宗煎饼的劲道,变成了快餐的软薄。

这种「烟火气息化」的杂粮煎饼,趁着刚糊上面糊,赶紧摊一个鸡蛋,卷上脆饼、蔬菜。这样的杂粮煎饼,制作简易程度和煎饼果子、鸡蛋灌饼相似,完完全全的地摊化了。

山东幅员辽阔,煎饼的做法从地域上分为两类,临沂煎饼与泰安煎饼。

临沂煎饼的做法是摊煎饼,以小米、黄豆为原料,经水浸泡后水磨而成米糊。鏊子被慢火烧热后,迅速舀一勺米糊,倒在鏊子上。

米糊像春雪落在树梢上,黏糊糊的坠着。这时候,要立即用木扒子把米糊摊开,一丝一毫的把鏊子铺满,完全满足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半分钟左右,煎饼已然由白变黄,按照由外而内揭起就好。

摊煎饼,做法特点是用扒子把米糊摊开。

另一种,是泰安地区的刮煎饼。

刮煎饼时,先摊后刮。前面的做工与临沂煎饼相似,只是,需要再用扒子将米糊刮平。正是这一工序后,煎饼就更加柔韧。而且,面糊在鏊子上停留时间更长,水份挥发较多�啥山东人要发明方便久存的煎饼呢?难道不是吃完再做更新鲜?更好下咽吗?

这和山东人的劳作习惯密切相关,山东多农村,一般冬天不劳作。除了储备过冬的大白菜、大葱,主食煎饼自然也要提前备好,若是咬不动,蒸一蒸,焖一焖,又是鲜香的煼�更方便保存。

刮煎饼相对摊煎饼,外形更加「崎岖不平」,这种不平,吃起来脆而不酥,口感更加柔韧耐嚼。刮煎饼在磨好糊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这样刮出后微带酸头,所以又叫酸煎饼。

酸煎饼听起来并不入流,甚至有了糠咽菜的意味。与饼了。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刮煎饼,又叫酸煎饼,做法特点是用扒子把米糊刮平。

但这样看起来大俗的煎饼,偏偏衍生了精细糕点的小门类——糖酥煎饼。

这糖酥煎饼,已经成了济南特色小吃,其实是在泰安煎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脱胎为精细糕点食品。

何以精细?多了点甜味罢了。这种甜味,不是刷上去的甜酱,而是融进去的。在原来普通的小米糊中,添加白糖和香精,这样一来,从咸味脱离出来,既增加了风味,又防止煎饼回生变硬,成全了脱胎换骨的酥脆。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事实上,山东煎饼也发源于泰安。明代万历年间就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的说法。此后,鏊子始终是摊煎饼的工具,只是从大变小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