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如何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的?

蒋献凯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大约起源于阿拉伯世界。叫做“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back."意思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阿富汗战争就是压垮苏联这个老大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联为何要入侵鸟不拉屎的阿富汗则要从俄罗斯最伟大的沙皇彼得大帝 (1672一1725)说起。



传说中的《彼得大帝遗嘱》

俄罗斯本是一个几百平方公里面积的内陆国家,经过数代沙皇的扩张,特别是彼得大帝时期通过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俄罗斯一跃而为东西横跨白令海到波罗的海的大帝国,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强国。彼得大帝死后,有关他的遗嘱在欧洲流传:

其正文部分有14条。主要内容有:一、俄国领土继续向外扩张;二、广揽人才;三、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四、分割波兰;五、征服瑞典;六、加强与欧洲重要国家王室联姻;七、与英国结盟通商;八、沿黑海、波罗的海向南北扩张;九、向南进人君士坦丁堡、印度;十、保护和控制奥地利;十一、挑动奥地利与欧洲各大国作战;十二、全面统治希腊;十三、利用法、奥中的一个制服另一个;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国。



虽然所谓的《彼得大帝遗嘱》在文字上被证实为伪造,但是从其后二百多年的历史看,俄罗斯(及之后的苏联)的国家政策与流传于后世的《彼得大帝遗嘱》不谋而合。遗嘱中所反映的背景情况是真实的,它提出的一整套扩张战略,基本上符合彼得一世及其继承人的真实意图和扩张行径。

彼得大帝对出海口有着异乎寻常的狂热,尤其是暖水出海口,彼得大帝遗嘱中,为他的后代设想了三条直通大洋的路线:一条是从黑海经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地中海;第二条是从南高加索经伊朗到波斯湾;第三条是从中亚经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第一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暴打而未能打通;第二条打通伊朗也由于遇到了大英帝国和美帝的阻挡未能实现;而第三条路则赔上了帝国性命。

除了这三条路,俄罗斯及它的继承者苏联还试图从东西两个方向夺取出海口。在西方方向,遭遇了德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随着美帝进入欧洲,基本已无可能;在东方,趁着满清的衰落,好不容易夺得了旅顺港,但是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又丢失了。二战末期,又趁着蒋介石国民党的无能,再次拿到了旅顺、大连。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不得不又吐出来,这一方向也无可能。

因而,通过阿富汗进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夺取印度洋出海口成了苏联的主攻方向。

阿富汗

如果从太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在帕米尔高原和伊朗高原之间,有一条宽阔的谷地(相比这两个高原来说),这就是阿富汗。阿富汗自古以来的不幸皆源于此。它是沟通欧亚的天然通道,中亚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平原的必由之路。



随着航海的兴盛,欧洲可以从海路从大西洋航行到印度洋到达印度,再从马六甲海峡到达远东,因而阿富汗的位置有点尴尬,失去了通道的重要性。但是此位置可以威胁到四面八方,于是成了大国角逐秀肌肉的地方:如果有一大国试图控制阿富汗,必然引起其他大国参与其中拆台。如果没有大国介入,那么阿富汗就成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如果再看看中国地图,可以看到中国与阿富汗有76公里的国境线。而且,中国与阿富汗地图上,双方是通过一小段狭长的凸起交界,这一狭长地带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这本是英、俄两大帝国争夺地盘,为了避免冲突而划分的缓冲地带,1898年满清全部失去了瓦罕走廊,现在三分之一属于中国,西边是塔吉克斯坦,东边是巴基斯坦。不过,瓦罕走廊地处高原,海拔多在四千米以上,几乎是无人区。

2001年10月以前北方联盟的形势图,那个狭长部分就是瓦罕走廊



也就是说,在沙俄时代,俄罗斯在阿富汗方向又遇到了大英帝国,此路不通。二战后,英国衰落,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阶段。英国退出了伊朗和南亚次大陆后,美帝势力介入。

不过,美帝的重点在伊朗和巴基斯坦,对于90%都是山地的阿富汗兴趣不大。而苏联由于在世界各地与美国争霸,因而在七十年代以前注意力也未放在阿富汗。阿富汗于是渡过了一段最舒心的日子。

苏联控制阿富汗

由于越南战争的失败,冷战格局进入了苏攻美守的阶段。苏联捡起了沙俄的衣钵,开始打起了阿富汗的主意。

1973年7月17日,曾经因为立场亲苏而被国王查希尔解除首相职务的达乌德(国王的堂兄),在苏联克格勃的帮助下发动军事政变,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正在意大利访问的国王被迫宣布退位。阿富汗的灾难开始了。

现在还让阿富汗人民怀念的查希尔国王



从1973年开始,苏联逐步控制了阿富汗,只要稍微对苏联的命令进行抵制,试图奉行中立政策,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1978年4月,一群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人民党总书记塔拉基在苏联的支持下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之后,政局动荡,人民党另一领导人阿明与塔拉基争权夺利,于79年3月成为政府总理。



苏联不喜欢阿明,于是联合塔拉基准备搞掉阿明,但是被阿明抢先发动政变,塔拉基被推翻,很快被处决。阿明成了总统兼总理。苏联不得已对阿明表示祝贺,但是阿明不买账。

阿明不许苏联操纵阿富汗的情报机关和秘密警察,不让苏联控制其军队。一个弹丸小国居然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这么不客气,这对苏联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苏联和阿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友好关系,实际上已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勋章爱好者勃列日列夫元帅



勃列日涅夫心说,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于是,苏联发动了侵略阿富汗战争。战争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袭占领阿富汗(1979.12~1980.1)

1979年9月苏联开始逐渐向阿富汗渗透兵力,12月27日苏联正式对阿富汗进行“帮助”。



24--26日,苏军向喀布尔空运了五千军队。


27日当晚120名苏军特种部队突袭总统府,阿明和他的4个妻子,24名子女被控制,然后被叫进了一个屋子里全家人再也没有出来。同时,苏军迅速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要地。

第二天,也就是28日在苏联学习的卡尔迈勒回国,宣布阿富汗人民从阿明的暴政下解放了,并成为阿富汗新领袖,组成亲苏政权,“邀请”苏军进驻阿富汗维持秩序。

在阿富汗政府的盛情邀请下,苏军8万人兵分两路发动钳形攻势,以大纵深、高速度的战役机动,突贯阿富汗全境,短短一周内就实现了对这个中亚小国的军事占领。面对强大的苏军,阿富汗政府军几乎未作抵抗。



勃列日涅夫在一次私人酒会中兴高采烈地对同志们说:“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第二阶段:重点进攻清剿游击队 (1980.2~1985.12)

苏联人没高兴多久,就发现阿富汗的治安失控了。每天夜里,市内或市郊总会响起爆炸声,第二天天一亮,人们总会发现有几个苏联人或阿富汗官员已遭到了枪杀。冲突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面对苏联的入侵,有着反帝反侵略传统的阿富汗人拿起部族时代取得的各种武器,大力展开宣传,吸收一切不愿与苏军合作的阿富汗力量,很快就成为了苏军的强大对手。

游击战神器RPG



1980年1月下旬,苏军除了留下一部分人全力防守在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余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占领地区的一切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的进攻。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打响,当时苏军在阿富汗的兵力是11万。

被击毁的坦克



阿富汗的地理条件是多山、寒冷、高海拔、少植被,既不利于机械化大兵团机动与作战,也不利于特种部队的生存与隐蔽。在阿富汗,开着坦克还真不如骑着毛驴方便。

路边到处是被游击队击毁的军车



阿富汗的这些游击队中,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北方联盟,以部落或亲属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独立的地方武装,与某大国关系密切。在抗苏战争中涌现出著名的游击队领袖马苏德。

抗苏英雄马苏德(中),本是阿富汗战后的希望。可惜美帝为了独霸阿富汗,背后怂恿塔利班暗杀了他。



第二类是什叶派组织。这些组织基地大多在伊朗,因此他们一直得到了伊朗的支持。1980年1月14日,由伊朗支持的阿富汗游击队逐步成军,为实现机动作战,这支游击队还配备有摩托车。



第三类是逊尼派组织。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从几百人到上万人不等,各派首脑主要活动于巴基斯坦境内,得到了巴基斯坦和沙特的支持。苏联宣称在击毙的游击队员中发现有大量巴基斯坦军人,对于苏联的指控巴基斯坦表示不承认。




第四类是,圣战者。苏联的入侵遭到了全世界的谴责,尤以阿拉伯国家最激烈。某教认为苏军的入侵就如同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是东正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对某教的发起的圣战,世界各地的激进教徒纷纷来到阿富汗参与圣战。这批人中包括后来的本拉登、扎瓦希里、奥马尔等,受到美国和沙特的支持,实力最为强劲,装备最先进。

当年的国际主义战士拉登好年轻



与其他抗苏武装不同,圣战者比较喜欢搞暗杀和自杀袭击,打击的目标不仅限于苏军。而且,苏军曾公布在打死的游击队中发现有美国教官,对此,中情局表示茫然。



苏军用正规作战的方式打起了治安战。直升机,攻击机、主战坦克、大兵团穿插包围、多兵种协同机械化作战,斩首行动,再配合政指宣传。苏联人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战术就如同大炮打蚂蚁,对阿富汗这个文盲占95%的贫瘠山国是根本不起作用。



苏军的大兵团机械化作战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持。由于阿富汗没有铁路,公路也只有有限的几条,依靠空运和公路运输,勉强能维持十二万人的部队规模。根据各方面的计算,苏军如要完成对阿富汗的完全占领起码需要增兵到五十万。巨大的兵员缺口使得苏军就像抗战时的鬼子那样,只能占领点和线,广大的乡村则在抗苏游击队控制之下。



游击队认真学习了MAO的著作,与苏军打起了山地游击战。到1980年上半年,游击队已由1979年的3万人发展到了14万人。到1980年中期,游击战在城市和广大农村的都势如燎原。85年游击队已经发展到30万人。苏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被苏军缴获的游击战神器107火箭弹,产地你懂的。



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1~1989.2)

85年前苏联还基本能控制局势,但从1985年开始阿富汗战场形势突然变得对苏军不利,虽然与游击队人数的大增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插手。苏联南下阿富汗,逼近波斯湾,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以至在全球的战略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美国为首的各国运来大量支援阿富汗抗苏斗争的武器,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队员们的装备水平,苏军的损失越来越大。

高大上的毒刺导弹



86年苏联试图做最后一博,将上台六年却政绩不佳的卡尔迈勒叫到莫斯科调养身体,纳吉布拉上台。苏军加紧训练伪军,想让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然而无论使多大劲,伪军的战斗力就是个渣,出战就被游击队打得丢盔弃甲,成了运输大队长。

纳吉布拉太过于相信塔利班了,在塔利班攻入喀布尔前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他放弃了。结果就是他死的很惨。



苏联军人就像打卡上班一样,每天天亮了乘坐“雌鹿”直升机出发,到一个地方扫射一通,护送一队送给养的车队通过险峻的路段,然后收工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要么看到一发导弹向某架倒霉的飞机飞去,要么是看到公路上被袭击的车队着起的熊熊大火。嘟囔一句:“这地方真不错!”



苏军士气也越来越低落,不知因何而来,为何而战,军纪也越来越坏。面对越来越重的损失,苏军采取了报复行动。只要遭受袭击,苏军往往都派飞机、坦克对附近的村庄轰炸一番。这样的作法不仅遭到全世界的谴责,也给苏军自己拉来了更多的仇恨。



苏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曾经出现过一位受到老兵欺负的新兵,一怒之下冲入连队部,将正在开会的连长和9名班长全部给突突了的惨剧。

T62轰击一座村庄



苏联与美国全方位争霸,在航空、航天、导弹、核武器、核潜艇、坦克、大炮上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不仅在欧洲与北约顶牛,还在东亚边境部署百万大军,又在非洲与美国掰手腕,在南美支持古巴威胁美国,在东北亚支持朝鲜防止全面倒向某大国,在东南亚支持越南牵制、威胁某大国和美国,这些都需要花费大笔的金钱。为了取得优势和平衡,不得不牺牲民生和经济发展。而它的那些小弟,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一个伸出援手帮老大一把。

苏军缴获的某大国的机枪和英帝国主义提供的步枪



一个超级大国欺负一个贫穷弱小的阿富汗,在道义上就失了分,在国际上几乎遭受了一致的谴责。游击队拿起枪是战士,放下枪是百姓,实在打不过就越过边界进入巴基斯坦和伊朗。苏军由于兵力不足,做不到处处占领。

苏军缴获的MP5,西方世界也是舍得下本



几大国和阿拉伯那些产油大户们配合默契,有出钱的,有出武器的,有出教官的,苏联遭到了国际抗苏统一战线的群殴。

美帝大统领雷根与冥煮战士讨论阿富汗战局



而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古代,已经不能实行成吉思汗式的大TUSHA。古代的方法用不成,现代的环境又无法取胜,还得天天承受损失,苏联陷入了类似当年美国在越南一样的泥潭。

被击落的直升机



面对不利的境地,苏联试图分化瓦解突围而出。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想与昔日抗美的盟友改善关系,然而得到的回答是阔以,但是有三个条件:一从蒙古和边境上撤军,二从越南金兰湾撤军,三从阿富汗撤军。不答应的话那就继续在阿富汗死人吧。

撤军

1988年5月开始戈尔巴乔夫决定终止无法取胜的阿富汗战争,苏军计划9个月内撤出阿富汗。



1989年2月15日,格罗莫夫中将率领最后一批苏军跨过阿姆河大桥(现乌兹别克和阿富汗),身后是令人伤心的帝国坟场。

苏军留给伪军300多辆坦克和80多架战机和180架直升机。虽然有这么强大的装备,但是伪军很好地证明了伪军就是战五渣。1992年4月底喀布尔被攻陷,阿富汗伪政权垮台。



阿富汗损失:

9年战争,阿富汗累计有130多万人丧生,600多万人流浪国外沦为难民。也有一种说法是死亡180万,其中包含20万巴基斯坦部队。

阿富汗的总人口只有1400万,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达到10%。八年艰苦的抗战我国损失了不到9%的人口,从这就能看出战争的血腥。

苏军损失:

死亡1.5万人和伤残5.3万人(也有说死亡五万人)。装备损失:118架战机,333架直升机,147辆坦克,1314辆装甲车,433门火炮,1138台无线电或指挥车,510辆工程车,11369辆卡车和油罐车。

就如同美军在越南战争一样,苏军打赢了每一场重要的战役和战斗,但是输掉了整个战争。

塔利班帮助乐山大佛夺得世界第一



战后的阿富汗

1979年,苏联的直接入侵打乱了阿富汗缓慢进行着的社会变革,中断了阿富汗走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进程。1989年苏联人败走了,留给阿富汗人民的,却是一个永远的伤口,落后的的封建社会形态依然故 ,互不统属,名目繁多的抗战队伍,按照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原则开始了封建军阀割据和混战的灾难性局面。

当年喀布尔的女大学生是不蒙面的



一个更大的灾难是,美国全力支持和武装的圣战者在苏军撤退后却无法回归故国,流落在阿富汗。面对战后阿富汗混乱的局面,这些圣战者在激进的宗教狂热分子带领下,试图打破国界限制,建立起以宗教为纽带的大一统的某教国家,发动了对非某教的所有人类的圣战。首当其冲被袭击的就是美国自己。

阿富汗人民欢送苏军



1996年,塔利班壮大,攻入喀布尔。受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支持(貌似还有某大国支持)的北方联盟败走,退到西北一隅。

2001年,抗苏英雄,北方联盟的领袖人物马苏德被塔利班暗杀,其背后主使可想而知。

然而,几天后,就是911。美国给自己挖了个坑。

卡尔扎伊总统护驾,老国王查希尔结束29年流亡回到喀布尔,



战后苏联

当苏联终于结束了这场漫长的、沉重的、伤心的战争时,苏联的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迷茫的苏军和同样迷茫的军犬



由于苏联领导人的失误,轻信了西方经济特务的蛊惑,苏联从普通民众到最高领导人都被西方洗了脑。休克疗法不仅未让苏联经济起死回生,反而陷入万劫不复。剧变开始了,从波罗的海三国开始要求独立脱离苏联,到叶利钦要带领俄罗斯脱离苏联好甩掉包袱,让全世界恐怖的苏联再也支撑不住,1991年12月25日,苏联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集合整齐准备撤退的苏军装甲部队



可悲的是,从阿富汗撤退回国的苏军,等待他们的不是鲜花,竟然是为了给苏联送葬。


我淡如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阿富汗是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山地国家。严格来说,阿富汗的老百姓也缺乏真正的国家概念。

他们以民族和具体的部族进行区分,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这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喀布尔政权管理只是形式上的,地方都是族长、教长进行管理。

这些山民很好战,加上山地复杂,国家又缺乏资源,历史上的侵略者多不愿意投入太多兵力,导致最终占领殖民失败。

冷战发生以后,阿富汗却有特殊的地位。

阿富汗同四个国家接壤,分别是苏联、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

在70年代,其余三个国家都和苏联关系恶劣。

所以,从地缘战略角度来说,只要苏联控制阿富汗,就可以保持对这3个国家的压力。

所以,苏联一直扶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等组织,试图推翻阿富汗的现政权。

当时的阿富汗共和国刚刚推翻君主专制,是亲美政权。

这个共和国立足未稳,内外敌人很多,很快被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推翻。

1978年,共和国被推翻,领袖达乌德全家遭到处决。人民民主党领袖塔拉基宣布阿富汗会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苏联并没有高兴很久。

新政府亲苏政策和社会主义概念,引起国内很多派别的不满。

在阿富汗,原教旨主义的力量很强大,坚决反对苏联的无神论,也不能接受共产主义思想,都希望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于是,在1979年新政府发生政变,副领袖,总理哈菲佐拉·阿明政变上台,杀死了塔拉基。

阿明上台以后开始疏远和苏联关系,开始同英美搞好关系。

由于阿明的手腕强硬,苏联开始感到巨大的危险,认为阿富汗很快就要变天了。

当时苏联面临一个选择,如果不介入阿富汗,那么阿明恐怕很快就会肃清苏联的力量,将苏联的势力赶出阿富汗。

这是苏联不愿意看到的。

但由于阿明软硬不吃,苏联采用其他手段已经没用了,只能动武这最后一招。

在苏联看来,动武打垮阿富汗政权不费吹灰之力。

因为当时阿富汗军队几乎是在苏联指导下才能作战和维持的,苏联对它了如指掌,还有相当的干涉权。

然而,介入阿富汗究竟是不是必要,苏联高层有分歧,军方也有不同意见。

问题的主要是,阿富汗过于贫穷,又没有资源,只是有一些地缘政治的价值,苏联有必要投入很大军力吗?

阿富汗国家虽不大,但全国都是山地,人口高达几千万人。

且不谈如果通过武力压服这几千万强悍的山民,单单维持阿富汗正常经济运转,也会是苏联沉重的包袱。

然而,最终勃列日列夫拍板,决定以有限兵力进入阿富汗。

于是12月27日,苏联借口维修、演习等,几乎兵不血刃就将阿富汗政府军全部缴械,阿明拒绝和苏联合作导致全家被杀。

苏联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上台并出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

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不但引起了阿富汗各武装派系的愤怒,也引起了周边各伊斯兰国家的惊恐。

于是,苏军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受到阿富汗各种政治和地方势力的武装反抗。

包括美国在内的外援,开始持续对阿富汗游击队进行各方面的捐助。

当时苏军分为鹰派和鸽派。

鹰派认为应该出动三五十万以上的大军,彻底占领阿富汗全境,荡平游击队,将阿富汗完全搞成外蒙古那样的傀儡国。

但是,鸽派认为阿富汗人口有几千万,民风彪悍,地形复杂,能够操枪反抗的男人至少也有上百万人。其中很多村子部落,都生活在荒凉偏远的地区,不要说围剿,就散去访问都是很困难的。

苏军即便出动三五十万大军,也未必能够获胜,越南战争美国的例子就摆在前面。

相反,如果战争长期不能结束,维持阿富汗苏军的军费就是天文数字,最后会拖垮苏联。

最终,苏军始终维持10万左右规模。这点兵力,当然不可能彻底消灭阿富汗的反抗。

实际上,苏军入侵的10年间,大部分阿富汗农村根本就没有来过苏联军人。

苏军由于兵力不足,只能维持点和线,也就是大城市、重要据点以及连接它们的公路。

战争持续了十年,苏军在苏联解体前撤退,死亡6万多人。

阿富汗表面上赢了,实际付出了死亡100万军民的巨大代价,是苏军死亡人数的20倍。


萨沙


阿富汗战略地位重要,特别是可以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苏联势力渗透到印度洋地区,苏联很早就对阿富汗进行政治渗透,1973年,苏联支持阿富汗王族达乌德推翻该国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政府,1978年,达乌德的统治又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政变推翻,全家被杀,随即,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塔拉基又被阿明杀死,这些血腥残酷的政变背后,都有苏联的支持。

但谁料,阿明上台后不仅延续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激进政策,搞得阿富汗民怨沸腾,大批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家,阿明还很不听话,脑后有反骨,一边向苏联要来更多援助,一边又与西方眉来眼去,表现出明显的反苏倾向,考虑到挽救阿富汗人民不被帝国主义统治,苏联在1979年发动了入侵阿富汗战争。

战争的初期阶段极为顺利,苏联当时全面渗透到了阿富汗政府和军队,强攻总统府,阿明身穿阿迪达斯短裤被苏军特种部队打成蜂窝,但随后,苏联就感受到了阿富汗的恐怖。

阿富汗当时虽然要远比后来塔利班统治时代更加文明化,但地方上依然以部族统治为主,大小军阀混战,但苏军的到来,让各派政治人物和军阀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苏联统治,大本营则设在了巴基斯坦境内,在巴基斯坦当时约有500万阿富汗难民,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同时,不仅美国、巴基斯坦、东方大国、阿拉伯世界联合支持这些反苏游击队,甚至就连伊朗的霍梅尼,也大量帮助。

也就是说,阿富汗的游击战已经很不一样了,其后勤和支持者、大本营都在国外,人员、物质损失,都可以得到迅速补充,苏联空军和阿富汗空军倒是想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的游击队大本营,美国援助给巴基斯坦的F-16战斗机,很快让苏联飞行员和阿富汗飞行员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战斗机。

苏军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被游击队控制,甚至喀布尔和坎大哈等大城市也不平静,游击队渗透和政府军反叛频频,远比现在的阿富汗更热闹,驻阿苏军总司令连吃顿饭都不得安宁,苏军倒是尝试过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在某些战斗中,使用火箭炮无差别攻击阿富汗村庄,一次杀死上万人,但效果并不好,将更多的阿富汗人推到反抗军那边。

80年代的苏联已经衰退加速,很快就将迎来自己的寿终正寝,但在阿富汗,苏军还在持续失血,苏军在战争中已经投入了超过60万兵力,有14453人阵亡,46万人伤病,伤亡率超过了70%。因为糟糕的后勤,其中有115308人感染了肝炎、31080人感染了肠伤寒这些严重传染病。抵抗军对交通线的突袭让苏军损失了超过1万辆卡车与大量军用物资,保障机械化作战必要的燃料管线也经常被突袭,平均每天都要损失20~50吨,有时的损失会高达500吨。

阿富汗根本没有像样的工业,境内没有铁路,驻阿苏军的一切补给全依靠本土供应,通过几条有限的战略公路输送,抵抗军在浙西公路上到处伏击,迫使苏联在失去造血能力的同时,大量失血,再加上苏联在安哥拉、越南、非洲之角等地不断投入消耗实力,最终,苏联受不了损失,陆续从阿富汗等地撤军抽身,但依然没有让自己存在更多时间,红色帝国最终崩溃。


鹰眼防务观察


这个故事要从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说起,这位仁兄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他是这世界上勋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这也是和明朝万历皇帝一样功罪难说的人,他把苏联带入了军事超级强国的行列,一度核武器超过美国,让苏联民众的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他同样也为后来苏联解体种下了祸根。

祸根——有限主权论

有限主权论并非勃列日涅夫创造的,说来讽刺,想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但美国没敢把这玩意推广,因为实在太遭人恨。之所以说遭人恨是因为其根本内容是“联合主权代替单一的国家主权”,就是你拜入老夫的堂口,不仅生死我的人,死是我的鬼。赚钱也要先可老夫花,妹子先给老夫泡,老夫心情不好了还可能抽你。我相信除了个别口味奇重无比的受虐狂,基本不会有人在进堂口,美国人精明着呢,怎么可能出这样的昏招?


可是老勃同志出了,他一直对小兄弟不听话头疼无比,尤其是隔壁那个形状像公鸡的家伙,成天阳奉阴违,皮里阳秋,不给好处就消极怠工,还死活不正式拜老大,进堂口。不久之后,第一个不听话的小兄弟送上门,捷克斯洛伐克,他们没事搞什么布拉格之春,妄图脱离堂口的温暖怀抱,简直不可饶恕。1968年,老勃在有限主权论的指导下把捷克斯洛伐克狠狠的抽了一顿,小捷很快老实了,老勃志得意满。但他没发现其他小兄弟都沉默下来,警惕的看着他,原来同在一个堂口,大哥也是说抽谁就抽谁的,这样的堂口混着没有安全感啊。从那一年开始,华约组织逐渐离心。

起因——孩子叫人偷了

说起阿富汗,有一个很牛很牛的别称叫帝国坟场,从亚历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从日不落帝国到现在的美国,无一不在这里栽过大跟头。可是因为这里位置太重要是连接东西亚的核心点,历代帝国扩张都绕不开。千年以来各方势力纷纷渗透,这个国家内部势力犬牙交错,碰了他不是碰了一个小国,是动了许多幕后大国的战略布局的。所以基本上谁碰谁倒霉,每个不信邪的试过以后都这么说。

苏联就是其中一个不信邪的,在沙俄时代,他们就对这里很有兴趣,到了1921年把英国人坑跑之后,他们的兴趣转化成了行动,不停的向阿富汗渗透,在阿富汗培植自己的羽翼。其实得说苏联最开始是不打算直接开片这么粗暴的,他们希望慢慢培养自己人,把阿富汗顺理成章的纳入势力范围。

所以苏联对阿富汗的自己人很慷慨,是当亲儿子养的。到了1973年,多年心血终于开花结果,亲苏的达乌德通过政变推翻了国王,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但因为达乌德太亲苏,引起了诸多反弹,达乌德就开始玩政治暗杀,进一步加剧了动乱。到了1979年总理阿明又通过政变干掉了曾经的战友达乌德,老勃其实也无所谓,都是自己人,谁上来都无所谓嘛。

但老勃很快就有所谓了,因为他发现阿明是个反骨仔,他居然和西方眉来眼去!这也就算了,隔壁那个公鸡形状的家伙也那样。可是阿明居然限制苏联在阿富汗情报人员的行动,这就是要翻天啊?这是要和老美的堂口混啊!我养了几十年的孩子,就这么叫人给偷跑了,连抚养费都不给我,老勃心里苦似黄连。

决策——掀桌子

老勃的脑袋青筋都变成紫色,这叫我怎么忍?白眼狼啊!堂口里全是白眼狼啊!那个公鸡形状的家伙骗吃骗喝还骂我,那个捷克斯洛伐克公然闹事,连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孩子都反咬我一口。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这堂口老大我是当不下去了,不让这群混蛋见点血,他们真不知道谁是老大!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知道什么是有限主权论吗?知道什么叫勃列日涅夫主义吗?掀桌子!开片!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八万大军开进阿富汗,钢铁洪流瞬间淹没这个贫瘠的国家,不到一个月就攻陷首都喀布尔。老勃意气风发,阿明你这个叛徒,背叛堂口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处决了阿明后,苏联迅速扶植了傀儡政权。战斗民族感觉简直是兵不血刃,一点难度都没有。

如果小布什能穿越回1980年一定会告诉老勃,这不是结局,这只是开始。可惜小布什没法穿越,老勃自然也不知道原来阿富汗是这么危险的。苏联军队扶植完傀儡政权后,开始分兵剿灭地方武装,一切似乎都很正常。

过程——捅了马蜂窝

苏军的清剿行动很不顺利,地方武装利用山地地形和快速移动的游击战让摩托化的苏联陆军苦不堪言。老勃回头看着那个公鸡形状的家伙若有所思,可惜手里没证据。他又看着对手手里的毒刺对空飞弹,恨恨的看了老美好几眼,老美表示我是武器批发商,对使用情况不负任何责任。

老勃彻底被激怒,你们合起伙来坑我是吧?好!那就叫你们知道知道什么叫机械化,了解了解什么叫饱和轰炸,明白明白什么是机降突袭,懂得懂得什么是三光政策,哦,抱歉,最后一条是没有的,我们是光荣的军队,日本人那套东西是不用的。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老勃暴怒之下血压升高,心脏猛烈跳动,他挂了,带着几公斤的勋章挂掉了。可问题在于苏军还在阿富汗陷着呢啊?管不了那么多,先找出个人管堂口再说。继承人安德罗波夫,老安是个很有作为的老大,上来对内政做了大量梳理,执政一年三个月,挂!再来,契尔年科,执政13个月,再挂!这三年没干别的,光选老大了,那边的苏军已经在阿富汗陷了5年,时间来到1985年。

结局——帝国黄昏

1985年,苏联终于找了个年轻点的家伙管堂口,他叫戈尔巴乔夫,这哥们是个好人,好的堪比曼德拉。对手希望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曼德拉玩废一个南非算什么,他把苏联都给玩废了。


老戈上台后先宣布不搞勃列日涅夫主义了,有限主权论也不用,小兄弟们可以不用怕啦,想干嘛干嘛吧。既然没有有限主权论,阿富汗就不是问题,还是政治解决吧。然后他就开始和联合国一群官僚扯皮,一直扯到1988年才扯出个结果,苏军就又在阿富汗和游击队对峙了三年。到了1989年才算把前后投入的12万苏军撤离出阿富汗,这场因不义而起的战争,又由不义而终。

悍然入侵的举动让苏联陷入无尽的外交困境,十年的泥足深陷让苏联世界一极的形象彻底崩溃,连续领导人病故让苏联内部没有任何政策稳定性,矛盾重重。这个曾经让世界畏惧的帝国终于走向黄昏,三年后的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在圣诞节前后发动侵略,在圣诞节当天解体,命运给苏联一个黑色的玩笑,历史在那是完成了轮回。

总结苏联的成败其实很困难,但我想脱不开那句国虽大,好战必亡,大国没什么,沙文主义是会害死人的。


历史吐槽机


从古至今,贫穷落后的阿富汗在经济和政治上并没有多少出头让人关注的,但却因地理战略上的重要成为众多大国争相抢夺的对象。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大英帝国到苏联再到美国,都不遗余力的往阿富汗这片土地上投入军事力量。

尤其是苏联,从1979年底到1989年初,整整在阿富汗战场上折腾了10年时间。据后来统计,苏联方面至少大约有15000名官兵阵亡,而受伤人数为53753。投入的资金更是惊人,大约有80多个亿的美金。我们都知道,苏联结束阿富汗战争后没有多久就走向了解体。所以有人将这阿富汗战争看作是苏联这个庞大国家最后的绝唱,当然也是直接将其推向灭亡的一个原因。

阿富汗的重要性,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都知道,所以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俩世界霸主都想要争取阿富汗。对美国来说,控制阿富汗,可以直接扼制中东、苏联以及中国,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而对苏联来说,控制阿富汗可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长到印度洋,通过阿富汗这个跳板苏联能够实现打通暖水港的战略目标。苏联比美国下手快一些,二战后没有多久就迅速在阿富汗扶植起来了亲苏政权。这对苏联来说原本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奈何亲苏政权太过昏庸腐败,最终导致被推翻。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前,新上台的阿富汗总统是阿明。这个阿明是和两面三刀的家伙,一方面向苏联示好,但是也频繁向美国等西方国家抛媚眼。而且最主要的此时的阿富汗并没有表现出对苏联足够的忠诚,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决定发动推翻阿富汗阿明政权的军事行动。

苏联针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一场军事入侵,侵略他国,为国际社会所不能接受。可当时的苏联不得不这么做,要是等到美国插手阿富汗之后一切就都迟了。另外那时候苏联敢冒天下之大不为入侵阿富汗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苏联正在美苏争霸中处在优势地位,欧洲国家普遍比较低调。再者伊朗刚刚进行了伊斯兰革命,美国人正忙的焦头烂额呢。原本苏联政府准备在很短时间内就控制阿富汗,完了就撤回来了,但实际的作战却狠狠打了苏联最高决策者的脸。因为苏联不仅没有完成既定战争目标,而且还被深深拖累在阿富汗这个泥潭中不能自拔。

论军事实力,一百个阿富汗加起来也不是苏联的对手。在战争刚开始阶段,苏联攻的很顺利,短短几天时间新政府的阿明领导人就已经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可攻占阿富汗总统府并不意味着对阿富汗的最终控制,这个国家还有无数的人民。苏联没有料想到的是,入侵引发阿富汗全民抵抗,甚至周边几个国家都来帮助阿富汗抵抗组织对抗苏联。美国趁势针对苏联,美国卡特政府立即宣布对苏联行使全面经济制裁,苏联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联看似和阿富汗一个在战斗,但实际却犹如同整个世界在战斗一样,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苏军在1989年2月15日全部仓皇撤出阿富汗,从此超级大国苏联开始步入衰败。


科罗廖夫


由于阿富汗的地理环境、阿富汗人的抵抗,以及苏联决策的错误等等因素,导致苏联陷入了阿富汗这个泥潭,最终历经八年之后筋疲力竭地选择离开。

阿富汗境内多山,造成苏军的优势难以发挥作用,冷战中苏军一直在以欧洲平原的机械化兵团野战为训练目标,可是如今却要到阿富汗的群山作战,根本无法适应。同时,阿富汗游击队借助地理环境,躲藏在山区以及巴基斯坦边境,让苏军疲于应对。

而大多数阿富汗人一直是不欢迎苏军的到来的,因此一直致力于抵抗苏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阿富汗境内大大小小的游击队等武装力量总兵力高达20万人左右,还一直有新成员加入。美国,沙特,巴基斯坦等国也一直对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支援,帮助其抗击苏军。

苏军当时兵力不足,只能控制住阿富汗的大城市等重要目标,至于边远地区根本无法控制。同时糟糕的战局也导致苏军疲于奔命,只能定期对一些目标实施清剿。即使是在啦布尔市内,游击队等都能频频制造袭击,刺杀,更不用说其他地区,因此苏军损失日益加重,官兵士气也备受打击,消极应战。

但是即使这样苏联一直坚持在阿富汗派兵,最终由于迟迟看不到结束战争的希望,苏军无奈地选择撤军,不过依然继续援助支持纳吉布拉政权,让其自己解决阿富汗的事务。


用户5770541302


在1979年12月12日举行的苏共政治局特别会议上,勃列日涅夫最信任的助手契尔年科匆匆草拟了一张非同寻常的“便条”。在这张题为《关于“A”国的局势》的便条里谈到了即将采取的措施,与会的政治局委员都在上面签了字。15天以后,克格勃属下的精锐特种部队——阿尔法部队攻进了喀布尔阿明的总统府,阿明被乱枪打死,数年来一直在苏联“养病”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头目卡尔迈勒被扶持上台。

那么,这一决策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鉴于苏联解体,现在人们有可能查阅克里姆林宫内部档案,以前禁止直接参与者公开发表的回忆录不断见诸报端。这些材料揭示了苏联高层少数人是怎样作出了入侵阿富汗的致命决定,使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的内幕。

已经销密的一些政治局文件表明,那次入侵跟西方专家当时的看法不同,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考虑不周的决定。在八九个月的时间里,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内的苏联领导人一直抵制阿富汗共产党人要苏联进行军事干涉的要求。可是,实际上,他们阴差阳错地违背了自己比较正确的判断,跌进了战争的泥淖。

1979年3月,当时阿富汗的领导人穆罕默德·塔拉基一再呼吁苏联投入地面部队同反共的圣战者们作战。对此,勃列日涅夫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从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仔细进行了研究,权衡了利弊,现在我要坦率地告诉你:我们不可以那样做,那样做只会有利于敌人——你们的敌人和我们的敌人。”可是,不到10个月他却走上了他发誓要避免的道路。

1979年12月27日上午,以伪装身份驻扎在喀布尔的特种部队接到命令:进攻总统府,推翻阿明政权!参加进攻的兵力包括阿尔法反恐怖部队、安全部门所属的另一支秘密部队Z行动组和苏军守卫巴格拉姆机场的一个伞兵团之一部,总共约有1000人。阿尔法部队是4天前空运到喀布尔的,他们身着便服,名义上是经阿富汗方面同意派到阿富汗工作的文职人员。同一天,部署在北部苏阿边境的苏军也开始从陆路入侵。

守卫总统府的是由300余名死心塌地追随阿明的卫士组成的总统卫队,另外还有3000人左右的正规军驻守在总统府周围。可是进攻的突然性以及苏方对阵地和部队配置了如指掌起了重要作用,攻击很快得手。

当夜幕降临时,苏军的一队装甲运兵车冒着警卫部队的炮火沿着通向山巅的总统府的小路疾驶。参加过这次战斗的阿尔法部队军官尼古拉·别尔列夫说,当他们开进总统府时,他和战友们冲进楼里,直奔二楼阿明的办公室。不知谁向总统书房投了一枚手榴弹。惊慌失措的阿明从房里冲出来,身穿阿迪达斯牌T恤衫和蓝色拳击短裤,手里拿着枪。他立即被乱枪击毙,他的尸体周围横七竖八地布满了他的卫士们的尸体。

当战斗结束时,这个新的苏联保护国的一些领导人被邀到总统府,并向他们展示了阿明中弹累累、血肉模糊的尸体。尽管他们对这个心狠手辣、残酷迫害异己的独裁者遭此下场倍感庆幸,可是一想到苏联竟在别国动用军队攻占总统府,枪杀其领导人,又禁不住吓得心惊肉跳。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正在编写一条“老生常谈”的封面消息:阿明背叛了革命。社会主义处在危险中。阿富汗共产党内的“健康力量”已吁请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同时,政治局批发了给党内高级干部的一份秘密通报,对这项干涉决定作了解释。它指责阿明大肆迫害政治对手,事态极其严重,革命成果和民主进步政权处在危险之中。

1980年1月2日,苏共政治局正式授权把驻阿富汗的“有限的”苏联派遣军兵力增加到5万人,外加2000名克格勃特种人员。

柯西金总理1979年3月在同塔拉基的谈话中提到的可怕后果很快变成了现实。苏军不久便陷入同阿富汗圣战者的一场残酷的游击战而不能自拔。

关于苏联高层作出军事干涉决定的演进过程,还得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夺取政权谈起。据克格勃喀布尔站前副站长亚历山大·莫罗佐夫说,塔拉基和人民民主党1978年4月推翻达乌德,夺取了政权。苏联意识形态首脑们觉得有义务把它视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又一次胜利,并支持喀布尔的“进步”政权。

可是,阿富汗经济十分落后,加之连年战乱和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特别是在这个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各宗教政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纷纷起来抵抗新政权。塔拉基刚上台不久便陷入了困境。到翌年3月,局势进一步恶化,政府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游击队围攻第三大城市赫拉特,特别是执政党内部“人民派”和“旗帜派”公开分裂,内讧严重。正如当时的领导人私下承认的那样,新政权几乎完全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塔拉基向克里姆林宫告急,要求苏联派兵解赫拉特之围,以“拯救革命”。3月20日塔拉基抵达莫斯科。据当时的会谈记录,柯西金对塔拉基说:“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通过派军事顾问和提供军用物资来帮助你们,但我们认为派地面部队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柯西金认为这样做将激怒国际社会,带来一系列极端严重的后果。“我们共同的敌人正盼着我们那样做。而且人民是决不会原谅这种行动的。”

塔拉基的派兵要求虽被拒绝,但他还是连捧带哄地索要了不少援助:米-24武装直升12架连同机组和地勤人员;无偿粮食10万吨,用苏联信贷再购买20万吨;其他一些军事补给品。也许苏联领导人这时已感到自己上了当,可是他们仍认为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苏联不能不去支撑一个自称为“马列主义的”政权。1979年6月28日葛罗米柯、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等人给中央的绝密报告中表露了他们对塔拉基的不满。报告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软弱无能”、“缺乏集体领导”,而且权力集中在“破坏法制、屡犯错误”的塔拉基和阿明手中,这是局势严重的主观原因。同年9月,阿明发动政变推翻塔拉基取而代之,为苏共中央彻底改变方针种下了根苗。


山外山FJH


在亚洲中部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便是中西要道丝绸之路的关节点。所以不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想要强阿富汗纳入囊中,包括之前已经撤出阿富汗的英国。只是由于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损失惨重。了,无力对该地区进行管理,所以阿富汗才成为美苏竞争的舞台。在当时苏联处于攻势状态,逐步渗透到印度洋地区。而且苏联的动作很早,在早些时候就对阿富汗进行各项渗透,甚至帮助阿富汗建立共和国政府。但是这个共和国政府不得阿富汗的民心。了,反而被政变推翻。苏联不甘心失败,又通过各种残酷的镇压手段镇压阿富汗人民。


重新建立代理人政权,但是这一切并没有结束。由于代理人的各项政策使得阿富汗的民众再一次掀起了反苏浪潮。这使得苏联大为恼怒,同时在国际上苏联也开始走下坡路,为了重塑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战争正式打响,这场战争初期十分顺利,苏联几乎没有任何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这与当初英国占领阿富汗将其作为殖民地的套路,如出一辙,但是不久苏联就与当年的英国一样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沼。阿富汗这个国家总体而言是比较落后的,依然是以部落国家的形式进行统治。但是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力入侵阿富汗之后,内部势力反而团结起来。





苏联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各派的军队不断对苏联进行骚扰和袭击,使得其疲于应付,同时当时的反苏阵线不仅有美国,巴基斯坦,还有东方大国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可以说苏联的对外政策是极其失败的,在阿富汗战争中彻底成为孤家寡人。凭借国际友人的支持阿富汗对苏联的游击战争和骚扰运动战不断取得胜利。虽然胜利很小,但足以使苏联饱受持续作战的痛苦。随着战争的进行大部分的地区都被游击队所控制,甚至苏联有效统治的几个大城市也不断爆发战争和运动。




苏联甚至无视人权问题,仿效当年的日本实行强力压制政策造成数万人阿富汗平民的死亡。直接导致阿富汗民众完全倒向反抗军的一边。苏联彻底失去了战胜的可能后来苏联的经济政治陷入混乱,已经没有办法控制阿富汗,被迫撤军。而此时苏联政权对于这场战争的爆发持否定态度,并将这一战争爆发的原因推到了军方。参加战争回国的士兵,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抚恤,甚至连基本的保证都被剥夺,这也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时军方诡异的沉默。在当时苏联已经临近衰弱时期与美国的对峙虽然在强硬方面,可以占据上风。



但是苏联已经被反苏阵线所包围,因此急需寻求出海口通过占领阿富汗染指印度洋。但是这却直接触动了美国东方大国印度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利益。苏联挑起了这场战争,可谓得不偿失。而说起阿富汗人们都给阿富汗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帝国坟场。从历史上来看,从亚历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再到英国美国和苏联都在阿富汗这个贫穷的国家载了大跟头。其实原因并不是阿富汗有多强,而是他本身处于战略交叉地带各个国家的势力都在阿富汗盘根错节。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对阿富汗实施有效占领都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反对和支持阿富汗反对这个国家。



1921年英国宣布撤离阿富汗以后苏联就将阿富汗地区视为自己的传统领地。将阿富汗强行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苏联在作战过程当中无差别的进行军事打击。更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同时阿富汗的地形复杂,对于机械化的军队而言很难顺利推进。种种原因都使得苏联深陷阿富汗战场而无法自拔,最后草草收场。当最后撤出阿富汗之时也是苏联完全内乱之日。发动了这场战争使得苏联陷入了极大的外交困境。在国际上苏联的形象彻底崩溃,这就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下场。


世界史图鉴


阿富汗战争是首先要放在当时全球冷战的大环境下分析,美苏冷战在欧洲和亚洲形成对峙,苏联急需在南方冲出围堵寻求出海口,占领阿富汗出击印度洋。这场战争是冷战环境下的热战,各国当然就不能摆脱冷战的思考,首先白头鹰出手与巴羊和好,提供F16战机稳住基本战线,向部族武装提供毒刺单兵防空导弹,成功遏制了MI24武装直升机的势头。兔子承受着北方百万驻军的压力,也通过巴羊支持部族武装,要不阿富汗战场哪来如此多的40火,而且很多武器都是白头鹰掏钱。其次毛熊挑起帝国坟场战争实际上挑战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沙特通过私人资金支持部族武装,实例就是拉登家族,实现所谓的圣战。最后一点就是阿富汗资源贫瘠,无法实现以战养战的策略,全部补给和人员都依靠苏联本土提供,补给战线长,急速抽干了苏联的血液。

从战术上讲,阿富汗多山地,不适宜苏联建立的装甲集群大规模突击战略,没有铁路等快速运输体系,全部依靠公路运输。最后就是阿富汗当地的普什图人太能打,英国人没有打赢,毛熊也打不赢。


幽谷清风寒草庐淡茶香


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苏联向阿富汗方向的扩张是为了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这一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苏联在当时对于印度洋上的一个国家几乎掌控着绝对的控制权,那就是印度,印度洋海域的航道对于苏联来说是十分安全的,就这一方面,如果打下了阿富汗,对于苏联的这一航线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

但是事实却又似乎不仅仅于此,从苏联对阿富汗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来看,阿富汗更像是他们的一个战略核心。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阿富汗是苏联的邻国,甚至于早在沙俄帝国时期,沙俄就曾为了这个地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到了苏联时期,对于阿富汗的重视也是几乎没有减弱过。阿富汗位于苏联的腹地,其位置十分的重要,如果一旦阿富汗投向了敌对势力,对于苏联来说就像是一把利刃插在了腹部,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从苏联对阿富汗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出,阿富汗绝对不容许他们轻易的抛弃。对于其他的地方,苏联不过是用海军什么的,而对于阿富汗他们可以说是下上了巨大的赌注。所以最后的失败也才会那么深刻。


最后,做一下总结,正因为无法抛弃,所以才深陷其中。这用来形容苏联对阿富汗战争再适合不过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