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政治的可口可樂


講政治的可口可樂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1950年代,可口可樂已經知道美國黑人市場的龐大。它請黑人運動員做廣告,僱傭黑人工作。但當時美國種族矛盾激化,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戰鬥一觸即發。

一個公司高管抱怨說,看在上帝的份上,就讓我們乖乖賣可樂吧,只要人還有咽喉可以喝可口可樂就行了。公司管理層表現出大家都是好朋友,兩邊都不想得罪的樣子。

1886年,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揭幕,當年,可口可樂公司成立。如今,可口可樂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消費品,它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代表,是美國式的價值觀,是精神上的“自由女神”。

可口可樂活了133年了,因此,在諸如種族衝突等重大的歷史事件面前,它需要在金錢和政治上做到權衡。有時候,它利益、政治雙收,但有時候,它講了政治,卻丟了市場。


服務納粹


可口可樂在希特勒掌權德國前已經紮根。

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它已經成為運動員和四方來客的飲品。但奧運結束一個月後,希特勒開始強調自給自足,限制外企和進口貿易。但公司高管委託關係,說服了德國官方,可以繼續進口可樂的原料。

在希特勒青年聚會上,可口可樂的卡車跟著一起前進。在一個展覽上,納粹高層中途停下來喝了一口可口可樂,公司一位聰明的攝影師拍了張照片。

1939年,二戰爆發。可口可樂德國分公司畢竟是美國公司,很可能會被國有化,陷入被動。那時候,負責德國業務的主管名叫馬克斯 · 基思,這是一位進入可口可樂官方正史的人物。

基思採取了兩個措施,第一,他成為納粹官僚體系的一部分,委託朋友,混進了軍隊,德國佔領了哪個地區,他就去接管當地的可口可樂業務。他的運輸車也為納粹服務——將閒置的可口可樂空瓶裝滿蘇打水,給納粹軍官提供營養。

第二,為了讓公司度過戰爭期,他計劃研究出一種新飲料,其原料是壓榨蘋果酒之後的蘋果纖維。在命名會議上,一個員工脫口而出了 " 芬達 " ( Fanta,詞根與德語 " 幻想 " 相同 ) 。沒錯,這就是如今我們所見的芬達的來源。

芬達深受納粹士兵的喜愛,在宣傳上,芬達的廣告都強調這是 " 可口可樂德國公司榮譽出品 "。

1941年,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要幹掉德國。美國的可口可樂大本營開始給美國大兵提供價格只有五美分的可樂。盟軍打到哪裡,可口可樂的工廠就建在哪裡。可口可樂不僅擁有了巨大的銷量,還跟愛國主義聯繫起來。

這個場面有些荒誕,美國大兵喝完可樂後,去殺納粹德國兵。德國兵喝完可樂後,去殺美國大兵。

一種可樂,包裝出兩種愛國主義。

二戰結束後,一批德國戰俘來到美國新澤西。他們看到建築物上的可口可樂標識時,手舞足蹈起來。美國人問為啥,那戰俘說:" 你們這裡居然也有可口可樂,這讓我們十分驚訝。"①

可口可樂在德國納粹時期,成功掩蓋了美帝企業的身份,躲過了抵制,騙到了這些納粹兵。

因為跟納粹合作,當時的主管馬克斯 · 基思還被批評。

一位同事評價說:" 是的,馬克斯 · 基思試圖不得罪當權者。他是一個老練的談判代表,一個小心謹慎的人。你知道,當你生活在一個被獨裁者統治的國家時,你必須管住自己的嘴巴,並且小心行事。如果你的鄰居聽到你說希特勒的壞話,他們晚上就會摸到你家去,把你帶走,殺死你。這是在美國生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②


冷戰遇阻


在諸多可口可樂的愛好者裡,蘇聯的元帥朱可夫值得一提。

二戰期間,正是在朱可夫的帶領下,蘇聯抵擋住德國的東線進攻。當他挺近德國後,跟盟軍主帥艾森豪威爾討論如何劃分德國時,後者推薦他喝可口可樂,他喝完就愛上了。

但隨著美蘇兩個國家出現矛盾後,朱可夫是不能再喝這種美帝產品了。他提了個要求:能不能去掉可樂棕褐色的顏色,讓它成為伏特加的顏色?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同意了他的要求。這批特供可樂無色如水,蓋子是白色的,標籤是蘇聯的紅星。

接著,美蘇爭霸,進入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可口可樂曾嘗試進入蘇聯,但是私營企業的身份比較尷尬,利潤大部分會被收歸國家。隨著越戰升級,美國人批評說,你在蘇聯建廠就等於資助了敵人。可口可樂暫時打消了進入蘇聯的想法。

但這卻給了競爭對手,不講政治的百事可樂一個機會。

1959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松訪問莫斯科,參加美國貿易文化展覽會。在展覽區的一個廚房模型區,尼克松跟蘇聯領導赫魯曉夫就冷戰的幾個問題爭吵起來,這就是歷史上知名的“廚房辯論”。

但是吵完了,尼克松便將赫魯曉夫拉到了百事可樂的展臺前。當赫魯曉夫喝下百事後,攝影師拍下了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似乎是設計好的圈套。

尼克松曾是百事可樂的法律顧問,一直是百事可樂的海外代言人。有傳言說,尼克松是收到百事可樂的請求:在展覽會上,必須要讓百事可樂出現在赫魯曉夫手上。百事可樂本身不打著政治旗號,外加上尼克松的幫助,就進入蘇聯市場。

但可口可樂還在惦記著蘇聯。它跟蘇聯達成協議,成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官方指定飲料。但恰逢此時,蘇聯出兵了阿富汗。莫斯科奧運會被美國抵制,可口可樂又被擋住了。

直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可口可樂才進入俄國。


二選一


二戰後,猶太人建立的國家以色列跟周邊阿拉伯國家是死對頭,關係緊張。

1966年,一位以色列商人指責可口可樂,它為了阿拉伯市場而忽略了以色列市場。

可口可樂解釋說,他們想在以色列建廠,但遭到以色列政府部門的阻撓。但評論家說,這是藉口,可口可樂不敢得罪阿拉伯市場,一些人還批評可口可樂反猶太。

要以色列還是要阿拉伯市場?

可口可樂最終決定在以色列建廠。有分析說,這是民意所致,它與美國的價值觀息息相關,它沒有選擇,只能站隊。站隊的結果是,它惹惱了阿拉伯國家,遭到抵制。

可口可樂選擇了彈丸之地以色列,放棄了整個阿拉伯市場。但百事可樂正好相反。趁著這個機會,百事放棄了以色列,選擇了阿拉伯。

到1980年代,阿拉伯的抵制運動才結束。當可口可樂進入時,百事可樂已經取得壟斷地位了。如今,這兩大可樂公司還在中東展開著激烈的競爭。

結語


可口可樂就是一瓶不起眼的碳酸飲料,它只是一件商品,適合全球人飲用。但在某些歷史時刻,想暢飲一瓶可口可樂,又挺難的。


引用:

①②[美]馬克·彭德格拉斯特 《可口可樂傳》[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

[美]馬克·彭德格拉斯特 《可口可樂傳》[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

[美]湯姆 · 斯丹迪奇 《上帝之飲:六個瓶子裡的歷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題圖購自圖蟲創意/new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