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擋口“這兩個字的組合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詞語,而是我們釣魚人對魚兒吃口一種現象的別稱。“擋口”顧名思義,魚兒進食時入口不順暢。這種現象帶來的結果是:魚兒瞬間產生警惕性,很大幾率放棄進食。那問題來了,魚兒吃食時為什麼產生“擋口”現象呢?

實際上導致“擋口”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多。比如:魚口輕,餌料的狀態,線組的選用及其釣法的適配等等都會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下面我就具體來聊聊這個”擋口“的現象。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魚口輕造成的擋口。

”魚口輕“也是我們釣魚人聽到比例較大的三個字了。魚口輕,就會產生漂像不明顯,不能及時有效地抓住魚兒的吃口,從而影響漁獲。導致魚口輕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氣壓低造成魚口輕。

氧氣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水中的魚兒也是一樣。水中的溶氧量主要來源於兩種方式: 1,空氣中的氧氣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壓到水中。2,水中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

在氣壓低的時候,空氣中的氧氣不能有效的壓入到水中,直接導致水中溶氧量減少。生活在水中的魚兒是能夠迅速感知到的。它們要麼選擇上浮找尋氧氣較為充足的水層或者水域,要麼通過減少活動來降低對氧氣的依賴。這時的魚兒就往往顯得有氣無力,從而造成魚口較輕。

對於氣壓低造成的魚口輕,有釣友建議過用增氧顆粒(當然魚塘可以開增氧機)。但我認為這個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案。倒不如我們通過重新選擇釣點和改變釣法來的快。比如:釣點可以選擇在釣淺水或者下風口,白天有陽光時可以選擇釣草邊,水域進出水口處等等。在釣法上由釣底改為釣浮等等。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氣溫較低的原因導致魚口較輕。

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春初,秋末和冬季三個時間段。由於這三個時間段氣溫較低,魚兒的活性不高,攝食慾望不強烈,對於餌料有種想吃又不想吃的狀態,導致魚口較輕。

氣溫低導致的魚口輕,我們可以通過選用腥味重的活餌,或者餌料中加腥等刺激魚兒開口的方式。

上述兩種現象導致的魚口輕,有一個明顯的共性特點:在氧氣不充足的情況下,魚兒活性不高,進食時的力度不大,進而出現“擋口 ”現象。

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把大的線組更換為小的線組。因為細的子線比較柔軟,方便魚兒吸食。也就是在同種魚口力度的情況下,細而軟的子線比粗子線更易入口。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餌料的狀態和形狀造成的“擋口 ”

餌料可以分為動物性釣餌、植物性釣餌、糧食性釣餌、水果類釣餌、模擬釣餌等。當然包括現在比較盛行的商品餌料。

選用餌料時一定要注意餌料的適口性。比如,我們都知道有“素餌之王”之稱的紅薯,對於垂釣鯉魚,鯽魚,鯿魚等效果往往很不錯。但在分割紅薯餌料的時候,就需要充分考慮到體積的大小了。

如果你的目標魚是鯉魚,因為鯉魚的魚嘴要大些,我們就可以用1釐米見方的大小。但如果目標魚是鯽魚的話,1釐米見方體積的餌料就顯得有點大了,畢竟鯽魚的魚嘴很小。另外在選用山芋,水果,大一點的動物性餌料時也是要注意這點的。

當然在選用商品餌時,可能情況會好一點,因為餌料會霧化。但在某種情況下餌料需要用硬一點的時候(比如面對小雜魚鬧窩時)就需要注意這個情況了。

餌料出現了“擋口”現象時要及時調整,不然的話魚兒在多次吃不進的情況下就會放棄咬鉤,導致“散窩“的現象。

那我們該如何判斷是應為餌料過大造成的“擋口”現象呢?

有一點是很明顯的。浮漂有動作,浮漂呈現連續晃動或者經常性的左右搖擺。出現這種現象,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因為餌料過大,魚兒吃不進造成“擋口”的原因了。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調的過靈造成的“擋口”,

釣底時子線雙鉤掛餌的狀態有三種:1,一鉤懸浮,一鉤觸底或者躺底。2,一鉤觸底一鉤躺底。3,雙鉤躺底。

這三種狀態中雙鉤掛餌躺底是最接近自然的,這種方式魚兒吃食時警惕性不高。而其他兩種方式都會或多或少造成“擋口”的現象。

比如:我們熟知的鯽魚和鯉魚,它們都屬於水底覓食的魚種。從它們進食的特點我們可以得知,如果餌料懸浮在水中的,它們面對餌料時是從餌料的側面進食的,也就是餌料和魚鉤是橫著進入魚口的。而魚鉤掛餌躺底時,魚鉤和餌料是順著魚嘴的方向進去的,所以釣靈的狀態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會造成“擋口”的現象的。

這也是我們在野外守大魚時,為什麼要把線組調頓的原因所在。因為子線雙鉤躺底可以儘可能的不讓魚兒產生警惕性,放心進食,從而達到垂釣的目的。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子線過粗造成的“擋口”。

子線粗,就代表著子線較硬,不夠柔軟。子線是連接著魚鉤,而魚鉤又直接掛著餌料,所以如果子線過粗,魚嘴過小是會造成“擋口”現象產生的。

當然有釣友可能就會講:“我野釣的子線都是1.5或者2.0起步的”。這點我不反駁的,因為我也是經常這樣做的。

魚兒體型大或者魚口大,粗子線對於大魚的“擋口”現象就會小一點。但這種線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魚兒體型的大小,漁獲上是做不到大小兼得的。比如,用2.0的子線釣鯽魚,我相信你很有可能會在”空軍”邊緣處徘徊的。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魚鉤過大造成的“擋口”。

不知釣友朋友們有沒有發現,釣齡越長的釣友師父們不管是在魚竿的選擇,還是線組的選擇都是能短就短,能小就小。追究其原因是:線組小,魚兒發現線組的幾率小,再加上老釣友嫻熟的溜魚手法,這樣能夠兼顧大小型魚種的,這也是我們常講的小鉤細線釣大魚。雖說這種說法的準確性值得探討,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魚鉤過大,代表著餌料相比較而言就會大一點,產生的“擋口”現象的原因和上述幾點是類似的。大鉤粗線這種情況除了大魚吃起來順暢外,小魚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擋口”的現象,導致魚兒放棄咬鉤。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寫到最後:

”擋口“是真真切切在釣魚過程中會產生的現象,也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很多釣友對這種現象往往表現的不以為然。可能他們一時收穫不少,但我相信這只是一時而已。

個人認為,垂釣過程也是積累經驗的過程,只有把握住類似於“擋口”這些細小的細節,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在垂釣的路上越走越寬。

最後作為釣魚人呼籲:釣魚謹遵“留大放小”的原則,自己製造的垃圾,隨手帶走並分類放置。

殊不知被釣友不以為然的“擋口”現象,是影響漁獲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