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專項補助被凍結2年後不翼而飛,被誰“截胡”了?

村醫專項補助被凍結2年後不翼而飛,被誰“截胡”了?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銀行卡里明明有餘額,可就取不出、花不了……這種看似匪夷所思的事,就真真切切發生在廣西河池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很多村醫身上。錢是2015年國家發給村醫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每人2.5萬,可其中有2萬元左右都凍結在卡里用不了,還要求村醫們承諾不掛失。直到2018年,這些“卡里的數字”不翼而飛。

人民日報今天的一則調查報道,揭開了補助款“消失”的謎團:補助金髮放沒有專門的部門和正式工作人員負責;領導怎麼說,會計就怎麼做;銀行卡的餘額是預付款,年底按績效結算補助金,可績效不經考核就寫“0”;將預付款項列為支出,沒有即時結算,致使600多萬元滯留於賬外兩年多。

所謂“收錢如山倒,發錢如抽絲”,這種由於部分職能部門失責,而搞出的“雙簧戲”令人錯愕,更讓人看到了某種蠻橫。

萬丈高樓平地起,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必須首先夯實“村醫”這類地基,保障村醫群體的權益。而為村醫們發放基本衛生服務補助資金,正是保障其權益的重要舉動。直接打到卡上,也是為了避免這筆資金被“雁過拔毛”。

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都安當地衛健局竟通過凍結個人賬戶、再考核工作量為“0”的方式剝奪村醫的基本利益,也算是在“損村醫以自肥”上花盡了心思。

這無疑反映出了當地資金管理的混亂、監督的失責。但更需要思考的是,一個群體的賬戶都能被輕易凍結,這說明什麼?

說明他們的話語權很微弱:2015年入賬,凍結了兩年多,2018年又消失,這麼長的時間,當事村醫們都沒找到維護自己利益的方法,若不是媒體跟進,有些人恐怕到現在還被矇在鼓裡。

這也暴露出當地主管部門對村醫群體權益的漠視。村醫是醫生序列中相對弱勢的一群人,與之對應的,是村醫作用的漸次邊緣化:在當下,有病到醫院幾乎成為首選,村醫處理的多是不痛不癢的小病。

而這起“發錢領不到”的荒誕事件,就暴露出了村醫群體的尷尬處境:本就“邊緣”的他們,動輒成為某些人損害權益的對象。

就此次事件看,及時糾正亂象、啟動問責,自然是妥善處理的題中之義。在此之外,在現實條件下更好地發揮村醫作用,讓他們成為現代醫學在農村的有效代言人,也是在把補助落實到位之餘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也只有解決村醫職業化的問題,才能保證相應待遇、績效考核納入正規財政體系當中,從制度上防止截留、補助發到不到位的問題產生。也只有實現職業化,讓村醫真正進入醫生人才庫,有發展空間和前景,才能吸引更多人、有更好技術的人服務村民,打破當下的惡性循環。不管怎麼說,村醫補助金被截留兩年多縱是個案,其中暴露出的問題也需得到正視和長效性解決。

□鄭山海(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