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后的同日升粮行重张了,勾起了旮旯儿一连串关于老粮店的回忆


昨天回家路过新整修的雍和宫大街时,旮旯儿意外地发现前些日子一直紧闭的老北新桥粮店的正门终于打开了,而且大门上还挂出了新写的匾额,名字也恢复了解放前的老字号同日升粮行。 有图有真相,游览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请关注旮旯儿的头条号【犄角旮旯逛北京】,千余篇原创照片文字,欢迎阅读原文转发。

同日升粮行是解放前的叫法,这家专做粮食生意的私营企业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变成了北新桥粮店。旮旯儿小的时候住的离北新桥很近,虽然粮本不是这片儿的,但是偶尔也会过来买东西。前段时间雍和宫大街整治,这家粮店也统一进行了改造,但之前一直在进行内部装修。

旮旯儿特意进去转了转,后边还是老样子,而前半部分布置一新。旮旯儿记得北新桥粮店曾经关闭了一段时间,后来改制后又重张了,现在已经在全市开了好几家分店了。这里最大的特色是粮食种类齐全,尤其是散装和小包装杂粮吸引了不少老顾客。旮旯儿每次来这儿总会买上点儿东西,要么是小杂粮要么是芝麻酱,图的就是个念想。


如今的北新桥粮店并不只卖粮食,这两年的冬天还卖起了冬储大白菜,虽说现在早已不是那个靠冬储菜过冬的年代,但是每年到了冬季来临前,还是有些老街坊会来买上几棵大白菜,有时候还会见到推着小竹车来买菜的老奶奶,那场景真的仿佛是穿越了一般。

不过从同日升粮行出来,旮旯儿还是有些些许的遗憾,因为这个地方基本上看不到一点儿原来老粮店的影子了。一般顾客肯定对此无所谓,但是旮旯儿总觉得如果这里能够做的像现在的赵府街副食店那样的话,一定会成为又一个网红店的,当然粮店和副食店区别还是很大的,赵府街副食店主要还是店里的镇店之宝老招贴画最有感觉。

现在比较流行怀旧,别管六零后还是八零后,大家对于曾经经历过如今又已见不到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前不久王府井百货大楼和平菓局搞的那个大型卖场里就出现了一个虚构的老粮店场景,单从外观看很有感觉,尤其是门口还坐着一个蜡人老太太,唯一遗憾的是屋内的陈设和旮旯儿记忆中的老粮店还是有些区别。


不过和旮旯儿有着同样遗憾的朋友们这回可有个好地方去怀旧一把了,那就是刚刚开放的位于大磨坊文创园内的首都粮食博物馆。在那里复原了一座人们熟悉的上世纪的老国营粮店场景,而且模拟的就是这座北新桥粮店。

由于博物馆里空间及条件所限,这里只是大致模拟了一下,虽然有些观众还会挑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说实话旮旯儿已经很知足了,总算是在这里又找到了一点儿小时候提搂着面口袋在粮店里买粮食的感觉。

柜台上面摆放着台秤,柜台后面就是装着米面的大柜子,记得当年大人们买之前总是会先抓一把米看看成色,然后才会去小窗口交钱,别忘了那时候买粮食可是要凭粮本的,而且除了交钱还要交粮票。

说起粮票也挺有意思,旮旯儿记得那时候每个月都有粮店的师傅到院子里发粮票,各家各户都要拿着自家的粮本去领粮票,当年上街兜里除了钱外,还必须要带着粮票,要不您连早点都吃不上,起先买个油饼儿还得要二两粮票呢。

这个小黑板上面的内容就更有年代感了,至今旮旯儿还记得当年的大米有一毛八分五一斤的,不过至于是什么米就记不清楚了,那时候买粮食都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只是偶尔会跟着去帮帮忙,估计现在能够看得懂这黑板上内容的岁数都不小了。

复原场景中还有一个大油桶,这个玩意儿旮旯儿倒是还有印象,当年买油也得凭本凭票,而且还要自带油桶油瓶子。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粮店的油桶旁边还会摆个蜂窝煤炉子,在这儿旮旯儿先卖个关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猜猜看。

别管是重张的同日升粮行,还是复原的红星粮油店,亦或是首都粮食博物馆,在这些地方粮食都是唯一的主题,民以食为天,咱先吃饱了再说,其他的都是后话。 有图有真相,游览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请关注旮旯儿的头条号【犄角旮旯逛北京】,千余篇原创照片文字,欢迎阅读原文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