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老莫”嗎?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你吃過“老莫”嗎?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今天,北京是全球美食匯,而倒轉幾十年,在北京吃頓西餐還是相當“前衛”的事情。在當時屈指可數的幾家西餐館裡,名頭最響的,就是北京展覽館蘇式建築群裡的莫斯科餐廳——北京人習慣性叫“老莫”。

到“世界窗口”吃西餐

1950年代初,百廢待興的中國方方面面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北京出現了很多風格濃郁的“蘇式建築”,代表作當屬位於西直門外大街的北京展覽館(原名蘇聯展覽館,1958年更名)。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9月1日,北京展覽館。馮文岡/攝

那會兒,說起新中國怎麼建設,流行口號:“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除了描述中“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發展願景外,每個中國人都想親眼看看“我們的明天什麼樣”。

1953年10月,氣勢恢宏的北京展覽館工程動工,定位為“舉辦蘇聯各領域建設成果展覽會,幫助我們學習先進經驗”。帶著尖塔和紅星的北展建築群由蘇聯專家設計,包括工業館、農業館、文化館、劇場、影院,以及作為招待賓客配套設施的莫斯科餐廳。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10月3日,“蘇展”上的自卸汽車。王一波/攝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11月3日,觀眾在“蘇展”參觀雙梭絲織機。王一波/攝

1954年9月,北京展覽館竣工,10月舉辦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展會上,從採煤機、拖拉機、收割機,到卡車、轎車、火車機車,無不讓處於經濟技術落後階段的國人眼界大開。而令大家深感震撼的還有同時開業的,巨大而氣派的“老莫”。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10月7日,《北京日報》1版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9月28日,莫斯科餐廳。馮文岡/攝

《北京日報》這樣記錄“老莫”:“大餐廳牆上掛著巨幅克里姆林宮油畫,油畫前有綠色的噴泉。餐廳四壁是嫩綠色大理石,明亮的大玻璃長窗上,垂著白色喬其紗和銀灰色天鵝絨的窗簾。餐廳頂上是松枝、松果和雪花組成的石膏花飾。廳中間四根柱子上,包著銅片攢成的生氣勃勃的鳥獸。”“這兒的廚房設備,差不多都是電氣化的。有七個大型冰箱,兩座大型電灶,還有煮咖啡、烤點心、炸油的各種電爐。廚房每層設有電動運送機,迅速把點心和菜餚送出去。”當時“老莫”所用的全部餐具,除瓷器由景德鎮燒製外,全部由蘇聯供給,玻璃杯、水晶杯就有一萬多件。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莫斯科餐廳收據。

剛開業時的“老莫”不直接對外,主要服務蘇聯援華專家、駐華官員和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還印製了一批“蘇聯展覽館莫斯科餐廳收據”發給各單位,由內部組織分配,拿到這張“入場券”的人再自己到店交錢就餐。一客份飯的價格分舊幣一萬、一萬二、一萬五和二萬元(舊幣一萬元相當於新幣1元)四種,包含湯、冷盤、主菜、麵包、咖啡和冰淇淋。雖然1950年代普通北京人一個月工資只有四五十元,但誰也不願意放棄這“見世面”“開洋葷”的機會,排隊的長龍在高大的餐廳外繞了幾個回形圈。後來“老莫”逐漸對外開放,但價格和檔次擺在那兒,老百姓去一回“老莫”依然了不得,“恨不得半年都說道說道!”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莫斯科餐廳休息室和衣帽間一角。馮文岡/攝

1950年代,北展的蘇聯成就展,以及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建設成就展”“日本商品展覽會”“羅馬尼亞展覽會”,成了國人看世界的一扇窗口。而在“老莫”,不少人第一次學會“右刀左叉”,瞭解西方文化禮儀和風土人情。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老顧客李巖量回憶1955年自己和同學相約去“老莫”的經歷:“作為留蘇預備生,大家誰也沒吃過西餐,臨出國前,我們狠了心各自拿出五元錢決定安排一次特殊的實習,見識一下‘老莫’,多記些相關單詞,免得出去了鬧笑話。因為想把吃西餐的全過程都走到,我們沒有選擇搭配好的份飯,而是仔細研究著點了菜,為了欣賞水晶杯還勉強買了蜜酒。菜單上的俄文名稱我們全抄了下來,背了好幾天才把這些單詞記住。”

陽光燦爛的日子

說起來,西餐不一定很對中國人的胃口,不少人初到“老莫”表現侷促,看著菜單莫名所以,餐畢感到“好是好,但覺得沒吃飽”,而“老莫”的吸引力更多在於餐外的東西。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9月28日,莫斯科餐廳。馮文岡/攝

在典雅宏偉的屋頂下,桌上擺著鋥亮的酒杯、刀叉、瓷盤和鮮花,風吹動著天鵝絨窗簾和雪白的喬其紗,水池噴射出銀色水花,耳邊響起最流行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紅莓花兒開》……這種華貴範兒和異域情調,給那一代人尤其是跟著父母來開眼的孩子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讓“老莫”成為當時北京人重頭聚會、戰友送別、情侶求婚等活動的寶地。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54年10月7日,客人們在莫斯科餐廳內就餐。王一波/攝

老顧客穆傳璽回憶自己的求婚經歷:“1955年2月,女友生日那天,我用攢了3個月的錢請她到我們常常圍著散步但沒敢進去的‘老莫’吃飯,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對她說:‘喀秋莎同志,願意嫁給我嗎?’一晃結婚三十週年,我們第二次走進‘老莫’,點了同樣的菜,當舉起酒杯時,我又唱起了‘夜色多美好,令我心神往,在這迷人的晚上’。”也許因為類似的情結,今天,一些老人在家庭紀念日聚會時,還愛動員幾代人同去“老莫”。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對於皇城根下長大的北京孩子特別是大院子弟們來說,“老莫”留下了更多呼朋喚友、海侃神聊的青蔥記憶。發小、同學、戰友一群小年輕在一起花心思切磋如何湊份子,去撮“老莫”。有說法是當年有什麼大事難事麻煩別人,北京孩子的一句口頭禪就是:“事成之後,請你到‘老莫’吃一頓。”許多年後,這些“恰同學少年,揮斥方遒”的聚會場景,反覆出現在北京題材的影視劇中。比如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有場“老莫”的戲份,原著作者王朔自己出來客串了個頑主的角色,很豪氣地端起一杯酒,對大家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然後一飲而盡

追憶似水年華

“文革”時期,“老莫”改名“北京展覽館餐廳”,桌上的刀叉被撤下,俄式大菜也一度變成了蛋炒飯、蓋澆飯等中餐,味道做得“還不如知青串聯接待站”。動盪結束後,“老莫”恢復雅緻與寧靜,1984年11月又恢復了“莫斯科餐廳”的名號,許多生活逐步重歸正軌的北京人扎堆兒來到“老莫”慶祝。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老顧客羅亞濱感慨:“大家或許是在追憶逝去的年華,或許是想找回曾以此為榮的經歷。在這裡吃飯倒成了次要的事情,主要追尋的是那種感覺、那種回憶。”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91年2月8日,《北京日報》1版

而迅速翻開新一頁的還有整座城市。1979年,北京第一家外資飯店——建國飯店落成;1983年,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中外合資餐飲企業馬克西姆餐廳在崇文門開業;1987年,肯德基落戶前門,5年後,麥當勞亮相王府井。“我請你吃麥當勞”和“下海”一樣成了時髦口頭禪;1990年代中期後,京城星級酒店為達到國際化標準,紛紛開設高水準的西餐廳,“世界上比較有名的風味,北京差不多都有了”。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91年8月29日,《北京日報》4版

“老莫”獨一份的時代完全過去。在1991年8月的一則廣告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時的“老莫”已放下架子,既經營俄式大菜,承辦各種宴會,人均消費25元,也設置了快餐部,提供展會中、西式盒飯,每份5元-20元不等。

“復古”回到55年前

2000年,“老莫”悄悄進行了開業以來的第一次大型改造,旋轉木門改成了金屬旋轉門,雪花穹頂改成了雕刻吊頂,木質高背椅換成了歐式大沙發,裝飾上也雜糅了很多其他元素,從俄羅斯到西歐的風格都能找到。兩年後,簇新的“老莫”取得了餐飲行業的五星級資質,但這次換裝卻沒有得到老顧客的認證,他們感覺“回不去”了,甚至有些懊惱。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2010年7月31日,莫斯科餐廳。曹小/攝

有人說:新裝開業後,自己第一時間趕來,躲在大廳牆角,覺得眼前一切面目全非。還有人專門申訴剛剛花重金採購來的華麗麗的大吊燈,要餐廳還給他“老莫”原來那種黃黃的自然光線下溫暖醇厚的感覺,不要在燈光下製造的這種富麗堂皇的明亮……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2009年,“老莫”周圍眾多像模像樣的中西餐館進一步包抄上來,展現著北京這座國際都市的發展節奏。而此時的“老莫”再次選擇重裝,方向是:拆掉9年前的裝修,改回1954年蘇聯式風格的原貌。時任餐廳副經理的張春燕表示:老顧客們多年來一直建議餐廳恢復到老樣子,“他們的影響力很大”。

你吃过“老莫”吗?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2009年9月8日,《北京日報》5版

2009年9月,“復古”後的“老莫”開門迎客,木地板、雪花頂、松塔燈、雕花柱、噴水池、手風琴歌舞……老顧客們紛紛到場,追昔撫今,感慨萬千。老顧客周亞男表示:“當然還是原來的樣子經典,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