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不同?

檯燈50574338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同樣的現象,但是根據其場景不同,對象不同,往往用的字(詞)也不一樣。比如說同樣是人過世了,和尚用圓寂,道士用羽化,天子帝王用駕崩(崩),對於諸侯用薨,不滿20歲去世用殤,老年去世則用壽終正寢,此外還有犧牲、卒、夭折、作古、坐化等說法。

墳、墓、冢、陵,意思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指過世之人的葬身之地,但是其使用的對象則是有區別的。

墳和墓我們經常連在一起用,二者的意思基本上也差不多,《說文》中是這麼解釋的:墳,墓也!但是,墳和墓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墓指就是下葬時的洞穴,墳指的是上面的土堆。《禮記》中就有這麼一句話話:墓而不墳。只是後來二者的區別被慢慢的淡化了,混為一談。


墳和墓,都是通用的說法,上至帝王將相,下到貧民百姓的葬身之地都可以有用這兩個字,只是墓顯得更加正式一些。

冢,《說文》中解釋:冢,高墳也。也就是說,冢是規格比較高的墳墓。一般百姓由於條件有限,自然建不了規格較大的墳墓,因此,冢一般是社會上層人士或者比較有名望之人的墳墓。包括皇帝的墳,也可以稱之為冢。《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當然,冢裡面埋葬的不一定是時,還可以是衣物,比如說衣冠冢。


陵,則是帝王們的專用字了。陵字,從阜從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來是“攀越大土山”,引申為帝王們死後的昇天之所。因此,才會有明十三陵,清東陵這樣的存在。

(其實,陵作為帝王墳墓的專用字,應該是漢代才有的事情,在漢以前,帝王陵被稱之為長山。《三秦記》中說:秦名天子冢曰長山,漢曰陵,故通名山陵。)

當然了,時至今日,封建帝制早已消失,陵也不再是是帝王們專用了,現在有烈士陵園。


小鎮月明


墳、墓、冢、陵,有一點相同,都是死人住的地方,但在字意和應用上又有差別。

1,墳和墓意思相同,墳偏口語化,墓更書面化。

嚴格來說,墳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區別的。古人講“穴地為墓,築土為墳”,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槨的地方叫墓,地面上堆起的錐形黃土叫墳,但後來這種區別被模糊了。

中國最早的漢字字典、東漢著名史學家、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明確解釋說“墳,墓也”,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期,墳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比如“墳墓”。

墳和墓的區別主要是,墳常用作口語,墓則更書面化,比如墳頭、墳地是典型的口語,墓地、墓碑、墓穴則較書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習俗,口語說“上墳”,書面語說“掃墓”。

2,冢和墳、墓本質相同,但死者身份不同。

冢和墳墓、意思相近,本質相同,但通常冢的規模更大、規格更高、佔地更多,可以理解為“更高更大更豪的墳墓”。

冢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通常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王侯將相、豪門貴族才能建造。普通人家哪怕很有錢,他們的墳墓也不被稱為冢,因為缺乏社會地位和身份。另外,一些身份特殊、名氣很大的人,即便他不是什麼王侯將相,出於尊重他的墳墓也被叫做冢。

冢含有一種紀念意義,有些找不到屍身的死者,人們會用他們生前的衣物代替死者葬入墓穴,以示紀念,這種墓被稱為“衣冠冢”,卻從不叫“衣冠墳”、“衣冠墓”。

3,陵是最高規格的墳墓,僅限於帝王稱呼。

人分三六九等,帝王是最高級別的人,他們的一切都與眾不同,連死了都只能叫“崩”,不能叫“死”,他們死後的墳墓被稱為“陵”,不叫“墳”、“墓”,因為大多依山而建,所以也叫山陵,而其他人的墳墓不能叫陵,否則就是僭越禮制,後果十分嚴重。

帝王陵通常規模巨大,氣勢磅礴,造價昂貴,是帝王至高無上的象徵,很多帝王在生前甚至活得好好的,就開始興建自己的山陵,一建就是十幾幾十年,比如秦始皇陵。

歷朝歷代的帝王陵大多都有名號,所以史料有時用陵號指代某位皇帝,如清朝用景陵指代康熙皇帝玄燁,用裕陵指代乾隆皇帝弘曆,其他朝代的情況也大體相似。

封建制度結束後,陵不再作為帝王的專屬名稱,埋葬和紀念先烈的墓區被叫做陵園,面向社會的公墓也可以叫做陵園。區區一個葬身之地,竟有如此眾多學問,中國古代社會階層之區分、等級制度之森嚴,可見一斑。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墳,墓,冢,陵這四個字都是用來表示人死後安葬的地方,那麼為何有這許多的說法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原來這不同的稱謂是古代封建社會用來區分不同級別的人享受不同的等級的一種制度。

古代平常百姓死後埋葬的叫墳,墳的樣式一般都是高於平地,用土堆起來。



讀書人,或者在社會上有一定聲望,但是沒有當官,死後安葬的叫墓。墓一般是平的。



凡是有官職的死後安葬的都可以稱之為冢。冢的情況有三種:

1,死後入土為安,將屍體裝棺埋葬的,這種是正常的一種。

2,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死後屍體沒有能夠入土的,將他們生前的衣物安葬的,這種叫做衣冠冢。

3,還有我們經常在電視裡面看到的,死後將兵器,或者生前心愛的物品埋葬,這種也屬於衣冠冢的一種。

歷史上有兩個人例外,孔子和關羽。他們被稱之為文聖,武聖。這種叫做林,山東省曲阜的孔林,河南省洛陽的關林,就是這種情況。



帝王死後也要入土為安,規格也是最高的,叫做陵。皇陵一般依山而建,氣勢宏偉,佔地面積廣大。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兒埋了明朝十三個皇帝。東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墳墓。

一些遠古時代的帝王被後人祭祀,後人根據傳說,在他們死亡的地方蓋廟紀念,這種廟也叫陵,如黃帝陵,炎帝陵,那兒不一定真有炎黃二帝的屍體。

還有一些人不是帝王,可是他們的墳墓也照帝王的標準去建,如周口鹿邑的老君臺,是紀念老子的廟,廟的格局是按帝王的模式建的,這是因為老子大大的有名,被後世帝王推崇,撥鉅款建造,享受他們的待遇。後來帝王們又喜歡上了孔子,就把老子拋到一邊了。所以現在老君臺就成這樣了。這兩種陵不是真正的,是廟的一種。


字裡行間的夢


墳,墓,冢,陵這四種殤葬形式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的。其實更重要的是用墓葬的形式來彰顯社會地位。



墳很好理解,高高的土堆,便於識別,但又入殮簡陋,墳內幾乎沒有棺材和陪葬物。

墳的來由於商朝比干被紂王冤殺,周武王為了紀念比干的忠心,特地將埋葬比干的地方用土堆高高壘起。

商以前的殤葬形式是深埋地底的,地面是沒有可視物的。

隨著歷史的發展,墳的殤葬形式逐步被窮苦大眾所接受,既滿足了可祭祀的傳統需求,又在家庭的經濟接受範圍內。



墓葬形式與墳差不多,但比墳要更精細,有墓室,墓碑,棺材等。從外觀來看,主要是有了墓碑,上面有逝者的生平和名諱,立碑者等信息。

墓的形式更多的被大富人家和一般官宦家庭所採用,這個階層才有經濟能力打造墓室,墓碑,棺槨等設施。



冢的墓葬形式更多的帶有政治和經濟色彩,埋於冢內的人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民間影響。冢的主人要麼是王候級別,要麼有重要的影響。

比如袁崇煥就有衣冠冢,項羽也有相關的冢。



陵的墓葬形式專指皇帝用殤葬形式,每個皇帝登基後都會為自己著手修建皇陵。

皇陵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也是整個朝廷一項非常重要的國家工程和經濟支出。

陵的變現形式更為豐富,有封土,墓道,神道,祭殿等等。大家可看明陵和清陵有多雄偉。

無論是墳,墓,冢,陵都是中國傳統的殤葬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沉墨9527


封建社會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等級制度不但影響到生前,也影響到了死後。

古人對生前和死後之事都非常講究,在生前,從平民百姓到諸侯將相,再到帝王,只要手頭有錢,都會置辦家產,而房子無疑是最重要的家產,也是彰顯個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每個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所置辦的房子的面積和規模不同,稱呼也不同,平民住的房子較小,也較普通,一般稱作“舍”或“室”,官員住的房子不但大而且豪華,稱作“俯”或“邸”,帝王住的房子金碧輝煌,並且很大,稱作“宮”。

如果說房子是人們生前的住所,那麼,墳墓則是死後的居室,根據身份地位不同,叫法當然也不同。從墳、墓、冢、陵這些死後居室的稱呼,就完全能明白此人生前是什麼情況。

普通平民去世後,下葬的地方稱作墳,它的顯著特點就是在地面上有一個隆起的土堆,大部分為圓錐形,遠看像一個安放在地上的“土饅頭”。墳的內部則是一個長寬高大約為2米、1米、1.5米的長方形土坑,正好可以放進去一口棺材。

有些比較講究的人家,在打墳時,為了使墳更牢固,會把內部用石塊砌好,讓它更結實耐用些。在地面上留土堆則是為了做記號,給家人留個念想方便去上墳。因為許多墳在幾十年後,如果不注重修理,經過雨水沖刷,土堆慢慢會變為平地。

墓實際上也是平民死後供埋葬的場所,只不過,是埋葬知識分子、小官吏、兵卒和商人的,因為他們生前都擁有一定地位和聲望,死後居所才被稱作墓。

墓的典型特點是沒有隆起的土堆,只在下葬的地面上豎立一塊石碑當做記號,石碑正面用文字鐫刻上死者的姓名和身份,背面碑文是死者生卒年月,生前的主要貢獻和事蹟,以及對死者一生的概括性評價。

冢實質上是比較豪華高大的墳墓,擁有相對獨立的空間,並且面積較大,常常是諸侯將相、王孫貴族、達官貴人等身份和地位很高的人去世後,給他們建造的墳墓才稱作冢。

冢有兩種形式,生者去世後,把屍體裝進棺材正常埋葬,叫作“冢”。

如果客死他鄉後,無法把屍骨運輸回來,就會把死者先安葬在異鄉,然後在家鄉給其重新建造一座墳,把死者曾經使用過的東西,如衣物、鞋帽、武器,或其它東西中的任何一個埋進家鄉的墳裡,這樣的墳叫做“衣冠冢”。

陵很好理解,就是專門給那些帝王修建的超大型墳墓,不但佔地面積寬廣,並且內部構造相當豪華,陪葬的物品很豐富,如秦始皇陵、乾陵等。

這些陵都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會選址建在風水好的丘陵上,遠遠看去,氣勢恢宏,跟帝王生前住的皇宮一樣氣派。

一些遠古的帝王陵墓經過多年風吹雨淋,以及戰爭的破壞,會變得越來越隱蔽,不容易讓人們發現位置,所以,人們就會在陵墓原址上建造出宏偉的廟宇,同樣是為了紀念。像炎帝陵、黃帝陵,就屬於這種類型。


鴻鵠迎罡


在現代語境中,談及墳、墓、冢、陵,如不深究,皆為埋葬死者之處。然而,在講究禮制與等級的古代社會中,墳、墓、冢、陵卻有著特定的含義,甚至存在著巨大差異。

國人素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在埋葬死者時,除了實用棺槨、實行陪葬外,還要舉行葬禮,並定期祭祀。這種風俗已然沿襲數千年,也成為了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至於今時今日尚有清明假期的存在。

大家最為熟知的墓葬,多是埋葬之後,又堆起一座土堆,這便是墳。不過,在墓壙之上堆土的葬俗,卻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

【圖:墳】

《說文解字》中講到:“墳,墓也。”段玉裁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墓為平處,墳為高處。”即墳可泛指一切墓葬,但深究起來,則特指有高出地面土堆的埋葬場所,與平地埋葬的“墓”相對。

在《禮記·檀弓上》中曾有“古者墓而不墳”之說。依鄭玄的解釋,“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古謂殷時也;土之高者曰墳”。參照《禮記》與鄭玄之注可知,在殷商時期,墓葬與地表齊平,並不設封土。

【圖:殷墟王陵遺址】

至於古代何時開始於墓上設立封土,至今尚有爭議。不過,墓葬稱謂的變化上,大體可以參照王念孫之說:“蓋自秦以前,皆謂葬而無墳者為墓,漢則墳墓通稱。”即,先秦時將一切沒有封土/土堆的墓葬稱之為墓,到漢代時,隨著封土/土堆的流行,使得墳與墓通稱了。

至於冢的含義,在《廣雅·釋丘》中曾指出:“墓,冢也”。不過,冢是有指高出地面的墳,還是與地面齊平的墓呢?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冢,覆也”,可知這種墓葬是於平地之上設置土堆/封土的。就此來看,冢又相當於墳。

【圖:韓森冢】

最後,我們再來看陵。《說文解字》釋陵為“大阜”,即高山,引申為帝王陵墓。漢代以前,陵多指高山,但漢代以後,則逐漸以陵代指帝王墳塋。古代的陵墓,專指帝王世家的墓葬,普通百姓則只能用墳、墓、冢等詞,是有著嚴格界限和等級差異的。

【圖:秦始皇陵】

不過,近代以來,人們出於對一些偉人或烈士的敬仰和懷念,也使用陵來代指其墓,比如著名的中山陵和烈士陵園等等,均貫之以陵。另外,隨著現代漢語的普及,墳、墓的使用頻率遠高於冢,並常常連用,已逐漸淡化了彼此間的差別。


夕陽下的晚楓


謝謝題主的提問。墳、墓、冢、陵是中國古代對人死後墓葬等級稱謂的嚴格區分。根據個人的理解,試著說一下自己的分析。墳、墓、冢、陵的不同之處,可以用四句話簡單概括:百姓墳、有碑墓、王侯冢、皇帝陵。下面分別予以簡要解釋。

墳是主要用於百姓人家墓葬的稱謂,是在墓的基礎上堆上一個土丘,便於尋找與辯識。

墓是指地下部分,所謂“地上為陵,地下為墓”,統稱“陵墓”或者“墳墓”。秦漢之前,通常採取“墓而不墳”的做法。因此,墓一般與地面持平,不會高於地面。

冢,通常用於王侯將相和達官貴人。本意是“高大的墳”。如,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陵用於皇帝,有其所謂的“專用昇天通道”。如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努爾哈赤的福陵。但個別特殊時期的人物,因其特殊身份或功勳卓著或名望幾乎等同於聖賢,其陵寢也可以叫做“陵”,如位於南京的中山陵,埋葬關羽身軀的關陵(湖北當陽)。

墳、墓、冢、陵稱謂的不同,源於中國封建社會十分嚴格的等級制度。生前如此,死後到另外一個世界生活也必須要體現等級。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什麼是墳?什麼是墓?什麼是冢?什麼是陵?用一句話來說都是人死後安眠沉睡的地方,只是禮制不同而已。下來先來介紹一下先秦葬制,就知道其有何不同了。

先秦葬制

先秦往上推的古代,我國那時候的葬制是挖一個坑直接埋了,也沒有隆起來多高,所以久而久之別人也不知道這裡有人“沉睡”。後來有了《周禮》這個體系,對那些有身份的人“沉睡地”就必須要能識別出來,所以《白虎通義》記載說,先秦的“沉睡地”開始有了讓四方之人皆可以認出來的葬制,就是把土隆起來的高度和種樹來識別。

對於天子來說,隆的最高,為三仞,然後種上松樹。對於諸侯來說,就只能隆三仞的一半,只能種柏樹。大夫則是再矮一節,只有八尺,只能種欒樹。士的話只有大夫的一半高為四尺,只能種上槐樹。庶人則是更慘,只能和他們的古代一樣,不能隆起來,不過可以種上楊柳樹。




墳、墓、冢、陵的區別

知道了先秦的葬制,再來看這四個叫法,就知道其有何區別了。所謂的墓其實就是最古老的葬制,不會隆的多高,久而久之就沒了,先秦之時也只適用於庶人。所謂墳就開始隆了起來有一定的高度,很明顯是地位高了一些。所謂的冢則是隆的比墓更高一些,其地位當然就更高一些。而陵則是隆起來最高的,所以其地位也是最高的,是隻有天子才能享受的。




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不是那麼注重隆起來的高度了,而是開始注重防盜的功能上,所以有些是依山為陵等等。而且本來墳就是墓也,陵就是冢也。所以用著用著墳墓合二為一在一起用,陵冢也開始合二為一在一起用,這就是時代演變的結果。


淡看天上月


在古代活著的住的地方有等級之分——民家、官宅、王府、皇宮,然而就是上天堂同樣有皇崩、王薨、官卒、吏不祿、民歿(mò),而墳、墓、冢、陵講得就是上天堂的歸屬地的說法,福垊逐一為您談談。

【墳】:有隆起的土丘。

古代平民仙逝後,埋葬的土丘就是墳。福垊這裡要說一句,今天所有土葬稱什麼什麼墓,嚴格來說都是錯誤的,準確說法就是墳。不過,現在的墳已經沒有等級之分了。另外墳在古代還有受了冤屈的人叫墳,因為墳有隆起的土堆,意味有冤枉。墳的樣式是下方的坑是方形的,上面的土丘是圓錐形(或圓柱形)的,有天圓地方之意思。

【墓】:無隆起的土丘。

興亡百姓皆苦,故而百姓是墳。為啥?冤啊!而較為富貴的商人、小吏、士兵、知識分子等,他們基本是王朝的底層受益者,所以他們不冤,故而墓葬都是平的。不過,這是遙遠的古代,到了後來只要是一般富貴人家仙逝後,他們的墓葬地都稱為墓。福垊給您舉個栗子,您看像西方還有日本的墓葬都是平地,不過上方有個墓碑。這在遙遠的古代就是典型的墓。還有安葬在日本大阪的清兵墓地,也是平地。不過,嚴格來說“墓而不墳”是沒有任何標識的,包括植樹和墓碑,這先秦之事了。

【冢】:高大的墳墓

冢從“勹(bao)”從“豖(chu)”,注意,不是“冖(mi)”,不是“豕(shi)”,本意是高大的墳墓。安息的則是將相顯宦之類,甚至安葬的還有少數民族的王后,比如青冢就是四大美女王昭君的墓葬。此外,僅僅埋有死者的衣冠,或者什麼也沒埋而立碑的高大墓葬都稱呼為冢,前者就是傳說中的衣冠冢,後者就是疑冢。衣冠冢著名的是有黃帝、楊貴妃、史可法、袁崇煥、孫中山等,孫中山的衣冠冢在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的碧雲寺內。而疑冢比較典型的有曹操七十二疑冢。不過七十二疑冢只是一個騙人的傳說,專家證實所謂的疑冢不過北朝大型古墓群,有一百三十四座之多。

【陵】一國之君(含個別諸侯國)或一國之主的墓葬地。

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到了戰國中期後,秦楚趙等國君王所葬地稱之為陵。後世皇帝不僅統稱陵,而且還有不同的具有美好意思的前綴字進行區分。福垊感覺漢朝以後的親王可能也稱為陵,比如梁孝王陵,明朝第一王陵魯荒王陵。黃帝炎帝的墓葬也稱為陵,不過他們的陵墓連衣冠冢都算不上,最多是疑冢,或者是後世的發明。一心相當皇帝的袁世凱,死後的墓葬稱為林,另外孔子、關羽、張作霖的墓葬也是林。而堅決反對皇帝的孫中山的墓葬卻被稱為中山陵。當然有的還加了個字叫中山陵園。後來,為了紀念烈士,我們也稱呼烈士的墓葬為烈士陵園。陵終於從皇帝走向了民間。

謝謝大家。


福垊


題目中墳、墓、冢、陵描述的都是安葬逝者的地方,既是相同的意思又為何採用了四個不同的字呢?這就要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了,老祖宗根據葬主生前的社會地位以及埋葬形式的差異,將逝者安息之地進行了分類,也就有了墳、墓、冢、陵的差別。

下面縱橫就具體的來說說墳、墓、冢、陵吧!

墳,土之高者謂之墳

將逝者埋入土中,在其上面壘起高過平地的土包的葬法就是墳。起初採用這種葬法,是為了彰顯葬主是含冤而死、死不瞑目的。最著名的就是周武王討伐商紂成功後,曾命人將名臣比干的墳加高,為一代忠臣被挖心而亡鳴不平。

發展到後來,墳成為了平民百姓間普遍使用的埋葬方式,失去了原本表達冤屈的意義。墳這種埋葬方式最省錢,不需要打造棺木、不需要立碑刻字,一張席子捲起來埋進挖好的坑裡,上面堆個土包,方便日後祭奠。也正因如此,墳也就成了最底層貧苦大眾的主要埋葬形式。

墓,挖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地平,不植樹者為墓

就是說,將逝者裝殮在棺材中,再埋入挖好的坑穴中,埋土至與地面相平,不植樹,沒有任何標記。不過人們為了方便祭奠、記載生平,早早就有了立石碑,刻墓誌銘的習俗。

墓字在古語中是太陽淹沒在草叢中的意思,意味著逝者在黃昏時入土,與太陽一起消失,表明逝者走的很平靜,沒有委屈,所以墓是平的,不似墳壘有墳包。

在古代,能採取墓這種葬法的,都是富庶人家。古代的風水寶地可能不收費,但是棺木和石碑都是要錢的。中國人的傳統都是青睞優質的木材造棺材,像梓木、楠木,質地越好,價格越貴,那真是隻有你出不起的價格,沒有造不出來的好棺材,貧苦百姓一輩子的收入都買不起一副好一些棺木。石碑也很有講頭,石料的質地,工匠的手法,都影響著石碑的價格。像北魏年間石碑備受推崇,成了文人雅士的收藏品,價格斐然,更不是普通人能擁有的。就算是買塊最廉價的石料請石匠刻上去也是要花銀子的,窮人都消費不起啊!

冢,貴人之大墓也

冢的意思是高大氣派的墳墓,但是不是有錢能將墳墓修的氣派了就可以稱為冢的,只有生前身份尊貴或者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逝者墳墓方可稱為冢,冢中葬的一般都是王侯將相,再有就是保家衛國、戰死沙場的勇士。

值得一提的是,冷兵器時代戰場廝殺都是近身肉搏,戰況慘烈的時候真是屍橫遍野、血肉模糊,很多時候都找不到屍首,只能將其衣冠、生前珍愛之物葬入冢中,代替肉身安享後世供奉,這種便稱為衣冠冢。有時屍首葬於別處,為了方便時時紀念也會就近建一處衣冠冢。

古代的衣冠冢還有一種比較特殊且數量不少的類型,叫做生基,就是人活著的時候給自己建的衣冠冢,用來消災祈福。縱橫猜測這種消災祈福的初衷是想用假冢騙過各路神仙,不要將災難降到自己頭上,最好把閻王爺都騙了,做個賽彭祖的活神仙才好哩!

陵,帝王墓也

陵是指俯視角平面是四邊形的大土堆,引申義就是專指古代帝王的陵墓。帝陵的選址、修建是每位皇帝在位期間都要考慮的一件大事,這不僅關係著自己身後的榮華、還有國運的昌隆、子孫的福祉。帝王陵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不僅要修皇帝、皇后長眠的地宮,旁邊還有安葬嬪妃、皇子公主的陵寢。得遵從風水學,還得防水防塌防盜賊。

帝王陵裡的陪葬品都是價值連城的文物,也是後人探知歷史、還原歷史的重要渠道。縱橫覺得,對於帝王陵的發掘一定要以保護為前提,“清東陵的盜墓、明定陵的考古”代價都太慘重了。在沒有完全的保護措施前,就讓這些帝王陵繼續沉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