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醫二代 我們 學醫

我們

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醫二代

自小的玩具就是聽診器、白大褂

身體器官和結構早就瞭如指掌

角色扮演絕對是打針的那一個

或許缺爹少媽的日子很多

但崇拜早已深種

所以長大後

就成了你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婦產科醫師呂濤,標準醫三代,且是妥妥的婦產科醫三代。姥姥和母親可都是先後捧回“林巧稚杯”的大專家,努力奮進的呂大夫,沿著長輩的足跡,援過藏,支過邊,五好青年點個贊!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心臟內科醫師佘飛,沿著母親的心臟內科之路走了下去。提及為何當初會選擇學醫,佘醫生覺得,這就是一件十分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知不覺,就繼承了母親的職業。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泌尿外科醫師唐宇哲的父親是一名結核病醫生,兒子學醫,可謂是老爸一手促成,耳濡目染加時不時敲邊鼓,選擇學醫似乎是水到渠成。兒子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方向,老爸還是很支持的~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骨科醫師朱劍津常常笑稱自己是個“叛徒”,雖然學了醫,也是醫三代,但家裡世代中醫。為啥學了西醫呢?朱醫生開玩笑說,考了八年制,一氣兒讀下來多棒!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心臟內科繆國斌醫師的父親是一名基層醫生,父愛如山,男人之間的交流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將父輩的職業當做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信仰,應該就是最深沉的愛的表達了。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骨科趙喆醫師,可謂生長在如同醫療機構的家庭中:奶奶醫院主管,姥姥專科護士,爸爸醫院電教室主任,嬸嬸神經內科醫師,姑姑醫院病案室主管,嫂子專科護士,表弟醫院統計師,妻子消化內科醫師……據可靠消息,女兒抓周時,還抓到了象徵著醫生職業的——葫蘆~

我们是医二代 我们 学医

出品:宣傳中心

部分手繪:張燕

特別鳴謝:所有出鏡醫師及鼎力支持的家人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