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和尚,鲁智深和邓元觉谁的武艺更高?

沙场冬点军


在《水浒传》中,和尚出场不在少数,但最厉害的两个当属鲁智深和邓元觉。

鲁智深大家都很熟悉了,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等等,有人更是推举他为梁山第一英勇豪侠之人。而对邓元觉,可能大家了解就比较少了,而实际上,邓元觉也很厉害,甚至论及在各自阵营的地位,邓元觉还要高于鲁智深。

鲁智深当和尚完全是被逼无奈,当了和尚以后,鲁智深也丝毫没有和尚做派,照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路遇不平照样一声吼,他一不打坐,二不念经,丝毫没有出家人的样子。不过尽管如此,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还是说他有佛心,只不过鲁智深俗缘未了,要还杀生之债,所以鲁智深还要再红尘历练。不过话虽如此,鲁智深除了临了坐化之外,丝毫没有一个出家人的样子,反而“洒家,洒家”的不离口。


而邓元觉呢,跟鲁智深却又不一样了。水浒里面没有交代他的来历,但是在方腊阵营,他不仅是太子方天定手下的四大元帅之一,也是方腊一方的宝光国师。跟鲁智深到处称洒家不一样,邓元觉都是自称小僧。一般自称小僧的人都是有道高僧,起码他自己是十分认同自己这个出家人身份的。

在方腊阵营之中,除了方腊的亲属嫡系方垕、方天定、方貌、方杰几人之外,武将方面就以四大元帅为首,邓元觉由于国师身份,他堪称四大元帅之首。比起其他几人来,邓元觉位置的确也更重要一些,负责方腊和他们将领之间的联络。


在另一个元帅石宝被困乌龙岭的时候,是邓元觉主动去找方腊请求支援,尽管方腊由于个人利益没有排兵来,但是方腊手下娄丞相还是尽力支派了五千军给邓元觉。后来方腊那边有难,邓元觉又请求石宝去救援,没想到石宝这时候闹起了脾气,居然不去。邓元觉没有办法,他只好自己率领五千军马去救援,结果路上遇到了宋江主力,跟秦明斗了几个回合,没想到秦明诈败,邓元觉没有追赶居然跑去想捉宋江,被暗中埋伏的花荣一箭射死。

从这段看的出来,邓元觉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十分识大体,在方腊和石宝之间尽力周旋。是方腊和石宝都是有脾气的人,两人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是互相不满,害得邓元觉像个受气的小媳妇,两头受气。也正是因为方腊跟自己的将领石宝斗气,邓元觉夹在中间,疲于奔命,这才被花荣射死。可以说,邓元觉间接是被石宝和方腊的矛盾害死的。


邓元觉除了跟秦明短暂打了几下之外,他的高光之战是交给了鲁智深。关于这段打斗描写的十分精彩,因为两人都是出家人,都是光头,都使用一个禅杖,两人厮杀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败。

那么这两人到底哪个更厉害一些呢。在《水浒传》中,如果一个人的身形外貌特别突出,一般都会额外做一番描述,比如鲁智深,“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像梁山好汉卢俊义、关胜、武松等等皆有外形描述,哪怕敌方阵营的辽国大将兀颜光,也有“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八尺有余身材”的表述。


但是邓元觉呢,只说了他的籍贯和武器,还有就是在跟鲁智深打斗时,把邓元觉的衣着打扮做了一番描述:

这一身打扮倒是十分拉风,唯独没有对他的身高体型做描述。一般来说,如果身高体型方面格外突出就没有必要重点邓元觉的衣着打扮了,种种迹象表明,邓元觉的身量跟鲁智深是无法比拟的。还有一点,鲁智深禅杖六十二斤,邓元觉禅杖只有五十余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他的体型比不过鲁智深。

鲁智深和邓元觉都是顶级高手,两人武艺相当,技术层面势均力敌。当两人技术层面相近的时候要比什么呢,显然一力降十会,身大力不亏。如果继续打斗下去,鲁智深赢面更大。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鲁智深赢面大,武松为何着急跑出去协助鲁智深呢。要知道战场打斗不是比武赌赛,从来不讲究单打独斗,要以杀死敌人有生力量作为目标。武松和鲁智深同为步兵首领,他前去支援很正常。

很显然作为方腊手下的国师和元帅,邓元觉为了方腊一方是操碎了心,他既要领兵打仗,还要照顾方腊跟其他将领的情绪,堪称劳苦功高。在这一方面,鲁智深就轻松多了,因为总指挥有宋江、卢俊义、吴用这些人,他只管执行就够了。而且宋江一方十分团结,不会出现将帅矛盾和见死不救的情况。所以在地位和对各自阵营的作用方面,邓元觉要强于鲁智深。

不过也正因为鲁智深没有那么多糟心事,鲁智深过得比较轻松,在武艺方面更胜一筹不足为奇。


一览众河小


一个是梁山数一数二的步军头领,一个是南朝独一无二的宝光国师。鲁智深和邓元觉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二人交手

宋江兵马攻打杭州时,鲁智深在城下挑战,有那南朝国师邓元觉前来应战。这宝光如来国师邓元觉在方腊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大元帅中排名第一,武艺十分精湛。

这宝光国师邓元觉久闻鲁智深大名,早就想会会了,他主动向方天定请战:

“小僧闻梁山泊有这个和尚,名为鲁智深,惯使一条铁禅杖,请殿下去东门城上,看小僧和他步斗几合。”


好战分子鲁智深一见邓元觉,顿时乐了:

“原来南军也有这秃厮出来。洒家教那厮吃俺一百禅杖!”

两根禅杖并举,你来我往,斗过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城楼上观战的方天定和元帅石宝都看呆了,没想到鲁智深这么厉害。

梁山这边是武松观战压住阵脚,武松见鲁智深战宝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双戒刀,飞出阵来,直取宝光。这宝光和尚战一个都吃力,所以见武松助战,急忙抽身退走了。

由此可见,唯一的一次交手,鲁智深和邓元觉打了个不相上下。



二人究竟谁更厉害

鲁智深和邓元觉正斗得旗鼓相当,却被武松给搅和了。这一来,想要通过两人直接以战斗来决胜负是不可能了,那么只能从侧面来分析了。

城下俩人斗得正欢,城上观战的方天定发出感叹:

“只说梁山泊有个花和尚鲁智深,不想原来如此了得,名不虚传!斗了这许多时,不曾折半点儿便宜与宝光和尚。”

元帅石宝也感叹道:

“小将也看得呆了,不曾见这一对敌手。”


由此可见,南军的两个大领导狠狠夸奖的是鲁智深,如果不认为鲁智深更加厉害,能这么夸自己的敌人吗?所以南军方面认为鲁智深武艺更胜一筹。

那么梁山方面,武松为何突然上前助战呢?有的读者认为武松觉得鲁智深有些吃力,兄弟情深,武松怕他有失,所以持刀上去帮忙。

我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武松是急性子,他的战斗方式是快准狠,看不得别人磨叽。他看俩人成胶着状态,所以上去帮忙。



🛡其次,武松见这邓元觉确实很厉害,“行者武松见鲁智深战宝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双戒刀,飞出阵来,直取宝光。”很明显,鲁智深并没有露出败相,只是武松见宝光厉害,担心有失才上去帮忙。并不是像有的朋友说武松看出鲁智深吃力了。武松是个灵活战斗的人,有二打一的机会,何必跟你纠缠呢?

🛡最后一点很重要,当时不仅仗打得很紧张,而且很惨烈,梁山已经死了很多兄弟,武松心头焦躁。攻城大战迫在眉睫,时间不允许鲁智深和宝光再单挑下去,兄弟之情也让武松不愿再袖手旁观。所以武松提刀助战。

综上所述,所以我的结论是:花和尚鲁智深比宝光国师邓元觉的实力高那么一丢丢。遗憾的是,施公没有让邓元觉死在鲁智深的禅杖下,而是让花荣给射死了!



(欢迎点击关注墨鱼轩书画阅读欣赏更多文史典故)


墨鱼轩书画


不用说,鲁智深和邓元觉都具有相当高超的武艺,一人是梁山的步军大帅,一人是方腊帐下的四大元帅之一,单看他们的身份,就知道他们能耐非常。至于两人的武艺孰高孰低,还别说,小说中两人正好有过一次交手记录,我们不妨通过两人交手的状况,来判定他们的武艺高低。

宋江进攻杭州时,在杭州城下,鲁智深与邓元觉展开了一场大战,小说中这样写道:

当时开城门,放吊桥,那宝光国师邓元觉引五百刀手步军,飞奔出来。鲁智深见了,也不打话,抡起禅杖,便奔将来。宝光国师也使禅杖来迎。两个一齐都使禅杖相并。这鲁智深和宝光国师,斗过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我们看到,这两个大和尚交手了五十回合,但很遗憾,并没有分出胜负,这么看来,想通过两人的交战状况来分出他们武艺的高低,恐怕不太可能,毕竟小说中他们有且只有一次交手记录。

但是,别着急,通过正面描写判断不出来,我们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判断,什么侧面描写呢?那就是观战者的感受,正当鲁智深和邓元觉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小说中又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行者武松见鲁智深战宝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 便舞起双戒刀,飞出阵来,直取宝光。宝光见他两个并一个,拖了禅杖,望城里便走。

现在大家心里有数了吧,武松作为观战者,他担心鲁智深“有疏失”,故而“心中焦躁”,随即“起双戒刀,飞出阵来,直取宝光”。邓元觉自知武松厉害,如今两大高手战他一个,他当然不敢恋战,所以退回城去。

也就是说,在鲁智深和邓元觉交手的时候,武松作为步战高手,他已经看出了门道,如果鲁智深占上风,他怎么会“恐有疏失”,又怎么会“心中焦躁”,甚至直接出阵助阵鲁智深,要知道,两个打一个,是不公平的行为,武松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这个时候怎么连面子都不要了呢?只有一种可能,再交手下去,鲁智深将会处于劣势。比起面子,还是兄弟的性命重要,所以武松不得不出手相助。

因此,通过武松的一系列反应和行为来看,我个人认为鲁智深的武艺稍逊邓元觉半筹,不知各位看官怎么看呢?


久哥聊小说


从武松上前帮忙的那一刻起,鲁智深的实力,注定不会超过邓元觉。

首先鲁智深的名气在江南也不错,在攻打杭州城时当鲁智深前来挑战,邓元觉自然选择应战。从秀州已降的段恺口中我们可以得知,杭州城中最厉害的就是邓元觉和石宝了,石宝表现出了不错的智勇,邓元觉也在杭州城外和鲁智深打的难分难解。城上观战的石宝和方天定对于城下的打斗都表示惊诧无比,他们没想到宋军中居然有人能力敌国师不败,这也足以证明在他们心中邓元觉的战力也多么高。

但鲁智深并没有拿下邓元觉的能力,并且一旁的武松较早出战,邓元觉才选择了撤退。书中有不少类似助阵的情节,比如孙安助卢俊义,花荣助史进,郭盛助吕方等,只有有一方一出战,就足以证明此方绝对没有占据优势,按照这个思路,鲁智深的上限,就多少被邓元觉牢牢锁死了。

当然,武松救鲁智深除了怕鲁大师有失外,也是为了后面的鲁智深救武松做铺垫(夺包道乙的混元剑)。而在乌龙岭上,施公的另一个描写更是直接表明了邓元觉强于鲁智深,在宋江率兵准备强上乌龙岭时,依靠的是花荣的神箭直接射杀的邓元觉,当然这一切都是剧本之内的事,因为在花荣看来,目前阵中没有人具备稳赢邓元觉的能力,要知道当时鲁智深也在场,为了最完美的演绎这出诱敌之计,只能派更稳的秦明去出战。最终花荣弯弓搭箭,射死邓元觉(而不是射伤活捉),也能表现出邓元觉的恐怖实力了。

其实仔细想想,邓元觉算得上是南军中武艺最高强之人,他与石宝被困在乌龙岭时去向方腊求援结果被拒,遇上这样的主子,还想干啥。所以邓元觉有实力,却跟错了主子,不然的话,他来梁山就能和鲁大师组成双秃头组合了,出战之前先把敌人的眼睛亮瞎了再说,哈哈哈。


鲁智深与邓元觉的差距微乎其微,二人的兵器其实是不一样的。


逻辑文史游


答:鲁智深和邓元觉相比,鲁智深武艺更高。

虽然我们看鲁智深和邓元觉你来我往,斗得很热闹,似乎棋鼓相当。

而原著又强调是斗过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但大家不可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完全可以根据战场外的许多迹象进行剖析的。

一条最直接的依据:单单比较武器,优劣已分,鲁智深稳占上风。

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时,曾到山下铁匠铺打了一条水磨禅杖、一口戒刀。

这根禅杖的分量有多重呢?

鲁智深告诉打铁匠,就来条一百斤重的。

打铁匠告诉他,太重了,打不出来。而且,人家武圣人关二爷的青龙郾月刀也只八十一斤重,你来个一百斤的,那不是压住了武圣人,对武圣人不敬吗?

鲁智深就说,那就和关王爷一样,打八十一斤好了。

打铁匠又说,您这还是不够尊重关二爷。

鲁智深只好让步,问,那你计划打多重的给洒家?

打铁匠说,不多不少,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刚刚好。

看,鲁智深的禅杖有六十二斤重。一般人,不说拿它当兵器使,就提上十多分钟,也累得够呛。

邓元觉不是一般人,他是方腊的国师,大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大元帅之一,武功精湛,但他的浑铁禅杖只有五十斤。

五十斤对六十二斤,谁人更强?一目了然。

还有,邓元觉和鲁智深在杭州东门外斗得难解难分,在城楼上观战的方天定和石宝却越看越心惊,越看越不对劲,说鲁智深“不曾折半点儿便宜”与邓元觉。石宝本身也是绝世高手,点头同意,说的确是这样。

想想看,作为敌人的方天定和石宝都这样称赞鲁智深,足见鲁智深更加技胜一筹。

当然,有人会说,鲁智深这边,武松不也担心鲁智深有失,挺两柄戒刀支援鲁智深了吗?

必须注意,鲁智深和武松属于客场作战,战得越久,越对他们不利,他们必须速战速决,而武松见鲁智深久不能解决掉邓元觉,自然焦躁,飞身上前助战。

不用说,武松一上,邓元觉立刻感到压力大增,只好仓皇逃窜。

除此之外,我们看邓元觉之死,也觉得他距离一流高手还有一丢丢远。

在乌龙岭,邓元觉贪功追擒宋江,花荣暗施冷箭,邓元觉被射落马,几个后梁山小兵冲上,几刀就将他劈死了。死得窝囊,有失高手形象。


覃仕勇说史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制服了一帮泼皮,酸枣园内任逍遥;手中的浑铁禅杖,重六十二斤,身单力薄的人还真吃不消用,所以胖大和尚一定是个大力士,日后担当梁山泊一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武功一定非常了得。

邓元觉,是歙州僧人,号宝光如来,官拜伪江南方腊国师,使一条50多斤浑铁禅杖,大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员猛将之首,《水浒传》中第九十四回才登场,南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据本人判断其武功不在连斩梁山索超、邓飞、燕顺、鲍旭、马麟等五员将佐的南离大将军元帅石宝之下。

杭州城下,鲁智深和邓元觉,两条铁禅杖,两个和尚,两个秃头,晃来晃去,展开了巅峰对决,打得精彩绝伦,令围观者大呼过瘾。

是鲁智深率先挑战,城楼上邓元觉见是个和尚,引五百刀手步军出城引战,斗过五十余合,不分胜败。城楼上观战的方天定和猛将石宝,都认为鲁智深这个花和尚名不虚传,“不曾折半点儿便宜与宝光和尚”,但旁边的武松看了却内心焦躁,提了戒刀,上前助战,邓元觉见胖和上来了帮手,就掉头撤回城去。

鲁智深、杨志、武松,当年都是二龙山上的悍匪,本身都是武艺高强之辈,凭借二龙山在江湖上的显赫名声,在水泊梁山大聚义时,在英雄排行榜上各自某得了非常不错的排名。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至少武松觉得鲁大师久战会吃亏,又或者是为了速拿邓元觉,也不管什么江湖规矩了,提了两口戒刀,要参与团战,以多欺少。邓元觉,见两个打一个,当然好汉不吃眼前亏了,倒拖禅杖赶快撤退。

鲁智深手中兵器浑铁禅杖,重六十二斤;邓元觉手中兵器同样为浑铁禅杖,但却要比鲁智深的轻十斤左右。持这种沉重的兵器,对垒时间久了,是非常耗体力的,当初鲁智深饿肚子时,打不过丘小乙、崔道成,后来靠史进的帮忙,才将两人杀掉。

因此,禅杖挥舞如飞时,体能和耐力的消耗极大,打斗时间久了,明显对鲁智深不利,可谓鲁大师的软肋,自然难逃武松犀利的双眼,才会有书中描述的武松内心焦躁,提刀上阵助战的情形出现,如果鲁大师对邓元觉处于有利态势,武松根本就不会“内心焦躁”。

故而,从行者武松内心焦躁,提刀助战之情节来判断,本文作者认为邓元觉和鲁大师在杭州城下的巅峰对决,打到最后面,鲁大师的处境会稍微不妙,毕竟手中兵器沉重,需要消耗太多的气力,邓元觉对鲁智深应该略胜一筹。

此外,从邓元觉的最终结局,死于小李光花荣的神箭之下,从侧面印证了邓元觉的武功在鲁智深之上,花荣知道以邓元觉的实力,在一对一的打拼中,梁山将佐没人能制服他。

于是,花荣就让梁山马军五虎将排名第三的霹雳火秦明诱战邓元觉,战不五合,秦明回马就走,众军各自东西四散,邓元觉就撇了秦明,纵马来抓宋江时,被早就埋伏在暗处的花荣一箭射中面门,坠下马去,被众军所杀。


国平军史


鲁智深和邓元觉虽是敌对双方的杰出将领,却都是武功高强的英雄豪杰,一双疯魔杖法眼花潦乱、乒乓乱响,似一道动听优雅的交响乐,似一团地上飞舞的雪花,更似两条蛟龙献技人间,一阵阵搏杀声震天动地,用杀得天昏地暗也不为过。虽然两人棋鼓相当,但从兵器上来区分,鲁智深六十二斤的浑铁禅杖却比邓元觉的杖器重,武功也应稍强。


乐天派135319172


高手过招毫厘之间,不分胜负,谁人无法判断。但鲁智深英勇过人,这是一种优势。


想发发发


邓元觉武艺更高,武松上去帮忙,是同为高手的武松看出鲁智深将要吃亏。否则以他们的骄傲性格,不会上去二打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