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百年學校的悠久歷史,令人讚歎

有很多學校,它們走過百年風雨,在亂世中堅守育人使命,不變初心,在新中國成立後,肩負起培養國家棟梁人才的重任,不改誓言。它們為何創辦?它們曾經歷了哪些艱苦歲月?它們又如何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與國家命運相連共發展?今天,我們來看看校園裡的那些家國故事。

北京市豐臺區扶輪小學

豐富內涵,師生戰亂保家國

北京市豐臺區扶輪小學是一所百年學校,其發展與中國鐵路歷史息息相關。學校前身是1911年開設的郵傳部京漢鐵路長辛店機廠的廠工夜學所,主要負責培訓場內學徒、工人補習文字及算術。學校成立後,主要招收工廠青年工人和職工子弟入學啟蒙,後擴充為日班,進行半日授課,後改名為藝員養成所。

1918年,“鐵路同人教育會”在京成立,由時任交通部次長的葉恭綽擔任會長,下設12名董事,時任交通部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曾為董事之一。“教育會”成立後,開始有計劃地籌建鐵路職工子弟學校,直到1922年被交通部撤銷。

这些百年学校的悠久历史,令人赞叹

據統計,成立4年間,鐵路同人教育會共在鐵路沿線籌建24所子弟小學和1所中學,其中,包括在北京建立的5所扶輪公學。在此期間,長辛店機廠藝員養成所子弟教育部分改建為北京長辛店扶輪小學校,扶輪小學完成了由夜學所到小學校的華麗轉變。

為何這些籌建的學校均以“扶輪”命名?史料中記載,“扶輪”一詞源自古代文獻《楚辭·遠遊》中“鳳凰翼其承旗兮”一句的註解:“俊鳥夾轂(車輪正中)而扶輪也。”含義為“在乘車旁邊飛行的鳳凰好比是‘扶輪’的衛士”,由此引申而來“扶輪”即為“輔佐、護佑”之意。當時鐵路學校取“扶輪”為名,主要是希望學校富有“興辦鐵路員工子弟學校,以扶持扶助鐵路事業”的內涵。

1922年,鐵路同人教育會被交通部撤銷,長辛店扶輪小學遂改為交通部直轄,辦學經費由京漢鐵路局承擔,員工子弟上學均為免費。學校成立後,將學生按照年齡分為初級和高級,教授國語、珠算、自然、美術等科目,並在高年級學生中教授公民課程,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保家國,學校師生還自發組織走上街頭,為抵抗日軍的中國二十九軍將士組織募捐並進行慰問。1946年,學校再次遷址至長辛店地區崔村,並最終定址。

奮起發展,百年老校迎新生

新中國成立後,原平津鐵路管理局改為北京鐵路管理局,扶輪小學由其直接管轄,改名為長辛店鐵路職工子弟學校。由於辦學經費由鐵路局負擔,因此學校為企業辦學性質。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學校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只有破舊的4棟平房,沒有一套學生桌椅,課桌是用木板搭成的,椅子是用磚壘的,校舍用鐵絲網圍著,但全校師生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邊學習邊勞動,親自動手改造校舍環境。上世紀60至70年代,學校曾擴大招生,並有一批優秀教師從教,教學成果斐然。1981年,學校改名為北京市長辛店鐵路小學校,發展了以足球為特色的體育運動課程。

20世紀90年代後期,因屬企業辦學,學校曾一度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但師生依舊堅守校園,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不斷努力學習。在這一時期,扶輪小學曾湧現出不少優秀教師,學生成績在全區名列前茅。

这些百年学校的悠久历史,令人赞叹

為保障學校的正常辦學和發展,2006年10月,長辛店鐵路小學校被正式移交豐臺區政府,結束了企業辦學的歷史。2012年,在走過90餘年風雨之後,學校建立了校史館,將歷史進行梳理並展示,鼓勵師生不忘歷史,拼搏向上。2013年,學校入選北京市第二批百年學校,同時正式更名為北京市豐臺區扶輪小學,恢復了學校建校之初的校名。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學校不僅在歷史的歲月中堅守辦學初心,牢記育人使命,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賦予了學校新的內涵和活力。如今,學校不僅挖掘自身歷史特色,開發了相關校本課程,還出版了《前進的列車》校本教材,增進師生對學校的瞭解和熱愛,厚植愛校護校的情懷。

從百年前的“扶輪公學”,到現今的扶輪小學,百年滄桑,風雲變幻。一代代師生用他們的熱血青春續寫著學校的百年傳奇,譜寫出新時代的嘹亮之歌。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

將“一切為了祖國”寫進校訓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創辦於1867年,是早期的教會學校。在新中國成立前,潞河中學已經發展成為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在內的的知名學府。

新中國成立後,在全校師生的強烈呼籲下,潞河中學由政府接管。接管後,學校對具有百年曆史的教學樓進行了改名,將曾經教會學校的“謝氏樓”“文氏樓”“衛氏樓”分別改成了“紅樓”“解放樓”和“人民樓”。

1955年,學校更名為河北省通州第一中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潞河中學師生提出“一切為了祖國”這句響亮的口號作為校訓,並圍繞愛國主義主題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在這句口號的感召下,當時,校園裡處處都湧動著師生愛國的熱情,大家都發自內心地通過不同方式,表達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併發奮立志努力學習,建設國家。據資料記載,當時學校學生曾主辦過名為《通紅》的宣傳板報,著名作家劉紹棠參與創辦。

这些百年学校的悠久历史,令人赞叹

1978年,通縣一中(潞河中學)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首批市屬重點中學。1987年,經北京市教育局批准,通縣一中恢復了北京市通縣潞河中學校名,並對學校校舍、教學樓、校園環境進行了改造,使學校校容校貌煥然一新,辦學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歷經百年風雨,在幾代教育工作者和師生的傳承和保護下,潞河中學校園仍然保存著原有的古樸的建築風格。紅樓更是作為潞河中學歷史文化的見證,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新世紀,潞河中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2002年,潞河中學將學校的“潞友樓”作為校史館,供師生參觀學習。2010年,在革命遺址普查工作中,學校的“紅樓”被確定為革命遺址。

2012年,學校被通州區和北京市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歷了一百餘年的發展,潞河中學已經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縮影。

在學校的發展中,既經歷了舊中國西學東漸和民族教育崛起的過程,也包含了新中國教育蓬勃發展的歷史,更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中國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勵著一代代師生不斷向前。

南開大學

百年育人,被稱為“院士搖籃”

今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0年。百年前,19年,教育家張伯苓和嚴修創辦私立南開學校,創建初期,學校設文、理、商三科,招收學生96人,周恩來為文科第一期學生,學號62號。

1920年秋,南開大學招收女生,開創了男女學生同校的先河,並在1921年,開設礦科,增設預科,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初具規模。1930年,按照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原文理商三科改為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同時在理學院增設電機工程系,其後兩年,南開大學先後成立化學工程學系、應用化學研究所。到抗日戰爭前夕,南開大學已經成為擁有3個學院、12個系和2個研究所的高等學府,就讀學生將近500人。

但在1937年7月南開大學遭日軍轟炸,近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毀。在國家民族出於危難之際,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長沙臨時大學,三校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為常務委員,共主校務。1938年4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三校師生遷回原址,繼續辦學。

这些百年学校的悠久历史,令人赞叹

新中國成立後,南開大學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在國家大力扶持教育事業的背景下,周恩來總理於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視察,為學校的發展助力。1980年以後,南開大學利用老專業基礎好的優勢,建立了一批新的專業和研究機構。

文科重點增設了以財經類為主的應用性專業,理科重點增設了交叉、邊緣和高新科技類專業。到80年代中後期,南開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及藝術等多學科的綜合大學。

百年來,南開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包括數十位中科院院士,被稱為院士的“搖籃”。數學家陳省身、物理學家吳大猷、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戲劇家曹禺等都曾在南開大學求學。如今,新時代的師生們也以新的理念和奮鬥目標,報效祖國,為學校的歷史華章添上更為輝煌的一筆。

这些百年学校的悠久历史,令人赞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