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辛苦六年?还是操心一辈子?

我经常面对父母这样的问题:

"孩子小学四年级了,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也不愿意写作业,怎么办?"

"孩子上初中了,越来越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快高考了,没有一点紧迫感,总是偷偷玩手机,怎么办?"

"孩子毕业了,总是嫌工作累,呆在家里不想出去,怎么办?"

看着这些父母整天处于焦灼和忧虑之中,有时我真的替他们着急。这些难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也不是解决不了,但所谓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问题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解决。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就很难有起色。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大了父母就可以少操心,但这有个前提: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在六岁之前,要给孩子足够多的陪伴、关注和教育。

有的父母图省事,孩子小时候交给老人带,等上幼儿园或小学才接回身边;有的父母图省心,觉得小时候犯点错误没啥,长大自然就会好。然而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无疑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也为自己未来的生活留下了麻烦。

为孩子辛苦六年?还是操心一辈子?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形成的问题难以解决呢?"习惯"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在重复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神经系统的半固化通路,这就形成了习惯。具体表现是,当特定情境出现时,不需要经过大脑的理性思考,人体下意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而且时间越久,这种联系越牢固,越难以改变。

比如孩子小时候,如果父母总给他玩手机,以后他只要一有空闲就想拿手机玩;如果父母经常陪他看书,以后没事他就会想拿书看;如果父母经常带他出去玩,以后每当遇到困难和压力,他就会想到大自然中舒缓情绪。

再比如孩子小时候,如果父母总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以后他哪怕碰到一点困难就想向别人求助;如果父母总是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后他遇到再大的挫折,都会尽量想办法自己克服。

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但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了。因此成人的很多习惯都来源于小时候不经意的训练。如果是好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如果是坏习惯,孩子则会受害终生。

为孩子辛苦六年?还是操心一辈子?

顽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麻烦,除了出现在孩子身上,还体现在亲子关系中。

有的父母说:"我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仅没用,还会让他更不愿意听我说话,可就是控制不住!"有的说:"我知道不应该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可一看到他可怜巴巴的眼神,我就没办法了。"

每当小孩子闹脾气,怎样好言好语都不听时,最省心的是两个办法:打骂一顿或索性顺他的意。然而,长期这样做,父母就会逐渐习惯打骂或宠溺的相处模式,缺乏信心与动力花心思、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就是混过去一个麻烦,又来一个更大的麻烦。越想省心,反而越操心。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也是一种习惯,一旦形成定式同样很难改变。而如果不良的交流模式不能得到改善,怎么可能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呢?

为孩子辛苦六年?还是操心一辈子?

除了习惯,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的陪伴还会建立难以割舍的亲情。而这份亲情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有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工作忙,把孩子完全交给父母带。还有些人自己不想要孩子,但父母说:"你不用管,我帮你带!"这些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后才完全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些甚至直到青春期才回到父母身边。

然而此时,孩子往往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父母如果急于纠正,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索性不管,这些问题便可能愈加严重。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说:"对孩子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会让他产生依恋的情感,进而形成心理影响力。如果缺乏这种心理影响力,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甚至与父母产生终生的隔阂。"

就像在一些寻亲节目中看到的: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总是高于亲生父母。由于缺乏养育之恩和由此产生的亲情,孩子与亲生父母难以产生亲密无间和无条件信任的感觉,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表面的和谐。而养父母虽然与他没有血缘关系,却可以没有芥蒂地对他批评和教育。

由此可见: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并不是因为血缘,而是幼小时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说,如果在孩子需要时没有尽到养育和陪伴的责任,就不要责备他不与自己亲近,不愿听从自己的教育。

为孩子辛苦六年?还是操心一辈子?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根据孩子幼小时的表现,可以大概推测出他未来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孩子在那时体现出的个性点与行为习惯会伴随他的一生。

自从女儿上小学后,母亲看到她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学习也自觉,就总说我这个妈妈太省心。我说:"她小时候我管得可多啦,现在当然省心。"

养育孩子自然费心又费力,但如果方法得当,你只要辛苦六年,从他上学开始,你就会感到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省心。

只要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你就不用每天盯着他写作业;只要养成了自理的习惯,你就不用替他收拾衣物和房间;只要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和友善的习惯,你就不用担心他被人欺负或打架闯祸;只要养成了积极进取的习惯,你就不用帮他花钱找学校。

但如果你在孩子六岁之前陪伴太少、关心太少、教育太少,之后就可能会操一辈子的心。你没办法安心工作、舒心生活,而是经常牵挂他的作业和考试,时刻准备接老师的电话,总是为他的不良行为感到尴尬或抱歉,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去求人。

更加让你感到无助的是,麻烦并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事态的发展反而越来越不受你的控制,你也越来越帮不上忙。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难以教育,总想着让他寄宿,甚至把他送到国外。这种逃避的想法和做法暂时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但是当他升不了学、找不到工作、惹了祸、或者收入不足以支付生活费用的时候,又回来找你,怎么办呢?

父母是个终身职业,从孩子出生起就与他签了无限期合同。在单位干得不顺心你可以辞职,然后将工作移交给同事。但父母却无法辞职,即使将他短暂移交给别人,最终你还是第一责任人。

为孩子辛苦六年?还是操心一辈子?

养育孩子真的不能偷懒!该培养的习惯、该训练的能力、该教授的规矩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越早培养,孩子越早受益,父母越早省心!

与无休止、无限期的操心比起来,六年高质量陪伴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所以,就算为了自己未来生活得更加潇洒、惬意,而不要终生为孩子所累,也要耐心、精心、费心地辛苦这六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