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dj小周


按照现在的主流说法,当年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一步臭棋,不仅折戟斯大林格勒,还将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实属偷鸡不成蚀把米!

<strong>

但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只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从结果去倒推,这样并不客观。

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来看,希特勒进攻苏联,实际上是一出妙棋。

在1993年,俄罗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一份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的战争计划,名为《大雷雨计划》。

其是苏军总参谋部于1941年所完成的一份争霸欧洲的战争计划,其主要矛头就是德国。该文件来。当时苏联方面计划在1941年的7月份进攻德国。而希特勒则是棋先一招,于6月22日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来看,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只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招数。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观的,苏联军队前期一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比等着苏联人准备好了打过来要靠谱得多。

当然,即使没有《大雷雨计划》,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根据战争情况解读:

1940年,德国集结4523架飞机,18大战斗群,6大航空编队,35艘军舰,将战火燃烧至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国,史称“大不列颠之战”。

这场现役持续了一年时间,德国的空天部队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被英国皇家空军压着打的局面。

空战没有优势,海军便无法进行登录工作,德国吞并英国的计划毫无进展,正在希特勒焦头烂额之际,苏联不断的骚扰德国后方的“石油仓库”罗马尼亚。

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战争需要石油,飞机、坦克、战舰都需要石油作为燃料去发动,而罗马尼亚是德国在二战时期首要的石油来源。

苏联和德国之间存在着《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在德国与英国开战时,不断的骚扰德国的大后方,这让希特勒十分恼怒。

希特勒惧怕苏联会趁机偷袭罗马尼亚,抢占油田,到时候德国将腹背受敌。

“大不列颠现役”失败后,希特勒将战争的矛头直接对准苏联。

希特勒:“其他国都是人造革,只有苏联是真的皮!揍他!”

根据苏德的意识形态来解读


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种族主义者,他不仅仇恨犹太人种,还仇恨分布在波兰、南斯拉夫、苏联的“斯拉夫人种”。 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时,疯狂屠杀斯拉夫人,导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行为极度厌恶。

希特勒不仅憎恨“斯拉夫人”,还厌恶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存在着“种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苏联,或是苏联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斯大林:“你杀我族人,我骚扰你油田,欺负你小弟(日),来呀,互相伤害呀!”


根据德国的军事战略来解读

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在纳粹会议上,介绍入侵苏联的好处时,是这样说的:

“一但将苏联打垮,我们就能获得西西伯利亚和高加索的石油能源。 英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英国的希望在于美国和苏联,只要将苏联打垮,就可以最大的减轻日本在关东地区的压力,一旦日本介入欧洲战场,英国将面临毁灭。”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非常明确,进攻苏联是拯救欧洲战场的一步活旗。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苏联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希特勒争霸欧洲的阻碍,攻打苏联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德国的国内情况来解读:

二战前期,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被英国封锁,德国国内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大部分购买自苏联。

在德英战争期间,苏联向德国提议,用科技来换取物资,希特勒为了稳住苏联,同意了苏联的要求。

此后,希特勒便开始担心起来,如果德国在欧洲和美、英展开决战时,斯大林趁火打劫,用断绝对德物资、原料供应为手段来打击德国的话,德国的处境将非常危险。

因此,希特勒为了长久之计,决定出征苏联。

<strong>


白话历史君


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估计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如今若想分析一二,也只能从当时可能的一些因素来入手。

首先当年德军已经攻陷巴黎,基本上平定了西欧,只剩下一个海军强大的英国。


而德国海军力量薄弱,根本没有实力同英国海军抗衡,只能通过潜艇战来威胁英国的海上运输线。

但是对于德国来说,依旧是难以逼迫英国就范,这也就意味着德国难以获得海外殖民地丰富的资源。

当时德国战车已开,虽说灭亡了法国,可仍旧是没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对英国的作战还在继续。

那么德国当时最好的选择是什么?是进攻苏联吗?绝对不是!因为北非可以满足德国的能源需求。



其实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一直没有出现日本那样的能源危机,原因就在于其打下的地盘,可以供应。

那么为何希特勒一定要进攻苏联呢?其最大的原因还是苏联的动作太大了,或者说苏联的威胁太大了。

苏联虽说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可是趁着德国南征北战之际,不断的兼并邻国制造缓冲区。


可以说苏联还是防范了德国一手,且其工业发展的速度惊人,趁着西欧战乱之际,苏联工业发展到了十分可怕的规模。

基本上当时苏联的工业能力,尤其是重工业能力,已经超过了德国,并且还在大量扩军。

也就是说德国不能坐等苏军强大,因为这始终是其后顾之忧,苏联的存在让德国后方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希特勒估计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会趁着西欧各国北征服之际,闪电解决苏联,然后再图其他,只不过希特勒未曾想到苏军这么强大罢了。


小司马迁论史


历史的原因总是复杂的,而一些战略决策的成败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至于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1、处于战略被动的无奈选择;2、为获取胜利争夺更多的资源。至于网络上喷德国人无脑什么的,那些仅仅是你站在“上帝视角”知道了德国战败结果后的妄议而已,如果你处于当时德国所处的地位,也许就不会那么想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德国当时所处的尴尬战略位置和无奈选择。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之前,看似当时的德军在欧陆战场上意气风发,然而危险已经距离德国很近。此前,德国的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西线,就是为了击败英国,然而英国一直没有拿下,导致了德国其实在整个西南面都是被封锁状态,到了1941年德国人其实已经发现击败英国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大规模空袭英国迫使其屈服的计划已经失败,美国当时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与盟国签署的《大西洋公约》实际上与德国已经处于敌对状态,大西洋一侧基本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光靠潜艇偷袭根本无力在整个牌面上扭转乾坤,而英国则能源源不断的获得美国等域外国家的持续输血,靠对峙消耗其实德国是毫无胜算的。大西洋被封锁,而地中海上最重要的三个节点(直布罗陀、马耳他和苏伊士运河)也一直在英国人手里,等于将地中海也完全封锁起来,对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占领区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经济市场饱和的轴心国来说,辉煌背景下的现实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德国在发其海狮计划的同时,也在地中海和北非也发其军事行动,无非就是想在大西洋、地中海或者北非三个区域中打开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生路(其实这时候的德国就像被锁在笼子中的雄鹰,空有尖嘴利爪却拿不到食物)。

这样德国人就抱着装有三条路的锦囊,最佳的生路当然是直接打垮英国,那么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大西洋将畅通无阻,欧洲、地中海、北非也将唾手可得,还可打通地中海通往亚洲的道路。第二条路就是完全控制地中海,将德国欧洲占领区和北非法属殖民地连成一片,然后打通北非与西亚的交通,控制中东。最后一条路就是,打不下英国本土,也无力控制整个地中海,那么就通过北非战场占据苏伊士运河,通过法国、意大利、北非、苏伊士运河将英国势力反包围在地中海伺机消化。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1939年到1941年 ,德军上述三条目标一条也未能实现,看似德国在西线和北非很主动,但是战略主动权却掌握在英国手中,英国利用控制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的关键节点,不仅可以随时攻击德国,还把德国急需的海外战略物资牢牢卡死,德国海军的孱弱和登陆作战能力的不足,根本无法扭转局面,如果继续在西面和英国对峙,简直就是坐以待毙。如果维持现状,进入停战状态,那么德国及占领区内的各种矛盾又将集中爆发,祸起萧墙。所以,最终德国转向东面进攻苏联,或许是无奈中的唯一选择。

其次,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和速战速决战法,需要建立在充足的石油和各种资源供应上,但是因为上文所述的原因,各种资源获取渠道被英国封锁,德国也只能将目光投向苏联这个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的国家。

德国人其实考虑多种西向策略,但是任何西向策略最终都要与苏联发生冲突,且直接进攻苏联最为便利。况且,1939年-1940年刚刚经历苏芬战争的苏联,损失惨重;当时德国向芬兰派遣的大量军事观察员和顾问也反馈回苏军素质低下、战力不高的评价;英美与苏联存在巨大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导致德国估计不到后来英美对苏联的巨大支持;总之这一切阴差阳错和显示需求,一起导致了德国发起对苏联的进攻,同时意在夺取苏联丰富的战略资源(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炭、高加索的石油、乌拉尔的金属等等)。


装备空间


这恐怕得去问问希特勒,不知道这位德国元首真正想法回事怎样的,我们只能猜测一二!

1、德国是要称霸欧洲的国家,而在一战后,苏联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在短短的十多年内,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如果再任由苏联强大下去,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就是苏联主宰欧洲的时代了,这是希特勒不允许的!


2、苏联是沙俄的延续,沙俄的本性就是强大了就开始扩张侵略。而在欧洲的历史上,沙俄丧心病狂的扩张让所有欧洲强国都感到恐慌,侵略性太强了。因此沙俄一直都是欧洲强国最忌惮的,英、法最强大时曾经联合制约沙俄,甚至支持日本在亚洲打了一场日俄之战,都是为了节制沙俄的扩张野心。而德国强大后,和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然后两大帝国领土接壤了。

而且苏联明显继承了沙俄的侵略野心,比如入侵芬兰,瓜分波兰等

3、苏联向整个欧洲输入“共产国际”概念,包括德国,这是希特勒所不允许的。西班牙就曾在苏联支持下成功掌权过,希特勒甚至派兵支持并覆灭了西班牙革命。共产国际对德国形成了威胁,长久下去德国恐怕不是其对手。

4、在击败占领法国后,英国孤悬海外,德英双方互有优势,英国拥有世界第一海军,德国无论如何也攻打不过去,而德国陆军在当时是无敌的,英国不敢也没有能力登陆,解除了后患!

这个时候德国就对自己欧洲最大的敌人苏联动手了,强强碰撞,德国利用闪电战再次向打法国一样平推,结果到了莫斯科已经是冬天了,不但天气冷,阻拦了德军的步伐。而这时候日本瞎操作,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导致美国介入,本来已经快撑不住的苏联这时候迎来了美国源源不断的物资补助,撑住了了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之后德国就陷入了持久消耗战,虽然战场上还不断打出优势,但是慢慢的被消耗致死了!


狼烟火燎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是以战养战的需要,掠夺苏联的石油等资源,维持自己讲战争进行下去。

德国在战胜了法国以后,对英国发动的攻击,并没有取得成功,陆军没有登录英伦三岛,主要靠空军对英国进行轰炸。并且英国利用强大的海军力量,基本掐断了德国的海上贸易通道,击沉德国商船,对德国打击巨大。

在无法彻底战胜英国的情况下,将矛头指向苏联,将面临极大的两线作战风险,但德国依然对苏联发起进攻,愿意冒两线作战的风险。这恰恰说明,德国在英国的海上打击下,维持战争的资源以及不足,只有通过闪电战迅速战胜苏联,获得苏联的石油、粮食、矿产等重要资源,以便将战争进行下去。

这才是德国不得不进攻苏联的根本原因。


宝剑锋


当时进攻英国根本不可能实现(英国海空力量有压倒性优势),大陆唯一军事威胁就是苏联(正在发展中的巨人)。

根据英美苏德情报部门的资料,当年他们都不觉得苏联能打的过德国,与之相反的是,苏联甚至撑不过三个月。

一开始,的确符合情报预期

可是呢?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

苏联的战争潜力慢慢显现出来,这是斯大林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可以说是奇迹了,在当时的确是。



新世界的KM


如果从动机来看,根本原因是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在作祟。

德意志地区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央地带,千百年来夹在欧陆各列强之间并且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欧陆各列强长期将德意志地区视为各自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也就是说,德意志地区极易遭到入侵,因此德国人有一种天生的不安全感。这在1871年俾斯麦领导统一德国后显得尤为明显。许多德国人希望扩大生存空间来保卫德国。这就有了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提出了国家有机体学说,之后衍生出了以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应像一个有机生命体那样通过扩张领土来增加生存空间。

1895年德国经济在良好的基础上开始起飞。然而,作为一个后发的工业国,德国没有足够的殖民地以供出口和获取原材料。因此,它变成了一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可是,经过四年的战争后,德国战败了。被迫割让了百分之13.5的国土和百分之10的人口,德国人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因而重新燃起了对建立“超级大德意志”的意图,这是希特勒生存空间理论获得市场的一个社会基础。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主要有三项;其一认为德国人口和领土不成比例。比大英帝国、美国、苏联那样的列强小太多。其二,德国必须占有东欧和苏联的欧洲部分,而不是像英国那样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进行殖民。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表示:德国之前的殖民政策既不能扩展日耳曼民族的领地,“又不敢大胆的靠黑人的血统来增强帝国的实力”。地理位置的限制导致海外的殖民地并不能给德国带来足够的好处。只有占领东欧和苏联的欧洲部分并将好几百万日耳曼人迁居过来,在将当地原民族(主要是斯拉夫人)强制迁居到西伯利亚、变为德国人的奴隶或者被屠杀(主要是知识分子),建立一个东方帝国,为征服并奴役世界其他民族打下种族基础。其三,希特勒认为扩张领土只能靠武力,将弱小、劣等的民族变成失去土地者,为保证劣等民族不会反抗;还必须把他们打回只会算100以内算数的原始状态,并且使用制造饥荒、瘟疫、直接杀死精英阶层等方法尽量减少其人口,再掠夺干净“劣等民族”一切有用的物质财富。

总之,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就是认为德国人固有的生存空间太狭小,应通过武力种族扩张以牺牲其他民族的口粮、资源、土地和基本的人生自由来维持德国人民的幸福(用希特勒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德国人有足够的土地来使他们拥有“吃不完的面包、喝不完的啤酒与取之不尽的矿藏”)。资源极其丰富、地域广大并和德国固有领土接壤的所谓“亚细亚布尔什维克劣等斯拉夫人”组成的苏联欧洲部分就成了希特勒等纳粹分子武力清除的对象。 这一理论在德国人对《凡尔赛合约》的极端仇视中给与德国人极大的震动,使德国社会始终存在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爆发。并造成了欧洲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人道主义灾难(战时一共有超过500万苏联平民沦为德军的奴隶劳工,他们大多被折磨致死,另外光是白俄地区就有9000座村庄的粮食储备被掠夺一空,村庄本身也被夷为平地••••••)。

左至右为: 为纳粹幻想中的“日耳曼生存空间”,图2为饱受折磨的苏联平民和战俘,图三为希特勒的“思想顾问”汉斯•罗森堡,他也是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策划了纳粹具体的“东方政策”(主要的纳粹战犯之一),最后为德军撤退时惨无人道的“焦土政策”






用户97277755866


希特勒的幕僚中,至少有二十人是逃亡的白俄,他们对希特勒意识形态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在俄内战期间,由犹太人建立的布尔什维克军队在乌克兰农村强行征粮,掠夺农民的粮食,造成了800多万乌克兰农民饿死,再加上犹太人和苏联的种种行为,这使希特勒下决心消灭犹太人和由犹太人建立的布尔什维克


随和高雅


其一是纳粹党一直都是反共的,而且,希特勒很明白,斯大林是绝对不会放任自己的邻居渐渐地比自己更强大。

其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问题,当时苏联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其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相当发达,乌克兰则是苏联的粮仓,高加索有欧洲最重要的油田,顿巴斯有最大的煤矿,这些生产能力及资源,是德国异常渴望得到的,德国希望通过占领苏联而获得巨大的战略物资,可以成倍地加强德国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应付将来可能的美英联合对德作战。

所以,综上所述,德国进攻苏联是必然的结果。


FLYING我心飞翔


撇开善恶,希特勒是千年来欧洲超过彼得超过查理超过伊丽莎白超过拿破仑超过俾斯麦的战略意识第一人!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生存空间,必须占领啥都不缺的毛子的广袤土地。为了彰显自己才是罗马的衣钵传人,必须消灭一直以自己才是罗马传人的东正教的毛子。为了西方正统的价值观,必须消灭共产党当权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毛子。所以,无论早晚,消灭苏联,是纳粹德国是希特勒不变的国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