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嗎?

滴血微笑


這個問題的答案,由於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況,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對於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和沒有糖尿病的問題的朋友,血糖控制的“正常範圍”要求是不一樣的,而對於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根據身體的不同情況,血糖的控制要求也是與年輕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但總的原則不會變,就是在保證健康獲益的前提下,儘量的控制血糖水平達標,這個“正常範圍”,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具體來分析和制定。

對於沒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空腹血糖的正常範圍是3.9~6.1mmol/L(以下單位同),餐後兩小時血糖或隨機血糖不應該超過7.8,當然如果血糖代謝沒有出現異常,這個血糖水平是不需要刻意控制的,它就應該在這個正常範圍內,但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保持好體重,加強運動等,有助於減輕身體的血糖代謝負擔,保持好身體的血糖水平,減少血糖代謝異常的發生。

在出現糖尿病問題之前,很多朋友都會出現空腹血糖受損(指空腹血糖超過6.1而未大於7.0)或糖耐量異常(指餐後血糖或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超過7.8但未超過11.0)的情況,對於這種存在糖尿病前期情況,還未發展為糖尿病問題的朋友,這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警示,說明我們的血糖代謝已經開始出現異常,但還未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就加強生活控制,把血糖水平控制下去,早干預早預防,是減少新發糖尿病的重要方面。在此階段,建議加強生活上的飲食攝入和運動鍛鍊方面的控制,通過飲食和運動,控制好體重,控制好血糖水平,此時的血糖控制目標當然還是恢復到我們前面談到的沒有糖尿病問題的正常範圍最好。

糖尿病的出現,跟生活上的長期不良習慣密切相關,但也與年齡增長,身體的老化,家族遺傳,血糖代謝能力的改變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有的時候,糖尿病問題,不是你不想得就能不得的,對於已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血糖的控制目標也要分情況。

對於中青年的,新發二型糖尿病問題的朋友,通過合理的生活調理和藥物控制,能夠把空腹血糖控制到6.1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到7.8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是更好的,如果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時,能夠控制好血脂血壓水平,就能夠更大限度的讓身體健康獲益。

而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小於10年,胰島功能尚存,其血糖控制水平同樣應該儘量嚴格,建議至少應該把空腹血糖控制到4.4~7.0,而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到10.0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到7%以下,這樣的血糖水平也是能夠保證最大健康獲益的血糖水平,應該注意保持和控制。

對於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欠佳,有低血糖風險,應用胰島素促泌劑或注射胰島素為主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當放寬血糖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報空腹血糖控制到7.5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到11.1以下的水平,糖化血紅蛋白一般會在7~8%之間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也可以算是這種情況下的“正常範圍”了。

而對於一些更為嚴重的情況,如有反覆發生感染,多次發生過嚴重低血糖,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急性病人住院治療期間的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這可以進一步放寬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說來空腹血糖8.5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到13.9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到8.5%以下,這種情況,在控制血糖有難度的情況下,適當放寬“正常範圍”的標準,也要儘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只有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更有助於患者的健康獲益。

總之,所謂的血糖的“正常範圍”,不同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數值,但總的原來還是讓血糖保持在一定範圍內,儘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讓身體健康獲得更大的益處,全面保證身體健康。


李藥師談健康


你好,三諾講糖很高興為你解答!

血糖並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糖尿病史一種代謝性疾病,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應該也是多方面的,血糖降到多少應結合病情、年齡、併發症發生情況以及其它指標(血壓/血脂/糖化等)的控制情況來要求。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這樣定義血糖標準的: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後2小時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

從指南可以看出,糖尿病人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以下是基本要求,而如果能夠控制到正常範圍,那肯定是比較理想的。這中間是有一定的浮動空間的,而且血糖並非控制得越低越好,理想的血糖應該是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而且很少出現大的波動。

但事實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來對血糖標準進行適當調整,比如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可能會發生血管病變,因此對病程較長及老年患者來說,這時候就會要求嚴格控制血壓,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同時對血糖的要求會適當放寬。

總的說來,血糖的控制標準是因人而異的,簡單總結如下:

1、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血壓、血糖各項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於1.8mmol/L更理想;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血糖儘量控制在空腹不超過6.1mmol/L餐後低於7.8mmol/L

2、病情較長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以適當放寬,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重點要看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控制是否達標;

血糖控制不一定要死盯一個標準,而更要看綜合指標的控制情況,這樣才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覺得不錯,請點個贊。歡迎【關注】三諾講糖,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三諾講糖


不一定。

不管是血糖還是血壓,都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範圍之內,血糖和血壓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即可。



糖尿病和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壓導致急慢性併發症,而均可以導致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這些糖尿病和高血壓併發症,部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而嚴重下降,部分患者可以因這些併發症導致殘疾,也有一部分患者因為這些併發症而遺憾的離開人世,即所謂的非死即殘。

血糖過高或者過低的危害均很嚴重,所以說糖尿病的血糖應該根據患者有無糖尿病併發症(比如併發高血壓、腎病、冠心病、腦病以及視網膜病變)、有無反覆出現低血糖、患上糖尿病有多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年齡來制定個體化的血糖控制範圍。

正常的情況下,血糖的正常範圍為3.9~6.1mmol/L.

臨床上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大概如下:

1、不吃東西也就是空腹的時候血糖控制目標:

空腹理想的血糖目標範圍:4.4~6.1mmol/L .

能夠接受的空腹血糖目標<7.0mmol/L.

而>7mmol/L 則提示空腹血糖控制得不好.



2、餐後血糖控制範圍如下:

理想餐後目標:4.4~8mmol/L.

能夠接受的餐後血糖目標<10mmol/L .

而餐後血糖>10mmol/L, 則提示血糖控制得不好.

3、對於危重患者血糖的控制範圍有自己特殊的要求:

一般目標範圍為8~10mmol/L.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作為商業用途!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和用藥的依據,不能代替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建議,如有身體不舒服,請及時就醫。)


佳園道


糖尿病專科醫生為大家解答。

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控制血糖是首要任務,血糖平穩方能延緩各種併發症的出現。

我們為什麼要控制血糖,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併發症的出現。

就如我的一個患者說的,多喝水、多上廁所怕什麼呀,多吃,我又不是吃不起,就是,現在的生活條件誰吃不起飯呀?

可是它帶來的代謝紊亂狀態不是所有人能夠耐受的,消瘦乏力,視物模糊等等,還有可能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

血糖高最可怕的是併發症,它帶來的各種不便和不適相信很多糖尿病朋友都有所感受。

所以我們儘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就是為了避免這些急慢性併發症,避免這些併發症發展到影響我們的生活,避免出現嚴重的後果。

當然有些人說,那某某血糖控制的也不好,也沒出現併發症。這當然是有的,可能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超過正常範圍的血糖出現併發症的幾率會非常大,這是流行病學數據確定的,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說,叫“大數據”,因此是有科學依據的。

所謂的某某沒有出現併發症也並不一定沒有併發症出現,據統計,大約30%的糖尿病病人在診斷時就已經有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出現,發病10年,幾乎都會出現併發症,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也許只是他沒有去檢查,因為很多併發症剛出現時是沒有任何症狀的,當出現症狀時一般就比較嚴重了。

對於那些發病10年、20年經檢查確實沒有併發症出現的,只能說他們的體質決定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不要存僥倖心理,盡力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方為王道。


孫醫生講糖


糖尿病是我國第一大代謝性疾病,診斷明確的糖尿病患者,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將血糖控制在目標範圍,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那麼,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嗎?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生理情況下,血糖調控受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分泌功能影響較大,當發生了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分泌減少時,會出現血糖升高。血糖顯著升高以後,會增加血管、心臟、腎臟、視網膜、神經等器官損害,血糖升高幅度越大、波動越大、病程越長,對靶器官的損害越嚴重。降低血糖在減少對靶器官損害的同時,還可延緩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慢性併發症的出現,更重要的是能降低終末期死亡風險。但對於血糖的控制,並非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雖然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可進一步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但應綜合考慮患者的耐受情況,是否會出現低血糖等。



因此,血糖的控制因人而異。年輕、病程短、無嚴重併發症、無低血糖發生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況下,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旨在盡最大努力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預防併發症的出現;對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水平會稍高於正常範圍,通常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將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在減少對靶器官損害的同時,可預防低血糖的發生;但對於高齡、病程長、有多種併發症、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為了減少家屬的護理難度,預防低血糖所致跌倒發生風險,可在第二種情況上適當放寬血糖控制指針,具體因人而異。



綜上,糖尿病患者並非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年輕、病程短、無嚴重併發症、無低血糖發生的患者,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通常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將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高齡、病程長、有多種併發症、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可適當放寬血糖控制指針,具體因人而異。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關於血糖是否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必須控制在正常值以內。如果血液中長期存在過多糖分代謝不掉也吸收不了,會造成臟器缺少能量而功能減弱和長期浸泡臟器細胞發生置換反應致使細胞脫水,就如同拿鹽醃菜能讓蔬菜脫水一樣,拿糖拌菜照樣能讓蔬菜脫水,從而傷害各臟器並出現各種併發症。所以,血糖指標必須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但是,即使血糖指標控制的非常好怎麼還會有併發症出現呢?這裡邊就涉及到用藥物控制還是用食物控制的問題。如果用藥物控制,毫不客氣的說,併發症可能來的更快,相信各位都聽過“是藥三分毒,傷肝又傷腎”的說法,其中道理我相信各位也都明白,在此不再贅述。所以,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食物把它調整過來,尤其對於慢性病來說。當然了,對於急症來說,拿藥物控制一下非常正確,但是不建議長期服用


食療養生調慢病


糖尿病是影響我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一經診斷即需要積極正規診治,以穩定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有教育、飲食、運動、藥物和監測,我們要正確認識,聽從專業醫生指導;要注意合理飲食,控制每日總熱量,注意三餐定時定量;要適當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講求循序漸進;也要注意規律服藥,必要時可使用胰島素。



我們建議糖尿病患者在規範化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監測血糖變化和定期複查。我們建議大家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內,餐後兩小時血糖應控制在10.0mmol/L以內,而糖化血紅蛋白則應控制在7.0%以內。

對於中青年人群,如果沒有基礎病,建議血糖控制更嚴格一些;而對於老年人群,則可以適當放寬血糖標準。希望大家正確認識,切勿偏聽偏信,以免貽誤病情。

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共同探討。關注作者,每日持續性更新健康知識。


銀杏葉的守望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從血糖對身體的損害,尤其是對血管內皮的損傷上來說,就像醃鴨蛋鹽的濃度越高鴨蛋醃的越鹹也醃成的時間也越短一樣,把血糖降到正常範圍內將最大限度地避免血管內皮的損傷。但血管骨皮受損只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血液中的脂肪大量沉積其上引起系列炎性反應,脂肪發生變性形成粥狀物,破壞並取代血管正常組織,才是血管病變發生的根本。因此,如果能將脂肪的沉積加以限制,將大大延緩血管病變的發生。

而脂肪的沉積是有一定機制的,並非是脂肪直接附著在受損血管內皮上,而是由一種叫做低密度脂蛋白的物質將甘油三酯等脂肪運送進去的,因此要避免糖尿病引起血管病變發生,不僅要控制血糖,還要把對血脂等進行嚴格控制,尤其是對低密度脂蛋白進行嚴格控制,通常要求:

糖尿病人應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遠遠低於普通人3.37mmol/L的正常值標準,如果糖尿病人能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了2.6mmol/L以下,則對血糖的控制可以適當放寬,比如空腹血糖控制目標可放寬至7.0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目標可放寬至10.0mmol/L以下,這樣即使血糖對血管內皮有了損害,但脂肪不易沉積也將大減緩血管病變的發生。而對於已經發生的心腦血管病變的患者,嚴格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比控制血糖更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糖雖然是造成血管內皮損傷的主要因素,但並非唯一因素,血壓升高、吸菸飲酒、長期熬夜、缺乏運動等都可損傷血管內皮,因此糖尿病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應對這些因素加以關注,在此基礎上控制好血脂,尤其是對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最為重要。

瞭解了這些知道就知道了,糖尿病人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實在達不到,要參考自身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情況,可以按後者的控制水平來調整血糖的控制目標。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的越好,意味著糖尿病併發症越低,英國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發生率則下降14%。

但是血糖控制的好,並不是指越低越好,過於強調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並不科學,尤其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已有併發症患者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強化血糖控制實驗

美國的一項大型RCT研究中,共納入一萬多例II型糖尿病患者,評估II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紅蛋白<6%,很接近正常人了),是否比標準血糖控制(7.0-7.9%)更大程度的減少發生嚴重心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等。原計劃隨訪5年,平均隨訪至4年時,強化血糖控制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平均達到6.4%,標準血糖控制組平均為7.5%。

然而,強化血糖控制組每年每1000例患者比標準治療組卻多發生3次死亡案例,達到統計學差異,並導致研究組織者提前終止強化血糖控制組的實驗!

血糖控制越嚴格,死亡風險越大?!

造成這種反常現象的原因很多,例如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較大,一味的強調血糖越低越好的話,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同時由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的耐受性變差,就會出現身體器官的一些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腦功能的一些障礙,容易出現急性意外,比如誘發腦血管意外,或者心臟出現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等。


控制血糖的目標應因人而異

關於此項研究結果的討論還在繼續,短時間內很難有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控制血糖的目標應因人而異,不能一刀切,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應該控制過於嚴格。

目前《中國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標在: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對於年輕、無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更嚴格一些,小於6.5%,對於老年、有顯著低血糖史的糖尿病患者來說,要適可而止,控制血糖目標可以放寬到8%左右,並不是越低越好。


糖護士Dnurse


絕對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