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滴血微笑


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况,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和没有糖尿病的问题的朋友,血糖控制的“正常范围”要求是不一样的,而对于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根据身体的不同情况,血糖的控制要求也是与年轻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但总的原则不会变,就是在保证健康获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控制血糖水平达标,这个“正常范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来分析和制定。

对于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mmol/L(以下单位同),餐后两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不应该超过7.8,当然如果血糖代谢没有出现异常,这个血糖水平是不需要刻意控制的,它就应该在这个正常范围内,但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保持好体重,加强运动等,有助于减轻身体的血糖代谢负担,保持好身体的血糖水平,减少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

在出现糖尿病问题之前,很多朋友都会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血糖超过6.1而未大于7.0)或糖耐量异常(指餐后血糖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超过7.8但未超过11.0)的情况,对于这种存在糖尿病前期情况,还未发展为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这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警示,说明我们的血糖代谢已经开始出现异常,但还未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就加强生活控制,把血糖水平控制下去,早干预早预防,是减少新发糖尿病的重要方面。在此阶段,建议加强生活上的饮食摄入和运动锻炼方面的控制,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好体重,控制好血糖水平,此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当然还是恢复到我们前面谈到的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正常范围最好。

糖尿病的出现,跟生活上的长期不良习惯密切相关,但也与年龄增长,身体的老化,家族遗传,血糖代谢能力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有的时候,糖尿病问题,不是你不想得就能不得的,对于已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血糖的控制目标也要分情况。

对于中青年的,新发二型糖尿病问题的朋友,通过合理的生活调理和药物控制,能够把空腹血糖控制到6.1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到7.8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是更好的,如果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能够控制好血脂血压水平,就能够更大限度的让身体健康获益。

而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小于10年,胰岛功能尚存,其血糖控制水平同样应该尽量严格,建议至少应该把空腹血糖控制到4.4~7.0,而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10.0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7%以下,这样的血糖水平也是能够保证最大健康获益的血糖水平,应该注意保持和控制。

对于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欠佳,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注射胰岛素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报空腹血糖控制到7.5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11.1以下的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会在7~8%之间的水平,这样的情况,也可以算是这种情况下的“正常范围”了。

而对于一些更为严重的情况,如有反复发生感染,多次发生过严重低血糖,急性心血管疾病发作,急性病人住院治疗期间的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这可以进一步放宽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说来空腹血糖8.5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到13.9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8.5%以下,这种情况,在控制血糖有难度的情况下,适当放宽“正常范围”的标准,也要尽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只有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有助于患者的健康获益。

总之,所谓的血糖的“正常范围”,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值,但总的原来还是让血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让身体健康获得更大的益处,全面保证身体健康。


李药师谈健康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血糖并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史一种代谢性疾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应该也是多方面的,血糖降到多少应结合病情、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其它指标(血压/血脂/糖化等)的控制情况来要求。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是这样定义血糖标准的: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从指南可以看出,糖尿病人如果能将血糖控制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是基本要求,而如果能够控制到正常范围,那肯定是比较理想的。这中间是有一定的浮动空间的,而且血糖并非控制得越低越好,理想的血糖应该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很少出现大的波动。

但事实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对血糖标准进行适当调整,比如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可能会发生血管病变,因此对病程较长及老年患者来说,这时候就会要求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同时对血糖的要求会适当放宽。

总的说来,血糖的控制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简单总结如下:

1、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各项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于1.8mmol/L更理想;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血糖尽量控制在空腹不超过6.1mmol/L餐后低于7.8mmol/L

2、病情较长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以适当放宽,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重点要看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控制是否达标;

血糖控制不一定要死盯一个标准,而更要看综合指标的控制情况,这样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觉得不错,请点个赞。欢迎【关注】三诺讲糖,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三诺讲糖


不一定。

不管是血糖还是血压,都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血糖和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可。



糖尿病和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导致急慢性并发症,而均可以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这些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而严重下降,部分患者可以因这些并发症导致残疾,也有一部分患者因为这些并发症而遗憾的离开人世,即所谓的非死即残。

血糖过高或者过低的危害均很严重,所以说糖尿病的血糖应该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比如并发高血压、肾病、冠心病、脑病以及视网膜病变)、有无反复出现低血糖、患上糖尿病有多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来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范围。

正常的情况下,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临床上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大概如下:

1、不吃东西也就是空腹的时候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理想的血糖目标范围:4.4~6.1mmol/L .

能够接受的空腹血糖目标<7.0mmol/L.

而>7mmol/L 则提示空腹血糖控制得不好.



2、餐后血糖控制范围如下:

理想餐后目标:4.4~8mmol/L.

能够接受的餐后血糖目标<10mmol/L .

而餐后血糖>10mmol/L, 则提示血糖控制得不好.

3、对于危重患者血糖的控制范围有自己特殊的要求:

一般目标范围为8~10mmol/L.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用药的依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建议,如有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


佳园道


糖尿病专科医生为大家解答。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控制血糖是首要任务,血糖平稳方能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我们为什么要控制血糖,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就如我的一个患者说的,多喝水、多上厕所怕什么呀,多吃,我又不是吃不起,就是,现在的生活条件谁吃不起饭呀?

可是它带来的代谢紊乱状态不是所有人能够耐受的,消瘦乏力,视物模糊等等,还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血糖高最可怕的是并发症,它带来的各种不便和不适相信很多糖尿病朋友都有所感受。

所以我们尽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是为了避免这些急慢性并发症,避免这些并发症发展到影响我们的生活,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当然有些人说,那某某血糖控制的也不好,也没出现并发症。这当然是有的,可能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超过正常范围的血糖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会非常大,这是流行病学数据确定的,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叫“大数据”,因此是有科学依据的。

所谓的某某没有出现并发症也并不一定没有并发症出现,据统计,大约30%的糖尿病病人在诊断时就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出现,发病10年,几乎都会出现并发症,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也许只是他没有去检查,因为很多并发症刚出现时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当出现症状时一般就比较严重了。

对于那些发病10年、20年经检查确实没有并发症出现的,只能说他们的体质决定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要存侥幸心理,尽力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方为王道。


孙医生讲糖


糖尿病是我国第一大代谢性疾病,诊断明确的糖尿病患者,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那么,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生理情况下,血糖调控受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功能影响较大,当发生了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会出现血糖升高。血糖显著升高以后,会增加血管、心脏、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器官损害,血糖升高幅度越大、波动越大、病程越长,对靶器官的损害越严重。降低血糖在减少对靶器官损害的同时,还可延缓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降低终末期死亡风险。但对于血糖的控制,并非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虽然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进一步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但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是否会出现低血糖等。



因此,血糖的控制因人而异。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无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旨在尽最大努力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水平会稍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在减少对靶器官损害的同时,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但对于高龄、病程长、有多种并发症、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为了减少家属的护理难度,预防低血糖所致跌倒发生风险,可在第二种情况上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指针,具体因人而异。



综上,糖尿病患者并非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无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通常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高龄、病程长、有多种并发症、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指针,具体因人而异。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莘


关于血糖是否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必须控制在正常值以内。如果血液中长期存在过多糖分代谢不掉也吸收不了,会造成脏器缺少能量而功能减弱和长期浸泡脏器细胞发生置换反应致使细胞脱水,就如同拿盐腌菜能让蔬菜脱水一样,拿糖拌菜照样能让蔬菜脱水,从而伤害各脏器并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血糖指标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即使血糖指标控制的非常好怎么还会有并发症出现呢?这里边就涉及到用药物控制还是用食物控制的问题。如果用药物控制,毫不客气的说,并发症可能来的更快,相信各位都听过“是药三分毒,伤肝又伤肾”的说法,其中道理我相信各位也都明白,在此不再赘述。所以,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食物把它调整过来,尤其对于慢性病来说。当然了,对于急症来说,拿药物控制一下非常正确,但是不建议长期服用


食疗养生调慢病


糖尿病是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其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一经诊断即需要积极正规诊治,以稳定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有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我们要正确认识,听从专业医生指导;要注意合理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注意三餐定时定量;要适当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讲求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规律服药,必要时可使用胰岛素。



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规范化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和定期复查。我们建议大家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内,餐后两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内,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应控制在7.0%以内。

对于中青年人群,如果没有基础病,建议血糖控制更严格一些;而对于老年人群,则可以适当放宽血糖标准。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切勿偏听偏信,以免贻误病情。

如您有任何疑问,欢迎文末留言,共同探讨。关注作者,每日持续性更新健康知识。


银杏叶的守望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从血糖对身体的损害,尤其是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上来说,就像腌鸭蛋盐的浓度越高鸭蛋腌的越咸也腌成的时间也越短一样,把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内将最大限度地避免血管内皮的损伤。但血管骨皮受损只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血液中的脂肪大量沉积其上引起系列炎性反应,脂肪发生变性形成粥状物,破坏并取代血管正常组织,才是血管病变发生的根本。因此,如果能将脂肪的沉积加以限制,将大大延缓血管病变的发生。

而脂肪的沉积是有一定机制的,并非是脂肪直接附着在受损血管内皮上,而是由一种叫做低密度脂蛋白的物质将甘油三酯等脂肪运送进去的,因此要避免糖尿病引起血管病变发生,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把对血脂等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对低密度脂蛋白进行严格控制,通常要求:

糖尿病人应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远远低于普通人3.37mmol/L的正常值标准,如果糖尿病人能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了2.6mmol/L以下,则对血糖的控制可以适当放宽,比如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可放宽至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0.0mmol/L以下,这样即使血糖对血管内皮有了损害,但脂肪不易沉积也将大减缓血管病变的发生。而对于已经发生的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严格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比控制血糖更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糖虽然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血压升高、吸烟饮酒、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都可损伤血管内皮,因此糖尿病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对这些因素加以关注,在此基础上控制好血脂,尤其是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最为重要。

了解了这些知道就知道了,糖尿病人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实在达不到,要参考自身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情况,可以按后者的控制水平来调整血糖的控制目标。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的越好,意味着糖尿病并发症越低,英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发生率则下降14%。

但是血糖控制的好,并不是指越低越好,过于强调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不科学,尤其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已有并发症患者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

强化血糖控制实验

美国的一项大型RCT研究中,共纳入一万多例II型糖尿病患者,评估II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6%,很接近正常人了),是否比标准血糖控制(7.0-7.9%)更大程度的减少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等。原计划随访5年,平均随访至4年时,强化血糖控制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达到6.4%,标准血糖控制组平均为7.5%。

然而,强化血糖控制组每年每1000例患者比标准治疗组却多发生3次死亡案例,达到统计学差异,并导致研究组织者提前终止强化血糖控制组的实验!

血糖控制越严格,死亡风险越大?!

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一味的强调血糖越低越好的话,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同时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变差,就会出现身体器官的一些功能性障碍,特别是脑功能的一些障碍,容易出现急性意外,比如诱发脑血管意外,或者心脏出现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等。


控制血糖的目标应因人而异

关于此项研究结果的讨论还在继续,短时间内很难有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血糖的目标应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应该控制过于严格。

目前《中国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在: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对于年轻、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更严格一些,小于6.5%,对于老年、有显著低血糖史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要适可而止,控制血糖目标可以放宽到8%左右,并不是越低越好。


糖护士Dnurse


绝对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