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一张合影


渭南文坛 | 张伟:一张合影

【作者简介】一禾,原名张伟,男,生于一九七六年,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师,渭南市作协会员,临渭区作协理事。出版短篇小说集《玩磁铁的男孩》。

渭南文坛 | 张伟:一张合影

微信公众号搜索:渭南文坛,关注后,可查看更多美文。

渭南文坛 | 张伟:一张合影


渭南文坛 | 张伟:一张合影

一张合影

我的短篇小说集《玩磁铁的男孩》出版了。朋友说书设计和印刷都很有品位,唯一不足的是作者照片的像素不好。我笑了笑,没有做解释。

2016年12月8日、18日,我曾两次拜望原《飞天》杂志小说编辑李禾。第一次是刘世龙老师带我去的。之前,刘老师曾用邮件给李禾老师发过几篇小说。李老师读完后回复:

世龙:

三篇小说已阅,感到作者颇有才华,但还不够成熟。意见如下:

1.《那场雨》,描写生动细腻,很有生活气息,但人物过多,主人公形象不明,情节没有展开,只是过程的叙述。

2.《铁筷子》,主题很好,但头绪过多,叙述较凌乱。

3.《薛文正》,叙述较清晰,但主题缺乏意义。

如今文艺思潮风起,各种写法都各显其能,但我以为,还是应当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不是什么都可以写,也不是可以不讲章法,仅仅写事情的过程,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还是应当

讲究情节的曲折和生动,以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希望作者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将来必有所成。

李禾 2016.12.7

渭南文坛 | 张伟:一张合影

李禾老师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但思维敏捷,非常健谈,还能熟练地使用电脑。

一见面,他就直切主题,讲了自己关于小说创作的看法。他说,任何文学作品,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性和艺术性。

思想性决定一部作品的成败。真正打动人的作品,无不是宣扬真善美的。例如契诃夫的小说,雨果的《悲惨世界》,这些作品都是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主题思想不是概念化的,不能用概念解释主题,而是要融于人物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之中。拿《红楼梦》来说,它不仅仅写了贾林爱情故事,它隐含着作者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态度。

文学是一门艺术。小说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小说的开头很重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看似简单却富有哲理的句子,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小说讲究情节,情节就是矛盾冲突。小说的过程是发生矛盾的过程,而不是平铺直叙或者细节堆砌的过程。情节发展要靠人物内心与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矛盾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悬念,有了悬念,过程才吸引人,读者才愿意读下去。

李老师说写作没有诀窍。他鼓励我读书,读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要多读现实主义作品,从模仿开始,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这些作品在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方面的长处;要坚持写下去,可能会写出许多“废品”,没关系,“废品”是正品成长的基础。他说自己1962年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全面队长》后,1972年调入《甘肃文艺》工作,一直坚持写作,退休后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贾闲人闲传》。

李老师还谈到了他接触过的许多作家,比如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谈他们的为人处事、作品的风格特点。他说,一个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要为了名利而写作。他曾经帮助一位叫陈开红(雪漠)的年轻作家改稿,1988年在《飞天》杂志头条发表他的处女作《长烟落日处》,当时在甘肃引起轰动。后来,雪漠的作品入围茅盾文学奖,几乎每一两年就会出一部长篇。他很佩服甘肃一位叫金吉泰的作家。金吉泰五十年代因写《醉瓜王》出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几十年笔耕不辍,八十多岁时还出版了一部童话集寄给他。这些人有的很出名,有的并没有出名,但他们的作品在那儿放着,就是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临行时,李禾老师送给我一本《西安方言俗语汇释》,刘世龙老师给我们拍了张合影。

我以前的笔名叫黑娃。李禾老师说这个笔名不是很好,建议改掉。我后来用“一禾”做笔名,一个原因是我非常喜欢前河南省作协主席田中禾的作品,正是看了他的小说《五月》以后才拿起笔写小说;二是李禾老师曾两次面对面指导我的小说创作,是我写作上的领路人。

去年十月份,我的小说集交付太白文艺出版社后,本想再次去看望李老师,但他的固定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刘世龙老师告诉我,李禾老师2018年2月7日去世了,他也是在《中国作家网》看到的消息。

在设计小说集封面的时候,我从手机里翻出了和李禾老师的合影,从合影中抠出我的头像作为作者照片。同时,也用这本小册子表达我对李禾老师深切的怀念。

渭南文坛 | 张伟:一张合影

渭南文坛 | 张伟:一张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