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一張合影


渭南文壇 | 張偉:一張合影

【作者簡介】一禾,原名張偉,男,生於一九七六年,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人,畢業於西北大學文學院。中學語文教師,渭南市作協會員,臨渭區作協理事。出版短篇小說集《玩磁鐵的男孩》。

渭南文壇 | 張偉:一張合影

微信公眾號搜索:渭南文壇,關注後,可查看更多美文。

渭南文壇 | 張偉:一張合影


渭南文壇 | 張偉:一張合影

一張合影

我的短篇小說集《玩磁鐵的男孩》出版了。朋友說書設計和印刷都很有品位,唯一不足的是作者照片的像素不好。我笑了笑,沒有做解釋。

2016年12月8日、18日,我曾兩次拜望原《飛天》雜誌小說編輯李禾。第一次是劉世龍老師帶我去的。之前,劉老師曾用郵件給李禾老師發過幾篇小說。李老師讀完後回覆:

世龍:

三篇小說已閱,感到作者頗有才華,但還不夠成熟。意見如下:

1.《那場雨》,描寫生動細膩,很有生活氣息,但人物過多,主人公形象不明,情節沒有展開,只是過程的敘述。

2.《鐵筷子》,主題很好,但頭緒過多,敘述較凌亂。

3.《薛文正》,敘述較清晰,但主題缺乏意義。

如今文藝思潮風起,各種寫法都各顯其能,但我以為,還是應當講究思想性和藝術性,不是什麼都可以寫,也不是可以不講章法,僅僅寫事情的過程,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還是應當

講究情節的曲折和生動,以事情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推動情節的發展。

以上拙見,僅供參考。希望作者堅持創作,筆耕不輟,將來必有所成。

李禾 2016.12.7

渭南文壇 | 張偉:一張合影

李禾老師已經八十二歲高齡了,但思維敏捷,非常健談,還能熟練地使用電腦。

一見面,他就直切主題,講了自己關於小說創作的看法。他說,任何文學作品,最為重要的是思想性和藝術性。

思想性決定一部作品的成敗。真正打動人的作品,無不是宣揚真善美的。例如契訶夫的小說,雨果的《悲慘世界》,這些作品都是為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主題思想不是概念化的,不能用概念解釋主題,而是要融於人物性格刻畫和情節發展之中。拿《紅樓夢》來說,它不僅僅寫了賈林愛情故事,它隱含著作者對世界、社會、人生的態度。

文學是一門藝術。小說要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小說的開頭很重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樣看似簡單卻富有哲理的句子,能夠引發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小說講究情節,情節就是矛盾衝突。小說的過程是發生矛盾的過程,而不是平鋪直敘或者細節堆砌的過程。情節發展要靠人物內心與人物之間的矛盾推動,矛盾發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懸念,有了懸念,過程才吸引人,讀者才願意讀下去。

李老師說寫作沒有訣竅。他鼓勵我讀書,讀經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要多讀現實主義作品,從模仿開始,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這些作品在結構藝術、語言藝術方面的長處;要堅持寫下去,可能會寫出許多“廢品”,沒關係,“廢品”是正品成長的基礎。他說自己1962年發表了小說處女作《全面隊長》後,1972年調入《甘肅文藝》工作,一直堅持寫作,退休後還寫了一部長篇小說——《賈閒人閒傳》。

李老師還談到了他接觸過的許多作家,比如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談他們的為人處事、作品的風格特點。他說,一個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不要為了名利而寫作。他曾經幫助一位叫陳開紅(雪漠)的年輕作家改稿,1988年在《飛天》雜誌頭條發表他的處女作《長煙落日處》,當時在甘肅引起轟動。後來,雪漠的作品入圍茅盾文學獎,幾乎每一兩年就會出一部長篇。他很佩服甘肅一位叫金吉泰的作家。金吉泰五十年代因寫《醉瓜王》出名,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農村,幾十年筆耕不輟,八十多歲時還出版了一部童話集寄給他。這些人有的很出名,有的並沒有出名,但他們的作品在那兒放著,就是對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臨行時,李禾老師送給我一本《西安方言俗語彙釋》,劉世龍老師給我們拍了張合影。

我以前的筆名叫黑娃。李禾老師說這個筆名不是很好,建議改掉。我後來用“一禾”做筆名,一個原因是我非常喜歡前河南省作協主席田中禾的作品,正是看了他的小說《五月》以後才拿起筆寫小說;二是李禾老師曾兩次面對面指導我的小說創作,是我寫作上的領路人。

去年十月份,我的小說集交付太白文藝出版社後,本想再次去看望李老師,但他的固定電話一直無人接聽。劉世龍老師告訴我,李禾老師2018年2月7日去世了,他也是在《中國作家網》看到的消息。

在設計小說集封面的時候,我從手機裡翻出了和李禾老師的合影,從合影中摳出我的頭像作為作者照片。同時,也用這本小冊子表達我對李禾老師深切的懷念。

渭南文壇 | 張偉:一張合影

渭南文壇 | 張偉:一張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