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派青衣目前活跃于舞台的,有哪些名家?怎么看待王蓉蓉的艺术水平和地位?

天使谭评


京剧张派著名青衣都有哪些?

京剧的张派创始人是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张派艺术唱腔华丽悠美,演唱技巧很高,也被称为四大名旦之后的“第五大名旦”。

(张君秋)

张君秋艺术受王瑶卿、梅兰芳影响很深,同时又兼收并蓄,发挥自己嗓音高低不挡、宽厚甜润的特点,尤其是在北京京剧院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李多奎诸多前辈名角的合作演出中,编排了大量新戏,更有京胡何顺信、京二胡张似云的帮助,其唱腔艺术精美典雅,为业届和戏迷广为赞誉。

其门人弟子桃李满天下,票届也几乎呈现“十旦九张”的盛况。

其中著名的弟子门人有这些:

1、吴吟秋:

张君秋大弟子。1931年生于苏州。自幼学戏练功,师承郭建英、程玉菁、李香匀、何佩华、南铁生,并得梅兰芳、荀慧生大师指点、提携。

1954年拜张君秋为师,深得张派艺术真谛。

在表演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2、薛亚萍

早年跟随张先生学艺,嗓音甜亮高亢,善用虚实对比。继承发展了张先生演唱中的技巧部分,善用气息点唱法,为张派最佳传人,有“小张君秋”之称

薛亚萍外祖父是京剧名净李春恒,母亲李婉云也是京剧名旦,自幼随母学戏,特别对张(君秋)派艺术更加酷爱。

后经陈少霖引荐,于1962年拜张君秋为师。

1968年入山东省京剧院任演员。

在学习张派艺术特有的演唱风格和技巧时,刻苦钻研,悉心领会。终于“练出了圆润的后膛音和清柔的鼻音,以及似断非断,收放沾连的张派‘点唱法’”在继承张派艺术的基础上发挥其优势,唱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她的演唱方法深得张君秋先生的真传,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得她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嗓音。


(张静琳)

3、张静琳

早期张先生弟子,曾为张君秋《缇萦救父-选场》音配像,后不知所踪。

有媒体说其曾在电视剧《红楼梦》中饰晴雯,后改名安雯。

(杨淑蕊)

4、杨淑蕊

因早年习学过梅派,唱不一定是张派中最好的,身上是张派门人中最漂亮的。

杨淑蕊生于1946年。1958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师从华世香、贾世珍、张蝶芬、雪艳琴等,专工青衣及刀马旦。1966年毕业分配到北京京剧团,与谭元寿、马长礼、周和桐等同台演出,1978年后,因其悟性强、体现准、有分寸,受到张君秋先生的赞赏和偏爱,亲加指点,学得了张派艺术在演唱中的用气方法,懂得了如何刻画人物。

1981年初拜张君秋为师。

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改革,塑造了众多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新人物。曾多次出国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

近年来,她移居美国,向美国各大学朋友介绍及讲授京剧艺术,并在美国各大城市演出传统京剧,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

(王婉华)

6、王婉华

张早期弟子,武汉京剧院演员。

1962年拜张君秋为师(彼时北京京剧院和武汉京剧团走马换将,高盛麟赴京演出,收李可、杨少春、茹元俊、俞大陆,张君秋收陈瑶华、王婉华),有名段欣赏录像资料。

(宋玉珍)

7、宋玉珍

张先生早期弟子,1966年毕业于河北省戏曲学校,同年分配到河北省京剧院工作。师从腾雪艳、孟广亨、罗惠兰、杨荣环等。

1984年拜著名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为师,并得到何顺信、张似云亲授。

其子为著名男旦刘铮。

8、张学敏:

天津的早期张门弟子(与张君秋先生女儿张学敏同名)。

嗓音极佳,有坤旦不常有的厚实音,有些录音几乎和张先生的录音难分彼此,以假乱真。张学敏1960年考入天津戏校,1962年进入天津市京剧团。

1979年拜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门下为徒,并亲聆张先生的指导与传授。

从此努力刻苦钻研张派艺术,并在演出中全方位的体现了大师的艺术风范。多次出访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演出,受到广大国内观众和港澳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盛年的代表视频资料是与邓沐玮杨乃彭合作的《大探二》。

9、王蓉蓉:

现今比较有名的张派弟子,嗓子亮是其特点。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经受教于王玉蓉、蔡英莲、艾美君、马宗慧、张玉英、万凤株。

后拜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为师。是当今京剧舞台上中青年演员中之佼佼者。

10、董翠娜

山东张派弟子,烟台京剧团演员,后嫁张君秋先生公子张学浩。

1987年曾以《望江亭》获电视大赛一等奖。

曾为张君秋《状元媒》《大探二》《祭塔》《年年有余》音配像。

11、赵秀君

天津青年京剧团旦角演员。

生于1969年,1987年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工青衣,艺宗张派。先从李近秋、张学华及蔡英莲习艺。

1983年拜张君秋为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2、温如华

男旦,张早期学生,唱作俱佳,只是错生了时代。

出生于1947年,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原是小生行当,后改唱旦角。

1966年毕业,后任战友京剧团编导,小生代表剧目《白面郎君》。

1982年加盟北京京剧院。任旦角主演,主攻张派(张君秋),深得张氏神髓。

后又研习梅派(梅兰芳)表演。兼向南铁生、程玉菁、赵荣琛、孙荣蕙、李德富等男旦前辈问艺。力求继承男旦独有的传统风格。

13、雷英

张早期弟子,原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

主攻青衣,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是张君秋先生的入门弟子,八十年代末红遍京津沪港。

后出国,现已回国,偶而登台,曾在纪念张君秋的演出中演过一折《状元媒》。

14、张萍

张派弟子,扮相酷似早年张君秋,嗓音宽厚。

是最为典型的“青衣”扮相,几乎包揽了张君秋绝大部分剧目的音配像。

15、张学浩

张君秋先生第四子,早习武生,晚年改学张派,继承家学。

1958年拜京剧武生茹元俊为师,工长靠大武生,毕业后从事京剧武生表演。

由于从小受父亲艺术的熏染和浸润,又有得天独厚的遗传基因,经过多年的潜心研习与雕琢,其神韵酷似其父。近年来他改习青衣,将传承、弘扬张派艺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并得到梅葆玖先生等老一辈的艺术家的鼓励和支持。

16、鲁霞:张君秋先生的关门弟子,国家一级演员,聊城京剧院院长。


17、赵群:

张门再传弟子,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演员。

上海京剧院文武老生傅希如的夫人。

1992年,参加天津市政协举办的一次演出活动时,被张君秋先生称为“一棵难得的艺术新苗”,当即指定她参加翌年在北京举办的“张君秋先生舞台生活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

1999年4月加盟上海京剧院任主要演员。

先后师从薛亚萍、蔡英莲、王婉华、梁谷音、 王芝泉等京昆名家。常演京昆剧目40余出,并在十余出新创剧目中出演女主角。2001年获电视大赛一等奖。

基础扎实,嗓音脆亮甜润,音域宽阔,行腔婉转动听,张弛有度,扮相亮丽端庄,表演细腻大方,能够准确地掌握京剧张派艺术的特色与演唱技巧。

18、姜亦珊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门再传弟子,薛亚萍、梅葆玖弟子。

姜亦珊,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金唱片奖、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 。工青衣,张(君秋)派,梅(兰芳)派。

在2000年10月纪念张君秋大师诞辰80周年演出期间,有幸拜在张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薛亚萍门下继续学习张派艺术,成为张派再传弟子,并得到薛亚萍老师悉心调教。2008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为师。

与赵群可称“一时瑜亮”,是王蓉蓉之后较出色的青年张派演员。

19、王润菁

张学敏女儿,外祖父是京剧艺术大师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

中国京剧院三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

受家庭熏陶,曾在张君秋的指导下学戏,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

1985年升入表演系大专班,主攻青衣花衫。

先后师从:于玉衡、李金鸿、王小蓉、谢锐青、艾美君、蔡英莲、沈世华、陈琦老师,主攻张派兼学梅派。在院期间,法国电视台以《中国戏曲学院的高材生——王润菁》为题拍摄了专题片;日本东京电视台录制了她主演的《天女散花》。


天使谭评


张派活跃于舞台的嫡传弟子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大弟子吴吟秋都快九十了,最小的弟子赵秀君也五十周岁了,战友文工团的张萍老师也于今年退休了。可能也就是北京团的王蓉蓉、天津团的赵秀君仍当红舞台。

再传弟子虽然很多,但当红的很少。国家京剧院三团的王润菁、北京院的姜亦珊、 ​​​湖北院的万晓慧、天津院的赵芳媛、上京的蔡晓滢,这几位应该算张派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原山东院的张双捷,是张派再传弟子中的大弟子(薛亚萍的徒弟),也是最有天分的一位,但也退休了。“十旦八张”的时代过去了。与梅派和程派相比,张派在培养弟子方面亟待加速。

王蓉蓉是北京院一团团长,又是张派嫡传弟子,没有点真功夫,是到不了这个位置的。她的唱功在张派嫡传弟子中也是佼佼者,尽管偶尔飙个高音,但人家有那个实力。也可能是她性格的因素,业界屡屡有她艺术上的负面传闻,但这不妨碍她成为京剧艺术家。同时,王蓉蓉还是张派目前的流量担当。

(配图一是天津院的赵芳媛,二是上京的蔡筱滢)




琴岛牧风


张派传人杨淑蕊、张学敏、薛亚萍、董翠娜、张萍、王蓉蓉、赵秀君、姜亦珊、男旦刘铮、王润菁,目前,除了杨淑蕊、张学敏、董翠娜,别人基本都活跃在舞台。

王蓉蓉也可算张派佼佼者,跟薛亚萍、张萍好像还差一点点,张派的俏、亮、脆、甜她不如薛,扮相俊美不如张萍,从音配像中就可见一斑,总之,也是目前活跃舞台上一个不错的张派传人。


0飞哥0


  為弘揚京劇藝術,擴大京劇的影響,落實市領導對於宣傳擴大京劇名家影響指示精神,突顯京劇表演藝術家的風採,北京京劇院策劃推出王蓉蓉舞台生活30年專場演出活動,本次展演分為兩場演出,包括王蓉蓉領銜的張派經典劇目《狀元媒》和另一場王蓉蓉專場演唱會。

  此外,活動將按商業模式進行運作,採取劇院補貼,並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以爭取財政支持和社會贊助的方式解決資金問題。本活動採用純商業模式運作,改變以往紀念活動不計成本、不講經濟效益的運作方式,本次演出不贈票,邀請領導和專家由劇院統一安排。

  伯樂朱旭引進門

  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王蓉蓉的第一個貴人要算是北京人藝著名演員朱旭。當年,正是朱旭發現了王蓉蓉的“鐵嗓子”,將她領進京劇之門。

  王蓉蓉在中國戲曲學院考學的前一年旁聽時,曾借住在朱旭老師家裡,朱旭老師說:“那時候王蓉蓉陪著她爸爸在上海看病,住在小旅館裡,小旅館放了兩遍樣板戲,她就學會了,小旅館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我老伴兒的哥哥認識了這個孩子,就跟我說起來,那年她才16歲,后來她到北京來了,想考戲曲學校,那會正好是‘文革’,我閑得沒事,喜歡在家拉胡琴。我那會住在史家胡同小院的四樓,我就給她拉一段,院裡有幾個人也都喜歡唱戲,她的聲音挺有魅力,吸引了不少人。后來就被老師們給看上了,同意她在戲曲學院旁聽,但是吃住不管,我說那沒關系,就住我家吧,吃飯也就是添雙筷子。當年還是‘文革’,還有人在學校貼出大字報問王蓉蓉為什麼那麼特殊。后來她的老師就問我,我正好帶著剛接到的蓉蓉爸爸給我寫的信,開頭就說‘咱們素不相識,感謝朱導演幫我們照顧蓉蓉’之類的,我跟她非親非故,但她管我老伴兒叫姑姑,我就是她的姑父了。我就是覺得她嗓子好,而且特別幸運,一進戲曲學校,戲曲學校升級為戲曲學院,這樣她就拿到了大學學位,成了戲曲學院第一批大學生,后來她拿著學位証給我看。從她上學之后,我就再沒敢給她拉過胡琴了,我怕老師教給她的腔讓我給攪了,這一晃就30多年過去了。”

  張派升華出“王韻”

  王蓉蓉30年來獲獎無數,“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白玉蘭獎”……但她既不是京劇世家,又是“半路出家”,16歲才開始坐科,為何能夠成為張派最頂尖的傳人?原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戲曲教育家貫涌認為:“王蓉蓉的成功,具有典范意義,值得學校認真總結。”

  “王蓉蓉16歲進校時,有人認為是不是太晚了,還能不能學戲了。事實証明,不僅能學,而且能學好。王蓉蓉當年進校后,得到了張君秋先生的親傳。王蓉蓉有著扎實的高中文化底子,喜歡讀書,懂得鑽研,能夠在學習中自己去琢磨、去悟,這種在研究中的繼承比單一的模仿繼承要深刻得多,在以往的中專教學中也是沒有的。”貫涌稱贊道:“王蓉蓉這麼多年來,一直在繼承中探索和發展,演了相當多張派劇目,也整理了不少張君秋先生后來不常演的劇目,她的表演既是原汁原味的張派,又有自己對流派的見解和闡釋,在‘張派’中升華出了‘王韻’,有了王蓉蓉自己的味道。她的勤奮和堅持讓她有了今天的成功。”


艺曲成名赵新


京剧艺术流派纷呈,影响深远,在中国戏曲界首当其冲第一剧种,被称为国剧。我想,和它的流派,传承人多年的奉献精神分不开。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于爱好者来说在熟悉不过了。而京剧界的四小名旦相对来说就逊色一些,但说起张君秋先生,相信人们还是知道的,张先生就是四小名旦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刚才说了流派和传承人,熟悉京剧艺术的人应该清楚京剧流派之所以发扬光大,就是靠那些传承人多年的演出剧目一步步积累的。说起张派传承人,佼佼者有薛亚萍,杨淑蕊,张萍,赵秀君,王蓉蓉,姜亦珊等。

至于王蓉蓉,确实为张派经典剧目的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像音配像配像也好,还是现场演出,经常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状元媒》这出戏应该是张派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我看的最多的就是王蓉蓉的演出,听每句唱腔,感觉她学到了张派精髓,通透圆润,优美动听,整出戏唱腔很多,考验演唱者的功力,王蓉蓉做到了。另外像《春秋配》《齐双会》也多由她挑梁演出,可以说对张派的经典剧目都轻车熟路了,在当今京剧舞台上,只要是张派的剧目王蓉蓉都缺不了。希望王蓉蓉趁着盛年多培养几个好苗子,更好的发扬光大张派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