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古歌“兩山”新唱

“薩拉依!薩拉拉依!千層梯田由哈尼先祖造出,臺臺梯田是哈尼發家的寶貝……”

豐收九月,在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的露天舞臺上,哈尼族老人朱小和倚靠在火塘邊,端起水菸袋,吟唱起千百年來祖先留下的哈尼古歌。他的身後,放眼望去,上千道金黃色的梯田從山腰一路延宕到山腳,宛如大地的一道道金腰帶,又如一片波浪之海。

此時,稻子已熟,哈尼人家卻還不急著收割,他們知道,這氣勢恢宏的秋色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奇賞景。自201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哈尼梯田越來越為世人矚目,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典範。去年底,這裡更是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梯田上傳唱千年的一曲哈尼古歌,如何譜出“兩山”實踐的新曲?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哈尼古歌“兩山”新唱

豐收時節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章軻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守住梯田,守住哈尼的根脈

巍巍哀牢山山勢險峻,植被茂密,終日水汽氤氳。1300多年前,哈尼族先祖輾轉遷徙至此。依託“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獨特地貌,一代代勤勞的哈尼人在山坡之上修築層層稻田,最多處足有3700多級,面積約有82萬畝。

“要祭寨神在山頭,要生娃娃在山腰,要種大田在山腳”,這句哈尼古老農諺中的寨神正是指森林。記者乘車盤山而上,從山巔俯視,半山腰的哈尼寨子之上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寨子之下則是千道梯田。哈尼人修建水渠從山頂引下泉水,使得水系貫穿於森林、村寨、梯田之中。

“這種‘四素同構’、道法自然的農業生態系統,在當地已傳承千年,殊為可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惠遠讚歎。

梯田,被視為哈尼人的根脈。“法國來考察的專家說我們是‘大地雕刻師’。那可不敢當,我們只是按照祖宗傳下來的技藝種地,守好這片田。”45歲的哈尼族漢子李正福家在元陽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大魚塘村,家裡有兩畝半梯田,產的稻米是祖先留下的品種,一年一季,被稱為梯田紅米。每年,他沿襲古法人工勞作:澆灌的是山泉水,施用的是農家肥,收割用的是鐮刀。

然而,由於高海拔特殊的氣候,這裡的紅米平均畝產只有300多斤,傳統耕作的年收入僅有2000多元。迫於生計,李正福和村裡許多壯勞力一樣,有時還要去山外面的城市打工補貼家用。守著山水梯田過窮日子,還是忍痛撂荒祖產出去謀生活?這讓李正福他們陷入兩難境地。

對此,紅河州委書記姚國華給出了判斷:“事實表明,哈尼農民這樣傳統的小農耕作已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紅河哈尼梯田的靈魂在於人,要想保護好這片世界遺產的綠水青山和生態系統,就必須留住人、留住生氣。因此,我們要利用現代農業、市場經濟、全面小康的方式對哈尼梯田進行保護和傳承。”

發展中保護,古老梯田也能致富

“春天開始種紅米,秧田水裡下魚苗,待到秋天收稻子,再把鴨子放進田。”2014年,元陽縣開始在哈尼梯田嘗試推行“稻魚鴨”種養模式。怎麼理解?古老的梯田紅米生命力頑強,稻田裡的雜草、蟲子為魚、鴨提供了食物,魚、鴨又為紅米提供肥料、捕食蟲害,三者互利共生。

大魚塘村背後,一片400畝的梯田是元陽縣呼山眾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稻魚鴨綜合種養示範基地,這裡生產的梯田紅米、梯田魚、梯田鴨蛋均獲得了有機認證,產品口感好,營養價值高,通過電商遠銷上海、北京、廣東等地。

李正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鴨蛋可以賣6元,一斤紅米收購10元,另外還有賣鴨子和谷花魚的錢,光這些收入就遠比種田來得多。”此外,他還把家裡的稻田流轉給村裡的公司,每畝可得1200元;平時幫助公司打理梯田,每個月還有3000元的工資。“我還把自家的哈尼小樓一部分出租給外地來的專家作為農民田間學校,這一項一年又有近4萬元的收入。所有這些加起來,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阿者科村,地處哈尼梯田核心區,全村64戶保有大量哈尼傳統村寨民居“蘑菇房”,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如今已成為雲南鄉村旅遊的“網紅村”。

2018年1月,中山大學旅遊學院保繼剛教授團隊經過考察,為該村編制了以發展中保護為目標的“阿者科計劃”。記者瞭解到,阿者科村成人門票30元一張,旅遊收入歸村集體所有,經營利潤按“三七分成”——三成歸村集體留存,七成分紅給村民。其中,傳統民居分紅佔40%,梯田分紅佔30%,居住分紅佔20%,戶籍分紅佔10%。通過這種方式,鼓勵村民保護傳統民居文化和自然環境,引導他們耕種梯田。

據統計,從今年2月3日正式運營開始,截至5月20日,阿者科村三個月實現旅遊收入30萬元,去除成本,村民分紅86000餘元,64戶中有44戶獲得最高1600元的旅遊分紅。

32歲的盧阿嫂幾年前和丈夫在外打工,如今,她在村邊的民宿裡找到一份每月2000元的工作,同時又能照顧家裡的3個孩子。她告訴記者:“沒想到,祖先留給我們的梯田和寨子這樣受歡迎,像我家這樣回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心裡明白,梯田越好,寨子越美,我們的日子就會越好。”

哈尼古歌“兩山”新唱

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裡的哈尼古歌實景演出。 章軻攝/光明圖片

保護中發展,留住鄉愁奔小康

近幾年,隨著遊客增多,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越來越高。2018年,元陽縣接待遊客387.51萬人次,梯田景區接待遊客19.31萬人次。

面對隨之而來的環境壓力,當地已做好了準備。

在阿者科村,記者看到,村內的路邊見不到一片垃圾,水渠清澈,家家戶戶的“蘑菇房”在“修舊如舊”的同時,都引入了液化氣灶和電爐。新建的汙水管將每家的生活汙水集中匯入村寨最下方的複合型人工溼地。溼地中長滿水葫蘆、芭蕉等淨化水質的植物,外觀上與周圍的梯田融為一體。經過多次吸收淨化,這些生活汙水最終達到可利用的標準流入稻田。村尾那座小小的樓房是全村的垃圾集中存放點,各家垃圾由村組負責集中收集,再由企業集中轉運到生活垃圾熱解站進行無害化處理。

以硬木置於田、水分隔處,根據田的分佈刻相應數量的豁口,各家梯田的供水量由此合理分配,這是哈尼人在時間長河中的智慧結晶——木刻分水。如今,分水木刻依然被保留下來。為了守護好哈尼梯田的生態環境,趕溝人、衝肥法、護林員等哈尼族的傳統水渠、梯田和山林管理制度被保留和傳承下來,民族節日、傳統習俗、哈尼古歌等傳統文化也通過傳習館、歷史文化博物館、實景演出等方式不斷得以傳承發揚。

李正福告訴記者,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將穿過元陽梯田,連接中越和中緬邊境口岸,並與雲南的高速公路相通;元陽機場也即將通航,現在從昆明開車去元陽大約需要6個小時,待機場通航後,從昆明到元陽1小時內就能到達。

對此,李正福很期待:“到時不僅遊客量會增加,我們這裡最地道的特產也會有更多機會分享給全世界的朋友。祖先留給我們的梯田不僅是世界遺產,更是‘金飯碗’。”

在哈尼梯田上,記者聽到這樣一支《感恩歌》:“山也青了,水也清了,梯田滿山坡;花也開了,林也綠了,白鷳飛來囉;不能忘啊,不能忘啊,老祖宗不能忘啊!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通到我家了;新房蓋了,新家有了,天天唱新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滿臉樂呵呵;不能忘啊,不能忘啊,共產黨不能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