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專家觀點|生態旅遊,青海踐行「兩山」理論的抓手

坐擁獨特而豐富生態旅遊資源的青海,如何破題全域生態旅遊?如何促進綠色生態轉為富民資源?近日,來自各行業、各領域長期研究旅遊業發展的專家學者,以前瞻的眼光、全新的視角、辯證的思維,共商青海生態旅遊大計,共話全域旅遊發展,為青海綠色發展建言獻策,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疏經通絡——

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和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和“亞洲水源”;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享有“高原物種基因庫”的殊榮。豐富的生態資源給青海省的綠色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資產,根據2012年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生態資產評估的結果,青海省生態資產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同時,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青海整體生態系統脆弱,資源支撐和環境修復能力差,國土面積80%以上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因此,青海省這些綠水青山潛在的資產如何轉化為金山銀山是綠色發展道路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和生態共享型的生態旅遊是實現這一轉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由於青海省眾多生態資源中,生態旅遊資源類型多樣且具壟斷性,大溼地、大湖泊、大草原、大峽谷、大鹽湖、大雪山等獨特高原自然景觀令人神往,與民俗等人文生態景觀共同營造出了多姿多彩、令人心馳神往的資源組合,加上近些年青海省社會經濟建設奠定的公共服務基礎,發展生態旅遊的前景廣闊。另一方面,生態旅遊強調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的雙重責任,是一種負責任的可持續旅遊。生態旅遊是綠水青山的“保護傘”,綠水青山是生態旅遊的“聚寶盆”。它能在推進生態保護與消除貧困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從而實現生態好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發展生態旅遊,能讓青海人民切實感受到保護綠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銀山,使生態資源轉換為惠普民生的福祉,推動生態與發展、大美與富裕的供應,是生態文明建設內核的體現。

青海省發展生態旅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設定位,加快推動青海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精神部署,以三江源和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生態旅遊發展各環節,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省為抓手,以建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為主線,構建生態旅遊產品體系,突出項目帶動,優化空間佈局,提升服務品質,將生態旅遊打造成為青海省旅遊產業的龍頭品牌、產業轉型升級的先導領域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打造成為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西部樣板、高原樣板。從而為青海生態環境保護注入強心劑,為青海社會經濟發展守住了“金飯碗”。

鍾林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