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六)鎮江遊“兩山”


煙花三月(六)鎮江遊“兩山”


鎮江是一個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點的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遊景點眾多,比較著名的就是焦山和金山了。

焦山,原名樵山,位於鎮江市區東北,山高71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我們到達焦山的時候,是中午10時左右,一下大巴,熱浪撲面而來,瞬間席捲全身,每個人都像是掉進了熱鍋裡。導遊告訴我們,這還不是這裡最熱的天氣,再過一個月,那才叫熱呢,由於焦山地處長江之中,要上焦山必須坐船,在她的引導下,我們沿著江邊小道,快步來到了碼頭,說是碼頭,其實規模是很小的,僅供一、二艘小型遊輪停靠,不過周圍有許多小汽艇,專門招徠一些零客,好在距離很近,船票也便宜,每人五元,所以大夥中有不少人自費選擇了汽艇,為的就是吹吹江風,涼爽一下。

從船上望過去,整個焦山蒼翠如茵,碧波環抱,隱隱約約中露出紅牆綠瓦,那是山中的寺廟,山上有一座白色的塔,高約數十米,十分巍峨壯觀,經詢問導遊後才得知是近年來新建的,使我們一下子失去了上塔探幽的興趣。其實焦山最負盛名的還是它的珍貴文物和古蹟,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定慧寺,據說“定慧寺”還是清康熙皇帝遊焦山時改的,原名為普濟寺,後曾改為焦山寺。這裡的寺廟和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倒是廟院內參天的古樹,印證了歷史的久遠,院內各處樹木、花草、竹林繁多,加上一些別緻的設計,使人有時忘記了是在寺廟裡參觀,到像是在園林裡遊覽。

在定慧寺我們還參觀了極負盛名,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痤鶴銘》,《痤鶴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座標意義,被譽為“大字之母”,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後始有著錄,後遭雷擊崩落長江中,自宋代《痤鶴銘》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均給予高度評價,且至今未有定論,成為千古之謎,1997年和2008年,鎮江博物館和焦山碑刻博物館聯合對《痤鶴銘》殘石打撈,但仍然殘缺不全。我雖然對書法一竅不通,鋼筆字也寫不成樣,但對神奇的碑刻和他身後的歷史還是充滿了無限的敬意。

煙花三月(六)鎮江遊“兩山”


從定慧寺出來,我們來到了焦山古炮臺,這裡曾是著名的抗英戰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發動了揚子江侵略戰役,派英艦侵入長江,在焦山附近遭到了以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的青州兵和旗兵數千人的英勇抵抗,但因寡不敵眾,炮臺失守,守山軍民1500餘人壯烈捐軀,海齡自焚殉國,鎮江軍民殊死抵抗,英勇悲壯的鬥爭,得到了革命導師恩格斯的高度讚揚,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文中稱頌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望著如今已經長滿野草,原物已不復存在的古炮臺,想象著當年激烈的戰鬥場面,我不禁為英雄們的壯舉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生生不息,就是每每在關鍵時刻總有無數的熱血男兒,總有一種打不垮、壓不彎的民族精神。

金山位於鎮江市西北,原名氐無山,又名金鱉嶺,唐代起通稱金山,海拔43.7米,佔地43.7公頃。古代金山原是屹立於長江中的一個島嶼,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稱譽,唐張祜曾有詩云:“數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即是當年寫照。我們參觀焦山後,便乘車原路回返,來到了位於長江邊上的金山,金山之所以聲名遠播,除了它本身秀麗的風光外,和許多傳奇故事都有著分不開的淵源,最著名的就是《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了,至今金山上還留有法海洞。

煙花三月(六)鎮江遊“兩山”


我們下車後,在導遊的引領下,過了檢票口,進入金山寺參觀,由於天氣炎熱,同伴中有幾個已不打算參觀了,我急於想看看白娘子和法海鬥法的地方,跟隨導遊繼續前行,整個金山寺的規模不算大,但聞名遐邇,距今已有1600年曆史,清康熙帝曾親筆題寫“江天禪寺”,整個寺廟依山而建,殿宇錯落有致,亭臺樓閣別具一格。據說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篤信佛教,送子出家,法名法海。法海出家後,立志佛學,在此苦修,並開山種田,廣集財源,修建金山寺。神話故事《白蛇傳》裡的法海卻成了一個阻礙破壞男女美滿婚姻的惡人,不由得讓人感嘆。

金山寺除了輝煌的建築外,最著名的就是慈壽塔了,出大殿,登上長長的臺階,來到了寺廟的後面,忽然間一座塔聳立,就是慈壽塔,從下面望上去,小巧玲瓏,高聳如雲,有著一種天然的灑脫,使我產生了上去一探究竟的願望,恰巧有同事過來,便一同購票登塔。

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塔,塔高30米,但由於它建在金山的山頂上,所以看上去顯的更高一些,它最早建於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塌,現存的是1900年修建的,七級八面,每級四面開門,每層有走廊和欄杆可憑欄遠眺。北宋王安石曾有詩:“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沿著狹窄古老的木製樓梯,我們小心翼翼地拾級而上,上面不時有遊客下來,更加劇了樓梯間的狹小,上得塔來,便感到前後左右清風習習,風從四面一起吹向塔身,出的塔樓,周圍景色一覽無餘,遠處江面上煙波浩淼,潤揚大橋若隱若顯,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近觀塔下,金山寺紅瓦黃牆,飛簷斗拱,金碧輝煌,江邊小島船影點點,綠蔭如畫,整個美景盡收眼底。

焦山和金山的文物古蹟、歷史故事非常多,我們只是隨意瀏覽了一下,但看到的和聽到的,已經足以讓我們歎為觀止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燦爛的中國文化,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流失,愈加發出奪目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