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嶽西:踐行“兩山”論,繪就生態和諧富民畫卷

走進位於大別山主峰區的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疊起伏的群山,蓊鬱蔭翳的樹木,漫山恣意怒放的紅葉,與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織就一幅瑰麗彩錦。

安徽嶽西:踐行“兩山”論,繪就生態和諧富民畫卷

群山起伏的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大別山區典型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面積覆蓋安徽省嶽西縣包家鄉全境,保護區管委會和包家鄉人民政府合署辦公。

在詩人和畫家的眼裡,綠水青山的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人間仙境。

在政府眼裡,如何讓保護區內近6000人民在生態保護中吃飽穿暖,脫貧致富,卻任重道遠。

“在保護中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一直是我們思考、探索並付諸實踐的課題。”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委書記、包家鄉黨委書記李曙光說。

“我們石佛茶葉,因品種好,又生長在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所以品質極佳、名聲在外,每到茶季,來買茶的客人絡繹不絕。”村支部書記王軍談起石佛茶葉,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筆者瞭解到,石佛村圍繞“一抓雙促”,大力發展茶產業,帶領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

安徽嶽西:踐行“兩山”論,繪就生態和諧富民畫卷

包家鄉石佛茶園

沙坪組貧困戶陳幫貴,就是通過茶產業成功脫貧致富的典型。在政府的幫助下,他的茶園已發展到40畝,年純增收12萬元以上,因自家茶園較多,陳幫貴自己辦了一個茶廠,制自家茶的同時還能給別人加工茶葉。

“給別人加工茶葉,每年就能純賺10萬元,加上自家茶葉的收入一年有二十多萬。”陳幫貴說起自己的收入時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陳幫貴在致富的同時,還解決了十幾個貧困戶的就業問題,賬本顯示,2019年老陳開出工資11萬餘元。

目前,陳幫貴的興林茶廠在業界有了聲譽,只要在家坐等客戶上門提貨。

同樣,葉畈組的葉大松也是靠茶葉脫貧致富。

“幾年之前,他家情況非常差,老人常年生病,老婆陪著大孩子在縣城讀書,自己在家帶小孩,家庭經濟入不敷出,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王軍介紹。

趁著村裡發展茶葉的契機,葉大松積極種植茶葉,並開辦茶廠,經過三年的努力,茶園已發展到30畝,僅茶廠年增收就有12萬元。現在的葉大松,大孩子上學有政策補助,自己的茶產業風生水起,又是公益性崗位護林員,比之以前可謂是舊貌換新顏。

目前,石佛村有茶園3028畝,茶廠11個,依託"公司+農戶"模式,產值已逾1000萬元,全村戶均8畝茶園,人均2畝,人均年增收7000元,戶均年增收2.5萬元。筆者到村時,村裡正在謀劃明年開春新建300畝高標準茶園。“我們的奮鬥目標是使石佛村成為全省聞名的茶葉專業村。”王軍說。

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家鄉)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像保護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破壞生態環境謀取經濟利益的發展模式。“群眾放下斧頭,走出山頭,來到田間地頭,發展茶葉嚐到了甜頭。”這句順口溜生動闡釋瞭如何在“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鷂落坪,由於氣候好,景色佳,每年吸引大批的遊客到訪,已是聞名省內外的避暑勝地。

安徽嶽西:踐行“兩山”論,繪就生態和諧富民畫卷

鷂落坪農家樂裡賓客滿座

“以前,村裡的發展理念不先進,人們守著綠水青山,掙錢卻靠在外打工,要麼就是通過破壞生態獲取一點利益。”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包家鄉鄉長儲剛介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在這基礎上發展生態旅遊,一定有搞頭。

貧困戶朱顯飛以前和丈夫分居兩地,自己在縣城帶孩子讀書,丈夫在家務農,一家人的生活一直不溫不火。2017年,憑藉著鷂落坪這塊金子招牌,她回家創辦了農家樂。

“現在我家每年穩定收入10萬元以上。”朱顯飛開心的說,回家和丈夫經營農家樂,團圓的日子過得比以前舒坦多了。

包家鄉發揮“紅色”“綠色”兩大旅遊資源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生態補助的形式,鼓勵退耕還林,繼續優化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目前,全鄉有農家樂38家,從業人員220餘人,床位850餘張,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已創建五星級農家樂1家,四星級農家樂8家,三星級農家樂12家,“嶽西人家”農家樂示範戶6家,同時建立農家樂協會,對農家樂進行規範化管理,在制度的保障下,農家樂已成為鷂落坪的一大特色。

2014年建檔立卡時,包家鄉有貧困戶680戶2264人,貧困發生率為41.817%。目前,僅有6戶10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185%。

在帶領群眾發展,脫貧致富的同時,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家鄉)在生態保護上也交上了一份優異答卷。2019年8月,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下發管理評估報告,鷂落坪保護區以綜合得分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優秀等次”。

青山綠水依舊在,不見當年破瓦房。包家鄉在發展與保護的對立中成功找到轉化之路,打造出生態延伸模式,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生動實踐了“兩山”論,奮力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